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科學院戰疫故事:陳薇過生日當天疫苗研製取得重要進展

2021-01-09 澎湃新聞

軍事醫學專家組成員、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姜濤作報告。熊壘 攝

使命呼喚擔當,榜樣引領時代。7月16日下午,在新的軍事科學院調整組建3周年之際,該院舉辦了一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事跡報告會。由該院抽組赴武漢抗疫的軍事醫學專家組7名成員代表,將驚心動魄的百天戰「疫」故事娓娓道來,在場觀眾無不感到軍科人的擔當和奉獻、使命和榮光。

逆行!逆行!

到疫情防控一線去,到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軍令如山,衝鋒向前。

軍事醫學專家組成員、軍事科學院系統工程研究院工程師張宗興作報告。熊壘 攝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作為全軍軍事科學研究的拳頭力量,軍事科學院黨委堅決貫徹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重要決策指示,充分發揮突擊隊和主力軍作用,堅決護佑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集結,從除夕前夜開始。軍事科學院黨委第一時間成立聯防聯控應急小組,生物工程、藥物研發、微生物研究、衛勤保障、防化安全、大數據分析、工程設計等各領域骨幹力量,聞令即動、攥指成拳、拼搏奮戰。

受命之日,則忘其家。臨陣之時,則忘其親。對於軍事醫學專家組的成員來說,出徵的離別依然歷歷在目。

1月23日(農曆臘月二十九),河北保定。軍事科學院系統工程研究院某所工程師張宗興接到所長祁建城緊急電話,當天便返回所裡整理裝備,又立即動身隨所長飛往武漢。

臨行前,臥病在床的母親、還在雪地裡玩耍的兒子讓他有些不舍。路上,他撥通妻子的電話,妻子哽咽地說:「你一定要毫髮無損地回來!」

1月25日(大年初一)晚11時,該院軍事醫學研究院某所助理研究員遲象陽被陳薇院士一個電話叫走。凌晨兩點,遲象陽一到家就問她的愛人李亮:「我們要去武漢,隨時出發,這一去我也不知道要多久,你一個人看孩子行不行?」

身為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工程師李亮當即表示沒問題。

相同的場景不斷出現。1月26日(大年初二)一早,該研究院某所研究員姜濤等人還在布置當天的樣本檢測工作。從接到命令到出發只有3個小時,非常緊張。他們顧不上吃飯,在實驗室「瘋狂」打包。到了中午,各類裝備和試劑40多箱整裝待發,確保了前出武漢第一時間就能展開科研工作。

……

軍事醫學專家組成員、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張夢瑤作報告。熊壘 攝

當時的武漢已經封城。正當許多人琢磨怎麼才能離開武漢時,來自軍事科學院的科研人員卻奉命組成軍事醫學專家組,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領銜,逆行進入武漢。

「沒有看過武漢最急迫的樣子,就無法體會武漢人民對疫苗的渴望。」陳薇說。

由於當地檢測能力緊張,武漢市衛健委向軍事醫學專家組提出了核酸檢測的援助請求。

救人,必須爭分奪秒。姜濤等人僅用一天時間就在帳篷式移動檢測實驗室中搭建起檢測平臺。疫情初期,醫療機構送來的很多樣本上只有手寫的名字和編號,專家組首先要對照名單,把幾百個樣本辨認清楚,進行排列、編號。

樣本背後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一個個美滿的家庭,專家組將用自己的檢測結果告訴他們,誰是安全的,誰需要接受治療。

在核酸檢測小組姜濤、張曉鵬兩位組長的帶領下,軍事醫學專家組不斷優化工作流程,迅速將帳篷實驗室的日檢測能力從300多人份提高到500多人份,後期甚至達到1000人份。

軍事醫學專家組成員、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文職人員張章作報告。熊壘 攝

考慮到一次全流程的核酸檢測時間相對固定,檢測人員便輪流上、連軸轉、不間斷,等到最終確認檢測結果,通常已是凌晨四五點鐘。他們習慣了凌晨在檢測報告上簽字確認,習慣了武漢星光下的街道,習慣了踏著晨光回到賓館小憩。

