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毅:即使上了哈佛,國人成材率也不高,能成教授的更是屈指可數

2020-12-05 騰訊網

魯迅先生曾說:"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版的做事,能發聲的權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

他雖然身高不到一米六,卻以一己之力撐起了中國近現代文學的半壁江山。魯迅先生能有如此高的成就,與他早年間遠赴東洋留學的經歷密不可分。

(一)語出驚人,值得深思

現在有很多和魯迅先生一樣之人,他們遠渡重洋奔赴異國他鄉學習知識提高自己。常言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如此一來既行了萬裡路又讀了萬卷書可謂是兩全其美。當今中國留學生去的最多的國家,當屬大洋彼岸的美利堅共和國。

留學生們出國的目的五花八門,有的是為了給自己"鍍層金"也有的是為了永遠地留在那裡還有的是本著"人往高處走"的原則去那裡學習先進的經驗和知識,回來報效祖國。總之什麼樣的原因都有,在哪種層次就讀的留學生也都有。

對於出國留學問題,北大教授、西湖大學校董、首都醫科大校長饒毅給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在《賽先生》發表了一篇關於為何"次尖"大學比"頂尖"大學更適合中國學生的長文。

在文章中,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現身說法,詳盡的闡述了為何次頂尖大學,比頂尖大學更有利於中國留學生的原因。

首先,來講一下饒毅教授眼中的頂尖大學。援引饒毅教授的說法:"眾人皆知的美國頂尖綜合性大學本科有哈佛,耶魯還有普林斯頓以及斯坦福等,而那些一流的理工科院校也就是加州理工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如果是研究生層面,頂尖並非是大學本身而是它所涵蓋的某個專業"。

所以在饒毅教授眼中,這些學校並不是最適合中國人的。那麼,這其中有何究竟?原因是中國式的父母都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認為只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美國的頂尖大學就一定會有所作為。

饒毅給出的結論是:"即使上了洛克菲勒,或者哈佛再或者去往耶魯或者常青藤名校中的任意一個,國人的成材率也並不高,能成為本行業領域教授的更是屈指可算"。饒毅根據自己當年的經歷舉了幾個簡單的例子。

他在美國讀書時,有位女同學的父親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有位男同學的外公是馮·諾依曼,還有一位男同學的父親在史丹福大學當教授。

因此饒毅教授給出的結論是:"在美國最高水平學府中,薈萃了從世界各地趕來優秀學生。中國人去到那裡可能會和國內的環境很不一樣,有可能看著他人如此努力而自慚形穢,從而改變人生道路"。

可見在饒毅教授眼中,家庭學術背景十分重要,很多的中國留學生,或是憑藉自己的努力,或是靠著家裡的錢財硬生生的擠進名校,但不論他們是自己有能力還是家裡有錢,都會在這些有著高端學術背景的同學面前而感到自卑。

饒毅教授是害怕留學生們到那裡以後,在優秀的同學面前因為自卑而抬不起頭來。到時候學業沒有完成不說,還可能造成心理疾病,得不償失。

(二)溫室裡的花朵,容易摧折

饒毅教授的這篇文章可以說是掏心掏肺,他希望用自己的自身經歷來喚醒中國父母,不要一昧地抱著進美國名校,定可成才的幻想。如此一來,很可能會親手毀了自己的孩子。

饒毅在文中流露出了自己的很多擔心,首先美國的頂尖名校並不會對中國留學生特殊照顧;其次,那些學校的競爭壓力實在是太大。

正如他自己所言:"在劣勢中堅持信心,絕大多數華人都不具備這種心理素質"。因此饒毅覺得,還是那些次頂尖的名校更適合國人去讀。它們沒有那麼多的競爭壓力,不會讓人因為技不如人而自卑。

同時那些學校也並不差,即使不能與國內的985或211相提並論,但也還是好於中國大多數本科院校的。去到那裡,想玩的可以放心地玩;想學習的,也可以無拘無束地學習。

(三)不經風雨,怎見彩虹

饒毅在文章最後語重心長的說道:"上頂尖大學的本科或研究生院,對於大多數華人來說,或許真的不如去上"次尖"大學或研究生院,能讓自己獲得更好的發展"。其實他的說法不無道理,但並不適用於所有人。那麼,究竟該上頂尖大學還是次頂尖呢?

