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視網膜快來了!南京大學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2020-07-17 南大招生小藍鯨

在人腦處理的信息中,超過80%都是通過眼睛獲得的。人眼不僅可以進行信息的探測和同步處理,而且整體功耗極小(遠小於20瓦)。因此,構建一個可以媲美人眼、具備同步進行信息探測和處理功能的類腦視覺傳感器是人們一直追求的夢想,對於智能工業、自動駕駛、智能安防等應用的發展也至關重要。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34;(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

人造視網膜快來了!南京大學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博士生王晨宇和梁世軍副研究員為共同第一作者,繆峰教授和美國麻省大學的楊建華教授為該工作的共同通訊作者,該工作同時得到了王振林教授課題組、陳坤基教授課題組和王肖沐教授課題組的實驗協助,和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以及微結構科學與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的支持。

人類視覺系統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視網膜的結構和功能。視網膜中的主要細胞包括感光細胞、雙極細胞等,這些細胞之間是垂直分層分布的結構。光透過瞳孔入射到視網膜上後,感光細胞將入射光轉換為電學信號,流經雙極性細胞,利用雙極性細胞的生物特性對電學信息進行一定的加工和處理,加工後的圖像信息僅僅保留其主要的特徵,再傳輸至大腦皮層進行進一步的圖像處理和理解。通過這種方式,視網膜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信息探測和處理的同步進行。為了實現對視網膜結構和功能的逼真模擬,在該工作中,繆峰團隊提出可以通過&34;的方式搭建基於二維材料垂直異質結的類腦視覺傳感器,這些垂直結構不僅能夠自然地模仿視網膜的垂直分層結構,而且異質結中包含的不同二維材料可被用來模擬視網膜中不同細胞的功能。

人造視網膜快來了!南京大學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在實驗中,繆峰團隊首先將機械剝離的薄層硒化鎢和氮化硼以及氧化鋁製備成垂直異質結器件。該異質結器件在無背柵或者正背柵電壓作用下,呈現出正的光電導行為,類似於雙極細胞的正的光響應;當所加背柵電壓為負的時候,器件展現出了負光電響應特徵與雙極細胞的負響應類似。研究團隊通過一系列的對比實驗結果,指出器件的負光學響應來源於光引誘髮帶電雜質產生的電場屏蔽效應。通過控制垂直異質結器件的柵壓,團隊首次實現了對感光細胞和雙極細胞的生物功能的模擬,器件的響應時間和功耗均接近人類視網膜的水平(圖1)。

人造視網膜快來了!南京大學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圖 1. 視網膜和視網膜形態器件。(a)視網膜的垂直分層結構包括了視錐細胞和雙極性細胞以及視神經節細胞; (b)雙極性細胞在不同刺激條件下所具有的生物光學響應特徵;(c)類視網膜形態器件的光學圖;(d)垂直異質結器件在不同柵壓作用下展現出不同的光學響應,類似於視網膜結構中雙極性細胞的生物特徵。

人造視網膜快來了!南京大學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圖 2. 可重構的視網膜形態晶片及其不同的圖像信息處理方式。(a)背柵獨立控制的可重構視覺傳感器陣列示意圖;利用傳感器陣列對南京大學校徽圖片進行(b)圖像風格化(c)邊緣增強(d)強度校正處理,所處理後的圖片信息和採用相同卷積核的模擬結果一致。

進一步,研究團隊將垂直異質結器件組裝成 的一個陣列,利用異質結器件柵壓可調的光電響應特徵,將圖像處理中常用的數學卷積核映射到的器件陣列中,實現了可重構的圖像信息處理功能(圖2),包括邊緣增強、圖像風格化、圖像強度校正等。研究發現這些實驗結果與採用相同卷積核處理後的模擬結果一致,這表明基於垂直異質結陣列能夠被用於在硬體上直接進行圖片信息的處理。

人造視網膜快來了!南京大學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圖 3. 基於範德華異質結視覺形態的傳感器神經網絡及訓練示意圖和識別結果。(a)待識別的圖片字母信息;(b)異質結視覺形態傳感器神經網絡訓練示意圖;(c)N&34; J&34;U&34;,&34;, &34;三類字母的分類情況與訓練次數的關係。

基於範德華異質結器件的功能應用除了同步的探測和信息的處理之外,研究團隊發現器件陣列還可以用於圖片的分類任務。通過將器件電導作為神經網絡的權值,背柵的調節變化作為更新神經網絡權值的一種手段,範德華異質結器件陣列可以執行神經網絡的功能。研究團隊在實驗中採用軟體輔助硬體的訓練方法實現了對輸入圖像&34;,&34;, &34;字母的快速識別(圖3)。這一項工作從原理上證明,利用範德華異質結的特性模擬人類視網膜結構和功能的研究思路有望將來被用來實現新型的類腦視覺晶片。

