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子刊Scientific Reports發表張葳葳老師研究成果

2021-02-21 中國農業大學

理論研究和實驗表明,在高壓條件下,許多經典化學中被「禁止」的化合物開始穩定存在。我校理學院張葳葳老師及其合作者,美國石溪大學地學系Artem R. Oganov教授,美國卡內基地學研究所Alexander F. Gonchrov教授的這一最新研究成果在今天出版的Nature 子刊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

  

2013年底,我校張葳葳老師及其合作者們在這方面的開創性工作——NaCl體系中高壓下反常計量比化合物相關研究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從該體系中發現了像Na3Cl和NaCl7這樣奇異的化合物,從而打破了傳統經典的「八電子規則」。

張葳葳老師關於K-Cl體系的研究,有更多新奇化合物及物理現象發現,隨著壓力升高而穩定的「禁止」化合物在列表上迅速增加,如K3Cl,K2Cl,,K3Cl2,,K4Cl3,K5Cl4,K3Cl5,KCl3,KCl7等等,這些化合物都可以在高壓下陸續穩定存在,並且都呈現金屬性(KCl除外),而傳統化學預測氯和鉀只能以離子鍵結合。這些化合物由結構預測代碼USPEX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商用代碼VASP首次被理論預測得到,並由高溫高壓合成實驗驗證。

  

張葳葳表示,這項研究有兩個令人驚喜的地方,一是該研究預測並通過實驗證實了之前未知的化合物KCl3能夠在接近常壓的條件下存在。二是該研究發現了一個二維金屬化合物的家族,它們的結構和常見的KCl相近,但是存在額外的可以導電的K原子層。

  

張葳葳老師說:「從事Na-Cl化合物和K-Cl化合物的研究令人激動,我知道我們在探索直觀化學世界的界限,但是驚訝於它得到的結果遠遠超過預期。」

  

Oganov教授說:「如果像Na-Cl和K-Cl這樣簡單的體系就展現出如此複雜而違反直覺的化學性質,這意味著化學尚存在許多東西,有待我們去發現和理解。」Goncharov教授則表示:這項工作表明現代的理論預測手段是多麼強大。剛開始一起工作時,我曾懷疑用USPEX方法做出這些預測太瘋狂,但隨著工作的進行,卻震驚於這些預測是多麼令人信服,儘管開始時它顯得那麼瘋狂。

