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月26日),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發布了關於饒毅《正式舉報林-裴(1999)論文涉嫌學術不端》的處理意見,表示由於已有明確調查結論,所以不再進行調查,內容如下:
您於2021年1月21日向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以下簡稱「道德委」)反映的關於《正式舉報林-裴(1999)論文涉嫌學術不端》(以下簡稱「舉報」),經道德委六屆十一次會議研究,處理意見如下: 1. 「舉報」中所涉及的論文與2019年11月在網絡上質疑裴鋼院士的論文為同一篇論文(Ling K, et al. PNAS, 1999, 96: 7922-7927)。 2. 2021年1月21日,由科技部、教育部、衛生健康委、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學基金委等部門組成的科研誠信建設聯席會議聯合工作機制在科技部網站上發布的《有關論文涉嫌造假調查處理情況的通報》,針對於您舉報的這一篇論文,已明確說明「經調查未發現有造假」。 3. 根據《中國科學院學部紀律處分規定(暫行)》(以下簡稱《規定》),鑑於聯合工作機制對您本次舉報的論文已有明確調查結論,對涉及裴鋼等人論文(Ling K, et al. PNAS, 1999, 96: 7922-7927)的舉報不再進行調查。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
2021年1月25日
2019年11月29日,一張內容為饒毅實名舉報三名科學家學術造假的截圖開始在網絡傳播。對此,饒毅回復稱:「沒有發出,有過草稿。」本次爭議的矛盾點在於,GPCR發揮功能需要幾重跨膜?通常,GPCR是七重跨膜蛋白。「林-裴 (1999)」的文章則顯示CXCR4和CCR5兩個GPCRs可以只要五重跨膜就能夠起功能,但饒毅認為:"只要三重或一次跨膜就起作用,這是生物學界的天方夜譚",「全世界沒有任何人能夠重複他實驗室1999年的結果」。
同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分子結構實驗室(Laboratory of Molecular Architecture)首席研究員(Head)張曙光向科學網提供了一份當天致饒毅教授的信件,就後者21日晚在其個人公號「饒議科學」上「正式舉報林-裴(1999)論文涉嫌學術不端」一文發表看法,認為:「這是在不熟悉相關科學文獻的情況下提出的指控」,並提供了相關文獻。(詳情請點擊:張曙光VS饒毅:關於裴鋼被質疑論文的爭鳴)1月24日,爭議文章當事人的凌堃(即林-裴[1999]中的林,為饒毅筆誤)發郵件對此事進行了回復,表示:「我們可以幫助具體分析一下,一起來尋找導致實驗失敗的原因。」當日,饒毅再度在公眾號發文《樹欲靜而風不止:勸裴鋼的學生凌堃不要幫倒忙》,表示:「認真讀過您所開列12篇文章『提供給專家組的含有第三方實驗室重複GPCR截短體仍具有功能實驗結果的文獻』後,正常的看法應該是:凌堃-裴鋼於1999年『發現』的所謂五重跨膜可以與正常全長七重跨膜的GPCR受體一樣傳遞信號的結果,二十二年來從未被嚴格的重複實驗所驗證過。」
1月26日,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發布關於饒毅《正式舉報林-裴(1999)論文涉嫌學術不端》的處理意見,表示已有明確調查結論,不再進行調查。
參考來源:
1. 中國科學院學部
2. 饒議科學
戳」閱讀原文「,查看更多大會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