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結果公布(含11位地學部新增院士簡介)

2020-12-05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通 知

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的規定,2019年中國科學院選舉產生了6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20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現予公布。

中國科學院

2019年11月22日

2019年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單

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的規定,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熱愛祖國,學風正派,具有中國國籍的研究員、教授或同等職稱的學者、專家,可被推薦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55年學部成立時選聘172名學部委員,1957年增聘18名學部委員,1980、1991年分別選舉283、210名學部委員。1992年4月,第六次學部委員大會制定並通過《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章程(試行)》,經國務院同意後由中國科學院發布,明確學部委員和外籍學部委員的標準和選舉程序,院士增選工作步入規範化軌道。

院士增選和外籍院士選舉每兩年一次。至2017年12月底,共有1367名來自全國各部門、各地區(含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學者、專家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自1994年開始外籍院士選舉以來,共選舉外籍院士116名。

2019年中國科學院增選院士名單公布,其中地學部共有11位科學家入選:

目前地學部院士名單如下:

地學部院士名單

(138人)

(名單為包含地學部11名新增選院士的總名單,以拼音為序)

以下是十一位新增選院士的詳細介紹(以拼音為序):

1. 成 秋 明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成秋明,男,1960年3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1994年獲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地學博士學位,1994-1995年在加拿大能源部作博士後研究,1995年任加拿大約克大學助理教授,2002年1月破格晉升為教授。中國地質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和「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05年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是獲得國際數學地質學會(IAMG)主席獎(1995年度)、被邀請作國際數學地質大會主題報告(1997年)和擔任國際數學地質大會主席(2005年)三項榮譽於一體的第一位亞洲人。2004年以實驗室主任身份承擔了「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項目申請和答辯並獲得成功,2006年承擔了教育部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地球系統過程與礦產資源」項目申請書編寫和答辯並獲得成功,2007年以學術帶頭人身份申請教育部創新團隊並獲得成功。

現任國際數學地質學會理事、評獎委員、名家論壇委員會委員,歐洲地學聯盟(EGU)非線性固體地球科學召集人,國際應用地球化學學會高級會員(Fellow),加拿大地質學會高級會員(Fellow),任國際《Computers& Geosciences》雜誌副主編及國際《Mathematical Geology》、《Geochemistry:GEEA》和《Int.J.of Oceanography》等雜誌編委。擔任了「Fractalsand Multifractals in Geosciences」國際《Computers & Geosciences》雜誌專刊主編、「Scale,Scaling and Non-linear Processes in Surface and Subsurface of the Earth」國際《Non-linear Processes in Geophysics》雜誌專刊主編、第10屆國際數學地質大會論文集「GIS and Spatial Analysis」和第12屆國際數學地質大會論文集主編。被國際數學地質學會選定主編「40 Year of Development of Mathematical Geology」國際叢書,發表論文210餘篇,被國際三大檢索100多篇,其中國際SCI收錄40篇,EI收錄40篇,ISTP收錄30餘篇。礦產資源評價模型和GeoDASGIS技術被多個國家的地質調查局、礦業公司和大學研究機構所廣泛使用,在礦產資源預測和礦業環境評價應用中取得了顯著效果。成果4次在國際重要學術大會作大會主題報告。主持第31、32、33屆國際地質大會「礦產資源評價」、「地學中的GIS新技術」、「非線性固體地學和地球科學複雜性」分會等國際重要會議分會並任主席20餘次。

研究領域:礦產勘查與空間信息技術。

研究方向:非線性礦產資源評價理論、方法與技術。將現代非線性理論、礦產資源評價、地學信息獲取等學科融合,主攻分形和多重分形的尺度臨界性、不均勻性和局部變異性,提出了以「局部奇異性-廣義自相似性-分形譜系」為核心的多重分形理論與礦產資源評價方法和技術,並在此基礎上領導開發了GeoDAS專業GIS軟體技術。

2. 戴 永 久

中山大學

戴永久,2001年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002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2014年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氣象學獎。長期致力於陸面過程機理與模式研究、陸面模式與氣象/地球系統模式耦合及其應用。創建了三個陸面模式(IAP94, CLM, CoLM);建立了與模式相匹配的完備的全球陸面數據集;建成了集模式、數據集、參數優化、資料同化和高性能計算為一體的陸面模擬系統。

