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在上海開幕的第九屆全國生物信息學與系統生物學學術大會上,天津大學物理系生物物理方向的創始人張春霆院士榮獲首屆中國生物信息學終身成就獎(全國僅6名),以表彰他所取得的重要學術成就和為我國生物信息學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
張春霆,1936年出生於山東煙臺,從1984年起一直在天津大學物理系工作至退休。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1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在 Nature Biotechnology, Nucleic Acids Research, EMBO Reports, Bioinformatics 等具有高國際影響力的期刊上發表通訊作者論文100餘篇,獲他人引用8000餘次;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天津市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等獎勵(均為唯一完成人)等榮譽。
1984年,張春霆來到天津大學物理系任教,在學科交叉的趨勢下,物理學和生物學開始融合,張春霆作為中國生物物理研究的領軍人物之一,帶領天津大學的學生對生物體結構進行研究,探索著生命的秘密,為天津大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計算機科學、社會科學領域進入全球排名前1%(ESI Top 1%)做出了突出貢獻。同時,經他努力爭取,天津大學獲教育部生物學碩士點、博士點直至生物學一級學科授權。
在科研方面,作為我國生物信息學研究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張春霆原創性地提出了DNA序列分析的對稱性理論,即著名的Z曲線理論,開拓了用幾何學方法分析DNA序列的新方向,填補了國內理論的空白,該方法也成為了遺傳、分子進化學和指紋學等研究中的一項新工具,為在基因組學和生物信息學中得到廣泛應用,在國際生物信息學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同時,他在蛋白質結構的預測研究中也取得了世界領先性的成果,將預測的準確度從75%提高到了95%以上,義大利國際基因工程與生物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法拉其教授對其讚譽有加,"張春霆對DNA結構做了'極有價值的研究',是一筆最有價值的財富。"
中國生物信息學終身成就獎獲獎證書及獎盃
張春霆高瞻遠矚,為推動我國生物信息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分別在1997、2008和2016年與其他專家組織以"生物信息學"、"合成生物學"和"大數據和精準醫學時代的生物信息學核心理論問題與應用體系"為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探索我國生物信息學發展方向以及平臺和隊伍建設,為國家中長期規劃和相關政策提供了建議。
同時,由張春霆創辦的天津大學生物信息中心,迄今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國務院前副總理李嵐清、教育部前部長陳至立、教育部前副部長周遠清等都曾到這裡視察。其英文網站也成為向國外同行展示我國生物信息學研究成果的窗口之一,被國內外大學、研究機構及個人訪問幾千萬次,為天津大學網絡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貢獻。2019年11月,國家生物信息中心在北京掛牌成立,天津大學生物信息中心是其主要加盟成員之一,他們共同為新型冠狀病毒基因組研究做出重要貢獻。
在張春霆看來,生物數據的巨量積累必將導致重大的生物學規律的發現,在這個百年難得的機遇與挑戰中,中國學者應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天津大學招生辦"頭條號!
(本文部分圖文素材來自天津大學官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