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幸運的院士:回國直接成一級教授,僅半年當選學部委員

2020-08-10 益知快訊

有些人在國外發展得好,有些人在國內也能打開局面。

而他就是將其海外經驗帶回到國內,奉獻更多具有價值的工作,從而贏得有關各方的認可和認同。

他回國直接被評一級教授,於回國半年後就被增選為中科院學部委員(後改稱為院士)。

他一生只在祖國工作9年,是一個中年回國效力的華人科學家。

他沒有獲得過任何科技獎項,回到朝思暮想的祖國工作就坐直通車。

他是最幸運的中科院學部委員(院士)。

他就是微生物學家王善源先生。

回國前,這位科學界名流一直在海外學習、工作和生活。

1907年11月,他出生於印度尼西亞的一個祖籍福建福州的華人家庭。

後來,他去了歐洲上大學。

22歲的時候,他從荷蘭萊登大學醫療系畢業,獲得令人羨慕的醫學博士學位。

31歲那年,他從法國巴黎沙邦奈大學物理數學系畢業,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

在其41歲的時候,他拿到了英國倫敦EMI學院電子儀器系的電子工程學學士學位。

後來,他曾回到風車故鄉,擔任過荷蘭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長,當時已發表論文約57篇。

在歐洲多個國家學習深造與工作,他練就了學識淵博、眼界開闊的科學素養,研究工作涉及很多科學領域,尤其在醫學生物物理方面,造詣頗深,還精通美、法、德、日、荷蘭、義大利、西班牙和馬來亞8國語言。

但是,身居異國他鄉,他卻心向北京,思念從未謀面的祖國,關心國內發展,渴望為國家建設出力,甚至說服自己的荷蘭籍妻子隨他遷移。

49歲的時候,這年11月,他帶著荷蘭籍夫人,帶40餘箱精密儀器,回國定居。

回國,他就受到了領導的接見,而且時任中科院郭院長還多次宴請他,讓他倍感榮幸。

隨即,他的工作就有了好安排:中國醫學科學院流行病學微生物學研究所(另說:衛生部流行病學研究所)聘他為一級研究員。

僅僅半年後,也就是1957年5月底,他被增選為中科院生物學部的學部委員(院士)。這些極高禮遇激發了他獻身科學事業、報效祖國的強烈意願和堅定決心。

經過認真的考慮,他確定了流行性感冒、肺結核及腫瘤的發病機制、防治對策及有關基礎理論研究作為科研課題。

在長期工作中,他視時間為生命,除在單位安排實驗外,並在家中設有實驗室,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對各項實驗都親自參加配液、實際操作、記錄整理和論文撰寫的全過程,始終把握著第一手材料。

他不僅重視實驗室工作,還特別注重調查研究。在1957~1965年期間,先後親赴雲南、河北、山西等地,不辭勞苦,在海拔2600~3100米的高山上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獲取了大量實驗室得不到的寶貴材料和觀測數據,確保了科研工作的順利開展。

他對中醫中藥有特殊的感情,他邊學邊幹,開展了中藥對流行性感冒、結核病的病原抑制和防治效果的實驗研究,先後初篩了的2400種中草藥,找到了對上述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的藥物;並進行了有效成分的分析,初步證實柴胡注射液對流感、貓爪草油對結核病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為了將高空輻射線應用於疾病防治,他開展了「宇宙輻射線與腫瘤」的實驗研究。

自回國以來,他相繼發表了《流行性感冒感染的機制》、《流行性感冒接種》、《中藥對於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等數十篇論文。

58歲那年,在國內工作了9年左右,他帶著妻子一同回去荷蘭探親。

從此永別,他就沒有再踏上回國的路,而是一直呆在荷蘭,直到步入生命的終點。

可以說,正因為如此,有人評說他成功避開了一個波瀾壯闊的時期。

74歲那年的1月1日,他在異國他鄉離開了這個精彩的世界。

儘管,他的成就多是在國外完成的,但是在回國後不到10年的時間內,他也是與時間賽跑,奮力拼搏,深入鑽研,為祖國的科學事業作出了一些貢獻。

不過,作為一名一級研究員和中國院士,他後來沒能回來給國家做更大的貢獻,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參考資料

[1] 王善源.中國科學院學部 [引用日期2019-10-11]

[2] 王善源.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 [引用日期2019-10-11]

