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毅: 頂尖大學未必適合中國學生

2021-01-13 騰訊網

點擊「土木視界」,關注我們

轉載自:如圖所示

來源:燕園大講堂 作者:饒毅

1

事實未必有看起來那麼光鮮

一般而言,無論海內外的華人父母,大都簡單地認為上頂尖大學的研究生院只會對子女有好處。這當然是有可能性的,有時也的確會發生。但是,還有另一種可能性,也許發生更頻繁——那就是對於大多數華人的孩子來說,上頂尖學校也可能對其造成影響一生的負面作用

一般國內的人會覺得這種說法令人驚訝,海外華人中也不流傳這種看法,原因是絕大多數華人並不知道這是事實:因為絕大多數華人或沒進過頂尖院校,或即便進過但也不願對外講出全部事實——特別是不令人喜悅的事實;也因為華人父母經常簡單地迷信,或臆測頂尖大學的好處。

2

什麼是「頂尖」大學?

首先定義「頂尖」。這裡說的頂尖意味著至少在前10名,特別是指那些排在前5名之內的大學。從大學來說,公認的頂尖綜合性大學本科包括哈佛、耶魯、普林斯頓、斯坦福,而頂尖的理工科院校也就是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麻省理工學院(MIT)。從研究生來說,頂尖並非僅以學校綜合實力為標準,而通常只在某專業領域做到頂尖的系科。

前五名的系科當然研究生總數就很少。美國頂尖的研究生系科中長期以來很少有中國學生,比如MIT的生物系非常強,然而三十多年來應該平均每年接受的中國學生不到1個。我自己念研究生的舊金山加州大學(UCSF),三十多年來,其神經生物系恐怕總共招收了不到15名中國學生,其生物化學系估計還不到十名。進了這些系科的中國學生了解情況,卻因為各種原因未能道出事實,導致外界不知情。

3

就讀頂尖學校後有所為的其實不多

我估計,在MIT、洛克菲勒、哈佛、斯坦福、伯克利、UCSF、加州理工等校專攻生物學的中國研究生不僅人數少,實際上後來的成才率也不高。從事生物學研究的最佳出路通常是做教授,然而上述學校的中國留學生以及美籍華人,後來成為美國教授的並不多。

而科學做得很好,包括後來在上述院系成為教授的中國人恐怕多數不是從這些學校畢業的,而是出自美國那些專業很好但並不最頂尖的學校。

這背後的原因是:美國頂尖系科的研究生院,會有非常好的美國學生前來申請(包括本科在諾獎得主實驗室做過研究的),因此它們不僅不積極招收中國學生,而且招收以後也不認為是其研究的主力。

老師關照表現突出的美國學生,在實驗科學各學科美國老師常視中國學生為打工仔,不熱心與他們討論科學問題,而多為勞力產出。不僅如此,這些頂尖系科的美國研究生在各方面可能表現非常突出,特別容易令初到美國的中國學生失去信心甚至自慚形穢,從而改變人生道路。

我在UCSF讀神經生物學研究生同班共四人。

其中一位的父親是史丹福大學神經生物學教授,他本人哈佛本科畢業,還去法國做過一年研究,入學前發表了3篇研究論文。入學後,這位同學課堂上積極發言,每次考試分數都是第一,還對同學很好。

生物化學系一位比我們高几年級的英國學生,來自學術世家,畢業時間比大家都快,他研究生期間發表的論文很快成為全世界細胞生物學教科書中的內容。

生化系還有一位女生長於數學,生物學研究也很突出,後來做過《細胞》雜誌主編。

我在哈佛做博士後的實驗室裡,有一位博士後是馮·諾依曼的外孫,他自己在哈佛念研究生期間發現了一個新的重要的酶(PI3 kinase),在生物學界廣為人知。

另一位博士後的父親曾任哈佛化學系系主任,其兄更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他有時當眾問我們實驗室的老師是否能聽懂他說的是什麼,好像後者是他學生似的。這位同事本科在普林斯頓念物理,碩士是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博士是伯克利加州大學生物學專業。如此學術背景,交叉學科的問題應該找誰來談?

4

「讀頂尖校容易有所作為」這個誤解如何形成?

