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滕瑾
「做疫苗臨床試驗志願者我沒有害怕過,現在我的父母也作為志願者參與了疫苗二期臨床試驗。」腺病毒載體重組新冠病毒疫苗一期臨床試驗志願者吳妮說,「畢竟,人生有多少機會能體現自己的價值?」
吳妮,28歲,武漢人,公司職員,疫苗一期臨床試驗志願者,編號077。她的父親60歲、母親52歲,是疫苗二期臨床試驗志願者,父親編號381,母親編號441。
新華社報導指出,在防控新冠疫情過程中,我國組織開展了多種技術路線的疫苗研發,其中腺病毒載體重組新冠病毒疫苗研發工作進展顯著。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院士介紹,該疫苗以改造過的複製缺陷型腺病毒為載體,搭載上新冠病毒的S基因,進入受試者體內,使人體產生對S蛋白免疫記憶,從而達到將病毒「拒之門外」的效果。
4月30日,吳妮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講述了他們一家三口做志願者的故事。
接種疫苗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差點做不成志願者
「我也沒想到這一次能如願當上志願者,畢竟我們這108名志願者裡有從方艙醫院直接過來的,有從雷神山醫院過來的,也有從武漢封城第一天就做志願者的。」吳妮對記者說,「我雖然曾報名參與各種志願服務,但沒有一次入選,我應該是算志願者裡『成分』最差的。」
3月21日,吳妮接到體檢通知,3月23日進行體檢,3月24日接種疫苗。但在體檢過程中,一個「插曲」差點讓吳妮錯過機會,「當時我的心電圖有點異常,負責檢查的醫生建議我暫緩接種,我特別沮喪。」
回到家,不甘心的吳妮在諮詢過醫生朋友後,又去與試驗專家組溝通,希望能再做一次心電圖檢查。「幸好這一次結果正常,我如願成為腺病毒載體重組新冠病毒疫苗一期臨床試驗志願者,並且是首期高劑量組36位志願者中的一員。」
對於做疫苗臨床試驗是否擔心存在風險,吳妮說她沒有想過,「能參與其中我很興奮,因為相信國家、相信陳薇院士。接種疫苗那天,我見到了陳薇院士,見到了『女神』,很激動。因為她們是疫苗的第一批註射者,是真正的英雄,我們都不算什麼。」
與陳薇院士合影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一家三口都是志願者
對於做志願者,吳妮的父母一開始是不太支持的,因為擔心參與疫苗臨床試驗會影響她今後的生活。
為了打消父母的顧慮,吳妮每天都為父母分享她觀察隔離期間的生活,並上網查資料給父母科普有關疫苗的知識,「比如我會告訴他們腺病毒是很溫和的病毒。而且我是高劑量組,當時給我打了2針,他們看到我沒有任何的不適反應也就慢慢放心了。」
因為做志願者,吳妮還掉過淚。結束隔離到家,吳妮看著剛收到的「感謝狀」哭了,「當時心情很複雜,因為武漢這段時間挺不容易,而做志願者對我特別有意義。畢竟,人生有多少機會能體現自己的價值?」
吳妮收到的感謝狀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有了這樣一番話以及在隔離期普及的疫苗知識,原本不太支持吳妮做志願者的父母也轉變了想法。「4月9日,我得知疫苗臨床試驗要招募二期志願者,就問爸爸媽媽要不要參加,結果他們不到10分鐘就報完了名。」吳妮告訴記者,4月12日她的爸爸媽媽在通過體檢後接種了疫苗,現在他們一家三口都是疫苗臨床試驗的志願者。
問及一家三口都參與疫苗臨床試驗的原因,吳妮回答說,「用我媽媽的話說,就是我們不去也會有別人去。武漢本來就是我們的家,現在我們為武漢做了一件很普通的事,也算是不留遺憾。」
接種疫苗的吳妮父母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疫情結束繼續做志願者
吳妮告訴記者,雖然因為疫情,讓她們的生活「停擺」了2個多月,但也讓她有了更多時間陪伴父母,「不能出門的那段日子,我每天為他們『操辦』一桌下午茶、陪他們聊天,緩解他們的焦慮情緒、改善家庭氛圍。」
回憶隔離觀察的日子,吳妮說並不無聊,「我們一期的108名志願者有一個群,我們36個高劑量組的志願者還有一個群,大家會在群裡聊天、講段子。」
因為共同的經歷和相近的理念,吳妮和很多志願者成為了朋友,現在他們還會相約、聊天。「大家都想疫情過後一起做點事,比如參與志願者活動關愛老人。」吳妮說,想從自身做起,潛移默化影響更多人傳遞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