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教師博雅
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生命體,每個生命體都有各自獨特的精彩,需要園丁傾注汗水與心力,用不疾不徐、尊重天性的態度靜候花蕾自然綻放。特級教師如何看待青春期「問題」學生?「教育懲戒」究竟該如何實行?一起來看↓↓↓
方培君
1982年參加教育工作。上海市政治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兼任華東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碩士生導師,上海市第二、第三期名師基地主持人,上海市特級教師特級校長聯誼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獲上海市教書育人楷模、全國師德標兵等榮譽稱號。發表多篇論文,主持和參與多項課題研究,課題成果多項獲市級一等獎。多年來,她對思政課特有的整體教學結構「明理、激情、啟思、導行」進行了積極的嘗試,對於如何提高中學政治課的「信度」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對於如何把思考的鑰匙交給學生、開啟學生思維的潛能等方面進行了努力的實踐。
由兩則案例引發的有關「教育懲戒」的思考
方培君
2019年11月22日,教育部發布了關於《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規則》),一時引起業內熱議。每當說到「教育懲戒」,我腦海中就會閃現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擔任高三班主任時遇到的兩位學生。
自1987年我第一次擔任高三教學後,由於教學工作得到學生的肯定,加之學生高考成績優異,於是10多年中鮮有教學高一、高二年級的經歷,基本都在高三留守,至今,我也只擔任過高三班主任,一直是接替其他老師的班級。
那年高三接班後,我遇到了兩位比較特殊的學生。
第一位學生的特殊,在於他在高一、高二時曾被學校處分過兩次。高一時,不知怎麼搞的,他「研究」出遊戲機房不需要投錢就能獲得遊戲幣的方法,還帶著同班的幾位男孩子一起去「玩」,被當場抓住,遊戲店主直接告到學校,「性質」很嚴重,結果學校對其批評教育後給予警告處分。高二時,他爬到學校屋頂去掏鳥窩,違反學校不得爬屋頂(學校出於安全考慮,因為房屋建築是斜頂)的規定,再加之同時期還做了另一件違反校紀校規的事情,兩件加在一起,又得了個警告處分。受處分的學生在我們那所當時的市重點中學裡是極少極少的,被處分了兩次的就更少了。
我接班後,這位學生的家長曾多次和我交流,怒其不爭,對兒子的成長異常焦慮。我仔細觀察這位學生,實際上他和處於青春期年齡段的男孩具有許多共同的特點,如要說不同,那就是心智更不成熟點,但本質上並不壞。他仗義、遇事想得簡單,做的一些事情不少是出於好奇,以顯示他的與眾不同。爬屋頂以體現他的勇敢,「遊戲幣事件」以顯示他的「聰明」,當然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他是根本不考慮後果的。如果一定要以不少成人衡量被「處分」過的學生的眼光來看,並一味地「上綱上線」,那他肯定是「壞學生」。我曾多次找他聊,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希望他儘快改正,爭取早日撤銷處分。當然我的期待也是他本人的意願,沒有學生希望在畢業前還頂著處分帽子的。且孩子到了高三,心似乎也靜了下來,主要精力大多是圍繞高考在奮鬥。在高三第一學期末,在他本人提出申請後,根據他處分後的表現,經過學校相關部門的討論,撤銷了兩個處分。
過了幾個月後,他報考了警校,這類學校在錄取之前都要到學校「政審」,作為班主任要寫評價意見。在寫這份意見時,我實事求是地反映了他的優點,幾乎沒有任何猶豫,沒將他曾經兩次被處分的經歷落筆。我認為大多數老師都會做出如我這樣的選擇,那這是否是作為老師的我不夠誠信呢?我不這樣認為。除了教師普遍都有的「護犢」心理外,我是從心底裡認為,學生未成年時期犯的許多「錯誤」,是孩子成長中遇到的「煩惱」,未成年階段,無論從生理、心理來說都是不成熟的階段。犯錯了改正了,學校、家庭、社會就一定要給機會。
這位學生畢業後回來看我,曾經和我說過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方老師,回想高中時期,我真覺得當時自己是腦子沒有長好啊!」令人欣慰的是,他後來成為一名優秀的警察,去年教師節他告訴我,這麼多年來,他沒有給我和學校丟臉,榮譽證書一大堆,還獲得了市委市政府頒發的個人嘉獎。
同樣在這個班級,我遇到的第二位學生的情況也挺特殊。
我所在的學校是一所排球見長的老牌市重點中學,排球隊獲得的獎項從市級獎至世界中學生運動會的亞軍,因而有一批排球特長生。那一屆的排球隊員,高一、高二時是獨立編班,到了高三,因涉及「3+1」高考的選擇,將他們分插到各班,我所在的班級裡來了他。
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高中運動員在高校錄取時有特殊政策,只要運動成績好,大學可以降不少分錄取,他們的高考成績也不計入我們的班級平均分。有一陣子,我班的這位排球隊員總是在下午請假,說身體不好。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得知了他並非是身體的原因,而是和幾位排球隊員在他家裡搓麻將。我立即向學校德育室主任匯報,在他又一次請假的時候,我和德育室主任準備到他家裡抓個「現行」。到他家敲門後,沒人應答。我當時的視力2.1,被稱為飛行員視力。於是我們到他家對面那幢樓,從高處看他家的房間,看到客廳裡有幾個男孩。於是我倆進行了分工:德育室主任去敲門,而我則是站在他家的窗臺下,怕這些男孩擔憂被老師抓住一緊張,萬一選擇從窗口跳下來會引出新的問題。就這樣,又是曠課,又是搓麻將,學校根據校紀校規,給予參與的學生處分。欣慰的是,學生很快還是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後階段及時進行了改正,最後終於在高考前撤銷了處分。
