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刊發中科院海洋所最新研究成果

2020-11-29 中國網

近日,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中科院海洋所大洋巖石圈與地幔動力學課題組關於利用Mo同位素體系示蹤俯衝帶流體性質最新成果,對理解島弧巖漿作用、地幔楔氧逸度及研究殼幔循環作用具有重要意義。陳碩博士為文章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     

俯衝帶是地球表生圈層和深部圈層化學交換的主要場所。俯衝板片在俯衝過程中通過一系列的變質、脫水反應形成流體,並誘發地幔楔部分熔融進而產生島弧火山作用。然而,目前關於俯衝流體通量的大小、來源及性質的認識仍十分有限。針對以上科學問題,陳碩博士在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英國布裡斯託大學教授Tim Elliott及合作導師牛耀齡研究員指導下,聯合德國柏林自由大學Timm John教授、英國布裡斯託大學Remco Hin、Richard Brooker博士,對來自西班牙Cabo Ortegal Complex及厄瓜多Raspas Complex地區的榴輝巖及藍片巖樣品進行了系統的Mo同位素分析,並開展了相關高溫高壓實驗。研究發現,這些樣品的Mo同位素和Mo/Ce比值正相關,並且均低於虧損地幔值,顯示洋殼Mo同位素在俯衝過程中發生了顯著分餾。結合高溫高壓實驗,揭示了Mo同位素在俯衝過程的分餾機制,估算了俯衝流體通量大小及氧逸度。計算結果發現,這些樣品在俯衝過程中經歷了大量氧化性流體,並且指示這些流體來源於下伏蛇紋石化板片橄欖巖(serpentinised slab mantle)。該研究為利用Mo同位素體系示蹤俯衝流體性質提供了全新思路,對理解島弧巖漿作用、地幔楔氧逸度及研究殼幔循環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近期,該課題組在非傳統穩定同位素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進展,其中通過揭示Fe同位素在MORB演化過程中的分餾機制為矽酸鹽地球具有球粒隕石δ56Fe值這一假說提供了重要依據,相關工作已發表在國際地球化學領域期刊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陳碩博士為論文第一作者,陳碩博士和牛耀齡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

