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學:熟悉且不再陌生的五個字-批判性思維

2021-01-09 佳人在哈佛

1910年,美國哲學家杜威出版了《我們如何思維》一書,明確提出了反省思維這個概念。杜威被看作是批判性思維的現代學科奠基人,他的反省思維即為後來風靡全球的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在國內的傳播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20世紀初,隨著杜威實用主義哲學的傳播,反省思維被引入國內,杜威的眾多弟子都是積極的踐行者和傳播者,胡適提出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就是對杜威理念的精準概括。20世紀90年代後,有關批判性思維的理念開始零星傳播到國內,但多作為國外先進教育思潮被介紹,參考價值大於實踐意義,像鍾啟泉教授在2002年發表的《批判性思維及其教學》,是較早介紹此方面信息的文章。

近十幾年以來,隨著教育國際交流在廣度和深度上的不斷增強,批判性思維逐漸引起了有識之士的關注。批判性思維對於培養人的問題意識和思辨意識,提高人的發展能力與創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於教育而言,批判性思維更具有特殊的本體性意義與價值。杜威既是哲學家,也是教育家,他的反省思維既有經驗主義哲學的認知意義,也有民主主義教育的實踐意義。事實上,在《我們如何思維》這本書中,杜威就是從教育和教學的角度來界定和探討反省思維的。而且,他反思了眾多常見的教學問題,比如好奇心、想像力與理性的關係,心理與邏輯的關係,活動、遊戲在思維發展中的價值,等等,可以說,即使是一筆帶過的話題,杜威也有一些發人深思的觀點與分析。杜威及其學說本身就是批判性思維的魅力的體現。

為什麼說批判性思維應該成為教師的必修課呢?關於這一點,我們不妨從批判性思維的定義說起。目前比較公認的定義是:批判性思維是一種理性的和反思性的思維,決定我們的信念或行動。這個定義裡有三個關鍵詞:理性、反思、信念或行動。

第一個關鍵詞是理性,它與感性相對。這就意味著,一旦進入真正的思考狀態,我們就不能僅靠感覺,憑感情,或由著性子去做事;相反,我們要儘可能控制或者擺脫感覺和感情對行動的幹擾。這並不是排斥感覺與感情,而是說,在該使用理性的地方一定要恰當而充分地使用理性,不要讓感覺與感情支配自己的理智。培根說,人的感覺是不可靠的,不光身體感覺不可靠,心靈感覺也不可靠,因此,涉及論證與判斷、問題解決以及公共決策等需要知識與理性參與的事務,必須保持理智對思考與行動的支配。毫無疑問,教學就是典型的必須由理性來支配的行為,教師必須充分考慮教學行為的合理性與有效性,借用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哲學手稿》中提到的兩個範疇,教學行為既要考慮其「合目的性」的一面,也要考慮其「合規律性」的一面。

批判性思維強調理性的作用,而理性必然導致對合理性的考量。合理性就是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這也是感性與理性的一個區別。我們談感覺,談情感,很難說有什麼對錯,也不用區分什麼對錯。但一旦我們開始了理性的分析、論證與判斷,那就一定要有個是非、對錯的甄別與選擇。這就像閱讀。生活中那些以消遣和趣味滿足為目的的閱讀,只要自我對它有好的感覺就行了;但以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為目的的閱讀,情況就不一樣了。獲取知識,就存在真與假的區分;解決問題,就存在著有效與無效的區分。批判性思維追求思考判斷的合理性,這恰恰是教學思維的特質。教學的過程不就是對合理性的論證與選擇的過程嗎?