2004-2008年任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院長。現兼任Associate Editor of Journal of Advances in Modeling Earth Systems(JAMES-AGU)、《氣候與環境研究》雜誌副主編、《氣象學報》雜誌常務編委、《大氣科學》雜誌編委、《高原氣象》雜誌編委、《大氣科學學報》雜誌編委,中國氣象學會數值預報專業委員會委員、城市氣象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氣候與環境數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

研究方向陸面模式、數值天氣預報模式和地球系統模式研製。陸面-大氣相互作用研究。

3. 李 獻 華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李獻華,1983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學士學位,1988年在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1988年12月-2005年10月在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工作,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2005年11月至今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1997年獲得傑出青年基金和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資助;2004年獲得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項目資助。2007當選美國地質學會會士(GSA Fellow)。

出任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常務理事、微束分析測試專業委員會主任;全國地層委員會常委、同位素年代分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地質學會理事。任《Lithos》主編,《Precambrian Research》、《Solid Earth Science》、《地球化學》副主編,《Tectonophysics》、《Geostandards and Geoanalytical Research》、《Geological Magazine》、《Science Bulletin》、《Palaeoworld》、《Acta Geochimica》、《科學通報》、《巖石學報》、《地質學報》等國內外學術刊物編委。承擔新元古代-古生代轉折期重大地質事件和生物演化的高精度同位素年代學(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地球內部運行機制與淺部效應」子課題,2016-2021);華夏陸塊地殼演化的微區原位碎屑獨居石U-Th-Pb年齡和Nd-O同位素制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017-2020)項目。

研究方向同位素年代學和地球化學、火成巖地球化學、前寒武紀地質學、化學地球動力學、微區原位同位素實驗。

4. 彭 建 兵

長安大學

彭建兵,男,湖北麻城市人,1953年4月出生。1999年博士畢業於西安工程學院地質工程專業,工學博士。長安大學地質工程與測繪工程學院院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長安大學地質災害防治研究院院長,西部礦產資源與地質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博士生導師,國家政府津貼專家,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一級學科和地質工程二級學科帶頭人。

學術兼職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學部評審組委員、教育部地質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專家組成員、中國地質學會工程地質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科協滑坡專家委員會委員、陝西省地震學會副理事長、陝西省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理事長、西安市地震學會副理事長、國家註冊巖土工程師。

研究領域:工程地質、地震工程、地質災害及巖土工程。

5. 孫 和 平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孫和平,男,研究員,博士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80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1995年獲得比利時Louvain大學理學博士學位。1997年11月-2000年11月任動力大地測量開放實驗室常務副主任;2000年11月-2005年02月任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長;2005年02月-2015年08月任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

主要業績包括建立和完善武漢國際重力潮汐基準;精密測定全球重力潮汐參數;發展大氣變化對重力場觀測影響理論;利用全球地表超導重力觀測探討最新全球海潮模型的適定性;檢測地球液態地核的自由核章動現象、地球自由振蕩和地球固態內核的平動振蕩現象,構制考慮液核近周日共振效應的重力潮汐模型等。相關研究成果可為國家精密測繪、全球大尺度地球動力學和空間技術提供新的理論指導和背景材料。開展了多項國際合作項目,承擔多項科研項目,是國家科技部重點國際合作項目和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項目負責人。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在國內外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100多篇,曾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津貼、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等榮譽稱號。

目前任國際IAG會士(Fellow),《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地球物理學報》、《測繪學報》、《地震學報》、《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編委等。

研究領域和方向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相關領域:主要方向為地球重力場觀測技術,理論模擬,資料處理和地球動力學應用解釋等。

6. 王 赤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王赤,男,1967年2月出生。現任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兼任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研究生學歷,理學博士學位,2000年11月參加工作,1988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0年中國科技大學本科畢業,1992年獲得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中心碩士學位,1998年獲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2000年至今任中科院空間中心研究員。

