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理工大學一項科學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2021-01-16 MBA中國網

液-液兩相手性萃取(Enantioselective Liquid-Liquid Extraction,ELLE)是在近年來快速發展起來的一種外消旋手性化合物的拆分方法,在生產光學純胺基酸方面有非常好的產業化前景。傳統萃取方法僅能從消旋體胺基酸中進行手性拆分,最大收率僅為50%,且水相中的殘餘對映體胺基酸不易回收再利用。

針對這一難題,山東理工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清潔化工技術研究院副教授黃昊飛和特聘教授王鳴帶領團隊與國內外多所高校合作,在新型手性萃取劑及萃取方法方面開展了大量基礎研究工作,並在JACS、Chem.Eur.J.等高水平期刊發表多篇研究成果。

2017年,該團隊創造性地開發了一種全新的含叔丁基酮結構的手性萃取劑分子,實現了對手型胺基酸99%以上對映體選擇性。隨後,團隊又開發了一種溫和條件下的胺基酸消旋新方法,並將其與萃取過程耦合,使水相中胺基酸消旋與有機相中手性胺基酸的萃取過程可以協同進行。最終,團隊巧妙設計了一種連續化萃取-水解的工藝和設備,成功實現了以L型胺基酸為底物,採用萃取方法連續製備高純度D型胺基酸,徹底解決了傳統萃取工藝收率小於50%且萃取流程長、工藝複雜的問題。該製備工藝與酶催化的動態動力學拆分方法及不對稱合成相比,在連續化生產、底物適用性、體系可循環性、反應條件溫和等方面具有更大的優勢。

1月5日,綜合類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該研究成果——「Enantioselective extraction of unprotected amino acids coupled with racemization」,報導了這一手性萃取拆分製備光學純胺基酸的新策略和新方法。該研究成果由黃昊飛、王鳴與梨花女子大學Kim Kwam Mook教授課題組合作完成。

黃昊飛為論文第一作者,山東理工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這是山東理工大學首次以第一完成單位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論文。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委、山東省政府公派留學項目和山東理工大學「雙百工程」人才支持計劃等的資助。《Nature Communications 》作為《Nature》子刊,發表內容涉及自然科學中的生物學、物理學、化學、環境、醫學、農學、機械等眾多科研領域,發表的論文具有很高的科研及應用價值。

