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饒毅:我為什麼反對中國學生上美國頂尖大學

2020-12-04 知行路上話歷史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選擇出國留學的人越來越多。如此,既可以讀了萬卷書,又行了萬裡路,長了很多的見識。同時,很多大學招收老師以及企業招收管理人員,都必須要求有海外求學經歷,因此出國成了很多人的必經之路。

(一)、海外歸子的忠告

饒毅的頭上頂著諸如北大教授、首都醫科大校長、西湖學院校董等多個頭銜,同時他也是很早就留過洋的人,在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有過多年的求學經歷。在那裡他學習到了先進的思想和技術,也因如此,他在回國以後才成了"香餑餑"。

同時,他對美國有著很深的見解。曾經他在《賽先生》上發表了一篇名為《我為什麼反對中國學生上美國頂尖大學?》的文章,饒毅擺事實講道理,想要通過自身經歷,來勸阻國人去美國頂尖學校留學。

那麼何為頂尖?饒毅說:"眾所周知的頂尖綜合性大學本科包括哈佛,耶魯還有普林斯頓以及斯坦福,那些一流的理工科院校也就是加州理工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典型的中國式父母思維,很多人都以為把子女送到了那麼好的學府以後,將來肯定會有大的作為。甚至這些頂尖大學,都成了一種神話。饒毅發表那篇文章,就是想打破國人對美國頂尖大學的臆想

他在文中表示"就算去了洛克菲勒,去了哈佛或者去了耶魯,國人的成材率也並不高,能當上專業領域教授的更是少之又少"。說到底,饒毅就是希望能夠讓更多的中國父母可以警醒,不要掉入這種誤區。

其實不僅僅是上美國的頂尖大學,即使能夠考上國內的頂尖大學能否成功成才也是根據個人實際情況而定的。能夠出國留學者,要麼就是家境殷實,要麼就是學習成績十分優異,成為人中龍鳳的機率還是很大的。

尤其是進入了美國的頂尖大學,憑著這個名頭即使回國也能找個好工作。不過饒毅從學生自身出發表示"在美利堅的頂尖名校中,薈萃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學生。中國孩子與他們比不了的,就是學術背景"。

饒毅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舉出了幾個例子,他的某位男同學父親是斯坦福的教授,另一位是馮·諾依曼的外孫,還有一位女同學的父親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

饒毅言語中所表達的觀點是人家都有良好的家庭學術氛圍,本就比國人具有優勢,他們自己也很努力,會讓中國留學生喪失信心。

人分三六九等,肉分五花三層,這是誰也無法改變的。如果留學生連這點心理承受能力都沒有,將來又該怎麼在社會上立足。所以,饒毅教授的擔心雖然設身處地但有些多餘。

能進入美國頂尖名校的,都不是泛泛之輩,如果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都做不到那還指望著他們將來能有多大的作為。

(二)、師夷長技,以制夷

整個社會都在遵循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不能因為那裡競爭大,壓力大就選擇放棄,就不去嘗試。如果只知道一昧地待在溫室之中,那該等到何時才能從容綻放。再者,美國是如今世界公認的超級大國,它的科研水平無能出其右者。

中國不能"閉門造車",而是該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只有去到他們那裡學習好先進的經驗,才能回來報效祖國。就像兩彈一星元勳錢學森,還有物理巨擘楊振寧。

他們都是在美國學成歸來後為祖國的建設做貢獻,不能因為害怕,就不敢走出去。

饒毅先生擔心"在溫室中長大的孩子,不能一出來就面對狂風暴雨",他真的是設身處地地為這些人著想,但想法有些過於片面。

雛鷹總要學著飛翔,不能因為大家都飛得太高而喪失了展翅的勇氣。去往美國頂尖名校讀書,那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夢想,既然能夠得到這樣的機會就不應該輕言放棄。不論是為了個人的前途還是為了報效祖國,都應該欣然赴之。

