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技素養者,在發表公開看法和意見時,應該表現出基本的嚴謹素質。
——饒毅
清華北大是中國最為頂尖的兩所高校,也是中國無數學子夢寐以求的學校。這兩所學校承載著中華民族太多的希望,他們將是中華民族發展與復興的翅膀。
這兩所高校為我國培育了大量的人才,雖然近些年來,這兩所高校被很多專家學者批為留學基地,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國內的各行各業幾乎都活躍著這兩所高校的人才。
所謂樹大招風,清華北大這兩所高校似乎不論再怎麼做都無法滿足中國人內心的希望。曾經有一位北大教授就怒批中國的學術界,他是誰呢?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饒毅,他的學術成果與他的社會批評一樣引人注目。
一、學有所成出國深造
1962年饒毅出生在南昌市的一個小縣城當中,彼時的中國政治一個非常不穩定的年代,饒毅在這個混亂的年代當中艱難的活了下來,並且對讀書學習產生了無與倫比的熱愛。
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饒毅在第二年便憑藉自己優異的成績成功的進入到了當時到江西醫學院深造。
別看現在的江西醫學院已經無人提及,其實在那個年代,江西醫學院的大名幾乎可以說是人盡皆知。作為江西頂尖的醫學高校,江西醫學院在全國都享有一定的名譽。只不過隨著江西學院與南昌大學的合併,這所醫學院並掛上了南昌大學的名頭,很少再以江西醫學院示人。
能夠進入到這樣優秀的高校,饒毅的智商和努力都有目共睹。當時中國高考才剛剛恢復饒毅也知道這樣一個學習的機會十分難得,因此在學校的他愈加的刻苦努力學習。
在上大學的時候,饒毅逐漸明確了自己的人生目標,他想要成為一名學術專家,他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推動中國的學術發展,尤其是中國的醫學研究。
1983年,饒毅成功的考取了上海第一醫學院的碩士入學資格,在那裡他通過三年的學習,挖掘了自己身上的學術潛力。在這裡學習三年的他對自己的要求更加的高,他的眼界也更加開闊。
由於當時的中國教育資源比較匱乏,因此饒毅如果想要在學術上繼續發展的話,出國留學便是他最好的途徑。饒毅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功的考入到了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他在那裡攻讀博士學位。
在美國的饒毅真真正正的見識到了什麼叫做現代醫學,由於美國的科研環境比較寬鬆,饒毅在攻讀完神經科學博士學位之後,又緊接著進入了美國哈佛大學當了一名博士後並參與相關方面的研究。
饒毅這樣的人才在美國落腳還是非常輕鬆的,他有著博士的學歷,又是哈佛博士後,他輕輕鬆鬆的便進入到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執教。
別看美國現在對中國各種的敵視,其實那些都只是川普為了能夠獲得中期大選的勝利而做出來的一系列政治作秀。對於美國學術界來說,將人才緊緊的攥在手裡才是他們首要的目標。
在美國有著穩定的工作,同時又有著極高的學歷饒毅成功的拿到了美國綠卡,加入了美國國籍。成為了美國人的饒毅,又為什麼能夠引起中國人巨大的關注呢?
主要原因並就在於饒毅之後做出來的一系列行為,饒毅放棄了美國國籍,放棄了美國優厚的待遇,毅然的回國,促進中國學術事業的發展。並且他敢想敢說,對中國的學術界提出了尖銳的批評。
二、放棄美籍毅然歸國
時間來到90年代,此時的饒毅在美國發展得相當的順利。不過中國也同樣在迅速的發展著,我國對外開放越來越大,中國與美國與國際社會的交流也越來越頻繁。
饒毅雖然身在美國,但是他仍然心繫著中國。他在美國任教的時候,經常會與國內的科研人員進行相關的學術探討。
也正是由於饒毅這樣一種局外人的身份,讓饒毅意識到了中國學術界科研界的一個巨大問題,饒毅曾經在一次公開演講當中說,他曾經見到過幾位老院士為了一個研究項目給一個處長陪笑。
要知道,在中國,院士頭銜可以說是科研人員最高的榮譽了,哪所高校要是能擁有一位實實在在在本校工作的院士,那這所高校在相關方面的研究必然會非常的突出。
一個院士能給一所學校帶來巨大的發展契機,各種論文發表自然不用說,最為關鍵的是一個院士能給一所高校帶來各種資源的傾斜,從經濟到政策,只要是院士想要,地方政府幾乎不會不給。
可就是這樣的院士,竟然還要給一位處長陪笑,可以想像在,饒毅批評中國學術界的時候,中國學術界的官僚作風究竟嚴重到了一種怎樣的境地。
行政幹預科研早就不是什麼新鮮的話題,很多從美國留學歸來的研究者幾乎都對中國存在著的這一特色現象進行了批評,饒毅無疑是所有這些批評者的領頭羊和發聲器,這也使得他受到了人們的關注。
不過雖說饒毅早就已經對中國學術界的種種弊端看在眼裡,知曉於心,在2007年的時候,他還是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意料不到的決定,他竟然放棄了自己的美國國籍,放棄了自己在美國所有的優厚待遇,回到了中國從事科學研究。
中國有很多學者,很多尚不能被稱之為學者的本科生,從他們踏入到高校的那一刻起,就已經做好了將高校作為跳板進入美國的準備,饒毅的這一行為無疑是這股濁流當中的一汪清泉。
根據饒毅自己所說,他的這一舉動其實是想為在海外學習的那些學子樹立一個表率。他可以放棄那些優厚的條件回到中國,那麼那些剛剛進入美國學習的研究人員,他們本來就一無所有,回到中國自然也不會有太多的牽掛。
回到中國的饒毅,繼續在生物學醫學方面從事著研究他的研究,並受到了國際科學界的認可。在2011年的時候,饒毅參加了我國的院士評選,出人意料的是,儘管呼聲很高,但是饒毅卻落選了。
這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正如饒毅所說,在中國做科研不僅需要有很高的學術頭腦,還需要一定的人際交際,尤其是行政人際交際能力。
其實,只要稍微想一想這其中的門道,就能知道饒毅所言不需。對於那些有資格參加院士評選的人,哪位學者不是碩果纍纍?哪位學者又不是德高望重?
怎麼選?光靠那些研究成果嗎?憑什麼說研究青藏高原冰川凍土的就比不一個研究核能的?又憑什麼說一個研究工程力學的比不上一個研究物理的?在大家的科研成果幾乎可以說的上是55開的時候,主觀方面自然會有非常大的影響。
在院士評選落選之後,饒毅並沒有灰心喪氣,他依然活躍在中國研究的第一線,依然繼續保持著他的初心,帶領中國的科研事業,向世界頂尖發展同時對中國的科學界提出尖銳的批評。
總結
君子無罪,懷避其罪,像饒毅這樣的人,其實應當是中國學者們的榜樣,可惜的是歪門邪道太多,像饒毅這樣的人竟然變成了清流。饒毅所做的事情是一種理所應當,可是在其他的學者們看來,不遵循中國學術界的這些老派規矩,饒毅就是一個邊緣人,他的到來並不是中國學術界的榮信。相反,他的光芒將會使得所有身處這個學術體系的人都矮上三分,所以學術界才會對饒毅頗為討厭。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