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海洋所編制「高精地圖」 填補西太平洋海域研究空白

2021-01-15 中國網

近日,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申報的「中國海-西太平洋地質地球物理場特徵綜合研究與系列圖編制」項目榮獲2019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特等獎。  該項目總結了「七五」至「十二五」近30年來的調查資料與成果,將西太平洋地球物理圖件的比例尺提高到1:300萬,填補了研究區空白,系統展示了中國海-西太平洋深淺地球物理與構造地質特徵,精細刻畫了地球物理場特徵所反映出的地質內涵,科學揭示了中國海在地質歷史時期的時空演化。系列圖件被綜合部門、產業部門、教育部門和科研院所廣泛使用,為國家發展規劃、生產教學科研等工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礎數據。  

更新海域地球物理圖「中國海與毗鄰的西太平洋存在諸多與地學相關的主權、權益、生產和科學問題,需要基礎地學資料和圖件提供最基本的支撐。為維護我國海洋主權和資源權益,服務於海域劃界,急需符合國際標準的各類比例尺海洋地質基礎圖件。」據該系列圖主編介紹,「在經濟建設方面,我國沿海地區是人口聚集經濟發達地區,不僅有大量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重大工程建設,而且有防震減災的現實需求,重大工程從選址規劃、工程適宜性和風險評估、建設施工到工程後的穩定性評價、地質災害防治等都需要全程的地質信息保證。」「在科學研究方面,中國邊緣海和西太平洋海域位於歐亞、太平洋和印度-澳大利亞三大板塊的匯聚、碰撞邊界,蘊藏著極其豐富的石油、天然氣以及天然氣水合物、富鈷結殼、熱液硫化物和海底富稀土沉積資源,是海洋地學研究的天然試驗場,基礎的科學研究也對區域性的海洋地質基礎圖件需求強烈。」該系列圖主編表示,「然而,自上一代1:500萬中國海域的地質地球物理系列圖在1992年出版以來,已有20餘年沒更新。全海域的地質地球物理系列圖件比例尺小於1:100萬,比陸地基本實現1:20萬全覆蓋低很多,而西太平洋海域的地學基礎圖件幾近空白,這與發達國家美、日、韓、俄羅斯等2000年前後海域實現1:100萬到1:50萬程度的調查和圖件出版有較大差距,也與國家實施『海洋強國』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不相匹配。」


展示中國海地質與資源信息  

自1996年以來,在「我國大陸架地質特徵及其對劃界的影響」「我國專屬經濟區海底礦產資源勘查」「海洋地質保障工程」等國家重大專項調查的實施,使得我國海域地質調查程度基本上實現了1:100萬覆蓋,部分區域達到了1:50萬比例尺的程度,有的重點區域的調查程度甚至大於1:5萬比例尺。「海洋地質保障工程」安排了系統的1:100萬比例尺的區域地質調查工作,至2015年已完成所有外業調查工作。  

自2003年以來,由中國地質調查局下達任務,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牽頭,聯合中國科學院等5個部門15家單位的500餘名科技工作人員,耗時10餘年收集、整理我國海域-西太平洋的地質地球物理資料,對貫穿其中的中國海地質過程及資源環境效應等各項內容進行研究,進一步認識大陸邊緣演化與板塊作用的關係,編制「1:300萬中國海-西太平洋地質地球物理系列圖」,系統展示中國海至西太平洋的地質、地球物理特徵與資源、環境信息,為深化中國海的形成演化機制與礦產資源分布規律等科學問題,維護我國的海洋主權與權益,開發海底礦產資源,減少地質災害等提供基礎圖件。  

