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唯一」!南京大學取得重大突破,成果登上頂級期刊Science

2020-11-28 中國教育那些事

日前,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王漱明、張利劍、王振林、祝世寧等與合作者在最新一期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上發表了題為"Metalens-array-based high-dimensional and multi-photon quantum source"的文章,這是研究團隊在高維量子糾纏光源研究中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

主要研究人員分別來自物理學院與現代工學院,南京大學為該項成果第一署名單位。李林博士(南京大學訪問學者,現華東師範大學研究員)、劉澤玄(南京大學博士生)、任希鋒副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漱明副教授(南京大學)為本工作並列第一作者。南京大學張利劍教授、王漱明副教授、王振林教授、祝世寧院士和香港理工大學蔡定平教授為該項成果的並列通訊作者。

圖一:該團隊研製的消色差超構透鏡成像效果。

量子信息是目前國際上最前沿、最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隨著光量子信息技術的發展,現有的基於非線性光學過程的糾纏量子光源在維度擴展以及光子數增加方面面臨著光學系統複雜、可集成度低、穩定性弱等問題,並不能滿足量子通訊、量子計算、量子計量等領域對於高維、多光子的實用化需求,制約著光量子信息朝著大規模集成方向發展。最近,一種稱之為"超構表面"的微結構薄膜材料的研究與發展為量子光源及光量子信息技術的發展提供了一條全新的路徑。

固體微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祝世寧院士與王振林教授團隊一直致力於光學超構材料和超構表面的研究。最近王漱明副教授、李濤教授等在超構透鏡設計和成像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進展。他們提出相位拆分原理,解決了通過超構表面材料實現透鏡成像的寬帶消色差問題,設計出可見光寬帶連續消色差超構透鏡,實現了白光照明成像以及彩色圖片成像,如圖一所示。這是國際上現有報導的唯一使用超構表面實現的全彩成像的案例。(Nat. Nanotechnol. 14, 227-231 (2019);Nat. Nanotechnol. 13, 227-232 (2018);Nat. Commun. 8, 187 (2017))

圖二:基於超構透鏡陣列的量子光源系統

在此研究基礎上,研究者將超構透鏡與非線性光學晶體(β相偏硼酸鋇晶體,簡稱BBO晶體)組合在一起,構成全新的超構表面量子光源系統。他們設計並製備出10×10的超構透鏡陣列,使用泵浦雷射入射到該系統,超構透鏡陣列將泵浦雷射均勻的分成10×10份,並在BBO晶體中聚焦;聚焦的泵浦光在BBO中發生自發參量下轉換過程,產生一系列信號/閒置光子對,理論上這一結構製備出的路徑糾纏光子的維度為100,也能產生多光子。 如果增加透鏡陣列數,糾纏光子的維度還可以進一步提高。

圖三:製備的高維糾纏態的表徵。

實驗上他們採用波長為404 nm的連續雷射作為泵浦光,測量了由超構透鏡陣列中不同的超構透鏡產生的光子之間的糾纏特性。實驗測得所構成的二維、三維以及四維路徑糾纏態的保真度分別達到98.4%,96.6%和95.0%,如圖三所示。不僅如此,超構透鏡具有靈活的光場調控能力,可以對光場的相位、偏振、振幅等集成調控,從而進一步調製糾纏態。在該項工作中,研究團隊通過對超構透鏡的相位設計,對所製備的量子糾纏態進行了精細的相位編碼,並通過實驗進行了很好的證明。另外,該系統也可以用於製備簡易緊湊的多光子源。實驗中利用415 nm的飛秒雷射作為泵浦源,分別測量了由該系統製備的4光子和6光子的符合曲線,並展示了4光子Hong-Ou-Mandel幹涉的結果,得到很高的幹涉對比度,證明產生的多光子量子光源具有很好的性質。

該工作通過將新興研究領域——超構表面技術引入量子信息領域,實現了高維度、集成化的雙光子、多光子糾纏光源,突破了現有量子光源的技術瓶頸和信息編碼維度限制,有望應用於高維度的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量子存儲等領域,對於發展具有更高信息容量和更高安全性的量子信息技術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得到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和南京大學卓越計劃的支持。