講到理性與合理性,還必須再引出一個概念,那就是公共性。感覺與情感是個體的,因人而異,而理性與合理性則是公共的,眾人趨同。也就是說,涉及是非對錯的判斷時,一定有一個公共的標準,知識、方法、邏輯、價值無不如此,都具有公共性。比如邏輯,它就是人類思維的基本規則,只要你進行思維,你就要遵守這個規則。有人說我有我自己的邏輯,但如果個人的邏輯不合乎公共邏輯,甚至歪曲了公共邏輯,那你就是在詭辯。在批判性思維的分析判斷中,是非對錯不是由某個人說了算的,不管他的德性多麼偉大,他的才能多麼耀眼,他的情感技巧和修辭技巧多麼嫻熟,他都必須要接受公共價值、公共邏輯與公共知識的檢驗與判斷。課堂教學是一個理性的活動,目標是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知識是否正確,方法是否有效,顯然有一個公共的判斷標準。

第二個關鍵詞是反思。在理察保羅的語彙中,與反思對立的概念是慣性,查德保羅專門列表對比了批判性思維與慣性思維的區別。他們認為兩者的本質區別在於,批判性思維始終保持對思考的思考,始終保持著自我審視與自我對話的狀態。杜威認為,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的思維常處於意識流的狀態,看起來像思考,實際上並沒有真正聚合到某個對象上,缺乏思維的目標性與連貫性,這實際上只是一種白日夢或散漫思緒的狀態。當然,這種自

由狀態對我們的生命也是很重要的。人活在世上,不可能每天都處在高度緊張的自我反思狀態,日常思維往往就是如此散漫與隨意,這是人性的一部分,不可貶低。但當我們面對生死問題、利益問題和尊嚴問題的時候,我們還能讓白日夢與飄忽不定的思緒來支配我們的選擇嗎?顯然,這就不能再靠自動化的自以為是了。反思意味著我們不能按照慣有的邏輯、現成的結論以及固有的方法來面對新的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也是批判性思維的精髓。反思也是課堂應有的思維狀態,教師與學生都非直覺性的感受與頓悟。

第三個關鍵詞就是信念或行動了。這裡的信念是指經過檢驗可以確信的知識;這裡的行動,是指問題解決。這就意味著,批判性思維的目的在於獲取知識進而解決問題。這恰恰是教學的核心內容。教學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將信息轉化為知識的過程,這也就是建立確信的過程。這裡涉及信息與知識的區別。比如魯迅,對於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識的人來說,魯迅僅僅只是一個信息,而一旦了解了魯迅的創作經歷,理解了魯迅的作品內涵,知道了魯迅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魯迅就由信息變成了知識。信息與知識的區別就在於,知識的建構必須藉助眾多的分析與論證,從而建立內心的理解與確信。

批判性思維建立了一套確證知識的正確性與方法有效性的認知系統,因此,批判性思維也是一種學習性思維;從問題解決和創新的角度看,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工作性思維與研究性思維。批判性思維的框架就是課堂教學的一個基本框架。因此,教師學習批判性思維,從特定角度看就是在學習如何教學。作為一個以知識傳遞為核心的職業,教師職業的本體素養有哪些?顯然,批判性思維理所當然應該位居其中,且處於優先位置。批判性思維應該成為每一位教師的必修課。

轉載-批判性思維應成為教師的必修課◎餘黨緒

謝謝您的瀏覽,樂英語筆者今日跟大家分享就到這裡,關於英語教學您有什麼想法呢? 真誠期待您的關注互動。本文及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相關焦點