提供資源勘查開發基礎數據「該項目成果支撐國家海洋主權與權益維護,服務資源開發部署,促進調查、教學與科研工作。地球物理特徵、構造圖、盆地圖等資料,為國家制定油氣資源勘查和開發等戰略決策提供基礎數據,也為油氣和礦產資源生產部門提供重要參考。如為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的政策制定提供基礎數據,為沿海地勘單位海域探礦提供精確基礎新數據。為其他科研項目提供基礎數據,如南黃海盆地與四川盆地對比研究,東海陸架盆地與中國東部陸域中生代盆地對比研究等,對海域盆地形成演化、前新生界發育及構造運動對中、古生界的改造等問題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認識,為海洋油氣資源新領域、新層位的發現提供了重要的前導資料。」主編告訴記者,「重力、磁力、地質、構造特徵等的圖件和科研成果,還將成為其他生產或研究項目的重要基礎資料。如為深潛器海試期間下潛深度預測、試驗性應用航次中作業選區提供水深、地形和重力異常、磁力異常等數據;為海域國家重大工程路由勘查提供水深、地形和底質類型等基礎數據等。」  

主編介紹,「海域新構造地質圖、地球動力學圖,可為地震部門提供海域地學基礎資料,給地震臺站布設、地震監測等提供重要參考。構造理論、海域地質特徵和地球物理特徵等,可以進入高校尤其是海洋類高校的課堂,作為海洋地質學、海洋地質構造學、盆地構造解析等本科和研究生的參考書。」

