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三屆)批判性思維與基礎教育探究式學習研修班,第一天上午,給與會者帶來分享的嘉賓是來自北京景山學校的特級教師周群,她給大家分享的內容主要是:如何在新聞教學、「學習公共說理」項目學習、科普科幻教育中滲透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她以這樣一段話作為開場
老師給學生搭支架的時候,先要給自己搭支架,我們自己開展教學也需要有腳手架。想要獲得這些支架沒有別的辦法,只有學習。我覺得這是最簡單粗暴,也是最真實的回答。
以下是周老師的具體分享內容
北京景山學校曾經使用的是自編教材。在編寫教材的過程中,有專家建議在教材編寫和教學當中應該融入批判性思維。這對我們來說是教學的難點。基於我們目前對批判性思維的理解,教學設計中主要採用滲透式的方式。我們的定位是不要講得那麼深,不那麼專業,老師自身掌握得要更加專業一些,而學生的學習中更多滲透著探究精神的培養,比如開放、公正的態度,尊重理性及其他參與者,論證的善意原則,等等。
新聞教學中的批判性思維培養
我以新聞單元的項目學習為例來說明。新聞教學如何定位?我們認為,不僅要了解新聞這種實用性文章的文體特點,更要在領悟課文思想內容的同時,學習新聞精神。
傳統的新聞單元教學只停留在「倒金字塔」的知識上,即按照重要性遞減的原則安排正文結構。我們希望學生在此基礎上,更要進一步學習新聞精神。什麼是新聞精神?
第一,新聞的生命在於真實。
第二,新聞傳播必須堅持公正這一基本原則。
第三,新聞從業者承擔媒體責任,是對國家、社會、人民負責的輿論力量。
學生不僅僅要學會區別消息和通訊,會做簡單的新聞採寫,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層面上有收穫,包括思維的訓練上。我們專門提出要求,要通過廣泛閱讀新聞,培養辨別新聞真偽以及對新聞事件做出獨立判斷的能力。在使用統編版教材後,我們依然貫徹這些理念。
辨別新聞的真偽,就是教學生鑑別信息來源的可信性。2011年4月15日,京哈高速張家灣收費站附近,一輛載有520隻待宰狗的貨車被一百多名動物保護志願者攔截,雙方同時報警。經警方和衛生部門調查,該車持有真實有效的檢疫、消毒、免疫等證明,僵持15小時後,這些狗被一家公司和基金會出資10萬元買下並暫時救助。此事引起巨大反響,一時間,來自不同立場的報導和觀點在網絡上和生活中展開了大碰撞。現代社會的傳播平臺眾多,傳播速度也快,使得這一事件很容易成為焦點話題。
不同的媒體報導背後有不同的立場。我們搜集了多方報導,展示了各方的聲音,帶著學生了解和辨析新聞事件的複雜性,學會站在不同的立場看新聞事件。
在這個過程當中其實就用上了批判性思維。這個練習後來演變成景山版教材九年級第二個新聞單元的內容。在七年級新聞練習的起步階段,我們設計了綜合性學習,題目是「煉火眼金睛,辨新聞真假」。
曾經有一條假新聞,就是上海方言「嗲」被收錄進《牛津英語詞典》。《北京青年報》把造假鏈條全部梳理出來寫了一篇通訊,我們為學生提供了原文材料,讓學生梳理這一假新聞從炮製到傳播的鏈條,最後用圖表的方式呈現出來。某報繪製地圖時,因為校對等環節不夠仔細,造成媒體傳播的知識性錯誤。結合這兩個例子,我們帶著學生討論假新聞給社會和公眾帶來的危害,以及作為讀者,我們該如何辨識假新聞。
在上述假新聞的案例中,從新聞的產生到傳播,實際上,因為每一個環節上都出現了造假或者說不嚴肅、不認真審核的情況,最後導致了假新聞的出現。那假如我們是媒體記者或者編輯的話,應該有怎樣的工作態度呢?我們通過這樣的實戰練習,帶著學生去理清這樣一些關係。
