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毅回應來了,不光是看熱鬧——耿美玉教授發文怒懟饒毅全程始末

2021-01-10 投必得專業論文編譯

總編推薦:

對饒教授質疑耿教授研究的事件,咱們「投必得學術」公眾號一直都在關注,也一直都在儘量給大家找到最全面的信息。

饒毅實名信舉報三位大牛論文造假?你想了解的都在這裡了。。。

首次 | 饒毅劍指耿美玉團隊:「忘記」引用太多原創成果,文章有「吹噓」成分

今天,我們從頭給大家梳理一遍此事的始末。事情發展到現在,我們希望學術圈能在「勇敢地提出質疑——自信地挑戰質疑」中形成一種積極向上共同進步的科研氛圍。如此,科研事業才能更上一層樓!

近日學術圈大牛們因抄襲盜竊,質疑造假等學術不端問題不斷隔空掐架。2020/7/13上海中科院耿美玉團隊通過Cell Reach 怒懟饒毅。2020/7/14,饒毅教授迅速作出了回應。那麼耿美玉團隊為什麼怒懟饒毅呢?我們先來回顧一下。

2018/07/17,中國本土研製的抗阿爾茨海默病(AD)原創新藥GV-971臨床3期成功揭盲,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2018年10月18日,綠谷製藥向國家藥品審評中心(CDE)提交了甘露特鈉膠囊150mg規格和450mg規格的一類新藥上市申請。其中,150mg規格甘露特鈉膠囊於2019年11月02日有條件獲批上市,並於12月29日正式上市,定價895元/盒。這款新藥,用於輕度至中度阿爾茨海默病,改善患者認知功能,是以海洋褐藻提取物為原料而製備的低分子酸性寡糖化合物。

2018/10/25,在巴塞隆納舉行的第11屆國際阿爾茨海默病臨床試驗大會上,GV-971第一發明人、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耿美玉研究員代表上海綠谷製藥有限公司、全國34家從事GV-971臨床3期臨床醫院的研究者做了主旨發言,首次在全球披露GV-971臨床3期數據。從GV-971的發現到臨床3期試驗成功完成,整個歷程21年,這期間整個研發團隊進行了艱苦卓越的工作。業界普遍關心的一個核心問題是,GV-971臨床成功其作用機理是什麼?

2019/09/06, 耿美玉團隊發表了一篇題為「Sodium oligomannate therapeutically remodels gut microbiota and suppresses gut bacterial amino acids-shaped neuroinflammation to inhibit Alzheimer’s disease progression」的研究論文,登上了《Cell Research》雜誌封面。《Cell Research》是由《 Nature Research》代表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出版,隸屬於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的月刊,影響因子為15.3,主編為裴剛。在這篇文章中,耿美玉團隊指出甘露寡糖二酸(GV-971)可通過重建腸道菌群達到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效果。

2019年11月,饒毅在寫給國自然基金委的一封舉報信中實名舉報包括耿美玉在內的三位學術界「大牛」存在造假行為,在評論《Cell Research》的這篇文章時更明確表示,「不造假是不可能的」。然而,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已組織專家進行初步核查,根據初核的結果,耿美玉團隊有關GV-971的研究論文不存在學術造假問題,此次事件也由此告一段落。

2019/12/29,耿美玉團隊基於GV-971相關研究研發出的全球首個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新藥「九期一」正式上市,單盒(規格:150mg*14粒*3板)定價895元。同時,該藥已經獲FDA批准,可在美國直接進行三期臨床試驗。

https://doi.org/10.1038/s41422-020-0344-3

2020/07/06,在這篇質疑文章中,饒毅提到,耿美玉團隊此前發表過12篇關於GV-971的體內和體外研究,其中有7篇文章是原創研究論文,5篇為評論或相關論文。但令人疑惑的是,去年該團隊發表在《Cell Research》的研究報告中卻並未引用其中任何一篇文章。

另外,從這些論文來看,GV971功效之神奇確實令人咋舌,既可在大鼠模型中治療帕金森氏病、減輕東莨菪鹼誘導的記憶損傷,也能夠抑制由 H2O2 誘導的神經元死亡,還可在體外作用於星形膠質細胞等。饒毅提到,GV971涉及到如此不同的靶點及治療機理,這不得不引發人們對它們可信度的擔憂,在其對生物醫學研究歷史的研究中,「從來沒有遇到過一種藥物有這麼多治療或緩解一種疾病的靶點。」