拓展閱讀

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於1984年成立,1987年通過國家驗收,1995年被批准開放,是由國家計委首批投資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之一。實驗室以凝聚態物理學、材料科學和信息科學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為依託,面向量子調控等重大前沿科學問題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重大需求,圍繞微結構材料的設計、製備、性質及其應用等重大科學問題與技術關鍵,以量子調控研究、人工納米結構材料與器件等為主要研究方向,設計、製備微米、亞微米、納米尺度的新結構,揭示新的量子效應,發展量子調控科學,進而發展新一代的光電器件及其應用,以期為技術創新提供科學積累,促成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跨越式發展。通過凝聚各方資源,建設成為從事高水平科學研究、擁有高層次實驗研究平臺和高素質的科學技術隊伍、具有學科交叉、人才匯聚、管理科學、流動開放等特徵的有重要國際影響的微結構研究基地和國家科技現代化的創新平臺。國際著名刊物《Nature》曾在一篇評述性文章中[ Vol. 389 (1997)113 ] 評價固體微結構物理實驗室是亞太地區(除日本以外)"已經接近世界級水平"的研究機構之一

相關焦點

  • 重大教授研究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
    網絡截圖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7月8日14時15分訊(記者 林楠 馮茴花)近日,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電子顯微鏡中心主任聶建峰與西安交通大學單智偉教授和美國內華達大學雷諾分校李斌教授合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上發表了題為「Large plasticity in magnesium mediated by pyramidal dislocations
  • 東南大學取得重大進展,成果登上頂級期刊Science!聚焦國家能源發展戰略!
    東南大學太陽能技術研究中心/儲能聯合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朱斌教授為該論文共同一作和主通訊作者,此項研究成果標誌著東南大學在燃料電池領域相關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對其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必然帶來能源領域新的材料和技術的突破,具有普適的指導意義。這項工作為科學設計優良質子傳輸材料提供了一個非常有效的策略,為質子限域傳輸和可控/可調提供了科學方法,大大加速商業化進程。該成果將促進新一代燃料電池研究和發展,對發展新能源技術具有重要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東南大學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資助。
  • 重大突破!東北大學數十項研究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近日,東北大學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過程裝備與環境工程研究所朱彤教授團隊在厭氧氨氧化技術領域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A novel coupling process with partial nitritation-anammox and shortcut sulfur autotrophic denitrification in a single reactor
  • 大連理工大學科研取得重大突破,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近日,大連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朱志偉教授與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Jens Nielsen教授合作,以「Multidimensional engineering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for efficient synthesis of medium-chain fatty acids」為題,在國際催化領域頂級期刊
  • 重大突破!南京13項科研成果獲國際關注!
    南京林業大學坐落於風景秀麗的紫金山麓、碧波蕩漾的玄武湖畔,是中央與地方共建的省屬重點高校,於2017年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在科學創新的進程中,學術論文的撰寫發表是反映基礎研究進展的重要渠道,也是反映高校科技創新實力的重要指標。近年來,南京林業大學的最新科研成果頻頻出現在國際期刊上。本期推送,就來了解一下南林這一年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的那些硬核科研成果吧!
  • 廣州大學連出17項科研新成果,頻頻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1.陳曦教授研究團隊在《Nature Astronomy》發表新種類分子脈澤與大質量恆星形成的重要成果日前,廣州大學陳曦教授及其國際合作團隊在天體脈澤與大質量恆星形成研究方向取得重要突破,成果在線發表於
  • 南京大學最新《Science》:該領域又闢蹊徑,再次取得重大突破
    論文連結: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8/6498/1487最近王漱明副教授、李濤教授等在超構透鏡設計和成像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進展。他們提出相位拆分原理,解決了通過超構表面材料實現透鏡成像的寬帶消色差問題,設計出可見光寬帶連續消色差超構透鏡,實現了白光照明成像以及彩色圖片成像,如圖一所示。這是國際上現有報導的唯一使用超構表面實現的全彩成像的案例。(Nat.