饒毅教授在文中舉出了很多美國頂尖名校的畢業生從事其他行業的例子,其實這種現象在中國也很普遍。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從事本專業,也不是所有的名牌大學畢業生都能找到好工作。最起碼地去嘗試了,才會知道結局。

(三)、退而求其次

饒毅教授在文中表示"美國的頂尖大學,不如大學適合華人"。或許在他看來,倒不如選擇那些二流的美國大學去讀,在那裡競爭壓力要小很多還能滿足拿到畢業證的夢想。

這個觀點其實非常中肯,對於很多的留學生而言就只是為了長長見識,並沒有什麼一定要取得成就的想法,"次頂尖"名校不失為很好的選擇。當然,事情並沒有絕對的。

對於那些追求上進,想要通過讀書來改變命運之人,肯定還是選擇頂尖名校為好。即使上了好多年沒有學到真正有用的東西,那認識的人和接觸的層次也要比"次頂尖"要高得多。

這種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相信如果有份美國頂尖名校的錄取通知書擺在面前,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去的。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即使並非美國名校,就算是有了國內雙一流大學的錄取資格,相信大多數專科或者普通本科的學生也會毫不猶豫地接受。

饒毅教授對他的那篇文章定位還是很準確的,他在文章最後寫道"當然,本文大概基本無用"。其實留學生們怎樣擇校,還是要看自己的想法和家庭的用意,這不是誰說幾句話,或者誰寫幾篇文章、發表幾個觀點就能左右的。

