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研究員15年深入藏南 填補「中國地圖的空白」

2020-12-02 騰訊網

世界豎版地圖(郝曉光 供圖)

人民網武漢1月7日電 (周雯)打破了400多年來橫版地圖一統天下的局面,將世界「豎」起來了的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郝曉光,近來正忙著另一件大事:將15年來填補藏南地名空白的研究成果集結成書,書名叫《輿圖依舊抱河山——中國地圖藏南地名補白研究》。

15年深入藏南 查實了27個地名

「看一下中國出版的西藏自治區地圖,您會看到東南方向有一大片奇怪的空白區,那上面竟沒有地名。」 15年前,郝曉光在《中國國家地理》雜誌上讀到一篇名為《中國地圖上的空白》的文章。這句話深深刺痛了他,作為一名測量方面的專家,他決心有必要對這一地區的民族地理分布及行政沿革進行相關的地圖學研究,填補空白!

自1958年起,我國公開出版的地圖上,藏南地區東段內僅標註了9個地名點,與全國地圖的其他區域相比,這一地區地名標註較稀少,形成了明顯的「中國地圖上的空白」。

為此,研究團隊從地圖學、地名學、地理學、測繪學以及民族、歷史等相關領域對藏南地名及其在《中國地圖》上的表示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需在原有9個地名基礎上再增添27個地名,總計36個地名標註在地圖上,方可填補空白。

在西藏朗縣金東鄉,郝曉光(左一)向村民請教地名。(郝曉光供圖)

「地圖上找不到的答案,在當地很快就找到了。」15年來,郝曉光和他的團隊幾乎每年都會多次去藏南地區實地考察,搜集到了許多一手資料。從2010年起,郝曉光和同事陸續發表了大量藏南地名研究相關文章,查實了27個地名。

2015年6月,他們自駕奔赴藏南朗縣金東鄉實地考察,一口氣查證了地圖上缺失的1座雪山和4條河流的名稱。去年5月,郝曉光和同事三訪金東鄉,抵達來義村收集了文成公主歌謠幾十首,並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初步整理出兩首歌謠。「文成公主的故事流傳已久,然而至今對文成公主當年入藏的路線並沒有一個確切的考證。」

圖為白瑪曲珍老人(中)向郝曉光(左一)講述文成公主歌謠。(郝曉光 供圖)

「相傳吐蕃時期文成公主曾來到今林芝市朗縣金東鄉,由於她的歌謠本遺留在了當地,後為世代傳唱至今。」郝曉光介紹,下一步將繼續研究「金東文成公主系列歌謠」。

讓世界地圖「豎」起來

走出郝曉光辦公室,門口掛著他引以為豪的《豎版世界地勢圖》。在一片湛藍的背景中,陸地和海洋錯落有致、地勢起伏,海溝海嶺畢現。

400多年來,傳統的世界地圖都是橫版的,然而,這造成地圖上大陸形狀畸變,難以準確理解大陸間的地理關係。從上世紀90年代起,郝曉光開始研究解決世界地圖的畸變問題,經過攻關,終於以「雙經雙緯」編制出了新的世界地圖,即在傳統的東半球版和西半球版世界地圖外,增加北半球版和南半球版世界地圖,並以「完美切割線」切出了新增的兩幅圖:北半球版,沿南緯60度切開,南半球版沿北緯15度切開,4幅圖共同描繪出地球的全貌。

漢產「豎版地圖」來到南極點。(郝曉光 供圖)

如今,郝曉光的「豎版地圖」已再版12次。去年12月19日,美籍華人劉晨、梁小燕夫婦還將這張特別的「豎版」地圖帶到了南極點。

這一創新成果不僅曾獲湖北省科技進步獎,還在北鬥系統布局上也起到重要作用。2005年,我國首次環球大洋科考採用了南半球版世界地圖表達航線。國航開通北京直飛紐約的北極航線時,也得益於有關部門採用了郝曉光的北半球版世界地圖。

