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已經揭曉,這是科學界的一次盛宴,但對於大多數中小學生來說,諾獎離他們還是太遙遠了。
一位中學生對記者說,他已經關注諾獎多年,獲得諾獎的那些科學研究,他基本上看不懂。「我身邊很多同學,大多數不再關注諾獎了,主要原因也是看不懂,還不如刷幾道數學題。」
怎麼樣讓高大上的科學前沿的研究走進中小學生的視野,讓他們看得懂,關鍵在於解讀。這次諾獎結果一出來,杭州高級中學的特級教師、全國首屆正高、啟成學校的總校長高樹浪拿起了筆,用中學生看得懂的語言和知識,解讀起這次化學諾貝爾獎。
他對記者說,本次化學諾獎的知識是大家熟悉的電池,在小學科學、初中科學都接觸過,高中化學已經介紹其中的化學原理。「說明諾貝爾獎涉及的知識並不是都離我們很遙遠,有時就在身邊。當代的青年人,首先要有執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改變對待科學的功利態度;其次要放眼未來,要多思考、善質疑,有批判精神,相信諾獎離我們不遠了。」
他的解讀文章如下:
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來自美國和日本的三位科學家因在鋰離子電池研發領域的貢獻獲得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分別是美國科學家古迪納夫(1922年出生)、英國裔美國科學家威廷漢(1941出生)和日本科學家吉野彰(1948出生)。諾貝爾評獎委員會表示,三個人的研究使鋰離子電池的使用方式更加穩定,從而開啟了電子設備便攜化進程,為打造一個無線互聯的社會奠定基礎。
眾所周知,現代生活離不開電池。世界上研究電池的專家不計其數,在燃料電池、太陽能電池、核電池等領域有突出貢獻也不 少,可是本次諾貝爾獎頒給這三位科學家,除了鋰電池領域獨特的研究外,還有很重的方面,就是這三位科學家對待科學研究的精神。獲獎者之一古迪納夫已經97歲高齡,他曾經說過:「我們有些人就像是烏龜,走得慢,一路掙扎,到了而立之年還找不到出路。但烏龜知道,他必須走下去。」
揭開鋰的「廬山」真面目
鋰(Li)元素是已發現的118號元素大家庭中排行老3,即是第3號元素。
元素名來源於希臘文,原意是「石頭」。1817年由瑞典科學家阿弗韋聰在分析透鋰長石礦時發現,1855年,本生和馬奇森採用電解熔化氯化鋰的方法才製得它。鋰從被認定是一種元素到工業化製取前後歷時76年。鋰是一種銀白色的金屬元素,質軟,是密度最小的金屬(0.534g/cm),相對原子質量為6.941,因為鋰的電荷密度很大,用於原子反應堆、電池等。
1kg鋰燃燒後可釋放42998kJ的熱量,(4 Li + O = 2 LiO 和6 Li + N = 2 LiN)因此鋰是用來作為火箭燃料的最佳金屬之一。1kg鋰通過熱核反應放出的能量相當於二萬多噸優質煤的燃燒。
電池是誰發明的?
1799年,義大利物理學家Alessandro Volta發明了第一款電池(Vlotaic Pile 伏特堆),利用鋅片(陽極)和銅片(陰極)以及浸溼鹽水的紙片(電解液)製成了電池,以證明了電是可以人為製造出來的。(說明:中學常用正極和負極)
1850年,法國物理學家Gaston Planté發明了鉛酸電池(陽極為鉛、陰極為鉛氧化物、硫酸溶液為電解質)這類電池被廣泛使用,車載蓄電池、早期電動車等都採用這類電池,截止2014年,全球約售出了4470萬塊鉛酸電池。
1950之後,加拿大工程師Lewis Urry發明了現在非常常見的鹼性電池(鋅為陽極、鎂氧化物為陰極,氫氧化鉀為電解液),全球售出超過100億顆。
1991年,索尼公司推出了第一款商業鋰離子電池(陽極為石墨,陰極為鋰化合物,電極液為鋰鹽溶於有機溶劑),由於鋰電池的高能量密度和配方不同能夠適應不同使用環境的特點,被現在廣泛使用。智慧型手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迅速擠佔了市場,關鍵是電池技術的突破,為便攜電子設備行業帶來了極大的變革。
三位對鋰離子電池研究有哪些貢獻?
