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連理工大學揭示近10年這一"全球變化",成果引起國際關注!
近日,大連理工大學海岸和近海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李志軍教授團隊在北極海冰變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Physical properties of summer sea ice in the Pacific sector of the Arctic during 2008−2018"發表在地球科學領域國際權威期刊
-
最新研究表明,北極夏季海冰很可能在2050年之前消失
自從1979年開始記錄衛星以來,夏季北極冰的面積減少了40%,體積減少了70%如果排放量仍然很高,則即使在冬季,北極地區也可能會無冰最新研究表明,即使迅速削減了導致氣候危機的碳排放量,現在極有可能在2050年之前使北極夏季海冰消失。
-
北極夏季海冰最早2035年可能完全消失
本周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有力地證實了上述預測:到2035年,北極夏季的海冰很可能會完全消失此外,這種變化還在加速:升溫的0.75℃發生於過去10年。 「過去,白令海的北部海域一年裡有8個月被海冰覆蓋。如今,只有3-4個月裡我們能看到海冰,」一個北極原住民領導者小組在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局2019年的北極年度報告中寫道。 變暖影響幾乎涉及到北極地區生活的各個方面。
-
最新!大連理工大學科研又有重大突破,10項成果獲國際關注!
一、極端條件熱物理與能源系統團隊在太陽能界面蒸發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大連理工大學能動學院極端條件熱物理與能源系統團隊在太陽能界面蒸發領域取得進展,其最新研究成果連續發表於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
一項科學模擬表明,到2050年,北極夏季的海冰將完全消失
而在人為導致氣候變化的如今,這個周期似乎變得不那麼穩定了。近幾十年來,北極海冰的總體覆蓋率一直在下降,每年的增長幅度較小,而後退幅度更大。雖然北極仍然一如既往地保持凍結,即使在夏天也被海冰覆蓋,但這種情況可能不會持續太久。
-
北極海冰何時會消失?科學家預測,北極或15年內夏季無冰!
而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上的一項研究預測,由於海冰消失速度太快,北極地區可能最快從2035年開始出現「夏季無冰」。探險隊負責人馬庫斯·雷克斯(Markus Rex)表示:「如果北極地區的變暖趨勢持續下去,在幾十年內,我們將在夏季擁有無冰的北極。」 而科考隊的科考結果得到了位於科羅拉多博爾德大學的國家冰雪數據中心(NSIDC)衛星數據的支撐,根據最新的數據顯示,2020年北極海冰面積已達到有記錄以來的夏季第二低。
-
大連理工大學最新研究成果被國際頂級期刊錄用!
王清,大連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主要從事發展合金設計方法和研發先進工程合金材料的研究工作,涉及的合金體系主要有高性能鈦/鋯合金、導電銅合金、核電反應堆用特種不鏽鋼、高熵合金等。該工作在2018年發表在國際金屬材料領域頂級期刊《Acta Materialia》上,且被評為'高被引論文'。在此基礎上,採用相場方法模擬了共格組織的演化過程,揭示了材料微觀組織的成分關聯機制,實現了對材料宏觀力學性能的調控,由此形成以性能目標為導向的高性能工程合金成分設計。
-
北極海冰日漸衰減,科學家在行動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任宏利告訴《中國科學報》,這個時間節點可能在2050年左右出現。不過,科學家對北極何時出現夏季無冰狀態還有爭議。 北極海冰預測可以為全球氣候變化監測、北極航道利用、北極資源開發、北極地區環境評估等提供科學依據和參考。
-
日本揭示北冰洋海冰消融惡性循環機制,對北極航線意義重大
日本揭示北冰洋海冰消融惡性循環機制,對北極航線意義重大 新華社東京10月2日電 日本國立極地研究所等機構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北冰洋海冰減少導致海水吸收更多太陽光,海水升溫導致更多海冰融化,形成惡性循環。
-
北極海冰減少 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與合作者研究發現,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氣溶膠等汙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相關研究成果於8月31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近期,有關北極海冰減少的壞消息接二連三:加拿大現存最大、最完整的米爾恩冰架坍塌,格陵蘭島冰蓋加速融化且將不復存在,甚至有科學家預測15年內北極海冰將消失。
-
北極海冰減少 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與合作者研究發現,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氣溶膠等汙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相關研究成果於8月31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近期,有關北極海冰減少的壞消息接二連三:加拿大現存最大、最完整的米爾恩冰架坍塌,格陵蘭島冰蓋加速融化且將不復存在,甚至有科學家預測15年內北極海冰將消失。北極海冰真的會越來越少甚至消失嗎?