  • 批判性思維教學
    為期兩天的會議新風撲面,內容豐富充實,議程緊湊高效,專家的精彩講座以及同行的教學實踐交流,都是極富價值的經驗呈現,其中,有新穎獨到的觀點表述,也有中肯精闢的意見和建議。           會議第一天,由南京市學科帶頭人、江蘇省特級教師,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高中生批判性思維培養研究》主持人,中華中學教師徐飛老師為學員們作了《普通高中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 》的課題報告。
  • 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導語:《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強調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閱讀教學是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途徑。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文本,對其深入解讀,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本周,三好教師聯盟為老師們推薦一篇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文章。
  • 課堂教學呼喚批判性思維
    而在目前,培養一支既懂批判性思維又懂中小學教育的複合型教師隊伍,是走出批判性思維教育困境的有效途徑之一,也應該是當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2017年11月15日《中國教師報》第4版刊登了山東濰坊(上海)新紀元學校周遠生的「課堂教學呼喚批判性思維」,作為批判性思維筆談,特作摘編,供大家分享。
  • 批判性思維與語言教學相融合
    批判性思維,又稱思辨能力或審辨式思維。有學者認為,批判性思維包括自我調控能力,分析、推理、評價等思辨技能的綜合運用以及好奇、開放、自信、正直、堅毅等人格品質。自20世紀初以來,與批判性思維有關的研究和實踐活動受到了許多教育學家的重視。
  •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運用批判性思維
    「在接觸批判性思維之前,我是靠經驗進行教學;接觸批判性思維之後,我覺得批判性思維給了我一個理性的支點,讓我可以撬動課堂教學,抓著『理解—思考—超越』這根線,讓語文核心素養和課標落地,從此,我的教學從自發走向自覺,從經驗走向理性
  • 批判性思維的教學轉化
    三條策略讓批判性思維落地把批判性思維運用到基礎教育,不宜使其成為增設的目標和額外的任務,而應使其與固有的教學內容水乳交融。中小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要注意抓精粹、求簡單、找結合。抓精粹。教師對批判性思維及其培養理論要有深刻的理解,然後找到最本質和對教學最有價值的東西。
  • 國內外學者對批判性思維在語言學習中運用的研究
    批判性思維是現在的學生需要掌握的一種能力,現在主張的教育改革,提倡素質教育,也特別強調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英語學習中,也十分重視學生的思維能力訓練,許多教材中也有許多環節,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 批判性思維教學的策略、條件、過程與特質
    >(一)批判性思維教學的策略批判性思維教學必須直面一系列問題的探討,並且獲得了一定的共識:第一,為什麼要實施批判性思維教學?以往的學校教學是以系統地教授學科知識為中心的,而所謂「批判性思維教學」旨在將學習者培育成為「良好的思考者」(good thinker)與新時代的公民。第二,批判性思維能夠教授嗎?藉助教授相關的技能,學習者是能夠形成批判性思維的。因此,批判性思維教學是被作為一般學習技能的教學問題來對待的。就是說,批判性思維優異者是擁有多種思維技能的。
  • 跨文化交際與批判性思維從英語報刊閱讀開始
    古人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現代人也常說「劇本、劇本,一劇之本」,這些規律性的論斷都說明了教材在教學改革中的要義。    正因這個緣故,我們通過對國內外同類教材的研究和分析,組織編寫了這本《英語報刊閱讀:跨文化交際與批判性思維》。    在界定跨文化交際能力與批判性思維能力這兩個本書核心命題時,我們借鑑了國內外相關研究。
  • 「第四屆全國批判性思維教學研討會」在北京大學召開
    原標題:「第四屆全國批判性思維教學研討會」在北京大學召開   7月22日至23日,第四屆全國批判性思維教學研討會在北京大學召開。本次會議的主題為:交流批判性思維研究和教育教學的經驗成果;研討批判性思維的理念、方法、技能及測試等問題;探討開展批判性思維教育在中國大學的意義和路徑。