2020/07/08,耿美玉團隊和上海綠谷製藥有限公司研發的阿爾茨海默病治療藥物甘露特鈉膠囊(商品名「九期一」),登上了國家藥監局的《藥品通知件待領取信息發布》名單(受理號為CHXS1800038),引發外界對該藥新規格未獲批准的猜測。對此,7月9日,綠谷製藥在官網發布回應稱,「九期一」新規格並非未獲批,而是該公司已於4月2日向國家藥監局主動撤回450mg「九期一」的上市申請,同時重啟該規格藥物的上市申請。綠谷製藥相關人士告訴《財經》記者,「我們撤回,然後再重新申報,其實是為了加快審核的流程。」

所以,就有了耿美玉團隊怒懟饒毅。

2020/7/13,耿美玉團隊在Cell Research 在線發表題為「Geng et al. reply」的回覆文章,指出了饒毅荒謬的發問,同時指出饒毅知識的儲備不足。

(1)饒毅提到的「耿美玉以前發表的12篇文獻」與「目前耿美玉文章」的相關性不足。「目前耿美玉文章」 特別報導了從腸道菌群和相關神經炎症的角度來研究GV-971在AD治療中的獨特而新穎的機制,而饒毅提到的「耿美玉以前發表的12篇文獻」中,有4篇是評論性文章,概述了糖類在治療AD方面的治療潛力和機理見解;有3篇只是看起來相關,一篇研究文章報導了GV-971一系列新的和截短的衍生物的化學合成,其本身並不關注GV-971;一篇未經同行評審的會議摘要,概述了GV-971的未發表結果。另一篇論文研究了GV-971對帕金森氏病的潛在作用,與AD有所不同。其餘5篇論文與其目前研究幾乎無關。

(2)耿美玉不同意饒毅評論,即對「從未遇到過具有如此多靶標的單一藥物來治癒或減輕一種疾病」。實際上,市售藥物針對其預期治療效果的多種途徑並不罕見。以最廣泛使用的口服2型糖尿病藥物二甲雙胍為例,它通過多種組織中不同的機制執行血糖控制,包括減少肝葡萄糖的產生,減少腸道葡萄糖的吸收以及改善周圍組織對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等。雖然長期以來它一直被認為是線粒體複合1的抑制劑和AMPK的激活劑,但最近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組的改變也有助於二甲雙胍在治療2型糖尿病中的治療作用。

問:饒教授,耿美玉研究員認為您說的12篇文章,與她們2019年的文章沒有足夠相關性,所以不用引用。

答:這樣的回答非常有趣。首先,耿美玉是這12篇文章的作者之一,而且每篇文章都涉及GV-971,而且還涉及神經退行性疾病,包括阿茲海默症。耿美玉被批評的2019年文章正是有關GV-971和阿茲海默。如果耿美玉等7月13日的來信認為這12篇以前的文章都與2019年文章沒有足夠相關性,那麼這是試圖否認她以前工作?如果否定前面多篇論文發表的研究工作,那就超過了我對她們一篇論文的質疑。據媒體報導,耿美玉從1997年以來二十多年研究GV-971,而我提出的12篇文章是搜索到的她的相關論文,如果都無足夠相關性,那麼她以前做的工作只是無關?還是不重要?所謂不足夠相關到需要引用的程度,如果按正常人簡單理解,應該是說以前文章「不值一提」,她們真這麼認為?不會是有人高級黑?

其次,耿美玉等2019年論文不僅沒引用這12篇,而且完全沒有引用耿美玉以前任何一篇涉及GV-971的論文或其他發表物。那是什麼原因?如今與綠谷藥廠合作的耿美玉不是全盤否定以前的耿美玉研究員和其他人聯合發表的研究結果吧?

第三,那12篇論文中,白紙黑字寫著GV-971如何作用於腦內神經細胞、神經膠質細胞,現在耿美玉等號稱是作用於腸道菌群,當然從學術上需要解釋,耿美玉等現在是什麼觀點?是以前的錯了,還是以前和現在都是對的。這一重要問題,只有在引用自己以前論文的基礎上,才能討論。不引用以前文章,不討論現在與以前的不同,是哪國的科學規範?耿美玉研究員不是有博士學位?博士學位訓練期間,說可以不引用自己以前的文章?就是在國際上,所有體面的藥廠(無論大小),也需要討論自己前後結果為什麼有差別,是矛盾還不是矛盾。

第四,耿美玉等的回覆號稱以後還要發表GV-971更多作用(包括那12篇論文已經研究過的方面),這是什麼意思?與我的批評有什麼關係?