後來這位學生進入了上海很著名的大學預科,一年後轉為正式入學。其間,他曾多次來看我,至今我倆保持了良好的聯繫,我和他成了亦師亦友的關係。我曾不止一次地問他,和上述第一位同學的情況不一樣,他的處分完全是被我發現,我向上面報告後引出來的事情,如果我當時「壓」一下,就不會有後面的「處分」,難道你不恨我嗎?他的回答讓我終生難忘。他說,這件事情是他們錯了。排球隊員們高三分到各班後,常常會議論各個班級的老師對待他們的態度。比較下來,他覺得我是對排球隊員和其他同學最一視同仁、最公正的老師,我的眼裡有他。他進一步解釋,由於排球隊員的高考分數並不計入各班平均分,因而有的老師只要求他們不影響其他同學,請假不請假並不當回事兒。
再後來,他大學畢業後到武警部隊服役,幾年後,以團職幹部轉業。
很多年前的兩個案例,至今我還記憶猶新。因而當教育部出臺了《規則》後,我即由此引發關於「教育懲戒」的思考:
教育懲戒是手段,而非目的。懲戒是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一個普遍現象,因此理解和感受教育懲戒應成為教育活動的一個必然組成。正如《規則》中明確的界定,教育懲戒是一種職務行為,具體是指教師和學校在教育教學過程和管理中基於教育目的與需要,對違規違紀、言行失範的學生進行制止、管束或者以特定方式予以糾正,使學生引以為戒,認識和改正錯誤的職務行為。此外,《規則》還明確了職責要求、實施原則,區分了一般懲戒、較重懲戒、嚴重懲戒,規定了教師的禁止行為。因而,教育懲戒與體罰、變相體罰有著嚴格的界限。教育懲戒是為了維護學校的紀律規範,不是為了教育者的自身教育權威,它只是途徑、手段,真正的目的是有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
教育懲戒如何有效?
第一,合法合規,懲戒適當。「合法」,必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等一致;「合規」,應與學校的學生守則、相關處罰規定一致,且學校的規則必須在學生入校後事先告知。
懲戒適當,則是指應當根據學生的性別、年齡、個性特點、身心特徵、認知水平、一貫表現、過錯性質、悔過態度等,選擇適當的懲戒措施,實現最佳教育效果。
合法合規,有案可稽,而不是隨意行為,這是使學生(尤其是高中生)認同各級各類懲戒,使家長能夠理解學校、教師對孩子的處理,並配合學校共同幫助孩子的前提。希望學生儘快改正並以此為戒,這裡有從認知、情感、意志到行為的一個內在轉化過程,由知到行是不能直接轉化的,轉化的第一步是「認同」,然後才是內化,最後才是外顯,採取正確的態度,對事物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等。
第二,公正公平,一視同仁。為什麼要進行教育懲戒?對教育懲戒行為,學生如何解讀?他是解讀為關愛還是惡意傷人?是內疚接受還是怨恨仇視?是源於其錯誤行為還是「我今天倒黴,正好遇到了這位老師」?除了前面的有章可循外,平時教師的言行,尤其是教師對待每一位學生是否公正公平,是否一視同仁,這是學生非常關注的方面。這也是很多年前的學生告訴我的道理。
如果我們常常僅以「老師是為了你好」的所謂「愛之深,所以責之切」式的良好預期,而沒能建立一種長期的、彼此之間較為穩定、信任的感情基礎,最終沒有關愛的懲戒更可能會被學生解讀為惡意傷人,而不是教育。
學生最不喜歡「偏心眼」的老師。我們在進行教育懲戒時,必須堅持的是針對性原則,對事不對人。一個過錯行為對應一個懲戒事件,不擴大過錯行為,不附加懲戒事件。正視差異,一視同仁。在教育活動中,教師對不同性別、年齡、出身、智力、個性、相貌及關係密切程度不同的學生都應同等對待,不以個人的私利和好惡、不以學習成績的好與差作為標準,努力做到「有教無類」。
第三,關注身心,全面看待。一個學生犯錯了,你可以批評、教育,學校甚至可以處理、處分,但你千萬不要在心底裡將這些學生「看死」,因為這可能就是他們成長中遇到的煩惱。這是我常常和青年教師說的話。
中學時期是個體由兒童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此時,他們既有別於成人,又非昔日幼稚的頑童,其最大特點就是身體和心理的迅速成長和發展。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在身體形態和技能、心理上均發生一系列的「質」的變化,同時,急速的發展往往產生不平衡,引發各種矛盾和問題,如果處理不當便會產生不良後果。因此,這一時期被德國心理學家稱為「暴風雨時期」,美日心理學家稱為「危險期」。
每位孩子成長過程中由於家庭因素、自身成長等多種原因,會表現出個體的差異,每個人會表現出其「長板」「短板」。我們不可能也沒必要人人都去補上短板,但教育者應有善於發現每一位學生優點的眼睛,耐心等待,積極鼓勵,努力將每位學生的優勢挖掘出來。不僅是老師眼裡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對曾經犯過錯,接受過處分的學生或許應更加關注。
本文節選自《靜待花開——百位特級談育人智慧》一書。
本書是繼教師專業成長類暢銷圖書《修煉》後的又一力作,和百位特級教師、特級校長一起分享教育智慧。
編輯:趙旭華
【來源:上海教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