答案是能去最好,自然不要選擇次好。有能力有機會的還是要上美國的頂尖大學,諸如耶魯或哈佛之流。能獲得這個機會的,要麼是本人不簡單,要麼是家裡手眼通天,去了以後即使什麼都學不到,但見識的人經歷的事和在次頂尖則完全不一樣,對於提高自己十分有益。

能做鳳凰頭,緣何還要當鳳凰尾?不能因為害怕挫折害怕遭受打擊,就不敢去嘗試。只要上了頂尖大學,不論是懷揣著"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夢想,還是單純為個人前途考量,都要比次頂尖大學好得多。

先說前者,美國的頂尖大學那在世界都是名列前茅之位,可以說代表了當今世界的最高水平。

中國要想發展要想超越美國,就必須先從它那裡學經驗,這樣才能少走很多彎路。再說後者,即使學成以後什麼都不會,但好歹還頂著個世界一流大學畢業生的頭銜。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得到了清華大學和另一個次頂尖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你會選擇前者還是後者呢?會因為害怕和恐懼,而放棄了前往中國最高學府進修的機會嗎?相信肯定還是選擇清華大學的人要多一些。

因此儘管饒毅教授語重心長的勸導中國留學生前往美國次頂尖大學,也並不會引起很多人的認同。對於這番言論,本著姑妄聽之的心態即可。

來源:笙簫盡陌 本次分享:山海會公眾號

===================

信息文明和智能革命背景下的思想和視野

相關焦點

  • 北大教授饒毅:我為什麼反對中國學生上美國頂尖大學
    在那裡他學習到了先進的思想和技術,也因如此,他在回國以後才成了"香餑餑"。同時,他對美國有著很深的見解。曾經他在《賽先生》上發表了一篇名為《我為什麼反對中國學生上美國頂尖大學?》的文章,饒毅擺事實講道理,想要通過自身經歷,來勸阻國人去美國頂尖學校留學。
  • 他是哈佛大學博士後、西北大學終身講席教授,裸辭回國,被美國封殺
    哈佛大學,世界最好的大學,長大之後,眼界開闊後,這才知道原來世界上還有比北大更好的大學。於是,我時常會想,高考進入北大,出國深造到哈佛,這樣該是什麼樣的霸氣人生。結果我發現了他,擁有著更「神仙」的經歷。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後,於北京大學當院長,全職回國第1人,美國害怕了變相封殺,他就是饒毅。
  • 曾被國人瘋狂嘲諷到破例成哈佛最年輕教授,多少人才被逼走?
    當年中國也有一個神童,名叫「尹希」,在成名之時,國人紛紛諷刺他是現代版的「傷仲永」。於1983年12月出生的尹希,童年就展現出了他的驚人才智,在他小學的時候,他就喜愛讀大學數學課本,其內容是微積分!一開始媽媽被嚇了一跳,認為這小傢伙捧著本書讀半天,能讀懂嗎?覺得是瞎胡鬧。因此把書收了起來,但是經不住微積分誘惑的尹希沒有聽她的話,轉頭又埋藏在了微積分的世界裡。
  • 饒毅:教育中的問題不在教育而在文化—新聞—科學網
    在近日舉行的第四屆中國中學校長大會上,作為演講嘉賓的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前院長饒毅,對眾多校長談起了中美兩國高中教育的對比。 這些年來,中國的教育所受的批評頗多,最為集中的無非是中國的教育扼殺孩子的創造性、學生負擔太重。距離高考最近的高中生更是苦不堪言。因此,不少「有追求」的家長選擇讓孩子逃離中國的「應試教育」。
  • 饒毅:我為什麼反對中國學生上美國頂尖大學
    因為他們認為留洋歸來的孩子在社會上會更受歡迎,尤其是一些頂尖學府畢業的學生,更是會遭到廣大企業的哄搶,但是身為北京大學教授饒毅卻公開表示反對中國學生上美國頂尖大學,這是為什麼呢?
  • 施一公眼中的饒毅
    後來,Duke大學的王小凡教授作為華裔教授的傑出代表受聘JBC(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副主編,也成為JBC歷史上第一位華人副主編。王小凡的聘任也許與饒毅的呼籲不無關係。有意思的是:小凡恰好是另一位為了華人和亞裔利益不懈努力的熱心科學家!
  • 17歲進入哈佛,31歲成哈佛最年輕教授後加入美國國籍,令人惋惜