張曉鵬副研究員在任務早期敏銳地注意到單純的核酸檢測,無法判定是否存在混合感染的問題。為了給臨床治療提供更好的技術保障,他帶領隊員搭建了病毒抗體和多重病原感染檢測平臺,可以同時檢測流感病毒、肺炎支原體等16-22種呼吸道病原。

曾有兩例危重患者,醫院運用多種治療方案,效果都不理想,臨床希望能夠對患者進行更細緻的檢測。接到醫院需求後,專家組採集了患者的血液、咽拭子、尿液等各種體液標本進行綜合檢測。檢驗結果顯示,其中一位重症患者是新冠肺炎合併乙型流感,另一位患者的標本中存在肺支原體感染。這些檢測指導臨床實施了更有針對性的治療。

從「提速」,到「全面升級」,這一進化到「3.0」版本的精準診斷平臺,幫武漢一線的臨床救治解決了許多關鍵性問題,受到廣大醫護人員的點讚。

軍事醫學專家組成員遲象陽愛人、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工程師李亮作報告。邵龍飛 攝

衝鋒!衝鋒!

每個鏖戰的夜晚都託起英雄的黎明!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在武漢一線,人人都必須堅守好自己的抗疫戰位。

難以忘記,專家組曹誠研究員、張珂副研究員進泰康醫院紅區取樣的身影;難以忘記,助理研究員楊益隆從早上八點到凌晨三點,一天之內數次出入泰康、光谷、火神山、中部戰區總醫院;難以忘記,研究人員遲象陽、董韻竹、張夢瑤一起在帳篷實驗室裡鏖戰數個日夜,「三朵金花」都熬成了「國寶大熊貓」;難以忘記,原本負責宣傳的戰地記者邵龍飛、張振威,全程做好專家組的科研任務攝影、錄像工作,到醫院、闖「紅區」、入實驗室,近距離拍攝病患,留下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一直與SARS、伊波拉等各類病毒作戰的陳薇院士把一切看在眼裡,她誓與疫情抗爭到底:「做最壞打算,拿出最充分方案,準備最長期奮戰!」

圍繞疫苗和抗體研製、病毒致病機理研究、快速檢測試劑研究和應用等,專家組實行「三班倒」、「白加黑」攻關,依靠成功研發伊波拉疫苗的實戰經驗分秒必爭,只為拯救每一位患病的武漢人民,讓這座江城重新按下「啟動鍵」。

與時間賽跑,和病魔較量。專家組全體成員創新如炬、戰績如虹,把「忠誠、研戰、創新、求實、情懷」的新軍科精神貫徹體現到疫情防控最前沿,先後推出一系列重大成果,以最優設計、最快速度、最短時間拿出了「中國苗」「爭氣苗」「定心苗」,展現了中國戰「疫」的硬核實力,交出了科技戰「疫」的優異答卷。

7.軍事醫學專家組成員、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徐俊傑作報告。熊壘 攝

在武漢,陳薇院士度過了她的生日。那天,也是個特別的日子。新冠疫苗GLP安全性評價、P3動物有效性評價和國家第三方質量覆核正式啟動,通過了嚴格檢測,證實工藝穩定、質量符合預期標準。軍事醫學研究院領導給院士發去了生日祝福,院士回覆:「除了勝利,別無選擇!」

短短8周時間,團隊完成了一種全新疫苗的藥學、藥效學、藥理毒理等研究;完成了疫苗設計、重組毒種構建和GMP條件下生產製備,開展Ⅰ期臨床試驗,這是一個世界紀錄。

一個人的職業選擇如果能與國家重大需求相結合,個人價值就會成倍放大。疫苗臨床Ⅰ期第一天結束的那個夜晚,陳薇院士團隊一行人凌晨三點坐車回駐地,一路高唱《我和我的祖國》。心境恰如歌詞那樣:「我的祖國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託」。

那一刻,夜雖然是黑暗的,他們的心卻是明亮的;眼睛雖然充滿了血絲,卻掩蓋不了對勝利的渴望。

報告會現場。熊壘 攝

傳承!傳承!

這裡不生產童話,只生產力挽狂瀾的超級英雄!