  • 南京大學再發全球頂級期刊Science,聚焦全球變暖!
    12月11日,全球頂級期刊Science(《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了一篇題為"Recent global decline of CO2 fertilization effects on vegetation photosynthesis"的文章。
  • 山東農業大學「十年磨一劍」不到一個月三大國際頂級期刊多次發表成果
    山東農業大學不做「快餐」、「十年磨一劍」,不到一個月三大國際頂級期刊多次發表成果寂寞堅守迎來累累碩果□ 本報記者 王桂利 本報通訊員 翟榮惠 王靜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山東農業大學與國際頂級三大學術期刊(《細胞》《自然》《科學》)來了一次全方位的「親密接觸
  • 山東農業大學:科技創新成果先後登上三大國際頂級學術期刊
    山東農業大學
  • 武漢工程大學取得3D列印材料重大突破,成果登上頂級期刊!
    近日,界面材料研究領域頂級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在線發表武漢工程大學郭嘉教授課題組法籍專業教師Yoann de Rancourt de Mimérand
  • 創下國際首次,上海這所高校多項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積極聚焦國家發展戰略,對接國家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大力推進科研創新,近段時間上海大學在碳量子點的合成與應用、滑坡預測方法、新型電池材料等領域取得突破,研究成果在包括Science子刊在內的多個國際期刊上發表——吳明紅教授、王亮副研究員在Science子刊發表論文
  • 廣州大學本科生取得科研重大突破,頻頻登上SCI期刊!
    近年來,廣州大學實施教學設施開放共享,實驗室和科研平臺等面向本科生開放,大力拓展本科生參與科研的渠道和方式,鼓勵本科生積極參與開放實驗教學、參加科學研究和自選實驗課題的研究,培養本科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今年上半年,學校本科生在科研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1.
  • 重慶大學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還獲美國物理學會專題報導!
    近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Materials》(影響因子38.8)發表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黃文彬研究員與南昌大學舒龍龍副教授等合作研究題為"Giant photoflexoelectric effect in halide perovskites
  • 陝西院士團隊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獲國際關注
    時隔一年,陝西科技大學輕工學院"生物質化學與材料"院士創新團隊趙偉副教授在生物質高分子精密合成領域再次取得突破進展,9月中旬,相關論文以"A New Synthetic Methodology of Site-Specific Functionalized Polypeptides
  • 2019年,他們登上了「國際頂級期刊」|一流成果
    「一流成果」「好老師、好學者、好員工」「一流學生、一流成果、一流平臺、一流學科」,無論是教學科研,還是師生及校友服務,浙江大學管理學院不僅成功構建起「商學+」人才培養生態系統,還在「一流學科」建設方面取得了眾多「一流成果」。
  • 西安郵電大學賈豔敏教授多項重要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納米能源》(Nano Energy,影響因子16.602,四篇)等材料物理國際頂級SCI一區學術期刊發表了多篇論文,極大地提升了學校在功能材料領域的國際學術影響力。賈豔敏教授帶領的團隊在納米能源電子材料物理領域的國際頂級期刊
  • 重慶大學這項成果實現超快科學研究突破!登上該領域頂級期刊封面
    近日,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唐文新教授團隊研製了像差校正自旋極化低能電子顯微鏡(ac-SPLEEM),其研究成果論文「Aberration corrected spin polarized low energy electron microscope」以重慶大學為第一單位和通訊單位發表在電子顯微學頂級期刊《Ultramicroscopy》並被推送為封面文章。
  • 西郵科學家多項研究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近日,科睿唯安ESI資料庫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西安郵電大學理學院賈豔敏教授一篇論文入選自引進到西安郵電大學工作以來,賈豔敏教授在《自然•通訊,《德國應化》,《納米能源》等材料物理國際頂級SCI一區學術期刊發表了多篇論文,極大提升了該校在功能材料領域的國際學術影響力。賈豔敏,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信息功能材料物理及器件的研究工作。
  • 近期,四川大學10項重要科研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作為國家知識創新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四川大學科研實力雄厚,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近期,川大師生在多個研究領域均又取得重要進展,成果分別登上Nature、Cell、Science等國際權威期刊。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四川省科技重大專項等項目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