    鍾南山院士我國愛國的科學家有很多,比如曾經四次落選中科院院士還被美國評為院士,卻依然選擇留在國內為國效力的李愛珍;有已經年事84歲高齡仍然在奮鬥在一線,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鐘南山院士;有拒絕美國高薪卻毅然回國為了振興我國教育事業的饒毅教授
  • 饒毅接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 系北大終身講席教授
    【觀察者網訊】6月25日上午,首都醫科大學舉行幹部宣布會議,宣布饒毅同志任該校校長。據觀察者網查詢,首都醫科大學官網「學校概況」一欄,現任校長已顯示為饒毅。公開資料顯示,饒毅於1962年出生於江西省南城縣,是中國生命科學界著名學者、北京大學終身講席教授,還是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創始主任、北京腦科學中心創始主任及《知識分子》的主編。1991年,饒毅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獲得神經科學博士學位,後又於1994年成為哈佛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的博士後。
  • 饒毅:以積極心態支持優秀科學家回國
    饒毅:通常,教授回國和一般的初級研究人員、學生回國不一樣。教授回國要處理好自己實驗室的經費、學生以及和學校的關係等問題,需要一段過渡時間。 我是特例,我在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經費和學生基本上轉到我妻子吳瑛的實驗室。但一般來說,教授的妻子不會正好與他在同一個系做教授。因此,我能很快安排好以前實驗室的事務是特殊情況。不能以我為標準來要求其他教授。
  • 施一公眼中的饒毅:赤子情懷、童心未泯
    1991年進入哈佛大學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系做博士後,研究脊椎動物神經誘導的分子機理。1994年在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解剖和神經生物學系任教並領導獨立的實驗室。2004年起任(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神經科教授、(美國)西北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2007年饒毅決定回國,受聘出任北京大學講席教授、生命科學學院院長。2019年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
  • 饒毅: 頂尖大學未必適合中國學生
    我估計,在MIT、洛克菲勒、哈佛、斯坦福、伯克利、UCSF、加州理工等校專攻生物學的中國研究生不僅人數少,實際上後來的成才率也不高。 其中一位的父親是史丹福大學神經生物學教授,他本人哈佛本科畢業,還去法國做過一年研究,入學前發表了3篇研究論文。入學後,這位同學課堂上積極發言,每次考試分數都是第一,還對同學很好。
  • 分子神經生物學家饒毅教授接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
    6月25日報導,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饒毅教授已於當日上午正式接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  記者發現,首都醫科大學官網「學校簡介」欄目已更新相關信息。其中提到,「現任黨委書記為呼文亮研究員,校長為我國著名分子神經生物學家饒毅教授。」
  • 饒毅就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 系北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記者從首都醫科大學官網獲悉,6月25日上午,首都醫科大學舉行幹部宣布會議,會上宣布,尚永豐同志不再擔任首都醫科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職務,調回北京大學工作,饒毅同志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會上,饒毅表態發言,感謝市委市政府的信任。