在這場戰「疫」中,軍事醫學專家組的廣大黨員心底無私,鬥志昂揚,用汗水、堅韌與奉獻,匯集成海一般的磅礴力量,無愧於共產黨員的稱號。

一天,專家組曹務春研究員照例在方艙醫院公共廁所進行表面擦拭物採樣。當他脫掉防護服換上軍裝時,方艙醫院的護士們驚呼:「大家快看!剛才在廁所採樣的是個將軍!」曹務春研究員告訴記者:「作為一名老黨員,在一線我更要帶好頭,髒點累點又算得了什麼。」

研究員黎浩、助理研究員張夢瑤深受感召。2月14日,在實驗方艙內,兩人懷著激動的心情,在入黨申請書上寫下了最真實的感受和最迫切的願望。

同樣畢業於軍事醫學研究院的博士研究生張章,去年光榮地成為該研究院的文職人員。他一直盼望著能像身邊的現役軍人一樣,在生物防控的戰場上,以「戰士」的身份為國家和人民貢獻力量。

張章說:「在文職人員宣誓的誓詞中,『珍惜軍隊榮譽,獻身國防事業』令我印象深刻。在這次任務中,我感悟到,軍隊榮譽一定包括『不辱使命』,這是一種精神、一種決心,更是一種作風、是實際行動!」

同樣為武漢人民不分晝夜捨身忘我工作的,還有侯利華研究員帶隊的後方同志。

年近60歲的付玲高級實驗師,連續幾十天、每天在P3實驗室進行10餘個小時的病毒檢測任務。每次她脫下厚重的防護服,都會累到虛脫,癱倒在辦公室裡。防護鏡的印記深深地刻在臉上,那是疼痛卻光榮的勳章。

前輩耐勞苦,後輩當自強。一天夜裡,助理研究員王步森對做了整天實驗的研究生趙拯浩說:「你先回去睡吧,我等會也走。」已經撐到將近凌晨兩點的趙拯浩只回去睡了三個小時,由於惦記著實驗,他凌晨五點再次返回實驗室,卻驚訝地發現王步森還在這裡。原來,王步森根本沒走。

報告會現場。熊壘 攝

趙拯浩說:「都一整夜了你趕緊回去睡會兒吧,這兒有我呢。」王步森卻說:「不行,你一個人我不太放心。」趙拯浩又說:「那你接著做,我給你打下手。」王步森搖了搖頭:「我熬了太久,手已經發抖了,不能做實驗。你來做,我在旁邊看著,給你指導。」

軍事醫學專家組的傾情付出,得到了武漢人民的認可。在駐地賓館的青年民警,通過監控發現三位女博士總是工作到半夜才回到房間,感動之餘,自己買了一些武漢特色的食品送給她們當夜宵;一名武漢計程車司機,當得知車上坐的是疫苗團隊時,一開始堅決不肯收下車費;一期、兩期臨床試驗在招募志願者時,大批武漢市民踴躍報名,他們說:「我們相信解放軍,相信陳薇院士!」

軍事醫學專家組組長、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院士現場聆聽報告。熊壘 攝

6月1日,軍事科學院為專家組舉辦了隆重而溫馨的歸建儀式,邀請了很多家屬參加。遲象陽3歲的孩子負責給她獻花。在武漢出任務時,有人問她孩子:「你媽媽去哪裡了?」孩子會說:「我媽媽去幫助別人了,因為外面有病毒,有人生病了。」孩子很堅強,輕易不會哭,可她給媽媽獻花時卻緊緊抱著媽媽大哭起來,生怕媽媽再次離開。現在她愛說的話是:「我也要當解放軍!」