2003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2007年成為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負責人,2012年成為973項目首席。作為「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子午工程的總師,為建設國際先進的地基空間環境綜合監測系統做出了突出貢獻,2014年獲得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目前擔任中科院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負責人,「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計劃」(SMILE)中方首席科學家,嫦娥四號工程副總師,嫦娥五號和火星探測有效載荷負責人;曾先後擔任空間科學(一期)先導專項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工程副總指揮,預先研究項目負責人;國家重點科技基礎設施「子午工程」總師、「螢火一號」應用系統總指揮。主持的科研項目主要有美國宇航局(NASA)客座課題,創新團隊和國際合作夥伴計劃」,基金委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重點項目和科技部973項目等。

先後獲得2003年趙九章優秀中青年獎、2003年留學回國人員成就獎、2005年歐空局對Cluster衛星貢獻獎和2005年紀念成中傑獎。2006年獲得中央組織部、人事部、中國科協第九屆「中國青年科技獎」,同年入選人事部「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14年獲得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任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空間物理專業委員會主任 ,《空間科學學報》副主編 ,《深空探測學報》編委會副主任 ,國際與太陽同在(ILWS)執委 ,聯合國外空委國際空間天氣倡議(ISWI)執委 ,國際地球環境模型(GEM)委員會執委。

研究領域主要研究領域是空間物理和空間天氣,在太陽風大尺度結構和太陽風與地球磁層相互作用等國際科技前沿領域,做出一系列有原創性和國際影響的科研成果。建立了新的外日球層多元太陽風模型,提出了確定太陽風在外日球空間減速的新方法,給出了星際介質中性原子密度,為美國新一代日球邊界層探測器IBEX任務仿真提供了關鍵參數。揭示了外日球空間太陽風的物理特徵,研究成果「太陽風在外日球空間的減速」成為不爭事實,被美國空間物理戰略規劃委員會列為外日球空間六大研究成果之一。 揭示了日冕物質拋射事件從太陽到外日球空間的傳播規律,理論預言了日球層頂對太陽風擾動的響應過程及不穩定性的新現象,並被觀測數據證實, 被列為美國行星際探索計劃的重大研究成果,被收集在美國宇航局為紀念旅行者飛船發射運行25周年的光碟上。合作建立了三維全球磁層磁流體力學模式,使我國成為國際上少數擁有能自洽描述太陽風-磁層-電離層耦合系統數值能力的國家之一,發現了地球磁層對行星際擾動的負反應的新現象,揭示了其物理本質,在地球磁層中小尺度物理現象的數值模擬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發表在《自然》、《美國地球物理學報》等國際重要學術刊物的論文160餘篇,引用2000餘次。部分研究成果被美國宇航局收錄在他們為紀念旅行者飛船而製作的CD光碟上,作為旅行者飛船二十五年來的重大科學發現之一。

7. 王 焰 新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王焰新,男,1963年11月生,漢族,博士,教授、博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黨委副書記。中共黨員,山西省原平市人。1984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地質學系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專業,獲理學學士學位。1987年畢業於武漢地質學院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系水文地質專業,獲工學碩士學位。1990年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研究生院水文地質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92年、1994年分別被原地礦部破格晉升為副教授、教授。1998-1999年獲國家留學基金資助赴加拿大滑鐵盧大學作高級訪問學者。1999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4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15年獲批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項目。2016年獲評「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為本科生、研究生講授「水文地球化學」、「環境化學」、「專業英語」、「地下水汙染與防治」、「科學方法論」、「環境科學與工程前沿」等課程,是「地下水與環境」國家級教學團隊、「地下水汙染與防治」國家級精品課程負責人。

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中國國家委員會副主席、國際地球化學協會水巖相互作用工作組成員、湖北省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等職。多次以大會特邀報告專家或學術委員身份應邀參加國內外重要學術會議,與國際學術界保持著廣泛的學術關係。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科技部政府間國際合作項目2項、863計劃項目2項等國家級課題,研究成果獲湖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科技進步一等獎各一項。發表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SCI期刊論文100餘篇。

研究領域水文地球化學、水汙染控制、地下水汙染及防治、固體廢物資源化。結合管理實踐,近年來開展了大學戰略規劃與管理等方面的高教研究。

8. 肖 文 交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肖文交,男,1967年生,博士,研究員,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副所長。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007年),任國家科技部973項目首席科學家(2007),首批國家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萬人計劃」入選者。