先普及一下電池產生電流的基本原理:在閉合電路裡,當電子定向移動時,就形成電流。電池正常運行的關鍵是選擇兩個電極和中間傳導的介質。(電池就像漢堡,兩邊就像兩個電極,夾心就相當於介質。)
約翰.B.古迪納夫的貢獻
古迪納夫1922年出生於德國。古迪納夫30歲才開始攻讀博士,58歲發明鈷酸鋰電池,75歲以磷酸鐵鋰電池再次改變世界,90歲以後開始研究全固態電池。他使鋰電池體積更小、容積更大、使用更穩定。
主要貢獻:
1.用鈷酸鋰作電極材料解決了鋰電池易爆炸問題。鈷酸鋰,化學式LiCoO2,鈷和氧原子的結合更緊密,形成的正八面體的平板,鋰原子層就鑲嵌在兩個「平板」之間。正因為這種特殊的結構,使得鋰原子可以在鈷酸鋰晶體中快速移動。
如果把鈷酸鋰想像成一個漢堡包,鈷-氧構成了兩片麵包,那麼,鋰原子就是中間的牛排,能被很輕鬆地抽出。
2.解決了鈷酸鋰太貴問題。鈷元素本身就是一種戰略資源,太貴了,用磷酸鐵鋰取代。磷酸鐵鋰(LiFePO4),或者簡稱為LFP,在它的晶體結構中,鐵與氧組成 FeO6 八面體,磷與氧組成 PO4 四面體,這些八面體與六面體按照一定規則構成骨架,形成Z 字型的鏈狀結構,而鋰原子則佔據空間骨架中所構成的空位中。
磷酸鐵鋰晶體結構,其中白色的圓球表示鋰原子,紅色表示氧原子,紫色表示磷原子,黃色表示鐵原子)
3. 用固態介質代替液態介質,使鋰電池更加安全。鋰離子電池中所使用的電解液是一種有機物的混合液體,易燃易爆,這也是飛機等禁運鋰離子電池的重要原因。全固態電池將原先的液態有機電解池換成一種全新的固態電解質。固態電解質不僅能夠保證原有的儲電性能,還能防止枝晶問題的產生,而且更安全,更廉價。
M·斯坦利·威廷漢
威廷漢於1941年生於英國,現為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特聘教授,任材料研究所和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主任。
主要貢獻:找到儲能新材料,顯著提高電化學裝置的儲存能力。
經過多年的實驗和研究,·威廷漢採用用硫化鈦鋰(LixTiS2)作為鋰電池的陰極材料,金屬鋰作為陽極材料,製成了一款鋰電池。其電壓可達到2.5V,並且在幾乎不損失電量情況下循環1100次。2015年,他就曾因在鋰離子電池領域的開創性研究,獲得了諾獎風向標——科睿維安化學領域引文桂冠獎。
日本的吉野彰(Akira Yoshino)
1948年生於日本平田,現為日本東京旭化成株式會社名譽研究員,日本名城大學教授。
主要貢獻:
吉野彰以古迪納夫的鋰電池為基礎,將陽極材料從石墨改為了石油焦。雖然同為碳元素組成,但是以此達到了輕量化和耐久性。1985年,吉野彰以前人的研究為基礎,發明了第一個商業上可行的鋰離子電池。於是,一種重量輕且耐用的電池誕生,可充電數百次。
綜觀鋰電池發展,從古迪納夫開始,這兩種鋰電池已經不是化學反應產生的電能,而是「單純」的陰陽極之間的電子流動產生的,而這種能量純粹來自於外界充入的「過量」電子,存貯於兩極之間,用於做功,所以其實這兩款並不叫鋰電池,而是鋰離子電池(Lithium-ion)。現在的鋰電池產業,年產已經接近幾十億美元。這個世界仍在需要鋰離子電池,這個世界更需要一個綠色的未來。
記者 梁建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