  • 中國物理天才加入美國籍,32歲成哈佛終身教授,拒絕回國發展
    顏真卿在《勸學》中寫道: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的這篇勸學言論,激勵很多少年,讓他們更有信心的完成學習之路。時至今日,學習依舊是能改變普通學子人生的途徑。在我國更是有一些天才少年,因為學習成績優異而備受矚目,但並非所有的天才少年,都能夠如大家所願為國效力。
  • 哈佛第一位大陸終身教授謝曉亮全職回國,支援母校北京大學的建設
    在哈佛接受冰桶挑戰的謝曉亮 哈佛大學第一位大陸終身教授哈佛大學是世界第一高校,能在哈佛大學被聘為終身教授是無數科研工作者的夢想,謝曉亮,1962年出生於北京。198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1998年,他成為改革開放後哈佛大學聘任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2009年,作為來自中國大陸的學者,成為改革開放後第一位哈佛冠名講席教授,他還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物理化學和生物物理界最高獎獲得者、是獲得美國生命醫學大獎——阿爾伯尼生物醫學獎的第一位華人。
  • 他是哈佛博士後北大院長,全職回國第1人,美國害怕了變相封殺
    哈佛大學,世界最好的大學,長大之後,眼界開闊後,這才知道原來世界上還有比北大更好的大學。於是,我時常會想,高考進入北大,出國深造到哈佛,這樣該是什麼樣的霸氣人生。結果我發現了他,擁有著更「神仙」的經歷。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後,於北京大學當院長,全職回國第1人,美國害怕了變相封殺,他就是饒毅。
  • 第n+1次美國籤證被拒,饒毅做錯了什麼?
    晚上又說:「饒毅說他和他在UCSF和哈佛等等見到的學生做分子生物學實驗從來不戴手套,戴手套才奇怪。哈佛和MIT合辦的Broad研究所有一組學生做分子生物學實驗的照片,個個都戴手套,難道很奇怪?戴手套的目的既是為了防止手沾上試劑也是為了防止手上DNA汙染樣品,有啥奇怪的?」……不知道說什麼,只能說方舟子和饒毅交流的確很密切。
  • 舒紅兵妻子北大畢業,施一公妻子高考狀元,饒毅妻子呢?
    我們都知道現在武漢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傳播的速度很快,我們奮鬥在一線的「白衣天使」醫生護士們都在盡職盡責地為人民服務,他們不僅僅沒有假期,而且還不怕危險困難,他們艱難而上,努力研製解藥出來。而且我們的鐘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等白衣天使醫護人員們都在一線奮鬥,他們盡職盡責、赫赫業業地做事,這些人都值得我們一輩子去尊敬。
  • 被舒紅兵力壓,落選院士的饒毅,究竟有多厲害?竟遭到美國記恨!
    不過,我們國家任何時候都不缺乏愛國志士,比如「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先生,曾有一位美國將軍這樣評價:錢學森不管走到哪都能抵5個師!然而,當國家需要他的時候,他放棄了美國極其優渥的條件,毅然回歸祖國,掀起了一股人才歸國狂潮。如果說錢老是老一輩回國潮的代表,那麼曾任美國西北大學教授的饒毅,就是現如今的歸國潮第一人!
  • 饒毅、魯白爭議:張鋒錯失諾獎了嗎
    張鋒因此成為不少國人熱切盼望的新科諾獎得主。然而饒毅認為,希望華人得獎是良好的意願,但不應該忽略客觀公正。對這項新技術,饒毅認為兩位女科學家以研究探索了生物學現象,提出理論解釋,在這樣的基礎上發明技術。這無疑是原創性科學的突破和新技術的提出。在她們的基礎上,張鋒進行了非常好的發揮和推廣,但不能說等同於她們的原創性和開拓性。CRISPR-Cas9 技術被視為具有巨大的應用前景,可用於遺傳疾病的精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