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北大學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過程裝備與環境工程研究所朱彤教授團隊在厭氧氨氧化技術領域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A novel coupling process with partial nitritation-anammox and shortcut sulfur autotrophic denitrification in a single reactor for the treatment of high ammonium-containing wastewater為題發表於國際水環境生態領域頂級期刊WaterResearch。該期刊近五年綜合影響因子9.639(NatureIndex 1.0)。東北大學為該論文第一完成單位,第一作者為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博士生張闊,通訊作者為朱彤教授和王有昭副教授。
朱彤,1963年出生,博士(留日),東北大學引進人才,東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歸國華僑,中國歐美同學會理事,東北大學歐美同學會副會長。現任東北大學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過程裝備與環境工程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流體機械與工程、環境工程、環境科學與環境機械、新能源與化學反應原理、計算流體力學和環境和健康科學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Water Research是環境科學與生態學大學科、水資源與環境科學大領域的頂尖期刊,在全球203種水資源方向的SCI檢索期刊中排名第1(數據來源:CiteScore),2019年期刊JCR影響因子IF=7.913。
據悉,厭氧氨氧化技術是近年來汙水處理領域的新興高效技術之一,對該技術進行深度開發研究有助於廢水中的中高濃度氨氮汙染物的去除。針對該技術反應過程產生部分硝態氮汙染物的現狀,文章將硫自養反硝化技術與其進行一體化的系統耦合,在開發新型系統的基礎上,對關鍵參數進行了整合優化,最終反應系統在高氨氮負荷的條件下,其總氮汙染物的去除率達到98%。與常規的厭氧氨氧化-硫自養反硝化兩步式工藝相比較,其硫酸鹽副產物降低60%。與此同時,文章利用微生物學高通量測序分析與同位素追蹤等分析手段從機理上論證了該工藝的高效性,為這種新型耦合系統及工藝的高效性提供了理論依據,為厭氧氨氧化技術在廢水處理領域的應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近年來,朱彤教授團隊數十項研究成果相繼發表在ChemicalEngineering Journal(影響因子10.625)、Journalof Hazardous Materials(影響因子9.038)、BioresourceTechnology(影響因子7.539)、Journal of CleanerProduction(影響因子7.491)、Journal of Colloidand Interface Science(影響因子7.489)、Science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影響因子6.551)等環境領域的頂級期刊上。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近年來,東北大學科技工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切實增強一流科研能力水平對一流大學建設的支撐作用,推動科技創新體系與創新能力建設持續向前。&34;以來,學校承擔各類科技項目5000餘項,獲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獎勵200餘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等國家科技獎勵9項;獲得國家專利2600餘項;被三大檢索收錄的論文共17000餘篇。學校鼓勵自由探索,推動協同創新,基礎研究水平穩步提高,技術創新的競爭力不斷增強。
南湖碧波蕩漾,渾河秀水奔流,歡迎廣大學子報考東北大學,期待金秋九月,與你相約東大校園!
更多精彩資訊,歡迎關注頭條號:東北大學招生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