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津培:填補中國化學鍵能研究空白

2020-12-04 中國江蘇網

【連網】(記者 周 瑩 通訊員 王雅萱)板浦古鎮曾集聚汪、程、許三大望族,程津培的祖上正是板浦古鎮三大望族之一。

抗日戰爭爆發後,戰火波及板浦。為了減少資源和人才損失,淮北鹽場決定內遷,其中就包括程津培父親一家。抗戰勝利後,程津培的父母又跟隨鹽場搬遷到天津塘沽。1948年,程津培出生在天津塘沽。他的上面還有4個哥哥,整個家庭都靠父親微薄的工資維持生活。

1957年,程津培的父親因腦溢血不治離開人世。曾是蘇北名校海州師範才女的母親深知知識的重要性,即使生活再困難,也從未放棄孩子們的教育。程津培兄弟5個,其中4個是大學生。「從那時起,母親用柔弱的肩膀,支撐著5個孩子求學和家中老人的所有開銷。」

1972年,國家啟動工農兵大學生計劃,程津培遇到了一位天津師範大學的招生老師,這位老師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當時,程津培正在山西插隊。因為表現出眾,被抽調到縣裡工作。程津培選擇學習化學是因為這位招生老師對他說:「你一定要到『咱系』來。」這句朋友般的召喚讓程津培走進了化學的世界。大學即將畢業時,程津培參與了一個關於「氣敏電阻」的項目,這個項目讓他對科研產生了濃厚興趣。1978年,國家恢復了研究生制度,程津培考入南開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後最早的一批碩士。

碩士畢業後,程津培很快又獲得公派留學的機會。然而,國外獨特的教育方式讓習慣當好學生的程津培吃了虧。

因為美國的考試內容並不是知識點,而是讓學生結合物理、有機化學的相關原理,在最短時間內解釋最新的科研課題是如何研究成功的。一個小時的時間,程津培只答出了4道題中的3道。

從那一天開始,在美國西北大學的圖書館、實驗室,人們經常看到一個東方人的面孔。幾年後,程津培以出色的成績畢業於美國西北大學,獲得了中國學生在該校的第一個有機化學博士學位。他的多篇論文發表在國際權威刊物《美國化學會會志》上,他也被導師Bordwell教授稱為自己「最好的學生」。

隨後,他又來到美國杜克大學,在著名有機化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E.M.Arnett教授的實驗室做博士後。他從事的關於化學鍵在有機溶液中異裂鍵能和均裂鍵能的研究,是當時國際上這一領域中唯一的系統性工作,研究成果在《美國化學會會志》和《科學》上發表後,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1988年8月,程津培順利完成博士後研究工作,攜妻帶女,毅然回國。程津培說:「每個人在自己人生道路的重要關口都會面臨選擇,無論是怎樣的決定,都會有它的合理性。而對於我,選擇回國是順理成章的事,因為我的事業追求在中國這塊更需要知識的土地上會更有價值。」

經過艱苦努力,他在南開大學建立了能夠開展溶液態化學鍵能量綜合研究的國內唯一的實驗室。在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八五」重大項目中,他對有關自由基熱力學穩定性的研究及所建立的新的自由基取代基效應理論,大大深化了人們對自由基性質的理解。幾年之後,程津培開始在國內外嶄露頭角。他帶領研究小組從事「離子基鍵能」和「一氧化氮鍵能」的研究,並且是該領域國際上最有影響的研究小組之一。2001年,程津培憑藉其出色的研究成果,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程津培的科研腳步並沒有停滯不前。2012年12月29日,清華大學基礎分子科學中心成立,程津培院士全職加盟清華並擔任基礎分子科學中心主任。2017年1月,程津培院士團隊在京發布了國際上首個涵蓋全面、數據可靠、使用快捷方便、專業權威的網絡版化學鍵能資料庫iBonD2.0。化學鍵能資料庫iBonD2.0是迄今為止國際上鍵能領域綜合程度最高、收錄數據最完善的大型資料庫。而該資料庫的建成,體現了科技界承擔的責任,填補了國內和國際空白,大大地提高了中國在國際化學界的影響力。

