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崔紅娟教授在腫瘤生物學研究領域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

2020-12-08 生物谷


小編推薦會議:2018腫瘤與轉化醫學國際大會

 

 

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幹細胞與轉化研究方向在西南大學崔紅娟教授的帶領下,以幹細胞生物學為依託,近期在腫瘤生物學及其家蠶疾病模型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最新研究進展。

近日,團隊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神經腫瘤學領域頂級期刊Neuro-Oncology (IF=7.79) (DOI: 10.1093/neuonc/noy037)。碩士研究生何江作為論文第一作者。該研究原創性發現了睪丸特異性基因OIP5可以促進腦膠質瘤的增殖和轉移,對腦癌患者病情及預後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

此外,董振博士生揭示了神經降壓素受體NTSR1在膠質母細胞瘤中的作用機制及其作為治療靶標的潛在價值。此項研究發表在Nature旗下腫瘤醫學權威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IF=6.18) (DOI: 10.1038/bjc.2017.126)。同時,趙羽卒博士生率先報導了去甲澤拉木醛對黑色素瘤抑制作用的潛在機理及其作為抑制劑靶向藥物的應用前景。此項成果發表在Nature旗下細胞生物學權威期刊《Cell Death & Disease》(IF=5.97) (DOI: 10.1038/cddis.2017.529)。

而王鋒博士生發現了中藥桑辛素能夠調控癌基因c-Myc進而抑制胃癌的發生發展,為胃癌治療藥物的篩選提供了新的選擇。該成果發表在腫瘤靶向治療領域頂級期刊《Oncotarget》(IF=5.17)(DOI: 10.18632/oncotarget.19231)。同時,趙二虎博士後證明轉錄因子KDM2B在胃癌細胞自噬中發揮了新的作用,可以作為胃癌治療的一個新的潛在靶點。該成果發表在細胞信號研究領域權威期刊《Cellular Signalling》(IF=4.12) (DOI: 10.1016/j.cellsig.2017.511)。張敦科博士生則首先報導鈣穩態內質網蛋白(CHERP)與神經母細胞瘤細胞的增殖和致瘤性相關,以及發現轉錄因子ALG2作為一個新的腫瘤潛在抑制基因在腫瘤發生中的作用。其成果分別發表在《Oncotarget》(IF=5.17)(DOI:10.18632/oncotarget.20898),以及生物物理學領域國際知名期刊《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DOI: 10.1016/j.bbrc.2017.032)。

此外,家蠶作為疾病模型的研究也取得一系列研究進展,為家蠶免疫反應調控及疾病防治提供了理論基礎。這些成果由張奎博士生以第一作者分別發表在《Insect Molecular Biology》(DOI: 10.1111/imb.12360)、《Developmental & Comparative Immunology》(DOI:10.1016/j.dci.2017.809)和《Molecular Immunology》(DOI: 10.1016/j.molimm.2017.8623)。