2005-2017任加拿大Waterloo大學Adjunct Professor;2012-2015任香港大學榮譽教授;中國地質學會構造地質學與地球動力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地質學會區域地質與成礦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七屆礦床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礦產資源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土資源部古地磁與古構造重建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共發表240餘篇研究論文,其中170餘篇被SCI收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SCI論文50餘篇,客座編輯專輯12部。

獲201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第一獲獎人, 2012)、2012年度新疆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第一獲獎人, 2012)、中國地質學會第五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2010)、中國科學院朱李月華優秀教師獎(中國科學院,2010)。

曾任《地質科學》主編,《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Terra Nova》、《Gondwana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地學前緣》、《地質論評》、《地質通報》、《西北地質》、《新疆地質》等國內外學術刊物編委。

研究方向主要從事特提斯和中亞造山帶造山與成礦作用等研究。在青藏高原北部和中亞增生造山作用方面獲得了新認識。通過野外解剖和年代學工作,確定了西崑侖造山帶複雜的活動陸緣體系及其屬性、構造樣式與形成時代,釐定了疊加在早古生代拼貼體之上的巖漿弧和增生楔雜巖,探討了早古生代-早中生代向南複合增生造山作用特徵;系統分析了中亞造山帶與弧相關的活動陸緣組分的時空分布特徵,獲得寒武紀古亞洲洋年代學證據,提出西伯利亞南緣在古生代發生多向增生、形成寬闊的增生拼貼構造帶,建立增生楔-增生楔拼貼複雜增生造山作用新的工作模型,並指出複式增生造山作用是顯生宙中亞大陸增生的主要機制之一。

9. 於 貴 瑞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於貴瑞,男,1959年生,農學博士和環境學博士。入選1998年度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及國家人事部首批「引進海外傑出人才計劃」,獲2002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現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二級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特聘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教授、生態系統生態學教研室主任、資源與環境學院生態學系主任。

研究成果「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的創建及其觀測研究和試驗示範」獲2012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八),「中國陸地碳收支評估的生態系統碳通量聯網觀測與模型模擬系統」獲201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陸地生態系統變化觀測的關鍵技術及其系統應用」獲201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信息系統建設的關鍵技術及其應用」獲2008年度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一等獎(排名第一)。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中國第二屆歸僑僑眷創業成果交流會「科技創新人才獎」、第六屆中國僑屆貢獻獎「創新人才獎」,科學中國人年度人物等多項榮譽獎。

擔任《應用生態學報》主編,《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和《中國科學數據》副主編。兼任國家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網絡(CNERN)綜合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CERN科學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陸地生態系統通量觀測研究網絡聯盟(ChinaFLUX)理事長,亞洲通量網絡(AsiaFlux)主席,中美綠色合作夥伴計劃中方首席代表,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第六屆理事會副理事長,國家基金委生命學部諮詢專家,中國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家組成員等學術職務。

研究方向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植物生理生態學、土壤物理與改良學、農業氣象與環境物理學。近二十年來,致力於我國生態系統觀測研究野外臺站網絡建設、聯網觀測實驗及綜合科學研究事業;著力推動生態學、自然地理學與全球變化科學的交叉融合,開拓生態系統生態學、環境生態學和生態地理學等新興學科。近期的科學研究重點方向包括研發陸地生態系統碳氮儲量、能量和物質交換通量及生態要素網絡觀測新技術;揭示陸地生態系統碳氮水循環的生物物理和化學過程機理,認知陸地生態系統碳氮水循環的動態變化、地理格局及環境影響規律和機制;探索陸地生態系統碳-氮-水耦合循環過程機理、動態演變和地理格局的生物環境控制機制及全球變化因素影響與反饋作用等大尺度宏觀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科學問題。

10. 趙 國 春

香港大學、西北大學

趙國春,1985年和1988年分別在原長春地質學院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 碩士畢業後留原長春地質學院任教。1992年破格晉升為副教授。1995年獲香港霍英東教育基金會優秀研究獎;1996年赴澳大利亞科廷理工大學(Curt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攻讀博士學位,2000年在澳大利亞科廷理工大學獲博士學位。2000至今在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任教,現為香港大學教授。