二維材料有望成為後摩爾時代重要的基礎電子材料,該領域的發展也讓人們可以對原子層材料進行樂高式的堆疊和集成。近年來,繆峰團隊利用&34;分別在耐高溫憶阻器(Nature Electronics 2018)、彈道雪崩探測器件(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9)、室溫高靈敏紅外探測器(Science Advances 2017)等方向取得突破,在此基礎上,該團隊提出的利用二維材料範德華異質結器件的結構特點和可調的光響應特性,能夠實現對人眼視網膜的層狀結構和感光細胞、雙極細胞的生物特性模擬,基於這種類視網膜形態器件,團隊進一步構建了能夠對感知的圖片信息進行同步處理的類腦視覺器件陣列。該工作有望為未來開發基於範德華異質結的新型類腦視覺晶片提供物理和技術基礎

人造視網膜快來了!南京大學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目前,基於人工神經網絡概念的深度學習正在飛速發展,被廣泛地應用在諸如語音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儘管如此,領域內很多資深人士認為,人工智慧發展的終極路線還是需要在硬體上成功實現模擬人腦的&34;。

人造視網膜快來了!南京大學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繆峰團隊除了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外,日前該團隊在可重構類腦電路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突破。團隊提出,利用二維層狀半導體材料二硒化鎢(WSe2)的雙極性場效應特性和可變的漏端電壓極性,可以設計出電場可調的二維同質結器件,從而在器件層面實現&34;的多種電流開關特性。進一步通過對器件進行集成,團隊分別實現了功能可重構的邏輯和類腦電路,與實現同樣功能的傳統電路相比,該技術所需電晶體數量大大減少,成功實現&34;。相關研究成果以&34;(基於電場可調二維同質結的可重構邏輯和神經形態電路)為題於2020年6月29日發表在《自然》雜誌子刊Nature Electronics(自然-電子學)上。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博士生潘晨為論文的第一作者,繆峰教授和梁世軍副研究員為該工作的共同通訊作者。

拓展閱讀

人造視網膜快來了!南京大學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繆峰,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和南京微結構國家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34;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入選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入選者,科技部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青年)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34;入選者,江蘇省&34;(暨江蘇省青年科技獎)入選者,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全球&34;。

主要從事二維材料電學性質的基礎研究,以及二維材料在信息器件領域的應用研究。具體研究方向包括二維材料的量子電子輸運與物性調控,場效應電子器件,光電探測器,存儲器與類腦計算器件等。在二維材料電子輸運與信息器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多項工作在國際同行中產生重要影響。

作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Science、Nature/Science子刊(8篇)、Phys. Rev. Lett.等國際權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共發表SCI論文90餘篇,總引用17000餘次;已獲授權美國專利9項,中國發明專利4項。


關注&34;頭條號,獲取關於985、211、&34;建設A類高校——南京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部分素材來源:南京大學新聞網、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官網、TOP大學來了