  • 批判性思維在歷史學科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而批判思維是歷史創新思維的前提, 因為, 創新往往就是建立在對舊有思想或事物的批判的基礎之上的。 2. 有利於培養學生信息辨析能力 21世紀是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如何對信息進行篩選、辨別, 也需要學生具備批判性思維。如果沒有批判性思維能力, 學生就只能處於被動接受、盲目順從、人云亦云的狀態。
  • 批判性思維教學,為教育轉型注入了不可或缺的「催化劑」與「抗毒素」
    批判性思維教學的策略與條件(一)批判性思維教學的策略批判性思維教學必須直面一系列問題的探討,並且獲得了一定的共識:第一,為什麼要實施批判性思維教學?以往的學校教學是以系統地教授學科知識為中心的,而所謂「批判性思維教學」旨在將學習者培育成為「良好的思考者」(good thinker)與新時代的公民。第二,批判性思維能夠教授嗎?藉助教授相關的技能,學習者是能夠形成批判性思維的。因此,批判性思維教學是被作為一般學習技能的教學問題來對待的。就是說,批判性思維優異者是擁有多種思維技能的。
  • 特級教師周群│初中語文批判性思維教學案例分享
    2019年(第三屆)批判性思維與基礎教育探究式學習研修班,第一天上午,給與會者帶來分享的嘉賓是來自北京景山學校的特級教師周群,她給大家分享的內容主要是:如何在新聞教學、「學習公共說理」項目學習、科普科幻教育中滲透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她以這樣一段話作為開場老師給學生搭支架的時候,先要給自己搭支架,我們自己開展教學也需要有腳手架。
  • 批判性思維能力在留學中的重要性
    很多中國的留學生到美國大學的第一件事,並不是開始專業課程的學習,而是開始「學英語」。這裡的學英語並不是指和國內一樣的單詞和語法的練習,也不是簡單的口語或者寫作的訓練。而是指對於美式教育的課堂以及寫作要求熟悉的過程,換句話說,就是「批判性思維」的形成。
  • 批判性思維專題|張建軍:批判性思維培育的演繹邏輯之根
    如果不努力澄清在邏輯與批判性思維關係上的種種誤視與錯解,導致離開邏輯之根基談批判性思維,則無異於捨本逐末、緣木求魚。因此,近年來我致力於對上述「兩個反對」觀念的系統性反駁,其基本認識凝結在《高階認知視域下的批判性思維教學與研究》一文(《河南社會科學》2015年第7期,轉載於《邏輯》2016年第1期)及《批判性思維教育的邏輯根基》(《中國教師報》2017年11月29日)這篇短文之中。
  • 小學批判性思維課程培養目標是什麼
    還記得這一道題目是我們團隊在最開始設立批判性思維課程時,為學生設置的一個啟發他們打破慣性思維的題目。在課前討論時,我們將同樣的問題讓老師們試答,結果他們看到這兩支一模一樣的毛筆時竟一時語塞,而真正上課時,我們的學生卻給出了完全不同的精彩答案。當團隊成員再次分析這一堂課時,我們第一次感受到學生並不缺少發散性思維,缺少的是如何合理地分析問題。
  • 夏谷鳴:從英語教學走向英文教育
    先後擔任初高中英語教師、省英語教研員和學校行政管理工作。研究領域主要是英語課堂教學、課堂教學評價和批判性思維與閱讀。夏谷鳴精彩語錄:「英語教育不應該只是傳授知識,還應該能力培養;語言不僅僅是一門知識、一種工具。學語言主要不是為了成為語言學家或者翻譯家。對大部分人而言,學習語言是為了提高自身素養。
  • 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如何培養自己的批判性思維?
    什麼是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是指對他人或自己的觀點、做法或思維過程進行評價、質疑、矯正,並通過分析、比較、綜合,進而達到對事物本質更為準確和全面認識的一種思維活動。人是很容易受暗示,受誘惑的一種生物,沒有批判性思維的人,會任憑各種誘惑的擺布,輕易受情感、貪慾、無關考慮、愚蠢偏見等的幹擾。而有批判性思維的人善於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尋找解答方法,形成自己的意見、做出決定、形成結論。如何培養自己的批判性思維?
  • 批判性思維是學習品質的保障
    踐行新課程方案和各科課程標準,強調高度重視跨學科素養的培養,如批判性思維、合作與交流、探究能力、創新思維、積極參與的態度和能力等。可以看出,我們的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已經把批判性思維列在重要的位置,對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獨創性提出了要求。然而,我們經常誤解了批判性思維——直覺反應於「批判和否定」。
  • 批判性思維是邏輯學的日常應用
    近年來,許多高校開設了批判性思維課程。批判性思維正受到越來越多學生的歡迎,也受到不少邏輯學教師的青睞,甚至有的高校把邏輯學課程改名為批判性思維。此種易幟的效果可謂「皆大歡喜」——學生覺得所學有用、有趣,教師也不必苦於講授許多學生不感興趣的邏輯推理和演算。那麼,批判性思維和邏輯學到底是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