因為美國學生愛自然科學的人不是很多,集中在頂尖系科。這樣,在優秀但非頂尖(我們姑且稱為「次尖」)的美國研究生系科,美國學生常不如中國學生,所以次尖以下美國系科不僅錄取中國學生多一些,而且老師普遍重視中國學生。這些中國學生「自鳴得意」給外界傳遞出的信息,也是中國國內誤認為自己的學生優於美國學生的原因。

不僅學校有頂尖、次尖這種差別,學科也會出現類似情況。三十年來中國學生成長起來最後成為美國院士的,迄今最多的學科是植物生物學(北大也是如此):20多位美國的大陸旅美華人院士中有5位是植物生物學家。

其原因並非中國的植物學教育優於美國,而是因為美國農產品長期過剩,美國的優秀學生絕大多數不學植物學,如果選擇學生物,大都偏好醫學(次為生物醫學)

我們在植物學領域表現突出,是田忌賽馬的結果,不是中國人有植物學方面的內在特長,也非我國植物學教育特別優秀。

頂尖的大學本科應該也有這些問題:那裡聚集了最頂尖的美國學生,有些功課極端好,有些家庭背景很強。一般的中國人都會因此受挫,所以大部分這些院系的中國學生後來都未能在學術上有所成就,原因是自信心沒了。

他們不會告訴父母,更不會寫文章告訴大家。在劣勢中堅持信心,絕大多數華人(特別是X二代,包括移民二代)都不具備這種心理素質。

美國能源部部長、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的哥哥Gilbert Chu,當年讀小學和中學時考試分數特別高(高到他的兩個弟弟都在中小學期間自愧弗如,小弟在沒讀完高中的情況下就棄學而逃)。Gilbert Chu後來去哈佛念本科,拿了兩個博士學位,然後到斯坦福做教授,但他的名字並不為大多數人所知,原因是他後來並未取得特別成就。

而Gilbert Chu的兩個弟弟,一個上了羅徹斯特(Rochester)大學,一個讀了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都不是頂尖大學,就本科而言,這兩所大學甚至連「次尖」也算不上。但朱家的老二和老三卻成績斐然:老二成為物理學家並獲得諾貝爾獎;老三當了大律師,曾創下專利案最高補償紀錄。

當然,並非個個華人都要避免去頂尖大學或研究生院讀書,但肯定也不是個個華人只要能被錄取,就應該去上頂尖大學。

5

「富二代」在頂尖大學,一樣會面臨心態挑戰

是否富二代在頂尖大學就一定沒有障礙呢?美國頂尖大學每年都會專門給世界各地的權貴開特殊渠道,他們的子弟不僅長期富有,而且有些是著名創業者,有些是很多代的主管。中國的富二代、官二代即使不擔心父母雙規等負面新聞,也不一定能容易做到心態平衡。

當然,本文大概基本無用,因為絕大多數的華人,不僅不了解這些學校對他們的孩子實際上意味著什麼,而且也不願去了解。

很多父母內心希望通過孩子彌補自己在學歷方面的缺失或不足,也有更多華人父母將子女所讀大學的名頭,當作自己身為家長的「畢業證」,而不考慮特定院系對孩子一生可能產生的具體影響。