相關焦點

  • 國際學術期刊Nature子刊發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最新科研成果
    8月12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雜誌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在線發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最新科學研究成果「Pyropia yezoensis genome reveals diverse mechanisms of carbon acquisition
  • 美國科學院院刊刊發中科院海洋所軟體動物發育演化研究新進展
    圖為笠貝和石鱉Hox表達模式12月23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刊發中科院海洋所劉保忠課題組題為「Dorsoventral decoupling of Hox gene expression underpins the diversification
  • Nature刊發海洋高等研究院最新研究成果
    該文章成果由中國海洋大學海洋高等研究院/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綠卡客座教授、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領軍科學家、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主任蔡文炬院士為第一作者,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主任
  • 河南這所高校,研究成果登上nature子刊!
    近日,Nature子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發表標題為"Azvudine (FNC): a promisingclinical candidate for COVID-19 treatment"的研究論文,詳細報導了河南師範大學常俊標教授研製的
  • Nature刊發海大最新研究成果!
    該文章成果由中國海洋大學海洋高等研究院/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綠卡客座教授、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領軍科學家、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主任蔡文炬院士為第一作者,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主任吳立新院士為共同通訊作者,實驗室在讀博士生耿濤以及來自美國、澳大利亞的多位知名學者為合著者的科研團隊共同完成。
  • 自然資源部海洋二所科研團隊在nature子刊發文闡述海洋生物地球...
    圖1 海洋生物地球化學觀測平臺與主要國際計劃的時間線中國網5月28日訊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獲悉,2020年5月,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態環境觀測與模擬團隊應邀在Nature子刊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上發表了題為「Monitoring ocean biogeochemistry
  • 海洋日報|中國首艘豪華郵輪將於10月18日在上海開建
    本航次圍繞南黃海和長江口海域資源與環境的主要科學問題,聚焦黃海冷水團和長江口低/缺氧區兩個典型生態區,開展了水文、化學、生物和底/地質過程等多學科交叉的綜合調查與研究。2.Science子刊刊發中科院海洋所熱帶跨海盆相互作用最新研究成果8月21日,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了題為Weakening
  • Nature子刊:太陽能電池效率或大幅提升!
    相關成果發表在《自然·化學》。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19-0297-7現代太陽能電池板採用工作原理基本一樣:一個光子產生一個激子,激子轉化為電流。
  • 《Science Advances》刊發LTO研究團隊海洋環流研究成果
    海洋作為氣候系統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因其大尺度海洋環流在全球熱量、淡水平衡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那麼,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海洋環流是否已經發生顯著改變?海洋垂直結構變化是否與海洋環流變化同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王春在研究團隊付垚博士聯合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和德國基爾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科學家應用觀測數據對以上問題進行了探索。
  • 南大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Gate tunable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for reconfigurable neural network vision sensor"(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
  • Nature 子刊Scientific Reports發表張葳葳老師研究成果
    理論研究和實驗表明,在高壓條件下,許多經典化學中被「禁止」的化合物開始穩定存在。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期刊官網:https://www.nature.com/natfood/目標和範圍到2050年,世界面臨著維持地球健康和100億人口的前所未有的挑戰。食品生產,加工,分銷和消費領域的許多科學學科的研究已經建立並且不斷發展 - 食品界現在需要高質量的食品 聯合思考全球糧食挑戰及其解決方案的主題資源。
  • 海大學者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子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原標題:海大學者在Science子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2019年6月14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科學•進展》)在線發表了題為「楊氏雙縫路徑測量中動量擾動的實驗觀測」(Observing momentum disturbance in double-slit 「which-way
  • 深海所發表深淵環境汙染研究系列成果
    近期,中科院深海所彭曉彤團隊與天津大學孫若愚、劉羿團隊以及法國科學院土魯斯地球環境研究所、南開大學、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利用深海所自主研發的深淵著陸器採集的馬裡亞納海溝和雅浦海溝生物樣品,通過汞同位素揭示了深淵甲基汞的來源與遷移途徑。
  • 南京大學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34;(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
  • 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林琳老師與合作團隊在Nature發表快速射電暴最新研究成果
    最新觀測證實極強磁場中子星(磁星)是快速射電暴的來源之一。這也是目前唯一被觀測驗證的可以產生快速射電暴的天體。11月5日正式出版的《自然》(Nature)雜誌刊發一組文章報導這一重大突破,其中包含由天文系林琳老師為第一作者的題為《銀河系內磁星爆發期射電脈衝輻射的零探測》(No pulsed radio emission during a bursting phase of a Galactic magnetar)的文章。
  • 我校教師曹志林在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研究成果
    近日,我校資源與環境學院教師曹志林與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合作,繪製了水稻的高解析度三維基因組圖譜,揭示了水稻三維基因組結構對基因的轉錄調控機制,以及遺傳變異對三維基因組結構及基因表達的影響。
  • 林東昕Nature子刊再發GWAS研究新成果—新聞—科學網
    資料圖  來源:網絡 生物通報導 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復旦大學、德克薩斯大學等10多家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鑑別出了中國人群喉鱗狀細胞(laryngeal 為了鑑別出喉鱗狀細胞癌的一些遺傳標記物,研究人員針對來自中國人群的933名喉癌患者以及1995名無癌對照人群展開了GWAS研究。在包含2398名喉癌患者以及2804名對照的3個獨立小組中對最有前景的變異進行了驗證,從中他們鑑別出了位於11q12 (rs174549)、 6p21 (rs2857595)和12q24 (rs10492336)的3個新的易感位點。
  • 浙江大學:最近連發2篇Science和多篇Nature子刊!
    在國家雙一流名單公布的最近一個多月裡,浙江大學在科研方面就取得了很大突破,連續發表2篇Science(含參與發表1篇)和5篇Nature子刊,上升勢頭可謂非常強勁。  這些論文來自浙大不同院系,包括生命科學研究院、醫學院、化學系、物理系、農學院等。
  • 中科院院刊刊文支持深圳4城升格直轄市,刊文專家:純粹學術研究
    南都訊 8月3日 ,一則「中科院刊發文支持深圳等四城市升直轄市」的消息被媒體發布後,引發熱議,登上了微博熱搜前列。南都記者聯繫到論文作者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王開泳,他郵箱回復記者稱,「這篇文章純粹是學術研究,只是一家之言,不是國家政策,也沒有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