一幕幕動人的戰「疫」場景,一個個鮮活的戰「疫」故事,展現了鐵心向黨的赤膽忠誠,反映了敢打必勝的過硬作風,彰顯了厚積薄發的科研實力,樹立了學習追趕的先鋒榜樣。

軍事醫學專家組成員在現場聆聽了報告。熊壘 攝

關山初度塵未洗,策馬揚鞭再奮蹄。聆聽完報告會後,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副研究員範晶激動說:「集結在新軍科調整組建3周年的嶄新起點上,行進在建設高水平軍事科研機構的偉大徵程中,作為新時代的軍科人,我們要牢記初心使命,弘揚戰『疫』精神,卯足幹勁,奮發進取,努力為強國復興、強軍勝戰、強院興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新聞】新冠疫苗研製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陳薇院士團隊:中國速度不會亞於美國
    據3月3日晚央視《新聞聯播》報導,由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聞令即動、爭分奪秒,集中力量展開應急科研攻關,在新冠肺炎疫苗研製方面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
  • 前沿研究丨陳薇院士:新冠疫苗研製面臨的挑戰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研究員科研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2020年第10期「新冠病毒肺炎專刊」上撰文,分析了目前全球新冠病毒疫苗研製中面臨的挑戰。一是疫苗安全性評價,應開展高質量的臨床疫苗安全性研究來評估和監測新冠疫苗的安全性。
  •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表示,其團隊每天追蹤全球...
    文 / 夏洛特2020-09-19 05:32:39來源:FX168 【陳薇稱病毒變異對疫苗無明顯影響】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表示,其團隊每天追蹤全球提交的新冠病毒基因序列數據,截至今年9月,在全球公共資料庫中已上傳新冠病毒序列超過
  • 陳薇:"與毒共舞"二十九年
    就在這時,陳薇受導師之命,去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所取一份實驗需要的抗體。這次經歷讓陳薇了解到原來還有這樣一家單位,這裡的實驗條件比清華大學還要好。只是短暫的交流,軍方就對陳薇的科研能力表示了欣賞。同年4月,一個春雨綿綿的早晨,一輛軍車把陳薇從清華園載到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所,從此陳薇開始了軍旅生涯。入伍後,陳薇一直跟各類烈性病毒打交道。
  • 陳薇:「與毒共舞」二十九年
    就在這時,陳薇受導師之命,去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所取一份實驗需要的抗體。這次經歷讓陳薇了解到原來還有這樣一家單位,這裡的實驗條件比清華大學還要好。只是短暫的交流,軍方就對陳薇的科研能力表示了欣賞。同年4月,一個春雨綿綿的早晨,一輛軍車把陳薇從清華園載到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所,從此陳薇開始了軍旅生涯。入伍後,陳薇一直跟各類烈性病毒打交道。
  • 「人民英雄」陳薇院士回浙大啦
    11月27日,浙江大學化工系1988屆校友、「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長陳薇少將回到浙大,參加將軍報告會系列活動並作專題講演。校黨委書記任少波會見陳薇校友,並向她贈送本科期間成績單作為紀念。
  • 中國十大科技創新人物揭曉 浙籍女科學家屠呦呦陳薇上榜
    2015年12月10日,浙江寧波的女兒屠呦呦因開創性地從中草藥中分離出青蒿素應用於瘧疾治療,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音樂廳接過了2015年諾貝爾獎章。這是中國科學家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也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國展開抗瘧新藥研製工作,39歲的屠呦呦參與其中。
  • 軍事科學院舉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演講會
    7月19日下午,軍事科學院禮堂掌聲雷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演講會在昂揚激越的強軍戰歌中拉開帷幕。通過前期遴選,10名優秀演講者依次走上舞臺,講述了一個個催人奮進的強軍故事。他們中,既有科研人員、機關幹部,也有研究生學員、基層戰士。作為新調整組建僅2年的單位,如何做到合編合心合力?面對不斷引進的科研人才,如何幫他們系好軍事科研生涯的第一粒紐扣?
  • 陳薇:成功操縱「完敗」技術的英雄
    陳薇,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既是其中一員,更是獲得了「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畢業於浙江大學化學工程系的陳薇,後又獲得清華大學工學碩士學位和軍事醫學科學院醫學博士學位。2006年擔任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副所長。
