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治療重大進展!東北教授團隊突破技術難題,成果登上Science子刊

2020-11-18 瀋陽藥科大學招生就業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納米顆粒藥物遞送系統(nano-DDS)已經被廣泛地用於腫瘤研究,然而由於傳統的納米載體與藥物親和力差,導致製劑的載藥量低(通常少於10%)、穩定性差、藥物易滲漏,只有很少的產品能成功地轉化為臨床應用,此外,如何實現藥物在腫瘤部位的特異性釋放也是目前面臨的技術難題。針對這些問題,科學家瞄向了基於前藥的自組裝納米顆粒(NP),與傳統的納米DDS相比,前藥納米組件具有明顯的高載藥量和低賦形劑相關的毒性。近期,瀋陽藥科大學無涯創新學院孫進教授和何仲貴教授課題組在三硫鍵橋連的二聚體前藥自組裝納米遞送系統領域取得新進展,成果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

三硫鍵橋聯的前藥自組裝體用於腫瘤治療

相比於傳統納米顆粒藥物遞送系統(nano-DDS)的不足,小分子前藥自組裝納米藥物遞送系統具有獨特的優勢。小分子前藥通常用碳鏈或者脂肪酸鏈修飾藥物,通過引入"結構缺陷"平衡組裝時的分子間作用力。由於小分子前藥自身作為藥物載體,這種前藥自組裝納米粒的載藥量可達50%。由兩個藥物分子偶聯在一起形成的二聚體前藥可以進一步提高載藥量。但是,二聚體前藥的結構更加剛性,分子間作用力更強,限制了其自組裝穩定性。因此,如何提高二聚體前藥的自組裝能力是構建超高載藥量納米製劑的關鍵。

瀋陽藥科大學團隊在前期工作中針對腫瘤氧化還原微環境設計了一系列智能響應型前藥自組裝遞送系統,在本項工作中,團隊成員首次提出將三硫鍵引入二聚體前藥自組裝納米粒的設想。該研究為前藥自組裝納米粒的合理設計提供了新的見解,並突出了三硫鍵在開發先進的氧化還原敏感型藥物遞送系統中的潛力

鑑於此,瀋陽藥科大學孫進教授等人突破了既定的"黃金標準",試圖探索三硫鍵對同源二聚體前藥納米組裝體的影響。簡單插入三硫鍵可以將DOX同源二聚體前藥轉變為均勻納米結構,其具有三大優勢:高載藥量(67.24%,w/w)、高自組裝穩定性和高腫瘤選擇性,該項研究成果為前藥納米組裝體的開發提供了新思路,成果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

前藥組裝體的腫瘤治療效果

瀋陽藥科大學無涯創新學院孫進教授為本文通訊作者,博士生楊銀賢和孫丙軍博士後為共同第一作者,瀋陽藥科大學為獨立完成單位,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遼寧省興遼英才計劃和全國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劃的資助。作為瀋陽藥科大學最年輕的學院,無涯創新學院以人類健康為出發點,以解決重大醫藥科技問題、培育未來藥學領導者為目標,以推動醫藥產業自主創新為己任,匯聚藥學精英,圍繞國家和產業重大需求,開展前瞻性、戰略性研究,創造標誌性成果,引領學校科技創新,推動國家醫藥產業跨越式發展。

歡迎關注"瀋陽藥科大學招生就業"頭條號!