-
北極海冰減少,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海冰曾是北冰洋的「甲冑」,如今「甲冑」越來越薄、越來越軟,有些已變成「輕紗」。海冰變化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一個能引發海洋和大氣一系列變化的導火索。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與合作者研究發現,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氣溶膠等汙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相關研究成果於8月31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
-
北極海冰面積再現低值丨北極何時無冰?尚難準確測定
國際社會非常關注何時會出現北極夏季無冰狀態,即北冰洋的海冰面積小於100萬平方公裡。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任宏利告訴《中國科學報》,這個時間節點可能在未來20~30年出現。不過,科學家對北極何時出現夏季無冰狀態還有爭議。最新海冰覆蓋面積預測根據衛星觀測數據,北極海冰的覆蓋面積每年3月份最大,9月份最小。
-
北極海冰減少後果很嚴重 對全球氣候演變影響大
新聞背景 剛剛過去的冷冬讓「北極海冰」這個詞被頻頻提起。北極是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窗口,北極海冰的氣候效應一直是全球氣候變化研究中的重要內容。近些年,有關國家競相開展北極海冰研究,以預測北極生態系統的變化、評估變化趨勢並制定相關對策。而我國研究人員近期也對此做出了獨創性的研究。
-
最新研究表明,最壞的情況下,到2035年北極夏季將無冰
北極迅速融化的海冰繼續超過我們對未來最可怕的預測,而這與過去並沒有脫節。一個基於地球歷史上最後一個溫暖時期的改進的新模型表明,雨水和融化的水可能會比我們想像的更早地導致北極夏季海冰的消失。15年的時間裡,北極有可能幾乎沒有海冰了。
-
30年內,北極夏季無冰?!全球21個機構的研究來了
一項新研究稱即使二氧化碳排放得到控制北極海冰也會消失!01當前,北極常年被海冰覆蓋。每年夏天,海冰覆蓋面積都在減小,而在冬天又會重新增大。持續全球變暖影響下,北冰洋被海冰覆蓋的整體面積在過去幾十年裡迅速減小,這對北極的生態系統和氣候產生極大影響。
-
海冰崩裂,凍土融化;2050年北極海冰可能完全消失!
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他們所謂的「最後一個冰區」,格陵蘭島西北2000公裡的一片海洋,北極夏季海冰可能會在這裡存活幾十年。 如中所述地球物理研究快報如上所述,北冰洋的海冰覆蓋面積已經下降從1984年到2018年,平均增長了三分之一以上。
-
北極海冰達到2020年最低值,此前的預測集體失靈?
2020年,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偏中性,秋季開始,一個弱的La Nina處於發展狀態,在這樣的年份形成海冰最小值,可以看做真正意義上的海冰極值。2020年是夏季沒有極渦異常活動,且不是厄爾尼諾年裡,北極海冰最少的一年。 每年海冰面積呈現周期性變化。
-
北極垂危!北極恐將夏季無冰,氣候變化重災區
德國北極科考隊帶回北極垂危的毀滅性證據,並警告北極恐將在數十年內面臨"夏季無冰"的狀況。此次北極科考活動叫作"馬賽克"探險計劃,由德國阿爾弗雷德·韋格納極地與海洋研究所(AWI)領導。隊員包括來自德國、中國、俄羅斯等近20個國家的數百名科學家。整個活動耗資1.4億歐元,是極地考察項目中最昂貴、最複雜的一次。
-
北極海冰有所恢復?2019年冬季不再創新低,但這並非好消息
隨著氣候變化的影響進行,北極海冰的總量繼續呈下降趨勢。這種情況在過去的一年中也不例外,根據美國宇航局的說法,在今年冬天,北極海冰達到年度極大值的時候,海冰面積顯著偏少,是衛星1979年觀測以來第七低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