相關焦點

  • 天文學家分享填補了110億年空白的宇宙三維膨脹地圖
    通過對夜空開展持續 20 年的研究,天文學家得以藉助斯隆數字巡天(SDSS)項目的數據,繪製出 110 億年的宇宙三維膨脹地圖。
  • 重慶雲陽世界級恐龍化石群又有新發現 或填補演化序列空白
    據世界權威恐龍學家、中科院研究員徐星初步分析,1.8億至1.6億年前,雲陽地區為古湖泊(古巴蜀湖)邊沿,成群的不同種類的恐龍生活於湖邊,一次或多次突發災害事件(如泥石流、大洪水、持續暴雨等)導致大量恐龍死亡。在河流匯入湖泊三角洲地帶時,河水流速減緩,其攜帶的大量恐龍骨胳隨之沉積下來並形成化石。
  • 新的宇宙圖填補了一些「麻煩」的空白
    新地圖的快照,顯示了從現在到大約138億年前大爆炸之前天體的位置和距離。研究所新的結果表明,宇宙是如何在110億年的時間內演化的,填補了我們知識的重要空白。但是,猶他大學的宇宙學家,eBoss的首席研究員凱爾·道森(Kyle Dawson)在SDSS 新聞稿中說:「 110億年中期存在一個令人困擾的差距。」
  • 國儀量子新品填補國內多項空白
    國儀量子新品填補國內多項空白 快訊
  • 中國冰盤國際公開賽哈爾濱開賽 填補亞洲空白
    【解說】10月15日晚,2019年國際冰盤聯合會首屆中國冰盤國際公開賽在黑龍江哈爾濱拉開帷幕,來自世界五大洲10個國家的頂尖冰盤高手參賽。這項發源於16世紀的體育項目落地中國,填補了亞洲空白。  冰盤運動起源於16世紀,在歐洲阿爾卑斯山周邊的奧地利、瑞士、義大利、法國、德國等國家是非常流行的冬季運動之一,還曾在1936年和1964年作為表演項目,出現在了冬奧會的舞臺。
  • 莞企填補國內MEMS傳感晶片產業空白
    創新團隊成員在MEMS振蕩器領域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已進行了多年的研究和產業化的前期準備工作,並建立矽MEMS振蕩器研發和測試平臺,填補這一產業的國內空白,打破國外壟斷。  創新團隊帶頭人李昕欣,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傳感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際著名的MEMS技術領域專家,也是國內MEMS技術成果最多的研究帶頭人之一。
  • 浙大皮衛星研發20年:填補中國空白 明年再發射20顆
    浙大提供中新網杭州8月11日電 題:浙大皮衛星研發20年:填補中國空白 明年再發射20顆作者:謝盼盼 童笑雨「想像一下,將來颱風軌跡以分秒的速度更新,打開APP,就能調遣皮衛星為你服務。無論山村還是更偏遠的地區,流暢通信不再是夢。」說這話時,浙江大學微小衛星研究中心主任金仲和正帶領團隊,準備下一顆皮衛星的發射。
  • 從安徽農村走出,他帶領公司填補多項空白,與華為等企業合作供應5G核心部件
    作為我國首位工程塑料博士,上海傑事傑新材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合肥工業大學1984屆校友楊桂生有著雙重身份,他既是科學家也是企業家,他的研究不僅填補了中國工程塑料領域多項空白,並且通過其不懈努力,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推動行業和經濟社會發展。
  • 中國綿陽研究堆極化中子技術填補國內空白
    近日,來自於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與化學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和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合作團隊,在中國綿陽研究堆上自主研製成功應用於中子極化的3He系統,對於一個1.16 bar的3He氣室,實測到72.7±0.4%的3He極化率,這是國內首次報導實現該應用類型的裝置並實測到這樣的極化率,填補了該項技術領域的國內空白
  • 【觀|動態】打破壟斷、填補空白,中國鋼鐵超!硬!核!
    打破國外壟斷,填補國內空白,實現國際領先……鋼企研發生產出系列產品,展現出中國鋼鐵的硬核實力! 鞍鋼集團 填補空白,研發ⅠNi系耐海洋大氣腐蝕橋梁鋼
  • 中鐵青藏鐵路JQ140G型架橋機填補國內空白
    中鐵青藏鐵路JQ140G型架橋機填補國內空白  6月26日,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所屬的武漢中鐵工程機械廠自行設計、製造的青藏鐵路JQ140G型架橋機通過了總公司組織的科技成果評審,填補了國內高原架橋機的空白,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 中科院院士:填補國內空白,開創國際先河,科研成果震動醫學界