上頂尖大學的本科或研究生院,對於大多數華人來說,或許真的不如去上「次尖」大學或研究生院,能讓自己獲得更好的發展

本文來源:燕園大講堂,作者:饒毅

直接來源:碩博一線,如圖所示

聲明:土木視界使用的圖片、音頻、視頻,來源於網際網路。如有侵權,請後臺聯繫刪除。土木視界感謝你的關注。

相關焦點

  • 饒毅:頂尖大學未必適合中國學生
    1 事實未必有看起來那麼光鮮 一般而言,無論海內外的華人父母,大都簡單地認為上頂尖大學的研究生院只會對子女有好處。這當然是有可能性的,有時也的確會發生。
  • 北大教授饒毅:我為什麼反對中國學生上美國頂尖大學
    曾經他在《賽先生》上發表了一篇名為《我為什麼反對中國學生上美國頂尖大學?》的文章,饒毅擺事實講道理,想要通過自身經歷,來勸阻國人去美國頂尖學校留學。那麼何為頂尖?饒毅說:"眾所周知的頂尖綜合性大學本科包括哈佛,耶魯還有普林斯頓以及斯坦福,那些一流的理工科院校也就是加州理工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
  • 饒毅:我為什麼反對中國學生上美國頂尖大學
    因為他們認為留洋歸來的孩子在社會上會更受歡迎,尤其是一些頂尖學府畢業的學生,更是會遭到廣大企業的哄搶,但是身為北京大學教授饒毅卻公開表示反對中國學生上美國頂尖大學,這是為什麼呢?
  • 饒毅:華人上美國頂尖大學不如上「次尖」
    人民網北京6月11日電 (記者 魏豔)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日前在其微信公眾平臺《賽先生》上撰文指出,對於大多數華人孩子來說,上美國頂尖學校可能對其造成影響一生的負面作用。饒毅認為,對於大多數華人來說,上頂尖大學的本科或研究生院或許真的不如去上「次尖」大學或研究生院,能獲得更好的發展。
  • 辭去北大院長的饒毅,對學生說「不要去美國排名前10的大學留學」
    但是辭去北京大學院長職務的饒毅教授,曾作為美國西北大學的終身講席教授,以及獨立研究所的主任,對自己的學生說「不要去美國的頂尖大學(排名前十的大學)留學,不要只看到頂尖大學的好處,還要明白上頂尖學校也可能對學生造成影響一生的負面作用」。
  • 饒毅:即使上了哈佛,國人成材率也不高,能成教授的更是屈指可數
    對於出國留學問題,北大教授、西湖大學校董、首都醫科大校長饒毅給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在《賽先生》發表了一篇關於為何"次尖"大學比"頂尖"大學更適合中國學生的長文。 首先,來講一下饒毅教授眼中的頂尖大學。援引饒毅教授的說法:"眾人皆知的美國頂尖綜合性大學本科有哈佛,耶魯還有普林斯頓以及斯坦福等,而那些一流的理工科院校也就是加州理工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如果是研究生層面,頂尖並非是大學本身而是它所涵蓋的某個專業"。 所以在饒毅教授眼中,這些學校並不是最適合中國人的。那麼,這其中有何究竟?
  • 高起點、小而精的頂尖西湖大學現在怎麼樣了?學生如何才能考入?
    高起點、小而精的頂尖西湖大學現在怎麼樣了?學生如何才能考入?在很多學生和家長心裡,可能並不是很了解西湖大學。事實上,西湖大學建校也就短短兩年時間。西湖大學前身是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由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教授、南方科技大學陳十一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教授、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教授等科學家籌建。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為該校的校董會名譽主席,施一公教授為首屆校長。如此看來,高起點、小而精名副其實,那麼成立三年的西湖大學當初不被眾多人看好,現在怎麼樣了呢?
  • 施一公培養清華精英顏寧和白蕊,如今58歲的饒毅培養了多少精英?
    人們常說「名師出高徒」,所以對於研究生來講,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導師是至關重要的。但是作為名師的學生,也應當明白「師傅領進門,學藝在個人」,不論導師的影響力有多麼深遠,學生自己的成就還是要看自己的努力。正因為如此,一些頂尖的教授能夠培養出聲名遠播的學生,而另外一些頂尖的教授培養的學生總是難以超越老師,或者培養的學生難以像老師一樣形成影響力。例如先後回國任教的饒毅教授和施一公教授,分別擔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院長和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院長,而且是學術道路和教育事業上的摯友,但是在人才培養上的具體成效存在一定的差別。
  • 施一公培養清華精英顏寧與白蕊,如今58歲的饒毅培養了多少精英
    人們常說「名師出高徒」,所以對於研究生來講,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導師是至關重要的。但是作為名師的學生,也應當明白「師傅領進門,學藝在個人」,不論導師的影響力有多麼深遠,學生自己的成就還是要看自己的努力。正因為如此,一些頂尖的教授能夠培養出聲名遠播的學生,而另外一些頂尖的教授培養的學生總是難以超越老師,或者培養的學生難以像老師一樣形成影響力。
  • 「愛國校長」饒毅:和施一公創西湖大學,放棄美國夢、贏得中國夢