相關焦點

  • 人造視網膜快來了!南大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Gate tunable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for reconfigurable neural network vision sensor"(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
  • 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團隊兩項成果登上《自然》子刊!
    近日,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柔性電子材料與器件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黃維院士團隊兩項成果登上《自然》子刊。其一是黃維院士、陳永華教授團隊和吉林大學集成光電子國家重點實驗室&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張立軍教授合作,在層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自然·光子學》上。
  • 喝甲醇的「甲蟲」登上《Science》子刊封面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編 | 信儀智東西8月20日消息,近日,南加州大學的研究團隊製造出了一個長15毫米、重88毫克,只有甲蟲般大小的微型機器人「RoBeetle」這篇論文剛剛登上了《Science》機器人子刊封面,一作楊秀峰本碩都就讀於華科。楊秀峰「RoBeetle」使用「人造肌肉系統」爬行、爬坡,還能在背上負載其自重2.6倍的物體續航2小時之久。
  • 浙江大學:最近連發2篇Science和多篇Nature子刊!
    9月21日,教育部雙一流名單公布,浙江大學入選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入選一流學科數共有18個,位居全國高校第三。  在國家雙一流名單公布的最近一個多月裡,浙江大學在科研方面就取得了很大突破,連續發表2篇Science(含參與發表1篇)和5篇Nature子刊,上升勢頭可謂非常強勁。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期刊官網:https://www.nature.com/natcancer/目標和範圍Nature Cancer 旨在發表生命、物理、應用和社會科學領域的所有癌症研究中最重要的進展,涵蓋基本的臨床前、轉化和臨床工作。
  • 海大學者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子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原標題:海大學者在Science子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2019年6月14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科學•進展》)在線發表了題為「楊氏雙縫路徑測量中動量擾動的實驗觀測」(Observing momentum disturbance in double-slit 「which-way
  • Nature子刊:太陽能電池效率或大幅提升!
    開發出一種利用單線態裂變來提高太陽能電池效率的新方法!相關成果發表在《自然·化學》。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19-0297-7現代太陽能電池板採用工作原理基本一樣:一個光子產生一個激子,激子轉化為電流。
  • 寫進世界記錄表,江蘇教授團隊最新成果登上Nature子刊!
    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和矽基薄膜太陽能電池領域進行了比較系統深入的研究,領導科研團隊實現了全鈣鈦礦疊層太陽能電池、平面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非晶矽/微晶矽疊層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的世界記錄。近十幾年來,基於III-V族化合物太陽能電池的研究在提高多結疊層電池的效率和降低電池的製備成本上,均取得了重要的進展。然而,高效率的III-V族太陽能電池需要採用MOCVD或MBE等外延技術生長,原材料和製備成本非常昂貴,是常規晶體矽電池成本的數十倍,限制了其在常規地面上非聚光光伏發電的廣泛應用。
  • Nature子刊刊發中科院海洋所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中科院海洋所大洋巖石圈與地幔動力學課題組關於利用Mo同位素體系示蹤俯衝帶流體性質最新成果,對理解島弧巖漿作用、地幔楔氧逸度及研究殼幔循環作用具有重要意義。陳碩博士為文章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
  • 國際學術期刊Nature子刊發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最新科研成果
    8月12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雜誌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在線發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最新科學研究成果「Pyropia yezoensis genome reveals diverse mechanisms of carbon acquisition
  • 寶雞文理學院馮海濤博士在Nature子刊和JACS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其中,研究論文「Tuning molecular emission of organic emitters from fluorescence to phosphorescence through push-pull electronic effects」發表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SCI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12.18
  • Nature子刊封面:哈佛大學等研發的微型手術機器人
    科學家們希望用機器人來替代一部分人手的工作,從而克服人手在微小尺度操作的局限性,包括手部震顫和其他細微手部動作對手術造成的影響。近日,來自索尼集團和哈佛大學的研究者們 (Hiroyuki Suzuki和Robert J.
  • 中國團隊首次在Nature子刊發布中國AI全景論文
    文章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256-020-0183-4人工智慧已成為全球新一輪產業轉型的主要推動力。許多國家,包括中國在內,正在把握這次人工智慧變革的機遇,以促進國內經濟和技術的發展。
  • 重大團隊發表人文社科領域首篇Nature子刊級別論文
    重大團隊發表人文社科領域首篇Nature子刊。網絡截圖 華龍網發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4日16時20分訊(記者 馮茴花)今(4)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從重慶大學獲悉,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重大管理科學與房地產學院任宏教授和蔡偉光副教授團隊聯合國內外多位研究者共同完成的論文「Dilution effect of the building area on energy
  • 重要突破!廣州大學最新研究成果登上英國著名雜誌《自然》子刊!
    近日,廣州大學陳曦教授及其國際合作團隊在天體脈澤與大質量恆星形成研究方向取得重要突破,論文於北京時間2020年7月14日在線發表於《Nature Astronomy》(自然-天文學)。該期刊是英國著名雜誌《Nature》(自然)於2017年創立的自然科學類子刊,2019年SCI影響因子11.518,是天文學領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此項研究工作由廣州大學、中科院上海天文臺、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南京大學,以及來自俄羅斯、英國、澳大利亞、南非、加拿大、荷蘭、美國、日本、德國等多家研究機構的國際研究團隊合作完成。
  • Nature子刊:青光眼是可治癒的免疫疾病
    青光眼是一種困擾全球近7000萬人的普遍性疾病,可損害視網膜和視神經並導致失明。目前對這種疾病的起源知之甚少。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研究團隊近日發現,青光眼實際上可能是一種自身免疫疾病,或可通過阻斷自身免疫活動來開發治療方法。這項研究發表在8月10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 重慶郵電大學副教授房然然在《Nature》子刊上發表封面文章
    《Nature》子刊封面 重慶郵電大學供圖 華龍網發    華龍網4月13日17時55分訊(李婷婷)日前,國際頂級光學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登了重慶郵電大學理學院房然然副教授作為第一作者與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光學中心合作研究的最新成果
  • 東北大學教授在《Nature》子刊發表綜述論文,影響因子達17.728!
    9月2日,東北大學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劉麗君教授聯合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Dana Farber腫瘤研究所Piotr Sicinski教授在Nature子刊Nature Cell Biology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The Cell Cycle
  • 重要突破!廣州大學最新研究成果登上英國著名雜誌《自然》子刊!
    近日,廣州大學陳曦教授及其國際合作團隊在天體脈澤與大質量恆星形成研究方向取得重要突破,論文於北京時間2020年7月14日在線發表於《Nature Astronomy》(自然-天文學)。此項研究工作由廣州大學、中科院上海天文臺、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南京大學,以及來自俄羅斯、英國、澳大利亞、南非、加拿大、荷蘭、美國、日本、德國等多家研究機構的國際研究團隊合作完成。廣州大學為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單位且為第一完成單位。
  • 南京大學《Nature》子刊:鎳基新超導體機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最近,南京大學聞海虎團隊和聶越峰、潘曉晴團隊通力合作,成功在Nd1-xSrxNiO2超導薄膜樣品中測量到高質量的掃描隧道譜,證明了Nd1-xSrxNiO2中存在兩類超導能隙,一類是V型隧道譜即典型的d波超導能隙,能隙最大值為3.9meV,這一點與銅氧化物超導體及其類似;而另一類是完全能隙形式(full gap)的隧道譜,能隙值為2.35meV,這一點又與銅氧化物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