一個人如果有真才實學,往往能夠體現在關鍵時刻,而一個人如果徒有虛名,也往往暴露在關鍵時刻。在武漢疫情的前前後後,武漢病毒研究所所長王延軼究竟有真才實學,還是徒有虛名,正在接受時間和事實的檢驗。在此期間,武漢病毒研究所所長的丈夫,武漢大學副校長舒紅兵與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兩個人因為王延軼擔任病毒研究所所長的討論而被重提。
暫且不深入探究這位「直言不當院士」的校長饒毅校長,有沒有寫信建議當選院士的舒紅兵,勸其夫人王延軼辭去武漢病毒研究所所長一事,僅從兩個人關係的前因後果來講,就能看到校園裡做學問的人也免不了人際關係的紛紛擾擾。
當時是武漢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的舒紅兵,與當時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的饒毅,在2011年同時參與增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時參與的教授還有清華大學的施一公教授。這三位生命科學專業領域的重量級人物如果能夠同時入選,應當會一同進入中國科學院的生命科學與醫學學部。
但是既然是競爭院士頭銜,就不能只看實力,還有各種各樣的參與因素。經過第一輪競選之後,北大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教授,竟然落選了,而且落選的名次比較靠後,一時之間令人費解。在本輪競選的結果中,武大生命科學院院長舒紅兵比較順利,以相當高的名次進入第二輪選拔。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輪選拔之中,清華大學的施一公教授也是勉強進入第二輪競選,當時的名次並不高,這也為施一公教授在後面的落選結果埋下伏筆。當時的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已經是生命科學專業領域響噹噹的專家學者。
在當年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名單出來之時,學術界一片譁然然,武漢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舒紅兵成功當選為院士,而北京大學的饒毅教授和清華大學的施一公教授竟然落選了。難道饒毅和施一公的專業研究實力在當時還不如舒紅兵嗎?問題的關鍵不只在於學術能力上,還在於待人接物的能力,還在於處理人際關係的柔和程度上,還在於耿直和世故的對比上。
從生命科學專業的科研實力上講,無論是當選為院士的舒紅兵,還是當時沒有當選為院士的饒毅和施一公,都是學術界的重量級科學家,在國內外權威期刊上發表了一系列論文。而且這三個人的求學履歷放在任何一所大學,都屬於頂尖的精英人才。但是在脾氣秉性上,三個人各不相同。
沒有當選為院士的饒毅,在了解饒老師的人心中並不覺的意外,因為饒毅教授是一個耿直的知識分子,是一個說話直接的科學家,是一個憂國憂民的學者和教育家。這樣的風格讓饒毅校長在學術界得罪了一些人,也影響了自己入選院士的路。但是饒毅校長似乎不在乎,他在落選之後直言:以後不再參與院士的候選。
果然,在今後的院士競選中,沒有見到過饒毅校長的名字。而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舒紅兵,在2013年成為武漢大學副校長,同時也為夫人王延軼的後續發展之路帶來了影響,至於是好的影響,還是不好的影響,現在還不能定論。
等到塵埃落定之時,迷霧散去之後,具有真才實學的人不會因為沒有頭銜而被遺忘,徒有虛名的人也不會因為頭銜而被銘記。通往成功的路只有一條,那就是「踏踏實實做人,老老實實做事」,而試圖尋找成功捷徑的人,往往會在前行的路上摔跟頭。
行文至此,我們看到了不同學者的發展之路,最後來聽一聽饒毅校長在擔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之時,所說的一句話「科學家不能過於留戀職務,應當在科研和教學上投入更多精力。」天行有常,學者當勤勉,當自強,當務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