    他出生於江西的一個小縣城裡,參加高考進入江西醫學院,也就是現南昌大學江西醫學院,獲得了學士學位。或許,有人看到這裡,覺得這樣的學校並不怎麼厲害,這樣的考生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但是一般好的大學都不是因為學校而久負盛名,而是因為培養的學生。
  • 北大教授饒毅為何永不參加院士增選?真正原因來了,出人意料
    也就是說院士在所有榮譽當中是老大,是代表了一個國家最高水平和世界領先水平的科技頂尖人物和最高學術權威,這真是無上的光榮啊!因此,院士稱號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啊!但是,就有人對院士不感冒,他就是北大教授饒毅,他參加過一屆的院士增選,也是他人生中唯一一屆參加的院士增選,因為在那之後他發表聲明表示放棄院士增選,而且他也做到了!先回顧,北大教授饒毅在2011年參加院士增選的情況!
  • 饒毅舌戰錢穎一:馬雲辦的湖畔大學只是個「賺錢培訓班」?
    饒毅說他曾經就此寫了一封信,修改了三遍最終也沒有寄給錢穎一,「怕他不高興」,但在這次論壇上,饒毅直言了自己的不解,「湖畔大學,那不過是一個看起來是賺錢培訓班(的機構),那跟我們的大學教育至少看過去是南轅北轍,方向性相反的。(雖然)有可能這兩個大學都不代表中國傳統教育的方向,但(湖畔大學和西湖大學)也有可能是代表兩個截然相反的方向」。
  • 歸國任教的舒紅兵、饒毅、施一公、高福,如今有差距,兩人被質疑
    從世界頂尖大學歸國任教的教授,來到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通常都有一種故土情結,懷揣對教育教學和科研文化的熱忱,都曾有過教育強國的理想。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年歸國任教的精英,無論有多少赤子之心,都已難再重提當年之志。
  • 被舒紅兵力壓,落選院士的饒毅,究竟有多厲害?竟遭到美國記恨!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出國留學,然而,他們中很大一部分都永久的留在了國外,網上曾有數據,清華北大每年出國留學的學生僅14%(註:非官方數字)最後學成回國,這不得不讓我們感到寒心,也是國家的極大損失。
  • 饒毅對話西湖大學王鴻飛:應該做什麼樣的科學?
    在10月份的一期西湖大學校董面對面暨WeMeet開學季系列活動中,西湖大學邀請到了西湖大學創校校董之一、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教授來和西湖大學的師生聊聊這兩個問題。他曾參與籌建多個研究單位,在國內外多所大學求學任教,對於科學和教育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 施一公眼中的饒毅
    今天,中國學術界爆出大新聞:前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實名舉報武漢大學醫學院李紅良教授、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細胞所裴鋼院士、上海藥物所耿美玉研究員(即近期填補世界空白的阿爾茲海默 GV971 中國首款該類藥物主要研究者、論文通訊作者)論文造假,稱「這篇文章不造假是不可能的,請貴委做些好事,為中國科學界洗刷恥辱。」
  • 饒毅:教育中的問題不在教育而在文化—新聞—科學網
    在近日舉行的第四屆中國中學校長大會上,作為演講嘉賓的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前院長饒毅,對眾多校長談起了中美兩國高中教育的對比。 這些年來,中國的教育所受的批評頗多,最為集中的無非是中國的教育扼殺孩子的創造性、學生負擔太重。距離高考最近的高中生更是苦不堪言。因此,不少「有追求」的家長選擇讓孩子逃離中國的「應試教育」。
  • 放棄候選院士的饒毅: 棄美籍歸國, 呼籲人才回國效力, 追求中國夢
    隨著祖國越來越強大,更多的頂尖人才,願意放棄海外的生活,甚至放棄國籍,毅然決然回到中國。這對於國家來說,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只有他們願意為祖國建設做貢獻,中國才能夠離中國夢越來越近。北大院長饒毅,他就是一個願意放棄美國優渥待遇,回歸祖國懷抱的精英人才。他說:「我希望本世紀的華人,不分地域、國籍,努力建設一個群體幸福的中國。」
  • 考研學生人數新增50萬,「最好20所頂尖大學」的報考熱度上升
    儘管考研的人數在增多,但是考研學生對未來的學歷沒有信心,將近6成的學生擔心,在自己拿到學歷之前,研究生的學歷就已經縮水了。其實大部分考研的學生都可以預測到讀研深造的結果,除了公認的最好大學的頂尖研究生,大部分獲得碩士研究生的人,在未來的就業道路上並沒有明顯的優勢。
  • 同樣是歸國博士夫婦,饒毅和吳瑛受追捧,舒紅兵與王延軼受質疑
    浙江大學的李蘭娟院士和鄭樹森院士,作為學術界的重量級學者,可以稱得上志趣相投的「中國居裡夫婦」。而曾在哈佛大學一同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的饒毅和吳瑛,先後歸國任教,滿懷教育強國和科研強國的理想,也可以說是國內學術界的「中國居裡夫婦」。饒毅從美國西北大學來到北京大學,擔任生命科學學院的院長,對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都堅持一顆赤子之心,保持純粹的學者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