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學教授團隊在納米能源領域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系列研究成果

2020-12-09 高校圈的那些事兒

近日,西南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楊維清教授團隊在納米能源領域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系列研究成果。

柔性固態超級電容器作為電池與傳統電容器之間的一種新型儲能裝置,不但兼具了傳統超級電容器具備的循環壽命長、充放電速率快、環保、功率密度高、安全性高等優點,而且還具有出色的力學性能。但如何製備出兼具高電化學性能且優異力學性能的高性能電極材料一直是研究人員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目前,碳材料,過渡金屬氧化物和導電聚合物等材料由於具備出色的電學、力學性質,已經被廣泛應用於柔性固態超級電容器的高性能電極材料的製備。其中,分子剪切技術和超分子策略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分別解決電極材料能量密度低和力學性能差的問題,已經成為目前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領域的研究熱點。

「分子剪刀」——碳納米材料可控化構建

碳納米材料對於現代科技技術的發展至關重要。納米金剛石、富勒烯、碳納米管、石墨烯和碳量子點因其獨特的電學、力學、光學、熱學和化學性質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這些獨特的性質為能源、傳感以及環境修復等領域的發展鋪平了道路。目前,分子水平的可控構建被認為是影響碳納米材料結構的關鍵因素之一。眾所周知,表面工程是一種提高碳納米材料性能並拓展其應用領域不可或缺的基礎手段。遺憾的是,目前還沒有一種簡便和通用的方法來定製具有理想特性的不同尺寸的碳納米材料。本文提出的分子剪刀剪切策略不僅在分子水平上成功實現不同維度碳納米材料的可控化構建,而且為碳材料的革新作出巨大的貢獻。

在該校材料學院楊維清教授、張海濤副教授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陳俊教授的共同指導下(通訊作者),材料學院2018級碩士生王慶通過分子剪刀剪切策略實現不同維度碳納米材料的可控化構建,並對它的裁剪機理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不同於目前廣泛研究的表面修飾技術,他們採用分子剪刀打開碳材料的表面,實現分子尺度上的裁剪。在一定的溫度條件下,鋅蒸氣和鎂蒸氣會進入碳材料的內部,一旦遇到二氧化碳就會形成一把分子剪刀,進而實現碳納米材料的可控裁剪。測試表明,分子剪刀作用下的碳納米材料不僅擁有高的比表面積,而且擁有適宜的孔徑分布。在PVA/Na2SO4凝膠電解質體系中,器件展現出4.63 mWh cm-3的能量密度(對應功率密度為3520 mW cm-3)。該項以西南交通大學為第一單位取得的研究成果 「Tailoring Carbon Nanomaterials via a Molecular Scissor」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Nano Today (IF=16.907)上。該成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西南交通大學和材料學院的大力支持。

「超分子策略」——高性能聚合物薄膜電極

人類社會正在闊步邁入物聯網(IoTs)時代。作為IoTs的重要組成部分,可穿戴生物電子器件可以為健康監測和人際交流提供堅實保障。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可穿戴生物電子器件的數量將會呈爆發式增長。但是傳統的中央供能系統無法滿足持續增長的分布式可穿戴電子器件的能量需求,因此,分布式能源方案的開發迫在眉睫。基於這一背景,可穿戴固態超級電容器應運而生。可穿戴固態超級電容器的電化學性能主要取決於電極材料。時至今日,開發高強度、大面積、自支撐的薄膜電極仍然是橫亙在研究者面前的難題,這也是可穿戴固態超級電容器的商業化應用的瓶頸所在。

近日,該校材料學院楊維清及張海濤團隊利用超分子策略結合簡單的刮塗工藝,實現了高強度,大面積,自支撐的聚苯胺薄膜電極的設計和製備,並成功將其運用到了電化學能量存儲當中。這種聚苯胺薄膜力學性能優異,斷裂強度高達33.7 MPa, 斷裂伸長率為17.8%。結合紫外冷光加工技術和自流延成型策略,研究人員進一步製備出了基於聚苯胺薄膜的可穿戴固態超級電容器。這種超級電容器展現出高達154.4 mF cm-2的面電容和1.91 mWh cm-3的能量密度(對應功率密度為42.55 mW cm-3)。該工作為可穿戴電子器件的供能問題提供了新思路。

相關研究成果以「An Ultrathin Robust Polymer Membrane for Wearable Solid-State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為題發表在國際高水平期刊《Nano Energy》(IF=16.602)上。西南交通大學材料學院博士生儲翔為本文第一作者,楊維清教授和張海濤副教授為本文通訊作者。該成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四川省科技廳相關項目的資助。(通訊員:西南交通大學王慶 儲翔)