問:耿美玉等的回覆認為您說沒看過一個藥物有這麼多靶標、作用於同一個疾病,是您的個人意見。她們認為其實很常見,例如糖尿病的二甲雙胍就有很多靶標。

答:絕大多數藥物,治療作用是通過一個、或少量靶標,一般來說靶標多了會導致副作用增加。二甲雙胍這樣的情況本身很罕見,有多個潛在靶標,但是已確定介導二甲雙胍治療作用的靶標並非很多,長期認為主要是一個蛋白激酶AMPK,現在懷疑可能有更多,但並非個個都確定了。退一萬步說,就是有少數幾個藥物有多靶點,而且都是治療性靶點,不表明GV-971就是。

GV-971如果屬於有多個治療靶點的,那屬於相當罕見。假設我們接受

1)GV-971多靶點這一罕見情況,我們看看還有哪些罕見:

2)新聞報導,耿美玉在1997年一回國到海洋大學工作,當年就發現了GV-971,而且是第一個(所以才命名為97年的1號);

3)根據2020年的耿美玉等在回覆中聲稱,2019年之前的研究都不值得引用,那麼前面的工作都不夠重要,現在突然重要了,這種事情有沒有,有,也是罕見事件;

4)據新聞報導和藥物所網站等,耿美玉這二十年發明了多個抗癌新藥,世界上在癌症和老年痴呆兩個領域都發明新藥的,極為罕見;

5)耿美玉調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多年,她與藥物所的研究人員研究的成果,現在都被認為不足夠有相關性,當她與綠谷藥廠的人合作後,就突然大放光彩,確實是中國現代某個藥廠的力量強大到這種程度,而不是有貓膩,這種可能性有沒有,當然有,但也屬罕見,更為常見的是藥廠造假、或逼科研人員造假、利誘科研人員造假;

6)阿茲海默症被認為全世界的難題,很多著名大學和國際大藥廠都長年努力尋找新藥,耿美玉等有沒有超過它們的可能性,當然有,但肯定屬於罕見;

7)如果耿美玉等解決了阿茲海默症的治療,那基本肯定是一個諾貝爾獎,是否可能,當然,但獲諾貝爾獎也屬於罕見,畢竟中國國內迄今只有一人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

一個罕見可以發生,7個罕見都發生同時發生,那需要算算概率,是否可能。

饒毅教授最後還強調:請記住,哪些人為耿美玉等的回覆籤字了,應該相信歷史終將有檢驗他們的一天。

饒毅(1962年出生),中國神經生物學家。饒毅畢業於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曾在哈佛大學獲得海倫-海-惠特尼獎學金,並在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和西北大學任教,2007年回國擔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目前,他是北京大學IDG/麥克格文腦研究所所長。2019年6月25日,他就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

耿美玉(1963年8月-),中國藥理學專家,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其團隊聲稱成功研發了一款治療阿爾茨海默症的新藥,名為「九期一」(甘露特鈉,代號GV-971),但被PubPeer網站、饒毅等質疑造假。1986年畢業於山東醫科大學,獲醫學學士學位,1989年獲藥理學碩士學位。1997年畢業於日本東京大學藥學部,獲藥學博士學位。1997年12月至2006年5月任中國海洋大學教授。2006年起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

