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東昕Nature子刊再發GWAS研究新成果—新聞—科學網

2021-01-09 科學網

資料圖  來源:網絡

生物通報導 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復旦大學、德克薩斯大學等10多家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鑑別出了中國人群喉鱗狀細胞(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的三個易感位點。相關論文發表在9月7日的《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誌上。

中國醫學科學院的林東昕(Dongxin Lin)院士以及吳晨(Chen Wu)博士是這篇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林東昕院士的主要學術貢獻包括揭示並闡明我國食管癌、胰腺癌、肺癌等腫瘤的易感基因及基因-環境交互作用、遺傳變異對腫瘤放化療療效及預後的影響。至2013年已發表科學論文210餘篇,其中13篇發表在遺傳學領域頂級期刊Nature Genetics。論文累計SCI影響因子1100多分,被引用8060多次。

頭頸部鱗狀細胞癌,在世界範圍內是第六位常見的惡性腫瘤,其中喉鱗狀細胞癌(喉癌)佔頭頸部鱗狀細胞癌的第二位。2011年,據估計僅在美國就有12740名(10160名男性和2580名女性)罹患喉癌的新患者,佔當年所有新增癌症患者中的0.7%,而喉癌又佔了全美癌症相關死亡人數的0.6%。在香港,2009年喉癌發生率排全部頭頸部腫瘤的第三位。

根據WHO國際腫瘤研究署(IARC)的權威統計資料(Global Cancer Statistics)顯示,我國喉鱗癌伴轉移患者5年生存率低於60%,絕大多數的喉癌患者是男性。喉癌明確的病因至今不明,然而有一些高危因素被認為與疾病的發展相關。菸草和酒精的濫用是主要的病因學因素。由各種刺激引起的慢性喉部炎症和長音過度使用對喉癌的進展有促進作用。

為了鑑別出喉鱗狀細胞癌的一些遺傳標記物,研究人員針對來自中國人群的933名喉癌患者以及1995名無癌對照人群展開了GWAS研究。在包含2398名喉癌患者以及2804名對照的3個獨立小組中對最有前景的變異進行了驗證,從中他們鑑別出了位於11q12 (rs174549)、 6p21 (rs2857595)和12q24 (rs10492336)的3個新的易感位點。

研究人員發現每個位點的次要等位基因(minor allele)均顯示保護效應,比值比(Odds ratio, OR)分別為0.73 (0.68–0.78; P = 1.00 × 10−20)、 0.78 (0.72–0.84; P = 2.43 × 10−15)和0.71 (0.65–0.77; P = 4.48 × 10−14)。這些變異種沒有任何一個顯示與菸草或飲酒之間存在相互影響。

研究人員表示,新研究是首次對喉鱗狀細胞癌展開GWAS研究,研究結果將推動更深入地了解喉癌的病因學。

此外,上個月林東昕院士還與新鄉醫學院的王立東(Li-Dong Wang)教授,以及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Philip R Taylor合作,共同在《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誌上發表了針對中國人群食管鱗狀細胞癌的GWAS研究結果(延伸閱讀:林東昕院士等Nature子刊發表癌症GWAS研究新成果 )。