崔紅娟教授為上述論文的通訊作者。以上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7YFC1308600,2016YFC130220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201551,81672502,31271462,31672496,31501100,81502574,81602479)等項目的資助。(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腫瘤細胞DNA編程計算分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5月21日記者獲悉,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腫瘤細胞DNA編程計算分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科研成果登上國際化學領域權威期刊。腫瘤的發生、發展等進程是涉及多水平的複雜分子事件,與多種RNA、蛋白的異常表達密切相關。 同時,獲取多元組分的準確信息,並探究其潛在關聯對理解細胞功能、解析致病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 材料學院團隊在三線態有機半導體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材料科學與光電技術學院黃輝教授研究團隊在三線態有機半導體材料的光電和生物等應用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進展,提出了新的材料設計思想和方法。因此,開發三線態有機太陽能電池材料,並探索其工作機理,對開發高效有機太陽能電池材料具有重要意義。  黃輝團隊近年來一直探索三線態有機太陽能電池材料及其工作機理,前期工作在受體材料中引入碲原子,通過重原子效應促進系間竄越,從而得到一系列三線態受體材料,並探索了其在有機太陽能電池中的應用和工作機理,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ngew. Chem. Int.
  • 楊道科教授:腫瘤熱療領域重要進展
    現在,廣義的腫瘤熱療泛指一切通過物理學方法改變腫瘤局部溫度以治療腫瘤的方法,涵蓋:全身熱療、射頻、超聲聚焦刀、微波、紅外線、電容、電磁、體腔熱灌注等局部治療引領的各個治療領域,已成為繼手術、放療、化療和免疫療法之後的第五大療法,在腫瘤的綜合治療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低度惡性腫瘤中單獨應用可起治癒作用,如甲狀腺癌;在實體瘤綜合治療中,與其它治療手段均能發揮很好的協同作用,較大幅度提高治療的有效率,
  • 生命學院胡穎課題組在腫瘤細胞調控氧化應激機制研究領域取得重要...
    哈工大報訊(王計/文)我校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胡穎教授研究團隊在腫瘤細胞調控氧化應激的分子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放射治療以及很多化療藥物均可通過促進ROS過度累積的方式發揮其殺傷腫瘤細胞的作用,而腫瘤細胞一旦啟動抑制ROS過度積累的機制,則導致耐藥。可見,細胞內ROS水平對細胞命運具有決定性作用,明確ROS的分子調控機制對揭示腫瘤的發生機制和腫瘤的耐藥機制都具有重要意義,是生物學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
  • 我校自動化學院宋永端教授團隊和生命科學學院林正紅教授團隊分別取得研究領域重要突破
    點擊藍字「重慶大學校友總會」關注我們,加入校友大家庭!宋永端教授團隊在控制學科相關領域取得重要突破自動化學院宋永端教授團隊通過與國際著名控制專家密西根州立大學的Hassan Khalil 教授團隊深入合作,成功破解了非線性非最小相位系統輸出調節控制難題。
  • 西南大學徐茂文教授課題組硫鈉電池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國際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西南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徐茂文教授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Metal chalcogenide hollow polar bipyramid prisms as efficient sulfur hosts for Na-S
  • 近期,山東農業大學研究團隊在植物科學領域取得一系列進展
    來源 | 山東農業大學近日,山東農業大學科研團隊在蘋果側根形成、植物生長發育、蘋果響應乾旱脅迫等調控機制方面取得多項研究成果,近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這些成果發表在《植物細胞》《植物生理》等植物研究領域知名期刊上。根尖分生區幹細胞的不斷分裂分化保證根的持續生長。前人的研究表明,轉錄因子PLT及SCR介導的信號途徑在根分生區發育中起關鍵作用,根中不同濃度梯度的PLT1分別影響細胞分裂分化,但對其上遊轉錄調控機制及PLT1濃度梯度的維持機制尚不清楚。
  • 糖代謝重編制在腫瘤領域的研究及臨床應用
    尤其是近幾年來代謝重編程在癌細胞研究的優勢突顯出來被廣泛應用,推動了整個腫瘤領域研究的發展。2000年以後,隨著代謝組學概念的提出、研究方法的完善、以及該技術在疾病的早期/無創診斷與發病機理研究中的廣泛應用,讓我們重新認識到代謝重編程在疾病發生發展中也同樣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前,將代謝組學、13C標記代謝物的代謝流分析與分子生物學研究結合,已成為推進疾病代謝研究進展的一個重要手段。
  • 朱俊傑課題組在可編程聚合物庫及生物邏輯運算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朱俊傑課題組在可編程聚合物庫及生物邏輯運算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2020-03-21 13: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張先正課題組在生物醫用材料領域取得一系列新進展
    據武漢大學消息,該校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張先正教授課題組一直致力於高分子材料在生物醫用領域的研究。基於此思路,該課題組近期在生物醫用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進展,相關成果陸續發表在《自然生物醫學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和《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 中南大學在納米粒子抗腫瘤免疫治療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中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劉又年教授團隊在抗腫瘤免疫治療領域取得系列進展,相關成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Angew. Chem. Int. Ed.發表。然而,腫瘤易產生復發和轉移,嚴重限制了抗癌治療效率。近年來,利用人體自身免疫系統,開展抗腫瘤免疫治療,為抑制腫瘤復發和轉移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單獨免疫治療的效果較差,其主要原因在於腫瘤處於免疫抑制狀態,並存在免疫逃逸機制,抑制了體內抗腫瘤免疫的產生。
  • 南開大學在拓撲光子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宋道紅)日前,南開大學陳志剛教授、許京軍教授課題組與克羅埃西亞Zagreb大學Hrvoje Buljan教授課題組的合作研究在拓撲光子學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首次實驗觀測並理論證明了贗自旋渦旋拓撲荷的轉換與狄拉克點拓撲特性相關,揭示了動量與實空間拓撲轉換的普適規律。
  • ...學院張嘉寧教授團隊在O-GlcNAc糖基化生物學功能研究中取得重要...
    大工生命科學與藥學學院張嘉寧教授團隊在O-GlcNAc糖基化生物學功能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2020-11-25 15: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湖北80後男神副教授:在腫瘤相關領域取得突破性研究進展
    近日,武漢紡織大學在陽光校區舉行2020年第1期"陽光論壇",首場為陽光青年論壇(理工分論壇)。論壇旨在促進青年教師的跨學科學術交流,加強科研協作,助推青年教師成長和發展。在理工分論壇上,電子電氣學院張南剛匯報了團隊近五年來在循環腫瘤細胞(CTC)分離與檢測領域的研究進展。
  • 四川大學化學學院近期取得一系列科研進展
    導讀 近期,四川大學化學學院取得一系列科研進展:不對稱合成科研團隊在催化不對稱自由基-偶極交叉反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遊勁松教授團隊在基於高度扭曲的七元環二醯亞胺聚集誘導延遲螢光材料構建高效非摻雜OLED器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餘孝其課題組在基於聚集誘導發光的快速、超靈敏的細胞膜成像探針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青島大學趙海光教授在太陽能光解水制氫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青島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趙海光教授、韓光亭教授與加拿大國立科學研究院Federico,Rosei教授合作在太陽能光解水制氫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Efficient and Stable Hydrogen Evolution Based
  • 又一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奉超教授與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教授團隊合作,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他們建立了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的新理論,修正了經典的開爾文方程,並將方程適用性拓展到亞納米尺度。
  • 西南交通大學教授團隊在納米能源領域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系列研究成果
    近日,西南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楊維清教授團隊在納米能源領域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系列研究成果。在該校材料學院楊維清教授、張海濤副教授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陳俊教授的共同指導下(通訊作者),材料學院2018級碩士生王慶通過分子剪刀剪切策略實現不同維度碳納米材料的可控化構建,並對它的裁剪機理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不同於目前廣泛研究的表面修飾技術,他們採用分子剪刀打開碳材料的表面,實現分子尺度上的裁剪。
  • 華東理工大學在高性能近紅外染料前沿應用研究取得系列新進展
    近期,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郭志前教授課題組在高性能近紅外染料的前沿基礎和應用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階段性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化學科學》和《配位化學評論》。
  • 又一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奉超教授與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教授團隊合作,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他們建立了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的新理論,修正了經典的開爾文方程,並將方程適用性拓展到亞納米尺度。研究成果刊登在12月10日出版的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什麼是毛細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