相關焦點

  • 鍵能領域首篇「前瞻性」文章由程津培院士課題組發表!
    近一個世紀以來,鍵能學的研究取得了許多矚目成就,這些成果為人們深刻理解化學物質轉化的規律和機制、設計新試劑新反應等提供了定量依據,促進了化學研究從傳統的「試錯」模式向理性設計的演進。然而,近年來隨著所研究的有機體系變得越來越複雜(如C-H鍵活化/官能團化、生物及光催化等),人們用傳統的解析方式往往不易觀察到鍵能和反應活性之間簡單的對應關係。
  • 程津培院士課題組:鍵能方法學創新與當代有機化學的理性發展
    鍵能在化學研究中的核心地位眾所周知,化學反應的本質是通過化學鍵的斷裂和再構實現鍵的重組。因此,化學鍵的能量,即鍵能(BDE,pKa等),是控制這一過程最核心的本徵要素,是決定反應的內因。近一個世紀以來,鍵能學的研究取得了許多矚目成就,如:積累了大量的各類鍵能參數資源、建立了與化合物結構及反應活性相關的許多線性自由能關係(如著名的Hammett方程、Brönsted方程等);這些成果為人們深刻理解化學物質轉化的規律和機制、設計新試劑新反應等提供了定量依據,促進了化學研究從傳統的「試錯」模式向理性設計的演進。
  • 新方法打破化學鍵能研究多年沉寂最新發現與創新
    來源:科技日報沉寂多時的化學鍵能研究領域最近傳來新「聲音」。中科院院士、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程津培課題組藉助當前熱點有機化學實驗,確定了可量化鍵能新數據指標,並得到驗證支持。日前,該研究成果在最新一期化學頂級期刊《美國化學會志》以「前瞻性」文章發表,這也是整個鍵能領域的首篇「前瞻性」文章,該研究同時還被JACS Spotlights作為「亮點研究」進行報導。據介紹,化學反應的本質是通過化學鍵的斷裂和再構實現鍵的重組,而鍵能就是表徵化學鍵強度的物理量,可以用鍵斷裂時所需的能量大小來衡量。
  • 化學鍵能資料庫iBonD在京發布
    化學鍵能資料庫iBonD在京發布來源:中國科學報 2016-3-17 鍾華  3月15日,清華大學基礎分子科學中心和南開大學元素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程津培教授研究組在京發布了國際上首個涵蓋全面、數據可靠、使用快捷方便、專業權威的網絡版化學鍵能資料庫iBonD1.0版。
  • 鍵能領域的首篇Perspective | 南開程津培院士課題組JACS:鍵能方法學創新與當代有機化學的理性發展
    近一個世紀以來,鍵能學的研究取得了許多矚目成就,如:積累了大量的各類鍵能參數資源、建立了與化合物結構及反應活性相關的許多線性自由能關係(如著名的Hammett方程、Brönsted方程等);這些成果為人們深刻理解化學物質轉化的規律和機制
  • 清華大學程津培院士課題組:鍵能方法學創新與當代有機化學的理性發展
    眾所周知,化學反應的本質是通過化學鍵的斷裂和再構實現鍵的重組。因此,化學鍵的能量,即鍵能(BDE,pKa等),是控制這一過程最核心的本徵要素,是決定反應的內因。近一個世紀以來,鍵能學的研究取得了許多矚目成就,如:積累了大量的各類鍵能參數資源、建立了與化合物結構及反應活性相關的許多線性自由能關係(如著名的Hammett方程、Brφnsted方程等);這些成果為人們深刻理解化學物質轉化的規律和機制、設計新試劑新反應等提供了定量依據,促進了化學研究從傳統的「試錯」模式向理性設計的演進。
  • 中國綿陽研究堆極化中子技術填補國內空白
    近日,來自於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與化學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和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合作團隊,在中國綿陽研究堆上自主研製成功應用於中子極化的3He系統,對於一個1.16 bar的3He氣室,實測到72.7±0.4%的3He極化率,這是國內首次報導實現該應用類型的裝置並實測到這樣的極化率,填補了該項技術領域的國內空白
  • 長華化學:填補聚醚高端空白
    262次閱讀 作者:馮天溢   來源:中國化工報    2018年07月02日 收藏
  • 清華南開推出國際最全化學鍵能資料庫
    該資料庫由清華大學基礎分子科學中心、南開大學元素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同開發。據課題組負責人、中國科學院院士程津培透露,「iBond 1.0」是迄今為止國際上關於化學鍵能領域綜合度最高,收錄數目最多的大型資料庫。
  • 浙大皮衛星研究填補中國空白,力圖滿足民生需求