相關焦點

  • 安徽理工大學在煤泥高效分選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安青網訊 近日,安徽理工大學微細礦物界面調控及分離團隊在煤泥高效分選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礦物加工專業朱宏政副教授創新性地提出將浮選起泡劑預先汽化後充入氣泡,使汽態藥劑由氣泡內部向其表面吸附,巧妙地解決了傳統加藥方式存在的無選擇性吸附和藥劑過剩等問題,並通過煤泥浮選試驗驗證了該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 大連理工大學在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央廣網大連12月1日消息(記者張四清 賈鐵生 通訊員呂東光)近日,大連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黃昊教授的能源材料及器件實驗室在影響因子高達11.553的國際能源領域頂級期刊《Nano Energy》上,發表以「Fe3N constrained inside C nanocages as an anode for Li-ion batteries through post-synthesis
  • 武漢理工大學在高效等級孔分子篩單晶催化材料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武漢理工大學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生命複合材料團隊陳麗華研究員在高效等級孔分子篩單晶催化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Micron-sized zeolite Beta single crystals featuring intracrystal interconnected ordered macro-meso-microporosity displaying superior catalytic performance」(晶體內跨尺度貫通等級孔大孔-介孔-微孔沸石Beta
  • 山東84歲老院士:研究DNA結構,填補國內理論空白,取得世界領先性成果!
    9月27日,在上海開幕的第九屆全國生物信息學與系統生物學學術大會上,天津大學物理系生物物理方向的創始人張春霆院士榮獲首屆中國生物信息學終身成就獎(全國僅6名),以表彰他所取得的重要學術成就和為我國生物信息學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
  • 大連理工大學在自旋電子學領域取得突破性研究進展
    大連理工大學在自旋電子學領域取得突破性研究進展 作者:謝小芳 2019-12-01 01:18   來源:大連日報   大連理工大學在自旋電子學領域取得突破性研究進展有望從根本上突破傳統晶片發熱耗電等瓶頸  11
  • 大連理工大學在化學模擬生物固氮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號:20676019,20972023,21076037,21231003)的大力支持下,大連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曲景平教授的「小分子活化與仿生催化」研究團隊,在化學模擬生物固氮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他們設計合成了一類新型鄰苯二硫酚橋聯雙核鐵配合物,建立了雙鐵分子仿生化學固氮新的功能分子模型。
  • 上海理工大學六項成果榮獲2019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
    上海理工大學共有六項科技成果獲得「2019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其中該校作為牽頭單位的項目獲得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該校教師參與的項目獲得二等獎1項,獲獎等級取得學校歷史最好成績。開發了高效率、低成本、大規模、易推廣的高性能銅合金接觸線製備關鍵技術,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與封鎖,帶動了整個接觸線製造行業的發展,為我國高速鐵路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 山西大學分子科學研究所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山西大學分子科學研究所韓高義教授課題組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山西大學為第一單位在國際權威期刊《德國應用化學》( Angew. Chem. Int. Ed.)因此製備缺陷較少或無缺陷的鈣鈦礦薄膜,對於提高PSC的綜合性能具有重要意義。利用添加劑中硫(S)、氧(O)或氮(N)等雜原子與Pb配位產生的中間絡合物,調控鈣鈦礦的結晶動力學或者鈍化缺陷而改善鈣鈦礦薄膜的結晶質量,進而減少光生載流子的複合,提高PSC的綜合性能是常用的策略之一,但添加劑與鉛離子的詳細作用模式仍有待闡明。
  • 華東理工大學N-羧基環內酸酐開環聚合方法研究獲重要成果—新聞...
    華東理工大學N-羧基環內酸酐開環聚合方法研究獲重要成果但是,這種NCA聚合方法反應速度慢(通常需要2-3天的時間完成),且難以製備較大分子量的聚肽;同時由於NCA單體穩定性一般較差,長時間反應可能導致副反應產生。更加突出的缺點是,NCA聚合對水分高度敏感,聚合反應一般在手套箱內惰性氣體保護下操作進行,限制了平行製備聚肽分子庫和大規模合成的應用。這些NCA聚合一直未能解決的核心問題和挑戰阻礙了這個領域的進一步發展和聚肽在很多領域的應用。
  • 山東理工大學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在物理類頂尖期刊PRL上發表重大研究...
    滿忠勝副教授山東理工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在OL和OE等光學領域期刊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30餘篇。近日,山東理工大學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滿忠勝副教授在光子軌道角動量研究領域獲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以「Dual Coaxial Longitudinal Polarization Vortex Structures」為題發表於國際物理領域頂級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評論快報)上。
  • 朱正林、宋磊帶隊拜訪山東理工大學
    1月6日上午,區委書記朱正林,區委副書記、代理區長宋磊帶隊拜訪山東理工大學,與山東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呂傳毅就雙方深化合作開展交流。區領導盧華棟、國愛梅、楊曉軍、蘇瑞剛、李玲、劉恩慧參加活動。朱正林、宋磊一行先後到山東理工大學工程陶瓷研究院、國際精準農業航空應用技術研究中心、雷射高端裝備製造研究中心、聚氨酯研究院和新能源汽車協同創新中心參觀考察,聽取相關項目研發、運營、發展等方面的情況介紹。在座談會上,呂傳毅簡要介紹了山東理工大學目前的建設發展情況。他表示,臨淄是齊文化發祥地、歷史名城、工業強區,雙方在不少領域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礎,是理想的合作夥伴。
  • 大連理工大學在高效光/電催化應用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為探索新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基於光催化與電催化研究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大連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孫立成院士團隊的侯軍剛教授在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在太陽能光催化分解水領域,如何提高光生載流子的定向移動,避免載流子複合,成為光催化體系中的關鍵科學問題。
  • 東理工大學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 (DSSCs) 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索比光伏網訊: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解永樹教授在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 (DSSCs) 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最新研究成果「Efficient Solar Cells Sensitized by Porphyrins with Extended Conjugation framework and a Carbazole
  • 華南理工大學進入ESI農業科學領域全球前千分之一
    文/徐靜  ESI千分之一學科是國際頂端學科的重要標誌   目前,ESI已成為評價國際學術水平及影響力的重要指標。它是美國科技信息所推出的衡量科學研究績效的分析評價工具,共設置22個學科,只有近十年論文總被引次數排在該學科前1%的機構才能進入ESI前百分之一排名。
  • 華東理工大學在高性能近紅外染料前沿應用研究取得系列新進展
    近期,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郭志前教授課題組在高性能近紅外染料的前沿基礎和應用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階段性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化學科學》和《配位化學評論》。
  • 山東大學步宇翔教授團隊光能轉換研究成果取得新進展
    近日,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步宇翔教授團隊在單線態裂分(singlet fission)研究領域取得了新進展。相關成果以「General Dual-Switched Dynamic Singlet Fission Channels in Solvents Governed Jointly by Chromophore Structural Dynamics and Solvent Impact: Singlet Pre-Fission Energetics Analyses
  • Nature Commun 華東理工大學光催化劑理性設計取得最新研究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計算化學中心和工業催化研究所的王棟特聘副研究員,在金屬負載型TiO2光催化劑理性設計方面取得最新研究進展,研究成果以「Function-oriented design of robust metal cocatalyst for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on metal/titania composites」為題,發表在
  • 江西理工大學《JACS》稀土新材料研究領域又一重要突破!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江西省青年科學基金,無序物質科學研究中心啟動基金,江西省雙千計劃和江西理工大學雙一流學科建設經費的支持下,江西理工大學無序物質科學研究中心張毅和葉恆雲教授團隊在稀土新材料研究領域取得又一重要突破,最新成果近期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國化學會志》)以「Large Piezoelectric
  • 大連理工大學最新研究成果揭示近10年北極夏季海冰物理性質劇烈變化
    近日,大連理工大學海岸和近海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李志軍教授團隊在北極海冰變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Physical properties of summer sea ice in the Pacific sector of the Arctic during 2008−2018」發表在地球科學領域國際權威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 輝煌「十三五」 |系列發布《對話高校》之山東理工大學
    「十三五」期間,山東理工大學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緊盯「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國內知名的教學研究型大學」的奮鬥目標,打造高水平的專業技術隊伍和管理服務隊伍,著力提升學生成長成才能力、應用基礎研究能力和校地融合發展能力,深入解放思想,持續深化改革,用改革激發全校師生員工幹事創業的無限熱情,用改革賦能學校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