相關焦點

  • 饒毅教授舉報耿美玉研究員事件梳理|看完這篇,你站哪一方?
    ——施一公01饒毅實名舉報三位重量級人物,引發學術圈地震2019年11月,在饒毅教授寫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舉報材料中,提到三位重量級人物學術造假,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耿美玉研究員作為通訊作者的文章,號稱其發明的藥物GV971能夠通過腸道菌群治療小鼠的阿爾茨海默症。
  • 回應饒毅質疑:完全不贊同饒毅說法,一種藥物靶向多條通路很常見
    7月6日,饒毅曾在《細胞研究》發文,質疑上海藥物所研究員耿美玉2019年發表的有關GV-971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機制的文章存在問題。質疑點一是該論文並未引用耿美玉自己發表過的12篇相關論文中的任意一篇;二是這篇論文號稱GV-971 在阿爾茨海默病的動物模型中能間接通過腸道微生物和炎症起作用,然而,上述所有論文在藥物靶標、有效部位、治療機理上有著驚人的差別,這可能影響其可信度。
  • 繼去年實名舉報後,饒毅昨日頂刊發文,再次向耿美玉團隊「發難」
    12 篇與 GV971 相關的研究應被「恰當」引用在簡訊中,饒毅教授提到,在 2019 年 Cell Research 的論文發表之前,耿美玉教授已發表了 12 篇包括體外、體內研究以及綜述文章在內的與 GV-971 有關的論文(2003-2013 年間),但值得注意的是,不知出於什麼原因,耿美玉教授在
  • 繼去年實名舉報後,饒毅昨日頂刊發文,再次向上海藥物所耿美玉團隊「發難」......
    圖片來源:Cell Research據悉,被關切的論文同樣發表在 Cell Research,題為「Sodium oligomannate therapeutically remodels gut microbiota and suppresses gut bacterial amino acids-shaped neuroinflammation to inhibit Alzheimer
  • 網傳饒毅舉報信曾引用方舟子多篇相關文章 方舟子回應
    在網傳的饒毅舉報信中,引用了方舟子的多篇相關文章。方舟子已在網上回應這一傳聞,並稱:「丁香園發的是饒毅發給一些人的徵求意見稿,沒有經過他的允許公布出來。實際上最後的定稿改動很多。」 11月29日,網傳知名學者饒毅實名舉報多名學者的論文存在造假。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回應關於饒毅實名舉報3學者論文造假
    饒毅實名舉報李紅良、耿美玉、裴鋼學術造假。繼近期中國免疫學界相關科研工作者被曝出多達60多篇學術科研論文出現造假嫌疑之後,今天,微信圈流傳我國著名科學家、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教授實名舉報的截圖信息。就在剛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作出回應:饒毅校長向基金委實名舉報武漢大學李紅良、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細胞所裴鋼院士、上海藥物所耿美玉研究員(國產阿爾茲海默症藥物GV971的研究者)造假。以下是截圖:
  • 那些饒毅「剛」過的「專家」們
    作為世界著名的神經生物學家,2007年,饒毅宣布放棄自己在伊利諾州西北大學的終身教職(醫學院神經科教授),以及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的職位,回到北京大學擔任講席教授和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我希望通過我的行為,扭轉觀望的海外華人科學家的回國決心。」2011年8月,中國科學院公布當年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此前呼聲頗高的饒毅落選。
  • 「結論明確,不再調查」 中科院回應饒毅舉報裴鋼論文造假
    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2021年1月25日2019年11月29日,一張內容為饒毅實名舉報三名科學家學術造假的截圖開始在網絡傳播。對此,饒毅回復稱:「沒有發出,有過草稿。」1月21日,科技部發布《有關論文涉嫌造假調查處理情況的通報》表示對網絡反映的南開大學曹雪濤院士、中科院裴鋼院士、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耿美玉研究員、首都醫科大學饒毅教授、武漢大學李紅良教授等的相關論文涉嫌造假問題進行調查後,發現部分「圖片誤用」,但均未發現有造假。
  • 施一公眼中的饒毅
    今天,中國學術界爆出大新聞:前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實名舉報武漢大學醫學院李紅良教授、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細胞所裴鋼院士、上海藥物所耿美玉研究員(即近期填補世界空白的阿爾茲海默 GV971 中國首款該類藥物主要研究者、論文通訊作者)論文造假,稱「這篇文章不造假是不可能的,請貴委做些好事,為中國科學界洗刷恥辱。」
  • 綠谷製藥發表聲明:饒毅教授關於九期一相關言論嚴重損害其名譽