相關焦點

  • 饒毅:我為什麼反對中國學生上美國頂尖大學
    因為他們認為留洋歸來的孩子在社會上會更受歡迎,尤其是一些頂尖學府畢業的學生,更是會遭到廣大企業的哄搶,但是身為北京大學教授饒毅卻公開表示反對中國學生上美國頂尖大學,這是為什麼呢?
  • 饒毅: 頂尖大學未必適合中國學生
    美國頂尖的研究生系科中長期以來很少有中國學生,比如MIT的生物系非常強,然而三十多年來應該平均每年接受的中國學生不到1個。我自己念研究生的舊金山加州大學(UCSF),三十多年來,其神經生物系恐怕總共招收了不到15名中國學生,其生物化學系估計還不到十名。進了這些系科的中國學生了解情況,卻因為各種原因未能道出事實,導致外界不知情。
  • 饒毅:頂尖大學未必適合中國學生
    美國頂尖的研究生系科中長期以來很少有中國學生,比如MIT的生物系非常強,然而三十多年來應該平均每年接受的中國學生不到1個。我自己念研究生的舊金山加州大學(UCSF),三十多年來,其神經生物系恐怕總共招收了不到15名中國學生,其生物化學系估計還不到十名。進了這些系科的中國學生了解情況,卻因為各種原因未能道出事實,導致外界不知情。
  • 饒毅:華人上美國頂尖大學不如上「次尖」
    人民網北京6月11日電 (記者 魏豔)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日前在其微信公眾平臺《賽先生》上撰文指出,對於大多數華人孩子來說,上美國頂尖學校可能對其造成影響一生的負面作用。饒毅認為,對於大多數華人來說,上頂尖大學的本科或研究生院或許真的不如去上「次尖」大學或研究生院,能獲得更好的發展。
  • 辭去北大院長的饒毅,對學生說「不要去美國排名前10的大學留學」
    從雙一流大學畢業的精英學生,在未來的學業深造上,通常會優先選擇美國排名前十的頂尖大學留學。一般來講,根據U.S.但是辭去北京大學院長職務的饒毅教授,曾作為美國西北大學的終身講席教授,以及獨立研究所的主任,對自己的學生說「不要去美國的頂尖大學(排名前十的大學)留學,不要只看到頂尖大學的好處,還要明白上頂尖學校也可能對學生造成影響一生的負面作用」。
  • 北大教授饒毅為何永不參加院士增選?真正原因來了,出人意料
    也就是說院士在所有榮譽當中是老大,是代表了一個國家最高水平和世界領先水平的科技頂尖人物和最高學術權威,這真是無上的光榮啊!因此,院士稱號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啊!但是,就有人對院士不感冒,他就是北大教授饒毅,他參加過一屆的院士增選,也是他人生中唯一一屆參加的院士增選,因為在那之後他發表聲明表示放棄院士增選,而且他也做到了!先回顧,北大教授饒毅在2011年參加院士增選的情況!
  • 饒毅:即使上了哈佛,國人成材率也不高,能成教授的更是屈指可數
    對於出國留學問題,北大教授、西湖大學校董、首都醫科大校長饒毅給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在《賽先生》發表了一篇關於為何"次尖"大學比"頂尖"大學更適合中國學生的長文。 首先,來講一下饒毅教授眼中的頂尖大學。援引饒毅教授的說法:"眾人皆知的美國頂尖綜合性大學本科有哈佛,耶魯還有普林斯頓以及斯坦福等,而那些一流的理工科院校也就是加州理工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如果是研究生層面,頂尖並非是大學本身而是它所涵蓋的某個專業"。 所以在饒毅教授眼中,這些學校並不是最適合中國人的。那麼,這其中有何究竟?
  • 饒毅接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 系北大終身講席教授
    【觀察者網訊】6月25日上午,首都醫科大學舉行幹部宣布會議,宣布饒毅同志任該校校長。據觀察者網查詢,首都醫科大學官網「學校概況」一欄,現任校長已顯示為饒毅。公開資料顯示,饒毅於1962年出生於江西省南城縣,是中國生命科學界著名學者、北京大學終身講席教授,還是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創始主任、北京腦科學中心創始主任及《知識分子》的主編。1991年,饒毅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獲得神經科學博士學位,後又於1994年成為哈佛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的博士後。
  • 他是哈佛大學博士後、西北大學終身講席教授,裸辭回國,被美國封殺
    北京大學,中國最好的大學,在我小時候曾經立志想要考取的大學,不過,隨著年齡越來越大,我發現距離這個目標已經越來越遠。哈佛大學,世界最好的大學,長大之後,眼界開闊後,這才知道原來世界上還有比北大更好的大學。於是,我時常會想,高考進入北大,出國深造到哈佛,這樣該是什麼樣的霸氣人生。結果我發現了他,擁有著更「神仙」的經歷。
  • 饒毅:在爭論中作困難的決定
    饒毅,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終身講席教授。 饒毅是生命科學界第一位放棄了美國名牌大學講席教授,全時回國效力的科學家。 北大力挺饒毅,並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饒毅也很配合。北大希望他兩年內逐漸關閉美國的實驗室,但他兩個月就做到了。 歸屬感是回國最重要的原因 《科學時報》:你為什麼不繼續中美兩邊跑,而決定全時回國?
  • 北大教授之風骨
    當我們在課堂上聽到北大教授講起這段歷史的時候,非常感動。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如果不是他振臂高呼,如果不是他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向國際上的專家寫信,大力舉薦,哪裡會有中國的第一個諾貝爾獎橫空出世呢?一個人為自己的聲名不懈奮鬥,這並不稀奇,如果是為了別人而這麼奔走呼號是非常罕見的。
