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月2篇!青大同一學院連續在《Nature》子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2020-08-28 山東教育新聞網

近日,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孫彬和李強、李洪森團隊連續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子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李強、李洪森研究團隊以共同一作兼共同通訊作者身份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 Materials》(《自然.材料》)在線發表了題為「Extra storage capacity in transition metal oxide lithium-ion batteries revealed byin situmagnetometry」的原創研究成果。這是青島大學首次以第一署名單位和通訊單位在該期刊發表科研論文。《Nature Materials》是由Nature出版集團出版發行的全球著名的期刊,是材料、物理、化學等交叉學科領域最具影響力的期刊之一,2019年影響因子高達38.887。

該研究聚焦於鋰離子電池中過渡族金屬化合物材料反常的超出理論極限的額外容量現象,這一現象困擾了儲能領域近20年,被國內外研究人員廣泛關注。為了揭示這一關鍵科學問題,多位國際能源領域知名專家都對該現象提出了理論解釋(如凝膠聚合物薄膜的生長,空間電荷存儲以及LiOH到Li2O和LiH的表面轉化),然而由於電極材料界面處的複雜性超出常規設備的測試能力,其蘊藏的儲能機制始終處於爭議中。

圍繞此關鍵科學問題,作者對過渡族金屬化合物儲能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取得了重大突破。基於自主構建的原位磁性監測技術和自旋電子學理論,研究揭示了過渡族金屬化合物Fe3O4的額外容量主要來源於過渡族金屬Fe納米顆粒表面的自旋極化電容,並證明這種空間電荷電容廣泛存在於各種過渡族金屬化合物中,費米面處3d電子高電子態密度發揮關鍵作用。研究結論突破了人們對傳統鋰離子電池儲能方式(Insertion、Alloying、Conversion)的認知,首次在實驗上直觀地證實了空間電荷儲鋰機制,並進一步明確了電子存儲位置。該工作不僅為設計下一代高性能儲能器件提供了新方向,也為能源材料的設計製備提供了一種有力的測試分析技術。

孫彬等與上海交通大學黃興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大學張統一教授等合作研發了一款具有高效熱管理能力且可用於實時運動監測分析的高性能柔性可穿戴應變傳感器。基於上述實驗結果的研究論文「A high performance wearable strain sensor with advanced thermal management for motion monitoring」被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接收並發表。青島大學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單位和第一通訊單位,第一作者為2020屆物理學碩士研究生譚岑孝,孫彬、黃興溢和張統一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Nature Communications》是多學科類開放獲取期刊中的翹楚,致力於生物、物理、化學和地球科學等各領域的高質量研究。其發表的論文對各領域的專家來說都意味著相關學科的重大突破。

對於柔性可穿戴電子器件而言,除卻器件本身功能,有兩個問題值得關注:一是電子器件運行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熱量,累積的熱量會影響器件的功能,甚至縮短器件的壽命,而目前柔性電子器件的封裝為PDMS、環氧樹脂等,不利於器件的散熱;二是器件的安全性,即器件本身不能對人體產生任何安全隱患。基於上述原因,本工作對柔性可穿戴應變傳感器進行了獨特的結構設計:由石墨烯納米帶構成導電網絡在器件發生形變時,電阻信號發生變化,可以用來實時監測人體運動情況;導熱層由摻雜了氮化硼納米片的熱塑性聚氨酯彈性體橡膠(TPU)膜構成,可將器件使用過程中產生的熱量快速實時傳導到空氣中;熱絕緣層(TPU纖維膜)則可有效防止熱量在器件和人體皮膚界面累積,保障人體安全。同時,TPU纖維膜的多孔結構也保證了皮膚的透氣性。此外,導熱層和熱絕緣層都是由TPU構成,因此兩層材料有較好的互溶性,可以將石墨烯納米帶牢牢限制在器件中,從而避免了因納米材料可能產生的毒性對人體細胞的損傷。本工作對於柔性可穿戴器件的製備提供了新的思路,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