    他出身於書香門第,卻甘願遠離家鄉寒窗苦讀;他的研究成果填補國內空白,開創了國際先河,震動了世界醫學界,曾應邀赴瑞典出席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他擔任過全軍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培養出包括中科院院士在內的眾多人才。
  • 這位中科院院士:填補國內空白,開創國際先河,科研成果震動醫學界!
    他出身於書香門第,卻甘願遠離家鄉寒窗苦讀;他的研究成果填補國內空白,開創了國際先河,震動了世界醫學界,曾應邀赴瑞典出席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他擔任過全軍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培養出包括中科院院士在內的眾多人才。他就是湘雅醫學院(現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1952屆校友、神經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鞠躬。
  • 浙大皮衛星研究填補中國空白,力圖滿足民生需求
    2010年,浙大研製的兩顆「皮星一號A」星發射成功,填補了中國在皮衛星研究領域的空白。在決勝全面小康關鍵之年、中國首顆皮衛星發射成功10周年之際,讓我們走近浙大微小衛星研究中心,揭曉「袖珍衛星」組隊飛上天背後的故事,以及皮衛星研發團隊的20年……2000年,由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發的世界首顆皮衛星發射成功並正常工作,僅重245克。
  • 中國二重成功運用靜平衡測量方法填補空白
    近日,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簡稱中國二重)重點出產項目——港陸新型立磨磨盤體順利完成「三點稱重壓力傳感器靜平衡」試驗,填補了公司超大零件靜平衡測量的空白。   港陸新型立磨其中的磨盤體是中國二重截止目前需做靜平衡試驗的最大工件,現有的常規靜平衡方法無法適用於該工件。
  • 《平凡企業資本運作實務叢書》面世 填補法律空白
    該叢書共有九本,涉及資本運作的主要核心業務,填補了國內企業資本運作相關法律問題的空白。陳平凡也由此被譽為「中國資本運作法律實務第一人」。  自20世紀90年代起,資本運作、融資上市、投資併購在我國掀起的浪潮正逐浪推高,近年來私募股權融資更是異軍突起,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的新生力量。
  • 中國量子再獲突破 一人成果填補空白世界首創 真正國人驕傲
    當年一窮二白的中國軍備科技也曾不堪,但如今已爆發出強大的潛力,而軍備技術也正前所未有的接近復興。比如量子技術領域,我國更是頻獲突破:量子計算機,量子通信衛星,量子雷達,水下量子通信,量子成像技術等等。而如今,在這一領域,我們又迎來了一大突破。
  • 約5億年前的「多毛生物」引轟動,生命進化史的空白或由它來填補
    約5億年前的「多毛生物」引轟動,生命進化史的空白或由它來填補據《澎湃新聞》的報導,科學家在我國雲南省東部,發現了一個距離約有5.14億年的多毛類動物。研究人員將這個新的屬種命名為「丹尼多毛蟲」,新化石的發現,將有力填補該屬種的空白,為地球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研究提供有力證據。物種起源,我們是從哪裡來的?
  • 首都師大科研人員發現1.65億年前最古老擬態地衣昆蟲,填補這一研究空白!
    近日,首都師範大學王永傑團隊與中科院微生物所魏鑫麗研究員(魏江春課題組)聯合在生物學頂級期刊eLife上正式發表了題為&34;的研究論文,發現了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並揭示了最早的昆蟲擬態地衣的自我保護機制。
  • 青島海洋所編制「高精地圖」 填補西太平洋海域研究空白
    該項目總結了「七五」至「十二五」近30年來的調查資料與成果,將西太平洋地球物理圖件的比例尺提高到1:300萬,填補了研究區空白,系統展示了中國海-西太平洋深淺地球物理與構造地質特徵,精細刻畫了地球物理場特徵所反映出的地質內涵,科學揭示了中國海在地質歷史時期的時空演化。系列圖件被綜合部門、產業部門、教育部門和科研院所廣泛使用,為國家發展規劃、生產教學科研等工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礎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