    2010年,浙大研製的兩顆「皮星一號A」星發射成功,填補了中國在皮衛星研究領域的空白。經過改進後,2010年9月22日,兩顆「皮星一號A」星發射成功,填補了中國在皮衛星研究領域的空白。2015年9月,兩顆浙大的「皮星二號」衛星上天;2020年6月,「皮星三號A」星發射成功。
  • 化學鍵能資料庫iBonD向全球免費開放
    程津培說,在網際網路時代,基礎科學研究要應對、適應新時期的特點,運用新技術新方法推動基礎科學研究更好地發展,iBonD資料庫的應用不僅可以減少重複性化學實驗,為有機合成設計、反應機理研究、產物選擇性預測等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更能促進全球科研資源開放共享,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工業價值,對服務學科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 中科院研究員15年深入藏南 填補「中國地圖的空白」
    ,近來正忙著另一件大事:將15年來填補藏南地名空白的研究成果集結成書,書名叫《輿圖依舊抱河山——中國地圖藏南地名補白研究》。 15年深入藏南 查實了27個地名 「看一下中國出版的西藏自治區地圖,您會看到東南方向有一大片奇怪的空白區,那上面竟沒有地名。」 15年前,郝曉光在《中國國家地理》雜誌上讀到一篇名為《中國地圖上的空白》的文章。
  • 填補全省昆蟲研究空白 武義發現尺蛾新種
    2018-06-25 15:20 | 金華晚報昨天,記者從武義縣了解到,當地自然科研有新進展,林業專業人員在當地山林中發現鱗翅目尺蛾科新記錄種——白點黃窗尺蛾,該發現不但填補了當地生物多樣性研究的空白,也填補了全省昆蟲研究的空白。
  • 南開攜手清華大學推出國際最全化學鍵能資料庫
    &nbsp&nbsp&nbsp&nbsp中新網北京3月15日電 (記者 張道正 通訊員聶際慈)南開大學與清華大學15日聯合發布化學鍵能資料庫「iBond1.0」。發布當天課題組負責人、中國科學院院士程津培與南開大學副校長許京軍,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共同為之揭牌。
  • 新研究填補類腦計算領域空白
    該研究填補了類腦計算系統領域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在通用計算領域有兩個著名概念——「圖靈完備性」和「馮·諾依曼體系結構」。其中,前者用來衡量計算系統是否能夠用來解決任何計算性問題,後者則是通用計算機運作的體系結構,該結構具有存儲部件與計算部件分離、程序與數據統一存儲等特性。
  • 深圳RHD血型研究填補國際相關領域多項空白
    新華網深圳10月28日電(廣東頻道記者 李南玲) 深圳市血液中心和輸血研究所的部級科研課題《中國人Rh血型分子背景研究和HD基因分子方法的建立》日前通過專家認證。
  • 《中國科學報》︱劉建妮等發現寒武紀多毛類環節動物化石 填補研究空白
    近日,西北大學地質系教授劉建妮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歐強等人報導了他們發現於我國雲南東部關山生物群的關山多毛蟲。此項研究成果填補了我國在此領域的空白。關山生物群是繼澄江生物群之後又一保存軟軀體構造的寒武紀化石庫,目前已經發現了近20個動物門類的化石。
  • 我縣發現尺蛾新記錄種 填補全省昆蟲研究空白
    通訊員 曹良俊  近日,我縣林業專業人員在壺山森林公園發現鱗翅目尺蛾科新記錄種--白點黃窗尺蛾,該發現不但填補了我縣生物多樣性研究的空白,也填補了全省昆蟲研究的空白。  白點黃窗尺蛾拉丁學名Corymica arnearia Walker。
  • 填補我國化學合成類抗腫瘤多肽藥物空白
    該藥是由哈爾濱醫科大學楊寶峰院士牽頭帶領團隊歷經10餘載自主研發的生物藥,在抑制血管生成活性的同時還有去整合素效應,對離子通道和微小核苷酸有抑制作用,實現「一藥多靶」設計,從而全面有效抑制多種腫瘤的復發和轉移,填補了我國化學合成類抗腫瘤多肽藥物的空白。藤栢藥業有意向依託合作開發的新藥項目在我省建設產業基地,使合作開發成果落戶黑土地。
  • 中國二重成功運用靜平衡測量方法填補空白
    近日,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簡稱中國二重)重點出產項目——港陸新型立磨磨盤體順利完成「三點稱重壓力傳感器靜平衡」試驗,填補了公司超大零件靜平衡測量的空白。   港陸新型立磨其中的磨盤體是中國二重截止目前需做靜平衡試驗的最大工件,現有的常規靜平衡方法無法適用於該工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