相關焦點

  • 浙江大學:最近連發2篇Science和多篇Nature子刊!
    9月21日,教育部雙一流名單公布,浙江大學入選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入選一流學科數共有18個,位居全國高校第三。  在國家雙一流名單公布的最近一個多月裡,浙江大學在科研方面就取得了很大突破,連續發表2篇Science(含參與發表1篇)和5篇Nature子刊,上升勢頭可謂非常強勁。
  • 國際學術期刊Nature子刊發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最新科研成果
    8月12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雜誌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在線發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最新科學研究成果「Pyropia yezoensis genome reveals diverse mechanisms of carbon acquisition
  • 寶雞文理學院馮海濤博士在Nature子刊和JACS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近日,寶雞文理學院化學化工學院、陝西省植物化學重點實驗室、AIE(聚集誘導發光)研究中心馮海濤博士一個月內以第一作者在國際頂級期刊連發三篇重量級學術論文。其中,研究論文「Tuning molecular emission of organic emitters from fluorescence to phosphorescence through push-pull electronic effects」發表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SCI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12.18
  • 重大團隊發表人文社科領域首篇Nature子刊級別論文
    重大團隊發表人文社科領域首篇Nature子刊。網絡截圖 華龍網發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4日16時20分訊(記者 馮茴花)今(4)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從重慶大學獲悉,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重大管理科學與房地產學院任宏教授和蔡偉光副教授團隊聯合國內外多位研究者共同完成的論文「Dilution effect of the building area on energy
  • 周佳海/唐奕已合作發表2篇Nature、2篇子刊
    前言上海有機所/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周佳海研究員和UCLA的唐奕教授可謂是酶催化界的黃金拍檔,兩人合作的論文已有兩篇子刊,兩篇正刊。2016年,兩人合作的第一篇子刊發表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DOI:10.1038/nchembio.2202);2018年,兩人合作,運用以抗性基因為導向的基因組挖掘技術成功發現了一種新型天然產物除草劑,發了一篇Nature(Doi: 10.1038/s41586-018-0319-4);2019年兩人再次合作,揭示了多功能周環酶LepI的催化分子機制,發了一篇Nature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2019年2月24日,Nature官網正式上線了一個新子刊:Nature Food。這是一本在線期刊,將於2020年1月正式啟動。
  • 南京大學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34;(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
  • 我校教師曹志林在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研究成果
    近日,我校資源與環境學院教師曹志林與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合作,繪製了水稻的高解析度三維基因組圖譜,揭示了水稻三維基因組結構對基因的轉錄調控機制,以及遺傳變異對三維基因組結構及基因表達的影響。
  • 南大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Gate tunable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for reconfigurable neural network vision sensor"(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
  • 祝賀:山東理工大學發表首篇《Nature Commun》!
    1月5日,綜合類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線發表了山東理工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黃昊飛副教授最新研究成果——「Enantioselective extraction of unprotected amino acids coupled with racemization」,報導了一種液—液兩相手性萃取拆分製備光學純胺基酸的新策略和新方法
  • 我校自動化學院宋永端教授團隊和生命科學學院林正紅教授團隊分別取得研究領域重要突破
    同時,研究團隊將該控制理論及算法成功應用到「平移振蕩器旋轉執行器」實際系統中,取得了滿意的效果。該項成果標誌著重慶大學自動化學院在控制科學與控制工程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入了世界前列。目前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由英國皇家學院的著名教授Astolfi Alessandro擔任主編(Editor-in-Chief),由六位控制領域知名學者擔任高級編輯(Senior Editor)。該雜誌每年收到數千篇稿件,但錄用率極低,大多數錄用文章均以短文發表,只有取得重要突破的系列成果才會以長文發表。
  • 海大學者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子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原標題:海大學者在Science子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2019年6月14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科學•進展》)在線發表了題為「楊氏雙縫路徑測量中動量擾動的實驗觀測」(Observing momentum disturbance in double-slit 「which-way
  • 西工大博士生在Science與Nature兩大雜誌子刊上發表重要文章
    西工大新聞網10月19日電(趙星 徐含樂)近日,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 Advances與Nature Communications分別發表了西北工業大學關於非矽基材料納米電子器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西北工業大學材料學院李鐵虎教授與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鄢勇研究員共同指導的博士研究生趙星為兩篇文章的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
  • 重慶郵電大學副教授房然然在《Nature》子刊上發表封面文章
    《Nature》子刊封面 重慶郵電大學供圖 華龍網發    華龍網4月13日17時55分訊(李婷婷)日前,國際頂級光學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登了重慶郵電大學理學院房然然副教授作為第一作者與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光學中心合作研究的最新成果
  • 北大/電子科大,中山大學,固體物理所,三篇Nature子刊齊爭豔
    前言2019年7月16日凌晨,Nature及各大子刊紛紛更新,其中,三篇Nature子刊來自內地高校。而北大劉開輝,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熊杰等研究團隊通力合作,另闢蹊徑,添加周期表中電負性最強的元素--氟對CVD過程進行調變,發現氟的加入對材料生長有奇效,該成果發表在Nature Chemistry上。亮點速覽:1.
  • 武漢大學跨專業博士蛻變「論文達人」:1篇Nature子刊,5篇SCI論文!
    人物名片:鄧娟,仡佬族,中共黨員,1993年11月生,貴州銅仁人,2011年考入武漢大學測繪學院測繪工程專業;2015年進入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測繪工程專業攻讀專業碩士學位;2017年,考博時她放棄自己學習了六年的測繪專業,轉入電子信息學院物理電子學專業攻讀博士學位,師從鄭國興教授
  • 山東理工大學一項科學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針對這一難題,山東理工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清潔化工技術研究院副教授黃昊飛和特聘教授王鳴帶領團隊與國內外多所高校合作,在新型手性萃取劑及萃取方法方面開展了大量基礎研究工作,並在JACS、Chem.Eur.J.等高水平期刊發表多篇研究成果。2017年,該團隊創造性地開發了一種全新的含叔丁基酮結構的手性萃取劑分子,實現了對手型胺基酸99%以上對映體選擇性。
  • 東北大學教授在《Nature》子刊發表綜述論文,影響因子達17.728!
    9月2日,東北大學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劉麗君教授聯合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Dana Farber腫瘤研究所Piotr Sicinski教授在Nature子刊Nature Cell Biology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The Cell Cycle
  • 林東昕Nature子刊再發GWAS研究新成果—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發表在9月7日的《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誌上。 中國醫學科學院的林東昕(Dongxin Lin)院士以及吳晨(Chen Wu)博士是這篇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林東昕院士的主要學術貢獻包括揭示並闡明我國食管癌、胰腺癌、肺癌等腫瘤的易感基因及基因-環境交互作用、遺傳變異對腫瘤放化療療效及預後的影響。
  • Nature子刊,今年首個IF就突破12分,明年或可衝18分
    來自WoS截圖今年是Nature Sustainability拿到的第1個IF,作為Nature子刊,首個IF就超12分,確實值得我們關注~期刊基本信息關於此刊的具體情況,大家可以看看:https://www.nature.com/natsust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