  • 被舒紅兵力壓,落選院士的饒毅,究竟有多厲害?竟遭到美國記恨!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出國留學,然而,他們中很大一部分都永久的留在了國外,網上曾有數據,清華北大每年出國留學的學生僅14%(註:非官方數字)最後學成回國,這不得不讓我們感到寒心,也是國家的極大損失。
  • 饒毅和施一公辭去國外終身教職,22年如一日,加強清華北大合作
    饒毅和施一公從認識到現在,已經有22年的時間。兩人在歸國擔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院長之前,已經是美國西北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重點培養的學者,擁有了優厚的待遇。但是饒毅教授和施一公教授都是帶有濃重故土情懷的科學家,並不想安於現狀。
  • 高起點、小而精的頂尖西湖大學現在怎麼樣了?學生如何才能考入?
    高起點、小而精的頂尖西湖大學現在怎麼樣了?學生如何才能考入?在很多學生和家長心裡,可能並不是很了解西湖大學。事實上,西湖大學建校也就短短兩年時間。西湖大學前身是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由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教授、南方科技大學陳十一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教授、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教授等科學家籌建。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為該校的校董會名譽主席,施一公教授為首屆校長。如此看來,高起點、小而精名副其實,那麼成立三年的西湖大學當初不被眾多人看好,現在怎麼樣了呢?
  • 施一公眼中的饒毅
    當時,我剛剛開始在普林斯頓大學做助理教授,天天在實驗室忙得焦頭爛額,除了自己動手做實驗花掉一半時間之外,還忙於指導學生的研究課題、講課、參加學術會議、寫論文和基金申請,天天覺得時間不夠用。比我早三年做PI的饒毅卻很特別,經常寫一些與他實驗室研究課題無關的雜文,評論科學史上的人物和事件;這些文章引經據典、有時會很長,顯然花了很多時間;他把這些文章通過email群發給在美國的中國學者教授們閱讀,他英語能力很強,提高英語:蘋果手機AppStore 搜索 英語Ai說 。由於對饒毅有成見,他發來的雜文我一般都直接刪掉、不會花時間閱讀。所以,我對饒毅的第一印象是:有點不務正業、喜歡多管閒事。
  • 他是哈佛博士後北大院長,全職回國第1人,美國害怕了變相封殺
    北京大學,中國最好的大學,在我小時候曾經立志想要考取的大學,不過,隨著年齡越來越大,我發現距離這個目標已經越來越遠。哈佛大學,世界最好的大學,長大之後,眼界開闊後,這才知道原來世界上還有比北大更好的大學。於是,我時常會想,高考進入北大,出國深造到哈佛,這樣該是什麼樣的霸氣人生。
  • 北大饒毅教授,在美國的親人死於新冠,武漢的親人活得好好
    饒毅,著名分子神經生物學家,曾經在留學期間擔任(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神經科教授、(美國)西北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2007年回國,受聘出任北京大學講席教授、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現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最近,健康時報的記者採訪饒毅教授,他難受地說;「我在武漢的親人活了下來,但是在美國的叔叔卻死了。」饒毅教授介紹了自己居住在美國的叔叔——饒厚華,他的叔叔是一名藥劑師,很有可能是被他位於皇后區的藥店中取藥的病人傳染的。
  • 北大院長饒毅,棄美籍歸國,曾怒斥:幾位老院士圍著一個處長陪笑
    ——饒毅清華北大是中國最為頂尖的兩所高校,也是中國無數學子夢寐以求的學校。這兩所學校承載著中華民族太多的希望,他們將是中華民族發展與復興的翅膀。這兩所高校為我國培育了大量的人才,雖然近些年來,這兩所高校被很多專家學者批為留學基地,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國內的各行各業幾乎都活躍著這兩所高校的人才。
  • 大膽直言的北大教授:國內大學培養了一批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可是當今教育的悲哀之處在於:國內的大學卻培養出了一大批「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甚至讓前北大的教授錢理群在公眾場合大膽直言訓斥!爭名奪利並非僅僅存在於市井百姓,哪怕在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學校園中,也屢見不鮮,這也是錢理群教授深有感觸的地方。錢理群教授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人文學者之一,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享有盛譽。這樣一位中文系的資深學者,被他認可的人,自然也可以獲得很大的便利。
  • 饒毅四年前對川普的評價
    饒毅:因為我覺得有一些人不一定知道,我對於自己的不懂的東西,或者沒有把握的事情我是不發表言論的,包括每年都有人來問我,高考和中國教育的關係,我覺得我自己無解,我雖然做了這麼多年的美國和中國大學教授我不談這個問題,是因為我自己覺得無解,同樣我也不談核能、風能也有人找我也不談,我敢談生物,我敢談科學,我敢談教育的一部分和敢談美國,是因為別人不知道我的一個背景,我這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