[3] 王善源. 來源:福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2016-08-29

相關焦點

  • 嶽陽醫院國醫大師朱南孫教授當選首批中國中醫科學院學部委員
    嶽陽醫院國醫大師朱南孫教授當選首批中國中醫科學院學部委員 2020-12-22 18: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鰲江流域國家一級教授、院士有幾位?
    正教授裡面也有千差萬別,還分為四個等級,最高為一級教授,其次為二、三、四級。通常,能夠被評定為國家一級教授的教授一般都是學界非同凡響、極具影響力的泰鬥級人物,即院士級別。院士是一級教授,但一級教授不定是院士,長江學者是二級教授。按照規定,一級教授基本上只有院士才能達到相關的評定標準。這麼看一級教授是獲得院士之後才能獲得的,所以一級教授更難獲得。
  • 山東大學一天倆教授當選院士,還有倆校友
    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22日訊(記者 張偉 高亞楠)今天上午,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分別公布2019年新增院士名單,山東大學陳子江、李術才兩位教授分別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子江教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李術才教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此外,新增選的兩院院士名單中,還有兩位山東大學校友,山東大學數學77級校友張繼平、化學80級校友馬大為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我校林琿教授當選為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
    )名單,我校林琿教授成功入選,是今年中國內地高校唯一上榜的學者。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是英國社會科學院授予的最高榮譽,是對學者學術成就的最高認可。每年新增的院士由英國社會科學院自英國和國際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的傑出學者中選舉產生。林琿教授,現任我校地理與環境學院院長、鄱陽湖溼地與流域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林教授曾師從我國著名科學家陳述彭院士,他治學嚴謹,責任感強。
  • 同濟大學張弛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8月27日,歐洲科學院(又稱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正式發布2020年度化學學部院士增選結果,同濟大學化學學院張弛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圖說:張弛教授張弛院士現任同濟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中國-澳大利亞功能分子材料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主任、科技部光響應功能材料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材料學部委員、中國僑聯特聘專家委員會委員、RSC、IMMM、IET和RACI等學會的Fellow。
  • 清華施一公當選美國雙院院士 曾落選中科院院士
    鄧興旺等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當地時間30日消息,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當選2013年該院外籍院士。此前25日,他還當選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外籍院士。耶魯大學終身冠名教授鄧興旺和陳雪梅、YangWei等三名華裔美籍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新科院士。
  • 江西又多一位院士!江風益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南昌大學黨委委員、副校長、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獲得者江風益教授,當選新晉中科院院士。恭喜!!江西又多了一位院士!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5.張家鋁天文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生於江西省贛州市。1959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物理系。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6.黃春輝無機化學家 1933年5月4日生於河北邢臺,籍貫江西吉安。
  • 落聘學部委員的原中研院院士
    院士是很高的學術榮譽,學部委員主要是一種工作職稱,兩者性質不同,但都要求有較高的學術成就或突出的學術領導成績,這是一致的。不過學部委員擔負著中科院和全國科學的學術領導職責,出於工作方面考慮,要求「忠於人民事業」,這是一條政治標準。在選聘學部委員時,如何對待留在大陸的原中研院首屆院士,中科院黨組曾就此進行專門的研究。
  • 校友鄭泉水、徐建分別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11月22日,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結果揭曉,湖南大學1985屆固體力學碩士研究生鄭泉水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88屆結構工程碩士研究生徐建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 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又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北京這位教授厲害了!
    7月27日,歐洲科學院 (Academia Europaea, the Academy of Europe) 正式公布,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成秋明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歐洲科學院年會暨新當選院士入會儀式將推遲至2021年10月在西班牙巴塞隆納市舉行。
  • 廈大教授孫世剛當選院士 另有兩名廈大校友榜上有名
    (根據公開資料整理、未經廈大官方核實)  昨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分別發布2015年院士增選結果,廈大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孫世剛當選中科院院士至此,廈門大學共有院士12人,另有雙聘院士10人。  廈大12院士9人在化院  這12名院士,9人在化學學科,2人在生命科學學科,1名在海洋學學科。  廈大化學化工學院是在化學系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化學系成立於1922年,是廈大最早成立的系所之一,第一任系主任為留美博士劉樹杞教授。
  • 同濟大學化學學院張弛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8月27日,歐洲科學院(又稱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發布2020年度化學學部院士增選結果,同濟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張弛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 饒毅、陳薇等入選,中國醫學科學院增補28名學部委員
    12月18日,中國醫學科學院正式發布了2020年增聘學部委員名單,28名傑出專家獲聘。本次選聘工作完成後,學部現有委員數量達到219名。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諮詢委員會2020年增聘學部委員名單按學部順序排列,同一學部內按學部委員姓名拼音字母順序排列。
  • 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朱利中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朱利中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朱利中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朱利中教授長期從事汙染物界面行為調控及其土壤-水有機汙染控制技術和工程應用等研究工作。    朱利中院士介紹:    朱利中,男,漢族,1959年10月出生,浙江上虞人,1985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5年2月參加工作,原杭州大學化學系分析化學專業畢業。
  • 湖南大學王耀南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湖南大學王耀南院士。201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結果於11月22日揭曉,我校王耀南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是國家設立的工程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王耀南院士 男,機器人技術與智能控制專家,湖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共黨員。
  • 喜報:武漢大學健康產業聯盟名譽會長王小凡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喜報: 武漢大學健康產業聯盟名譽會長王小凡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中國科學院公布2017
  • 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結果公布(含11位地學部新增院士簡介)
    、教授或同等職稱的學者、專家,可被推薦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55年學部成立時選聘172名學部委員,1957年增聘18名學部委員,1980、1991年分別選舉283、210名學部委員。1992年4月,第六次學部委員大會制定並通過《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章程(試行)》,經國務院同意後由中國科學院發布,明確學部委員和外籍學部委員的標準和選舉程序,院士增選工作步入規範化軌道。
  • 清華教授顏寧中國院士落選,出走美國2年就當選院士,原因為何?
    2007年,已經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博士後的她選擇回國,在清華大學擔任教授和博士生導師。這一當,就是10年。10年後,也就是2017年,顏寧成為中科院院士候選人,年僅40歲的她如果順利當選,那麼她將改寫最年輕中科院院士的記錄。然而事與願違,當年她落選了。同年,他選擇離開清華大學,前往普林斯頓大學擔任分子生物學系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職位 。顏寧的學術能力有多強呢?
  • 清華大學教授孫茂松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近日,歐洲科學院公布2020年院士增選結果,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孫茂松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孫茂松的研究方向為自然語言理解、中文信息處理、Web智能和社會計算,他率領團隊研製出一個集自動分詞、詞性標註、專名識別和新詞識別於一體的漢語分析軟體,應用於清華與歐盟近10個國家合作的研究項目「超對等語義搜尋引擎」中。
  • 山東大學兩位教授當選院士 兩院院士總數達17人
    原標題:山東大學兩位教授當選院士,兩院院士總數達17人11月22日上午,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分別公布2019年新增院士名單,山東大學陳子江、李術才兩位教授分別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子江教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李術才教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