素材來源:瀋陽藥科大學官微、瀋陽藥科大學無涯創新學院官網、高分子科學前沿

相關焦點

  • 南京大學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34;(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
  • 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團隊兩項成果登上《自然》子刊!
    近日,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柔性電子材料與器件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黃維院士團隊兩項成果登上《自然》子刊。其一是黃維院士、陳永華教授團隊和吉林大學集成光電子國家重點實驗室&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張立軍教授合作,在層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自然·光子學》上。
  • 中國科研團隊在腫瘤治療上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武漢科技大學張同存教授團隊「CAR-T細胞負載溶瘤病毒治療實體腫瘤項目」,在腫瘤治療上取得重大突破,將有望提升10倍以上的療效。CAR-T療法是當今最火熱的免疫治療之一,也是近十年來免疫醫學的重大突破
  • 南大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Gate tunable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for reconfigurable neural network vision sensor"(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
  • 我校自動化學院宋永端教授團隊和生命科學學院林正紅教授團隊分別取得研究領域重要突破
    宋永端教授團隊在控制學科相關領域取得重要突破自動化學院宋永端教授團隊通過與國際著名控制專家密西根州立大學的Hassan Khalil 教授團隊深入合作,成功破解了非線性非最小相位系統輸出調節控制難題。合作團隊巧妙提出並嚴密論證了一套全新的解決方案,通過積分控制和高增益技術,基於狀態反饋對系統進行有效鎮定,同時利用擴展高增益觀測器(Extended High-Gain Observer)將狀態反饋擴展到輸出反饋,藉助奇異攝動理論及李雅普洛夫(Lyapunov)理論證明了系統的穩定性,完整解決了這一極具挑戰性的控制難題。
  • 東北大學教授在《Nature》子刊發表綜述論文,影響因子達17.728!
    9月2日,東北大學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劉麗君教授聯合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Dana Farber腫瘤研究所Piotr Sicinski教授在Nature子刊Nature Cell Biology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The Cell Cycle
  • 新冠肺炎治療新進展!河南這所高校,研究成果登上nature子刊!
    近日,Nature子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發表標題為"Azvudine (FNC): a promisingclinical candidate for COVID-19 treatment"的研究論文,詳細報導了河南師範大學常俊標教授研製的
  • 盛齊安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臨床轉化成果獲《Nature》子刊刊發
    》(《負載甲氨蝶呤的腫瘤細胞來源微囊泡能夠緩解肝外膽管癌患者的膽道梗阻》),由公司臨床研究合作單位天津市南開醫院的王西墨院長團隊聯合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黃波教授團隊發表於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BiomedicalEngineering》,影響因子高達18.952。
  • 上海醫生在進展期脊索瘤切除重建及靶向治療中獲重大突破
    近日,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上海長徵醫院)脊柱腫瘤中心肖建如教授團隊為罹患頸胸椎巨大惡性脊索瘤的何女士成功實施了世界首例從顱底橫跨頸椎,直通胸2椎體8椎節切除術,並為她安裝3D列印人工寰樞胸椎複合假體及重建術,攻克了超長枕頸胸段切除與重建這一難關。這是迄今全球最長節段頸胸段脊柱腫瘤切除術,也是自主研發最長跨度的3D列印人工寰樞胸椎複合假體。
  • 中國科學家首創膽管癌治療技術臨床轉化成果獲《Nature》子刊刊發...
    每經記者:金喆 每經編輯:梁梟今日(7月7日)下午,盛齊安(870592,OC)對外公告,公司臨床研究合作單位天津市南開醫院的王西墨院長團隊聯合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黃波教授團隊,於7月6日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 暨南大學陳填烽團隊在納米藥物腫瘤免疫細胞治療上取得新進展
    :35 來源: 新材料科訊 舉報   近日,暨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陳填烽教授團隊
  • 寫進世界記錄表,江蘇教授團隊最新成果登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教授譚海仁課題組在大面積全鈣鈦礦疊層太陽能電池上獲得新突破,經日本電氣安全和環境技術實驗室(JET)權威認證,穩態光電轉換效率高達24.2%,首次將全鈣鈦礦疊層電池寫進太陽能效率世界記錄表Solar cell efficiency tables,為目前大面積
  • 東北院士團隊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獲國際關注!
    近日,大連理工大學蹇錫高院士團隊在高性能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方面取得新進展。兼任《中國材料進展》副理事長、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新材料技術協會名譽會長等職。長期從事高分子材料合成、改性及其加工應用新技術研究。在高性能工程塑料、高性能樹脂基複合材料、耐高溫特種絕緣材料、塗料、耐高溫高效功能膜等領域做出了重大創造性成就和貢獻。
  • 重大突破!東北大學數十項研究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近日,東北大學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過程裝備與環境工程研究所朱彤教授團隊在厭氧氨氧化技術領域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A novel coupling process with partial nitritation-anammox and shortcut sulfur autotrophic denitrification in a single reactor
  • 杭師大謝恬教授團隊發明鍺烯納米水凝膠藥物遞送系統,用於腫瘤手術...
    杭州師範大學謝恬教授團隊發明鍺烯納米水凝膠藥物遞送系統用於腫瘤手術輔助治療新策略手術是目前實體瘤治療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創口感染和術後腫瘤復發是實體瘤手術治療面臨的兩大挑戰。新輔助治療和術後輔助治療在改善患者預後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 長徵醫院完成全球最長節段頸胸段脊柱腫瘤切除術 脊索瘤...
    長徵醫院完成全球最長節段頸胸段脊柱腫瘤切除術 脊索瘤治療重大突破登上《柳葉刀》 2020-09-04 16: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喝甲醇的「甲蟲」登上《Science》子刊封面
    這篇論文剛剛登上了《Science》機器人子刊封面,一作楊秀峰本碩都就讀於華科。楊秀峰「RoBeetle」使用「人造肌肉系統」爬行、爬坡,還能在背上負載其自重2.6倍的物體續航2小時之久。論文登上《Science》機器人子刊封面大多數的機器人都需要體積龐大且需要電力的電機,電池成為機器人運行的必需品,而電池的大小限制著機器人的「體型」,即使是最小的電池也有50毫克重的虎甲蟲重量的10~20倍。
  • ...張平教授團隊在光解水制氫方面的研究成果發表於Cell子刊iScience
    (綠色合成具有優異光解水性能的三元催化劑)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3月21日訊(通訊員 趙園園)近日,由湘大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張平教授、尹久仁教授和丁燕懷教授組成的團隊在光解水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以「Solid-state,
  • 華中科大楊榮貴教授團隊在柔性熱電器件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近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子刊《科學進展》發表華中科技大學楊榮貴教授團隊
  • 屠呦呦團隊宣布重大創新突破
    針對近年來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區出現的「抗藥性」難題,屠呦呦及其團隊經過多年攻堅,在「抗瘧機理研究」「抗藥性成因」「調整治療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