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中國科學院公布了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紅星新聞梳理發現,在181名初步候選人中,數學物理學部29人、化學部28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32人、地學部27人、信息技術科學部26人、技術科學部39人。其中,年齡最小的42歲。
根據中科院今年1月發布的通知,2019年院士增選總名額為71名,這意味著在初步候選人名單中,最終只有不到四成脫穎而出者,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據悉,在71名增選總名額中,除支持國防和國家安全領域的5個特別名額須待特推小組評審推薦後再劃歸相關學部使用外,其餘66個分配如下:數學物理學部11名、化學部11名、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3名、地學部11名、信息技術科學部8名、技術科學部12名。
關於公布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的公告
16位「70後」入圍,院士年輕化趨勢明顯
據中國科學院官網公布的數據,目前中科院共有院士777人,平均年齡為73歲,其中80歲以上所佔比例最大,達42%;60歲以下院士佔比24%;60-80歲之間的佔比34%。
紅星新聞梳理發現,在此次院士增選的181名初步候選人中,50-60歲佔比最高,達132人,大於60歲的33人。其中,年齡最大的68歲,為來自北京理工大學的劉吉平;年齡最小的42歲,為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的孫斌勇。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院士增選中,有16位「70後」入圍,成為名副其實的「新鮮血液」。
事實上,院士年輕化已成為近年來越來越明顯的趨勢。2003年,時年37歲的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研究員張亞平成為院士候選人,並最終當選為生物學部院士。他和同齡的中科院材料科學專家盧柯一起,成為當年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
2007年,時年37歲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潘建偉成當年最年輕的候選人。這也是在院士評選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上世紀70年代生人的院士候選人。
據悉,院士增選偏向「年輕人」已成為一項制度性要求,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中明確規定,要特別注意推選符合標準和條件的優秀中青年科技專家。被推薦人的年齡一般不超過65歲(以增選年4月30日實足年齡為限);在各學部正式候選人中,60歲以下(含60歲)的應不少於三分之一。
據悉,上一次院士增選工作時,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加強了對新興和交叉學科以及國防和國家安全領域的支持,建立新興和交叉學科特別推薦機制,成立國防和國家安全特別推薦小組,並特別增加名額用於支持新興和交叉學科候選人。
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繼續加強對新興和交叉學科以及國防和國家安全領域的支持,特別增加相關名額,其中支持新興和交叉學科6名,支持國防和國家安全領域特別名額5名。
避免「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傾向
據了解,中科院院士增選每兩年進行一次。《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規定,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熱愛祖國,學風正派,具有中國國籍的研究員、教授或同等職稱的學者、專家,可被推薦為院士候選人。院士候選人由院士和學術團體推薦,不受理本人申請。
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規定,每位院士最多推薦3名候選人,院士受常委會委託推薦新興和交叉學科候選人不佔院士個人推薦名額。被推薦人獲得3名或3名以上院士推薦,且至少有2名院士所在學部與該候選人被推薦的學部相同方為有效。65周歲以上的候選人需要6名或6名以上院士推薦,且至少有4名院士所在學部與該候選人被推薦的學部相同方為有效。
此外,中科院還明確規定,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黨政機關處級以上領導幹部原則上不作為院士候選人。凡連續3次均為有效候選人而未能當選者,停止1次候選人資格(獲得6位或6位以上院士推薦,且至少有4位院士所在學部與候選人被推薦的學部相同者不受此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增選中科院下發的通知中強調,將遵循公正、客觀的原則,嚴格把好院士的「入口關」,在增選工作中要避免「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傾向,同時自覺抵制不正之風,共同營造風清氣正的增選環境。
紅星新聞記者 張炎良
編輯 汪垠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