主要學術成果包括在中國華北發現兩條19.5-18.5億年前的喜馬拉雅型大陸碰撞帶;首次提出全球規模的20-18億年大陸碰撞事件導致Columbia(Nuna)超大陸的形成等。1998年以來,在國際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他人引用8500餘次;2004年獲得中國國家自然基金海外傑出青年基金。

目前擔任國際刊物《Precambrian Research》主編,《 Gondwana Research》和《Geoscience Frontiers》副主編,《Th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中國科學-D輯》、《科學通報-地學》、《巖石學報》、《巖石礦物學雜誌》等刊物編委。

研究方向前寒武紀地質學、變質巖石學、大地構造學、超大陸重建。首次提出地球上廣泛分布的21-18 億年碰撞型造山帶記錄了一次全球性碰撞事件,並導致了全球陸塊之間的相互拼合而形成一個統一的早-中元古代超大陸(Columbia or Nuna)。在華北發現兩條早元古代(18.5-19.5 億年)陸-陸碰撞造山帶,並提出華北克拉通基底是由若干微陸塊在早元古代相互拼合而成。

11. 朱 永 官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

2001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2002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2003年國家留學回國成就獎;2006年第九屆中國青年科技獎;2007年中國科學院「十大傑出青年」;2008年北京市科技進步獎三等獎(排名第一);2009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排名第一)。任國際原子能機構科學顧問,《Environmental Pollution》副主編,《Plant and Soil》領域編輯(Marschner Review editor),《Trends in Plant Science》,《New Phytologist》等刊物編委。

曾經主持和正在主持的重要項目包括國家科技部973項目、國家基金委國際合作重大項目、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以及來自英國、瑞士和澳大利亞等國的國際合作項目。至今已在國際主流刊物《Trends in Plant Science》,《Plant Cell》, 《New Phytologist》,《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等發表學術論文150餘篇。

研究方向:涉及土壤-植物系統中微量元素和汙染物遷移轉化的機制,包括根際過程、微生物分子生態和植物分子生理學等。研究小組系統研究了植物砷吸收積累的生理與分子機制,如分析和表徵了全球水稻砷、硒的含量及對人體健康的潛在影響,揭示了水稻根表鐵膜與砷動態的關係,發現和表徵了植物砷酸還原酶,探索了菌根菌共生與汙染物的根際過濾機制,解析了氧化-還原梯度上微生物的分子生態學。目前的主要研究重點是從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和植物對汙染物的生物轉化機制與調控。