基於辨別新聞真偽的基礎,我們又在教材之外加入了對誤導性新聞報導的分析——這部分教學方案和資源主要是閆欣老師和劉曉虹老師設計並開發的。誤導性新聞報導的分析有兩則材料,一則是通訊《抓了16隻鳥 大學生獲刑十年半》原文,另一則是果殼網文章《掏個鳥窩被判10年半,重嗎?》。
一個大學生因為逮了16隻鳥,被判刑10年半,這聽起來很抓人眼球。我們帶著學生對照通訊原文做了詳細的梳理,辨析細微之處隱含著怎樣的導向。
這篇文章的配圖說明該大學生「在自家門口掏的雛鳥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燕隼」,而果殼網的材料證明鳥窩並不是在其自家門口,也不是只掏了一個鳥窩。它通過介紹燕隼這種猛禽的習性,得出結論說:「在一個窩裡掏出12隻燕隼雛鳥,簡直天方夜譚。這12隻,一定是多次所為。」記者沒有經過核實,便以事實陳述的口吻描述配文,對讀者產生了誤導,這其中隱含著感情傾向。
「如果沒有這場意外,今年21歲的閆亮還有半年就可以從電子自動化專業畢業,找份工作,然後賺錢給8歲的妹妹買她想要的東西。」通訊原文花了很多篇幅介紹了該大學生的情況和對未來的打算,透露出一種同情。用「意外」一詞,似乎沒有什麼主觀的責任,但事實卻告訴我們,文章有很多的疑點,既有語言的誤導和傾向性,也沒有交代信息來源。比如,「7月14日那天,他跟朋友王凱發現在自家大門外有一個鳥窩,於是兩人搬梯子爬上去把鳥窩給掏了。兩人從裡面掏了12隻還沒褪胎毛的小鳥。」這裡並沒有交代,是當事人父親的陳述,還是法庭調查的結果。文章類似的漏洞還有很多。
我們在備課的時候也找到了一些其他材料,來證明該報導沒有經過調查研究。比如,「閆亮還把這些小鳥的照片發到了網上和朋友圈中,但卻沒想到來了一門『生意』。網上的人跟他取得了聯繫,說願意買下這些小鳥。」好像是別人找他去買鳥的,實際上,百度貼吧的截圖證明了他是主動發布出售信息,是知情的,並不無辜。
德國納粹的宣傳頭子戈培爾說過:「混雜部分真相的說謊,比直接說謊更有效。」這則新聞,本來的事實是破壞環境的犯罪分子受到了懲罰,但媒體報導的時候卻出現了這樣大的偏差。我們帶著學生,對照著果殼網的分析和其他材料,一點一點地辨析論點和論據的關係,辨別真偽。我們希望通過這樣具體的例子,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意識和能力。
美國學者比爾·科瓦齊在《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中說:「新聞工作的首要目標是為公民提供自由和自治所需的信息。」美國資深出版人傑克·富勒也說過:「新聞工作的核心目標是說出真相,這樣人民才能得到所需的信息。」我們認為新聞的意義在於真實地呈現事件,從而推動社會的發展。而新聞業的發展不僅僅靠新聞工作者,也靠我們每一個讀者。讀者的新聞品位和新聞判斷力提升了,也會促進新聞媒體的自律,促進新聞業的健康發展。
因此,我們要培養的就是具有批判性思維的讀者。比爾·科瓦齊說:「讀者要能判斷新聞中隱藏的價值觀和偏見。」「紐約在線」的創立者奧馬爾·沃索說:「要創造這樣一種公民,他們是媒體的消費者,貪婪的信息接收者和打假者,參與內容製造,同時謹慎做出反應。」
所以,教學新聞單元的時候,我們不是單純地停留在術的層面,簡單地教一下「倒金字塔」結構,了解消息和新聞的區別,會做簡單的採寫,這是不夠的,一定要有更深層的思考,提煉統領性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