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毅先生正式發文舉報裴鋼論文後,學術界,科學界,社會各界都在關注,都在熱議,一場浩浩蕩蕩的學術爭鳴開始了,這是中國又一次對於科學方法論與國際接軌的全民教育。
科學方法論中,尤其是在能夠嚴格實驗的情況下,一個科學能夠成為科學,一定要能證偽。如果一個科學實驗,不能被同行重複,得到相同的結果,那麼這個科學,無論有多麼的高深,多麼的性感,多麼的革命性,也沒有任何說服力,也就不能成為科學。
科學成果的確立,尤其是能夠嚴格實驗證明的,專家評委的意見經常是不可靠的,除了他們做了相關的實驗,或是重複結果的實驗。
2014年1月,日本女科學家小保方晴子在《自然》上發表論文,宣稱發現類似幹細胞的多能細胞。但其他科學家發現其實驗不具備可重複性,涉嫌造假。小保方導師笹井芳樹自殺。
2016年5月,中國科學家韓春雨在《自然·生物技術》發表了一項新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gDNA。雖然許多實驗室都進行了努力,但是沒有獨立重複出這些結果的報告。因此,撤回最初報告,以維護科學記錄的完整性。
饒毅和裴鋼的爭論點,恰好在此:
實驗結果能不能重複!
饒毅說:「我實驗室確實重複過您的實驗,這一事實裴鋼肯定知道。」,饒毅重複做了院士的實驗,但得不到期待的結果。這是科學的方法,而且是做科學人的通識。
饒毅說:「而裴鋼實驗室就一直在上海。先應該要求您當時所在的裴鋼實驗室拿出實驗筆記,或您自己拿出實驗筆記。您和裴鋼實驗室有責任保留自己研究的筆記。」,這應該是科學界的共識,基本的實踐,保留實驗筆記。
饒毅說:「現在也有實驗室做了,重複不出您的結果。」。不只有饒毅實驗室重複不了實驗結果,其他實驗室也重複不了。
饒毅說:「凌堃-裴鋼於1999年「發現」的所謂五重跨膜可以與正常全長七重跨膜的GPCR受體一樣傳遞信號的結果,二十二年來從未被嚴格的重複實驗所驗證過。」
問題的焦點是,沒有可以重複的實驗結果。
這時候,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關於饒毅《正式舉報林-裴(1999)論文涉嫌學術不端》的處理意見中,就應該是圍繞著,實驗是否可以重複實驗結果,調查和拿出國內外實驗室的重複的結果,或是邀請第三方重複實驗,多麼簡單而可行的可信的方法,而不是費力找了一堆專家,根據他們的意見得出「經調查未發現有造假。」的結論。
委員們,2003年2月26日上海交通大學微電子學院院長陳進教授發明的「漢芯一號」發布會上,由鄒士昌、許居衍等知名院士和「863計劃」集成電路專項小組負責人嚴曉浪組成的鑑定專家組作出了一致評定:上海「漢芯1號」及其相關設計和應用開發平臺,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是中國晶片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裡程碑。當初可是專家評委給的鑑定意見,你們怎麼這麼快就健忘了後來證明是造假的。
這個事件,就像饒毅說的,如果「林-裴 (1999)」論文的結果可以被中國科學院道德建設委員會邀請的第三方嚴格重複,那麼他就應該公開道歉。
事情其實就是這麼簡單,就是一個用科學方法來證實或證偽,其實沒有那麼複雜。
佩服饒毅的勇氣,給他的科學方法點讚,堅守人類共識的科學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