END

相關焦點

  • 中科院2019年院士增選名單公布 新增院士64名
    來源:人民日報備受矚目的中國科學院2019年新院士名單22日出爐。今天,中科院公布64名新院士具體信息,根據統計,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55.7歲,最小年齡42歲,最大年齡67歲,60歲(含)以下的佔87.5%。新當選院士中有6名女性。
  • 2019年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增選院士名單公布!最小年齡42歲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今天剛剛公布增選當選院士名單:共6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20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和75位中國工程院院士、29位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當選。中科院2019年院士增選工作於1月1日正式啟動,經過推薦、通信評審、公示、會議評審以及全體院士終選投票等程序,2019年共產生中科院院士64名。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1人,化學部10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0人,地學部11人,信息技術科學部7人,技術科學部15人。新當選院士中,女性6名;平均年齡55.7歲,最小年齡42歲,最大年齡67歲,60歲(含)以下的佔87.5%。
  • 2019年中科院增選院士名單公布
    今天,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結果揭曉,共選舉產生了6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1人,化學部10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0人,地學部11人,信息技術科學部7人,技術科學部15人。新當選院士中,年齡最小42歲,最大67歲;女性6名。另外,還有20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當選。
  • 關於公布2015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
    關於公布2015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的公告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8-01 09:43 來源: 中科院網站    2015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通信評審工作已經結束。
  • 2019中科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公布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1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官方網站獲悉,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通信評審工作已經結束,選出初步候選人181位,名單已於8月1日在該院網站公布。
  • 2015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157人初選名單公布
    新華社北京8月1日電 記者1日從中科院獲悉,2015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通信評審工作已經結束,選出初步候選人157位。  中科院院士增選每兩年進行一次,2015年將最終增選院士不超過65名。此次公布的157名初步候選人中,數學物理學部23人、化學部25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30人、地學部29人、信息技術科學部20人、技術科學部30人。
  • 廣東新增兩位院士 中山大學宋爾衛、戴永久當選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
    央廣網廣州11月22日消息(記者鄭澍)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公布2019年增選院士名單。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院長、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院長,我國著名的乳腺外科專家宋爾衛教授增選為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戴永久教授增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
  • 2019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名單公布
    2019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名單公布 2019-11-22 13:15:00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官網
  • 他們,成為中國科學院2019年新增選院士
    新華網北京11月22日電(王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當選院士名單22日公布。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的規定,2019年中國科學院選舉產生了6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20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據介紹,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於2019年1月1日正式啟動,經過推薦、通信評審、公示、會議評審以及全體院士終選投票等程序,2019年共產生中國科學院院士64名。
  • 兩院新增院士揭榜 新當選的兩院院士你了解多少?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兩院新增院士揭榜 新當選的兩院院士你了解多少? 11月22日,2019年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增選結果揭曉。經過推薦、通信評審、公示、會議評審以及全體院士終選投票等程序,2019年共產生中國科學院院士64名,中國工程院院士75名。
  • 關於公布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當選院士名單的公告
    人民網北京11月22日電 據中國科學院官方網站消息,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的規定,2019年中國科學院選舉產生了6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20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現予公布。
  • 中科院院士增選181位專家學者入圍,年齡最大68歲最小42歲
    兩年一度的中國兩院院士增選工作已經全面啟動,繼中國工程院公布第二輪評審候選人名單後,中國科學院也公布了181人初步候選人名單。按照計劃,其中71位專家學者將最終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2019年8月1日在官網發布《關於公布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的公告》(簡稱《公告》)稱,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通信評審工作已經結束。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的規定,初步候選人名單已公布。
  • 國科大16位博導15位校友成為2019年新晉中科院院士
    國科大16位博導15位校友成為2019年新晉中科院院士 2019-11-22 11: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19中科院院士增選候選人名單公布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32人
    2019年8月1日,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名單公布。本次增選名單共181人,其中本次入選名單中生命科學與醫學學部科學家共32位。目前,該學部中科院院士共146人。
  • 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公布
    北京青年報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昨日,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通信評審工作已經結束,選出初步候選人181位。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181名初步候選人中,數學物理學部29人、化學部28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32人、地學部27人、信息技術科學部26人、技術科學部39人。
  • 16位「70後」入圍中科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年齡最小42歲
    8月1日,中國科學院公布了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紅星新聞梳理發現,在181名初步候選人中,數學物理學部29人、化學部28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32人、地學部27人、信息技術科學部26人、技術科學部39人。其中,年齡最小的42歲。
  •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選啟動
    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辦法》規定,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2021年1月1日開始正式啟動。   中國科學院2021年院士增選總名額為73名   據了解,中國科學院2021年院士增選總名額為73名,其中支持新興和交叉學科與數學領域7名,支持國防和國家安全領域特別名額6名。202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應重點關注的新興和交叉學科為:數學地球物理、化學生物學、生命科學與化學、環境科學、信息科學與生命健康、能源科學。
  • 中國科學院2021年院士增選啟動
    來源|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規定,202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於2021年1月1日開始。2021年院士增選總名額為73名,其中支持新興和交叉學科與數學領域7名,支持國防和國家安全領域特別名額6名。
  • 2017年中國科學院當選院士名單
    11月28日,2017年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座談會在北京召開。這次院士增選工作是改進完善院士制度後進行的第二次增選,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科技界和全社會廣泛關注。增選工作於2017年1月1日正式啟動,根據《關於改進完善院士制度的方案》要求以及《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選舉辦法》等規定,在中國科學院黨組的領導下,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全面部署並認真組織完成了此次增選工作。  經過推薦、通信評審、公示、會議評審以及全體院士終選投票等程序,2017年共產生中國科學院院士61人。
  • 科學網—2007 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2007 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共145 位,分學部按姓氏筆畫為序) 關於公布2007 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的公告 2007 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通信評審工作已經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