相關焦點

  • Scientific Reports發表張葳葳老師研究成果(圖文)
    我校理學院張葳葳老師及其合作者,美國石溪大學地學系Artem R. Oganov教授,美國卡內基地學研究所Alexander F. Gonchrov教授的這一最新研究成果在今天出版的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
  • 李秉天在Nature系列《Scientific Reports》發表研究成果
    近日,山東科技大學海洋學院海洋技術系青年教師李秉天博士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系列國際綜合性期刊《Scientific Reports》發表論文《Variability of coherent and incoherent features of internal
  • 我校教師曹志林在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研究成果
    近日,我校資源與環境學院教師曹志林與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合作,繪製了水稻的高解析度三維基因組圖譜,揭示了水稻三維基因組結構對基因的轉錄調控機制,以及遺傳變異對三維基因組結構及基因表達的影響。
  • 國際學術期刊Nature子刊發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最新科研成果
    8月12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雜誌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在線發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最新科學研究成果「Pyropia yezoensis genome reveals diverse mechanisms of carbon acquisition
  • 寶雞文理學院馮海濤博士在Nature子刊和JACS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其中,研究論文「Tuning molecular emission of organic emitters from fluorescence to phosphorescence through push-pull electronic effects」發表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SCI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12.18
  • Nature子刊刊發中科院海洋所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中科院海洋所大洋巖石圈與地幔動力學課題組關於利用Mo同位素體系示蹤俯衝帶流體性質最新成果,對理解島弧巖漿作用、地幔楔氧逸度及研究殼幔循環作用具有重要意義。陳碩博士為文章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
  • ...研究團隊揭示反彈熱制冷機制並在《Nature-Scientific Reports...
    近日,國際著名Nature系列刊物Scientific Reports 8 (2018) 6099,刊登了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金學軍教授團隊肖飛老師在固態彈熱製冷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這是金學軍教授團隊在新型固態彈熱材料研究領域又一創新性突破。上海交通大學是本文的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單位。
  • 海大學者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子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原標題:海大學者在Science子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2019年6月14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科學•進展》)在線發表了題為「楊氏雙縫路徑測量中動量擾動的實驗觀測」(Observing momentum disturbance in double-slit 「which-way
  • Nature子刊:太陽能電池效率或大幅提升!
    相關成果發表在《自然·化學》。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19-0297-7現代太陽能電池板採用工作原理基本一樣:一個光子產生一個激子,激子轉化為電流。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內容類型Nature Food 是一本月刊在線期刊,發表關於食品主題的頂級原創研究、評論、評論和意見,自然科學、應用和社會科學中與食品相關的研究。為研究人員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關於優化和保護未來食品系統的廣泛證據和專家論述。
  • 近期我校兩項科研成果分別發表在Nature子刊
    重慶大學校友總會」加入校友大家庭 01 + 一種藥物發現新方法 近日,重慶大學藥物化學生物學團隊與香港大學、第二軍醫大學團隊合作,在《自然·化學》(《Nature Chemistry》)上發表了題為
  • 青大同一學院連續在《Nature》子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近日,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孫彬和李強、李洪森團隊連續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子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李強、李洪森研究團隊以共同一作兼共同通訊作者身份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 Materials》(《自然.材料》)在線發表了題為「Extra storage capacity in transition metal oxide
  • 南大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Gate tunable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for reconfigurable neural network vision sensor"(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
  • 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林琳老師與合作團隊在Nature發表快速射電暴最新研究成果
    11月5日正式出版的《自然》(Nature)雜誌刊發一組文章報導這一重大突破,其中包含由天文系林琳老師為第一作者的題為《銀河系內磁星爆發期射電脈衝輻射的零探測》(No pulsed radio emission during a bursting phase of a Galactic magnetar)的文章。
  • Scientific reports:多能幹性因子NANOG促進癌症發生機制研究
    2015年5月22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西班牙國家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在國際學術期刊
  • 重大團隊發表人文社科領域首篇Nature子刊級別論文
    重大團隊發表人文社科領域首篇Nature子刊。網絡截圖 華龍網發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4日16時20分訊(記者 馮茴花)今(4)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從重慶大學獲悉,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重大管理科學與房地產學院任宏教授和蔡偉光副教授團隊聯合國內外多位研究者共同完成的論文「Dilution effect of the building area on energy
  • 周佳海/唐奕已合作發表2篇Nature、2篇子刊
    前言上海有機所/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周佳海研究員和UCLA的唐奕教授可謂是酶催化界的黃金拍檔,兩人合作的論文已有兩篇子刊,兩篇正刊。2016年,兩人合作的第一篇子刊發表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DOI:10.1038/nchembio.2202);2018年,兩人合作,運用以抗性基因為導向的基因組挖掘技術成功發現了一種新型天然產物除草劑,發了一篇Nature(Doi: 10.1038/s41586-018-0319-4);2019年兩人再次合作,揭示了多功能周環酶LepI的催化分子機制,發了一篇Nature
  • 重慶郵電大學副教授房然然在《Nature》子刊上發表封面文章
    《Nature》子刊封面 重慶郵電大學供圖 華龍網發    華龍網4月13日17時55分訊(李婷婷)日前,國際頂級光學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登了重慶郵電大學理學院房然然副教授作為第一作者與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光學中心合作研究的最新成果
  • 細胞生物學新貴—Cell reports
    背景介紹Cell Reports是Cell Press出版社(Elsevier的子集團)2011年創建,2012年1月發表第一期的一本開放獲取期刊。Cell Reports是三大名刊CNS中《Cell》的子刊,是Cell出版集團旗下2011年創建的開放獲取期刊。
  • 林東昕Nature子刊再發GWAS研究新成果—新聞—科學網
    資料圖  來源:網絡 生物通報導 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復旦大學、德克薩斯大學等10多家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鑑別出了中國人群喉鱗狀細胞(laryngeal相關論文發表在9月7日的《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誌上。 中國醫學科學院的林東昕(Dongxin Lin)院士以及吳晨(Chen Wu)博士是這篇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林東昕院士的主要學術貢獻包括揭示並闡明我國食管癌、胰腺癌、肺癌等腫瘤的易感基因及基因-環境交互作用、遺傳變異對腫瘤放化療療效及預後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