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報導,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饒毅教授已於當日上午正式接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 記者發現,首都醫科大學官網「學校簡介」欄目已更新相關信息。其中提到,「現任黨委書記為呼文亮研究員,校長為我國著名分子神經生物學家饒毅教授。」
饒毅1962年出生於江西省南城縣,1978年至1985年在江西和上海接受醫學和研究生教育,1985年赴美在舊金山加州大學(UCSF)念研究生,1991年獲博士學位,論文為「果蠅神經發育中細胞間交流的分子和遺傳分析」。他在哈佛大學博士期間研究兩棲類神經發育的分子機理。
1994年至2007年,饒毅分別在美國聖路易斯的華盛頓大學和芝加哥的西北大學任教,研究神經發育的分子和細胞機理,發現兩眼來自胚胎早期同一形態發生場,揭示Slit蛋白質的化學排斥性導向作用,研究化學排斥分子Slit和化學吸引分子Netrin的信號轉導通路。他實驗室還發現神經細胞和白細胞有保守的分子導向機理。 2007年,饒毅全職回中國,出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至2013年。他的實驗室研究行為和認知的分子機理。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官網顯示,饒毅的教學涵蓋神經生物學、遺傳學、發育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和藥理學。自2008年以來,他每年講授《生物學概念與途徑》課程,集中講授生物學經典實驗的來龍去脈。 2019年,饒毅提出化學連接組(CCT)的概念(涵蓋同一動物中所有的神經遞質、神經調質、神經肽及其受體)。饒實驗室發明化學連接組學的途徑,製備必需的遺傳工具,研究CCT中基因和細胞的功能作用、操縱化學傳遞、揭示神經環路。饒實驗室還用遺傳學、基因組學和功能性核磁共振研究認知重要的基因和腦區。實驗室研究對象包括果蠅、蛙、小鼠、大鼠、猴、人,以理解動物中普遍存在的和人特有的基本原理。 饒毅曾參與過中國多個科學和教育機構的改革和新建。1999年,他協助中國科學院在上海成立神經科學研究所。2004年,他參與建立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此後,他組建或共同組建中國科學院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北大麥戈文/IDG腦研究所、北京腦科學中心。他是中國「未來科學大獎」發起科學家之一,「科學探索獎」的共同發起者。2018年,饒毅出任加拿大Gairdner國際醫學大獎醫學委員會成員。 他還是西湖大學的共同發起者之一、並曾兼任其基礎醫學研究所所長。西湖大學的緣起可追溯至2015年3月。當時,由施一公領銜,與饒毅、陳十一、潘建偉、錢穎一、張輝、王堅6人正式向國家領導人提交了《關於試點創建新型民辦研究型大學的建議》,並獲得批示支持。
來源 澎湃新聞
編輯 李龍江
編審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