通過對以往三項GWAS研究進行聯合分析,鑑別出了一些新的ESCC易感位點以及ESCC高風險的太行山區域人群所特有的一個新位點。這為我們更深入地了解食管癌的發病機制,為食管癌高危人群預警、早期診斷、個體化預防和治療以及新型高效藥物的篩選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分子靶標。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林東昕Nature子刊再發GWAS研究新成果
    2.科學網新聞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雜誌將接收包括食品生產、加工、分銷和消費的自然科學、應用和社會科學的文章,以及簡要通訊、評論、觀點、事件、新聞等。
  • Nature子刊:太陽能電池效率或大幅提升!
    近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科研人員開發出一種利用單線態裂變來提高太陽能電池效率的新方法相關成果發表在《自然·化學》。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19-0297-7現代太陽能電池板採用工作原理基本一樣:一個光子產生一個激子,激子轉化為電流。
  • 南大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Gate tunable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for reconfigurable neural network vision sensor"(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
  • 新冠肺炎治療新進展!河南這所高校,研究成果登上nature子刊!
    近日,Nature子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發表標題為"Azvudine (FNC): a promisingclinical candidate for COVID-19 treatment"的研究論文,詳細報導了河南師範大學常俊標教授研製的
  • 我校教師曹志林在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研究成果
    近日,我校資源與環境學院教師曹志林與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合作,繪製了水稻的高解析度三維基因組圖譜,揭示了水稻三維基因組結構對基因的轉錄調控機制,以及遺傳變異對三維基因組結構及基因表達的影響。
  • Nature子刊刊發中科院海洋所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中科院海洋所大洋巖石圈與地幔動力學課題組關於利用Mo同位素體系示蹤俯衝帶流體性質最新成果,對理解島弧巖漿作用、地幔楔氧逸度及研究殼幔循環作用具有重要意義。陳碩博士為文章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
  • 「研究黑磷不只是為了發論文」—新聞—科學網
    喻學鋒 ■本報記者 沈春蕾 以石墨烯為代表的二維材料,被譽為21世紀的超級材料,有望發展成為下一個萬億級的產業。2014年,黑磷作為二維材料領域的一顆新星,它的橫空出世迅速引起了國內外科學界和產業界的廣泛興趣。從最初的電晶體,到後來的光電子器件,再到催化、能源、生物醫學等領域,黑磷展現出廣闊而巨大的應用前景。 「我們已經在黑磷晶體製備技術領域首次實現單管50克的新突破。」
  • 【澎湃新聞】Nature子刊:同濟大學高紹榮團隊建立大幅降低基因編輯...
    【澎湃新聞】Nature子刊:同濟大學高紹榮團隊建立大幅降低基因編輯模式動物嵌合率的新方法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2020-09-21
  • 南京大學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34;(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
  • Nature子刊:張如剛團隊發現ARID1A突變的卵巢癌治療新策略
    Nature子刊:張如剛團隊發現ARID1A突變的卵巢癌治療新策略 2021-01-12 18: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Nature子刊有多少、Nature系列期刊等級,一篇文章整明白!
    《Nature》是綜合性刊物,而子刊(即Nature research journals)領域要窄一些,專門針對某一類別的研究《Nature》及這57本子刊的影響因子信息如下:可以看到,《Nature》子刊更專注於某一特定領域,並且大部分《Nature》子刊(即Nature research journals)的水平還是不錯的,影響因子都相對較高,也都是本領域權威期刊。
  • 重慶郵電大學副教授房然然在《Nature》子刊上發表封面文章
    《Nature》子刊封面 重慶郵電大學供圖 華龍網發    華龍網4月13日17時55分訊(李婷婷)日前,國際頂級光學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登了重慶郵電大學理學院房然然副教授作為第一作者與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光學中心合作研究的最新成果
  • 國際學術期刊Nature子刊發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最新科研成果
    8月12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雜誌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在線發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最新科學研究成果「Pyropia yezoensis genome reveals diverse mechanisms of carbon acquisition
  • Nature子刊:CCR5基因再出新成果,CCR5編碼的LncRNA會促進愛滋病病毒的感染能力
    該研究發現發現對於CCR5-∆32等位基因純合個體全因死亡率增加21%。表明CCR5-∆32的純和突變是有害的。詳情點擊:賀建奎進行的基因編輯嬰兒,死亡率增加,預期壽命會縮短2019年6月17日,Nature 子刊 Nature Immunology 雜誌刊登了題為:CCR5AS lncRNA variation differentially regulates CCR5, influencing HIV disease outcome
  • Nature子刊重磅:騰訊 AI Lab 聯合研究成果,揭示男性脫髮的潛在病理學機制
    11月17日,騰訊公布了一項人工智慧助力藥物發現的新進展。通過騰訊自研的提升蛋白質結構預測精度的新方法,聯合研究團隊首次解析了II型5a還原酶(SRD5A2)的三維結構,揭示了治療脫髮和前列腺增生的藥物分子「非那雄胺」對於該酶的抑制機制,這將有助於深化研究相關疾病的病理學機制及藥物優化。
  • Nature子刊重磅:騰訊 AI Lab 聯合研究成果 揭示男性脫髮的潛在...
    11月17日,騰訊公布了一項人工智慧助力藥物發現的新進展。通過騰訊自研的提升蛋白質結構預測精度的新方法,聯合研究團隊首次解析了II型5a還原酶(SRD5A2)的三維結構,揭示了治療脫髮和前列腺增生的藥物分子「非那雄胺」對於該酶的抑制機制,這將有助於深化研究相關疾病的病理學機制及藥物優化。
  • 重大團隊發表人文社科領域首篇Nature子刊級別論文
    重大團隊發表人文社科領域首篇Nature子刊。網絡截圖 華龍網發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4日16時20分訊(記者 馮茴花)今(4)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從重慶大學獲悉,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重大管理科學與房地產學院任宏教授和蔡偉光副教授團隊聯合國內外多位研究者共同完成的論文「Dilution effect of the building area on energy
  • Nature 子刊Scientific Reports發表張葳葳老師研究成果
    理論研究和實驗表明,在高壓條件下,許多經典化學中被「禁止」的化合物開始穩定存在。
  • 寶雞文理學院馮海濤博士在Nature子刊和JACS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近日,寶雞文理學院化學化工學院、陝西省植物化學重點實驗室、AIE(聚集誘導發光)研究中心馮海濤博士一個月內以第一作者在國際頂級期刊連發三篇重量級學術論文。其中,研究論文「Tuning molecular emission of organic emitters from fluorescence to phosphorescence through push-pull electronic effects」發表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SCI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