    > 點擊上方小程序報名加入1月30日,綠谷製藥發表聲明稱,饒毅教授針對其用於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新藥九期一
  • 饒毅:我國有2人應獲得諾貝爾獎!現在都不是院士
    饒毅這個名字,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同為海外學成歸國的頂尖人才,可以說是和施一公齊名的存在。他隨即宣布今後不再參選院士,並暗示院士增選「對有海外做教授經歷的是全面打壓」。第二件事是傳言他曾實名舉報武漢大學校長李紅良和中國科學院院士裴鋼以及中國科學院研究員耿美玉學術不端。
  • 饒毅舉報背後,水到底有多深?
    這份舉報信由丁香園披露,稱前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實名舉報武漢大學醫學院李紅良教授、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細胞所裴鋼院士、上海藥物所耿美玉研究員論文造假。同時,饒毅的舉報信暗示出國內學術界存在的造假、報復且管控無能的信息。網傳的饒毅舉報信全文值得注意的是,在網傳的這封舉報信中,引用了方舟子的多篇相關文章。
  • 饒毅實名舉報學術造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正調查核實
    據北京青年報11月29日報導,北大教授饒毅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實名舉報,武漢大學醫學院李紅良多年持續學術造假,而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細胞所研究員裴鋼1999年發表的論文中,3張圖不真實,存在造假嫌疑。 29日,網上流傳著一封北大教授饒毅實名舉報武漢大學醫學院李紅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細胞所研究員裴鋼的舉報信。
  • 施一公眼中的饒毅:赤子情懷、童心未泯
    饒毅教授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舉報武漢大學李紅良教授、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細胞所裴鋼院士以及上海藥物所耿美玉研究員學術造假,引發巨大轟動,引發「學術圈地震」。詳情點擊:期待真相!投巨資建立這麼多研究所誰來負責、達不到預期效果怎麼辦?在當時的大環境下有多少海外科學家會願意全職回國工作?當時,我覺得饒毅的建議會帶來不負責任的奢侈和浪費,甚至負面影響國內的科研發展。第二天,饒毅打電話來解釋,我就很情緒化地把滿腹不滿一股腦倒出來。之後還嫌不夠解氣,專門打電話給包括王曉東在內的其他幾個朋友,想抵制這個計劃。
  • 著名科學家饒毅實名舉報裴鋼等三位科學家學術造假
    著名科學家、首都醫科大學校長繼近期中國免疫學界相關科研工作者被曝出多達60多篇學術科研論文出現造假嫌疑之後,今天,微信圈流傳我國著名科學家、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教授實名舉報的截圖信息。饒毅校長向基金委實名舉報武漢大學李紅良、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細胞所裴鋼院士、上海藥物所耿美玉研究員(國產阿爾茲海默症藥物GV971的研究者)造假。
  • 第n+1次美國籤證被拒,饒毅做錯了什麼?
    工作狂施一公2013年在科學網發文《饒毅其人其事》裡寫,自己剛認識饒的時候,對他印象欠佳,因為自己忙於科研正道,比他早三年做PI的饒毅卻是在那裡花很多時間寫雜文,還是跟自己實驗室研究課題無關的雜文,比如評論科學史上的人物和事件,「他把這些文章通過email群發給在美國的中國學者教授們閱讀。由於對饒毅有成見,他發來的雜文我一般都直接刪掉、不會花時間閱讀。」
  • 首醫校長饒毅實名舉報3位科學家學術造假
    每經記者:陳星 金喆 每經編輯:魏官紅今日(11月29日),一封署名為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的舉報信在網上流傳,饒毅在信中實名舉報武漢大學醫學院李紅良教授、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細胞所裴鋼院士以及上海藥物所耿美玉研究員(即近期填補世界空白的阿爾茲海默GV-971中國首款該類藥物主要研究者、論文通訊作者)論文造假。
  • 他被饒毅舉報「17年如一日造假」,培養2個天才子女,今被免職
    第一次看到李紅良的名字,是跟饒毅的名字同時出現的。饒毅之前我就知道,他是跟施一公一樣,捨棄美國的一切毅然回國的科學家。他和施一公,回國後,就任清華和北大兩所頂級高校的生命科學院院長。,其中有院士裴剛,研究員耿美玉,另外的一個就是今天說的李紅良教授。
  • 饒毅實名舉報!阿爾茲海默症國產新藥發明人學術造假?
    從開頭內容來看,該函的緣起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要求首都醫科大學調查饒毅「論文涉嫌存在不端行為」。饒毅用方舟子去年的三篇文章作為回應,稱「其結論非常清楚:饒毅實驗室沒有任何造假或其他不端」。29日下午,方舟子在其社交平臺上評論此事稱:今年6月起,饒毅擔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