  • 重磅好消息:我國新冠疫苗現大突破!病毒終極剋星終於來了!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疫苗一直被視為終結這場戰疫的終極武器,是新冠病毒最大的剋星。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哪個國家先研發出有效的新冠疫苗,哪個國家就是全球人的救星。據了解,目前全球有超過100種候選新冠病毒疫苗正在開發中,但令人沮喪的是,在5月22日以前,有明顯進展和積極成果的疫苗沒有一個。
  • 陳薇帶來好消息!重組新冠疫苗能有效覆蓋病毒變異
    我國軍事科學院研製的重組新冠疫苗進展如何?記者就此專訪了「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  「由軍事科學院研製的重組新冠疫苗有哪些特點?」  陳薇:這款疫苗我們有自主智慧財產權,這就意味著我們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不用看別人臉色來做我們的疫苗開發。
  • 全家成為新冠疫苗志願者 武漢女孩:接種疫苗那天見到了陳薇院士
    封面新聞記者 滕瑾「做疫苗臨床試驗志願者我沒有害怕過,現在我的父母也作為志願者參與了疫苗二期臨床試驗。」腺病毒載體重組新冠病毒疫苗一期臨床試驗志願者吳妮說,「畢竟,人生有多少機會能體現自己的價值?」吳妮,28歲,武漢人,公司職員,疫苗一期臨床試驗志願者,編號077。她的父親60歲、母親52歲,是疫苗二期臨床試驗志願者,父親編號381,母親編號441。新華社報導指出,在防控新冠疫情過程中,我國組織開展了多種技術路線的疫苗研發,其中腺病毒載體重組新冠病毒疫苗研發工作進展顯著。
  • 陳薇院士:對新冠病毒的認識在逐步深入 仍有未知需要探索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 姚遠)昨天(9月8日)下午,中國工程院舉行學習「鍾南山、張伯禮、陳薇院士科學精神座談會」。作為抗疫戰場上的女科學家,「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一現身,就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 國內首個新冠疫苗專利獲批!陳薇院士是誰?
    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消息,由軍科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院士團隊及康希諾生物聯合申報的新冠疫苗(Ad5-nCoV疫苗)專利申請已被授予專利權,這是我國首個新冠疫苗專利。該專利於今年3月18日申請,8月11日授權。據相關報導,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陳薇8月11日獲「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
  • 【陳薇院士:病毒突變對疫苗的影響微乎其微 】18日,在中關村論壇...
    【陳薇院士:病毒突變對疫苗的影響微乎其微 】18日,在中關村論壇全球科學與生命健康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陳薇表示,對病毒突變是否會影響疫苗的效果這個問題,大家都很關心。據她們研究發現,當前病毒變異的位點是D614G,這個位點位於B抗原細胞區,根據同源建模,該突變對該區結構影響很小。
  • 特大好消息,新冠疫苗研製成功
    歷時50多天,由中國軍事科學院和軍事醫科學院陳薇院士帶領的科研團隊,成功研製出新冠疫苗,昨日晚上八點獲批用於臨床試驗。
  • 點讚陳薇院士團隊,研究出我國首個新冠疫苗
    8月16日,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披露,我國首個新冠疫苗(Ad5-nCoV疫苗)專利申請,於3月18日通過申請,此新冠疫苗(Ad5-nCoV疫苗)專利由軍科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院士團隊及康希諾生物聯合申報,申請已被授予專利權。國家知識產權局,8月11日授權Ad5-nCoV疫苗通過專利申請。
  • 陳薇院士團隊及康希諾生物聯合申報的新冠疫苗專利申請已被授予...
    每經編輯:王鑫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消息,由軍科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院士團隊及康希諾生物聯合申報的新冠疫苗(Ad5-nCoV疫苗)專利申請已被授予專利權,這是我國首個新冠疫苗專利。該專利於今年3月18日申請,8月11日授權。
  • 新冠疫苗一夜間迎三大利好!牛津大學疫苗受試者「免疫反應劇烈...
    《柳葉刀》還發布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團隊研發的新冠疫苗II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安全,並且可以誘發免疫反應。此外,美國製藥巨頭輝瑞和德國生物科技公司Biontech宣布新冠肺炎疫苗研究取得早期的積極進展,Biontech稱沒有報告嚴重的副作用。
  • 柳葉刀發布陳薇團隊新冠疫苗試驗結果:安全,能誘導免疫反應
    開放標籤、108名健康成年志願者參與的I期臨床試驗顯示,「結果令人滿意」;最終結果將在6個月內進行評估;此外還需進一步試驗,來評估該疫苗能否有效預防新冠病毒感染。這一研究成果來自中國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領銜的團隊研發了前述Ad5新冠疫苗,並率先開展了I期和II期臨床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