相關焦點

  • 湘大化工學院王威燕教授團隊在國際能源領域頂級期刊發表研究成果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4月2日訊(通訊員 劉宇謙)近日,湘大化工學院和大連化物所合作在國際能源頂級期刊《美國化學會能源快報》(《ACS Energy Letters》)上發表題為「缺陷二硫化鉬負載鈷納米顆粒催化木質素酚低溫脫氧制芳烴(Engineering Co nanoparticles
  • 西南交通大學張旭教授團隊在固體力學頂級期刊發表研究成果
    5月15日,西南交通大學力學學院張旭教授研究組在固體力學領域頂級期刊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上在線發表論文「Cyclic plasticity of an interstitial high-entropy alloy: Experiments
  • 河南科技大學王林教授團隊研究成果連續在國際TOP期刊上發表!
    近日,河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王林教授團隊在低品位能源在建築冷熱源設備中梯級利用的研究取得新進展,3篇研究論文《Proposal and parametric study of solar absorption/dual compression hybrid refrigeration system
  • 西南交通大學團隊連續在物理頂級期刊發表研究成果
    未來網高校頻道5月22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王靜雅)近日,西南交通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雛鷹學者倪宇翔副教授課題組在納米結構對材料聲子熱傳導的調控機理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進展,連續在Physical Review B上發表2篇研究論文。
  • 2020年以來,西南大學連續在多個國際知名期刊發文,成果連連!
    科技創新能力是一所高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2020年以來,西南大學科研團隊在多個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本期推送,我們就來看看西南大學近一段時間的精彩表現。在上述研究基礎上,進一步利用AbODC培育出莨菪鹼含量提高的顛茄植株。該研究解決了關於ODC在莨菪鹼生物合成中是否發揮重要作用這一科學問題。研究得到NSFC-雲南聯合基金重點項目和國家轉基因重大專項的資助,相關成果於近期正式發表在合成生物學著名期刊《ACS Synthetic Biology》(美國化學學會·合成生物學)。
  • 西南交通大學楊倩博士以第一作者在Nature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12月10日出版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發表了西南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畢業生楊倩(現為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博士後)為第一作者的文章Capillary condensation under atomic-scale confinement (Nature, 2020, 588, 250–253),報導了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並對傳統開爾文公式進行了修正,使其能夠更好地描述亞納米尺度的毛細凝聚現象
  • 西安郵電大學賈豔敏教授多項重要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納米能源》(Nano Energy,影響因子16.602,四篇)等材料物理國際頂級SCI一區學術期刊發表了多篇論文,極大地提升了學校在功能材料領域的國際學術影響力。賈豔敏教授帶領的團隊在納米能源電子材料物理領域的國際頂級期刊
  • 甘肅教授團隊取得一系列進展,成果接連登上國際著名期刊
    近日,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謝明政副教授課題組在探索提高窄帶隙氧化物光催化劑降解環境汙染物效率新策略方面取得系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於2020年上半年分別發表在環境和能源催化領域著名期刊Nano Energy、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和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 國際重要期刊發表齊魯工業大學歐陽俊教授團隊文章
    近日,齊魯工業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歐陽俊教授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中科院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25.245)上發表題為「Superparaelectric (Ba0.95,Sr0.05)(Zr0.2,Ti0.8)O3 Ultracapacitors」的最新研究成果。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為通訊單位,歐陽俊教授為該論文唯一通訊作者。
  • 安徽醫科大學青年教師在國際知名期刊發表研究成果!
    1月7日,安徽醫科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青年教師宋永波教授為第一和通訊作者,聯合安徽大學朱滿洲教授團隊、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金榮超教授團隊,在國際著名期刊《科學(Science)》子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IF:13.117)上發表題為《在室溫非脫氣溶液中具有71.3%
  • 我校劉愛驊教授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JACS發表科研成果
    Chemical Society)發表了題為「Controllable Display of Sequential Enzymes on Yeast Surface with Enhanced Biocatalytic Activity toward Efficient Enzymatic Biofuel Cells」 的研究論文(J.
  • 西南交通大學崔樹勳教授在國際權威綜述學術期刊發表專題評述論文
    這一來自《道德經》的古典哲學思想對高分子領域的學者仍有啟發:高分子單鏈可視為「一」,高分子材料則是由無數個「一」堆積和組裝而來。高分子單鏈性質與其宏觀材料性質之間應存在直接的關聯。雖然目前仍難以建立這一關聯,但我們相信,對高分子單鏈的深入研究必然會促進高分子科學的發展。
  • 曾虹燕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催化與環境領域頂級學術期刊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4月26日訊(通訊員 劉宇謙)近日,湘大化工學院博士研究生陳超榮在曾虹燕教授和徐聖博士的聯合指導下,合成了一種高效降解抗生素廢水的光催化材料,為科學處理抗生素廢水,保護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提供了一種極為有效的方法。
  • 棠湖中學畢業生楊超在國際著名期刊《Science》上發表論文
    11月14日,國際著名期刊《Science》以「first release」形式刊發《超導-絕緣相變中的玻色金屬態》(Intermediate bosonic metallic state in the superconductor-insulator transition),電子科技大學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生
  • 我校化學化工學院張軍教授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學術論文
    最近,國際頂尖材料類學術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自然指數頂級期刊,影響因子12.124)在線發表了以我校化學化工學院劉寶倉副教授為第一作者、張軍教授和高瑞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的學術論文「Few Layered N, P DualDoped
  • 江蘇科技大學陳立莊教授團隊在國際著名頂級期刊JACS上發表論文!
    近日,江蘇科技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陳立莊教授作為第一作者,以我校作為第一作者單位,與南昌大學有序物質科學研究中心湯淵源教授、廖偉強教授合作完成的論文「Precise Molecular Design Toward Organic- Inorganic Zinc Chloride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研究成果在五大TOP期刊發表!
    近日,我校閻子峰教授領銜的催化材料團隊在微納結構功能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Nano Energy,Nano Today,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Nanoscale五個化學類和材料類
  • 東北大學蔣忠中教授研究成果被國際著名期刊錄用
    ;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錄用,實現了工商管理學院教師在該類國際期刊論文發表的零突破。該研究成果是學院高水平國際合作和高質量研究成果的重要體現和關鍵標誌,將為助力學校「雙一流」建設貢獻力量。
  • 西南大學食品科學學院陶曉奇副教授課題組在國際Top期刊發表高水平...
    近日,國際Top頂級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最新刊登了我院陶曉奇副教授課題組發表的題為「Conjugation of antibodies and aptamers on nanozymes for developing biosensors」論文。
  • 西南交大楊維清:利用相對介電常數實現高性能摩擦電納米發電機
    相關研究成果以「Manipulating Relative Permittivity for High-Performance Wearable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s」為題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Nano Letters(IF:11.238)上,並被選為封面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