相關焦點

  • 通訊:探訪西太平洋的「海底花園」
    新華社「科學」號4月10日電 通訊:探訪西太平洋的「海底花園」  新華社記者張建松  深海大洋中的海山又被稱為「海底花園」。近日,中國「科學」號科考船上的「發現」號深海機器人多次探訪西太平洋的麥哲倫海山,並「現場直播」了壯美「山景」。
  • 可燃冰實驗測試標準「青島定」!海地所研製團體標準填補國內空白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1月20日訊 近日,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研製的團體標準《天然氣水合物實驗測試技術規範》正式獲批發布實施。該團體標準填補了我國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實驗測試技術領域的標準空白,將為相關實驗測試提供標準依據,推動我國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勘探開發及產業化發展。《天然氣水合物實驗測試技術規範》團體標準包含14個章節和6個資料性附錄。
  • 中科院研究員15年深入藏南 填補「中國地圖的空白」
    >人民網武漢1月7日電 (周雯)打破了400多年來橫版地圖一統天下的局面,將世界「豎」起來了的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郝曉光,近來正忙著另一件大事:將15年來填補藏南地名空白的研究成果集結成書,書名叫《輿圖依舊抱河山——中國地圖藏南地名補白研究》。
  • 在西太平洋研究暖池、在南極探索磷蝦……青島多艘科考船假期馳騁深海大洋
    ——青島多艘科考船假期馳騁深海大洋10月的西太平洋,美麗靜謐。中國科學院海洋所「科學」號考察船的隊員們,在遠洋大海度過了今年的國慶、中秋「雙節」。「在海上過節過年,對我們來說也算是『常態化』的工作狀態了。」康中平是本航次「科學」號科考船政委,他告訴記者,「科學」號剛剛完成在西北太平洋執行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享航次「2020年度西太平洋科學考察實驗研究」項目。
  • 你在過長假時,青島有群科學家在西太平洋研究暖池,在南極探索磷蝦
    10月的西太平洋,美麗靜謐。中國科學院海洋所「科學」號考察船的隊員們,在遠洋大海度過了今年的國慶、中秋「雙節」。康中平是本航次「科學」號科考船政委,他告訴記者,「科學」號剛剛完成在西北太平洋執行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享航次「2020年度西太平洋科學考察實驗研究」項目。該航次搭載了來自中科院海洋所、聲學所及天津科技大學等單位的70名船隊員,研究目的是認識西太平洋主流系與暖池多尺度變異及其對氣候變化、生態環境以及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影響。 海水的流動,就像人體的血液循環。
  •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斬獲全國海洋科技特等獎
    原標題:青島海地所斬獲全國海洋科技特等獎全市涉海院所獲獎數量佔全國總數的三分之一本報1月22日訊 日前,由中國海洋學會、中國太平洋學會、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組織評選的2019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名單揭曉,全國
  • 我國新一代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啟航赴西太平洋科考
    央廣網青島11月26日消息(青島臺記者楊有宗)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我國新一代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今天在青島啟航,赴西太平洋海域,執行相關觀測網升級及洋流觀測任務。
  • 「科學」號完成西太平洋開放共享航次科考任務
    2019年西太平洋開放共享航次科考任務,返回青島母港。中科院海洋所孫虎元研究員首次進行了3000米以深分層海水腐蝕性試驗,獲得西太平洋5000米深度國產X80鋼腐蝕速率的連續觀測數據。廈門大學黃邦欽課題組首次在西太平洋沿赤道斷面獲得了大空間尺度的高解析度、高靈敏度浮遊生物呼吸數據。中科院海洋所郭術津博士首次調查了馬裡亞納海溝鄰近海域固氮藍藻的生物量及其垂直分布。
  •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為全球海洋觀測貢獻「中國智慧」
    該航次由海洋一所與俄羅斯太平洋海洋研究所聯合實施。調查結果有助於進一步研究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特定海區沉積物的空間分布規律,深入理解其晚更新世以來環境和氣候變化過程。近年來,海洋一所不斷拓展國際合作領域,取得顯著成果。2019年8月~9月,海洋一所與肯亞科研機構人員在赤道西印度洋的東非海域開展了聯合觀測航次。
  • 太平洋低緯度西邊界環流系統與暖池低頻變異研究啟動會舉行
    2月13日,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為項目負責人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太平洋低緯度西邊界環流系統與暖池低頻變異研究」啟動會在青島舉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學部常務副主任柴育成,中國科學院資環局副局長常旭,中科院海洋所胡敦欣院士,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蘇紀蘭院士、陳大可研究員,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穆穆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校長吳德星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孫照渤教授等項目學術專家組成員出席了啟動會。
  • 「西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過去、現在與未來」鰲山論壇舉辦
    「西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過去、現在和未來」鰲山論壇在青島國家實驗室舉辦。同時,西太平洋還是我國的核心戰略海區,是「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中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乎國家海洋權益維護、軍事活動安全、資源開發利用、應對氣候變化和防災減災等重大需求,因此開展西太平洋環流與氣候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而且具有重大的戰略價值,國內外科學家及研究機構應該通過開展更廣泛的合作,繼續推動西太平洋環流與氣候相關研究,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挑戰。
  • 趕赴西太平洋!「科學」號科考船從青島啟航執行科考任務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齊春贊日前,「科學」號科考船啟航赴西太平洋海域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享航次計劃。11月23日,「科學」號科考船從中科院海洋所西海岸園區碼頭起航,赴西太平洋中低緯度海域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享航次計劃2019年度西太平洋多圈層相互作用板塊俯衝起始機制科學考察實驗研究暨NORC2020-581航次科考任務。
  •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2020-09-24 海洋研究所 【字體:20世紀80年代,現代溫躍層理論建立,包括位渦均一化理論和通風溫躍層理論,強調大洋主溫躍層之下,除西邊界流回流區和通風溫躍層以外,難以驅動海洋環流,存在靜止不動的陰影區,與實際海洋觀測不符。20世紀80年代,中科院院士胡敦欣等在西太平洋發現棉蘭老潛流等潛流,無法用現代大洋溫躍層理論解釋,揭示出經典溫躍層理論存在的局限性。
  • 海洋所溫帶海域海草床鰻草種群補充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海洋所溫帶海域海草床鰻草種群補充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2018-03-01 海洋研究所 【字體:採用現場綜合調查與室內培養實驗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比分析了威海天鵝湖和青島匯泉灣海草床鰻草種群的有性生殖過程及其種群補充貢獻,探討了種群間顯著性差異的主要成因。
  • 到青島西海岸 欣賞海岸線上綻放的美麗
    蔚藍色的大海,連綿不絕的海岸線,青島西海岸新區的驕傲和名片。青島西海岸碧波蕩漾的大海,綿延曲折的海岸線,溫柔細膩的沙灘,總會撩撥起人們探尋的腳步。無論是常年守著大海的市民,還是奔著大海慕名而來的外地遊客,青島西海岸令人神往的海岸線一直是人們心目中一道獨特的風景。
  • 青島西海岸將建國家級海洋公園 保護活化石文昌魚
    」昨天,黃島區海洋與漁業局項目管理辦公室工作人員王燕告訴記者,有了這個總體規劃,按《海洋特別保護區管理辦法》,作為青島西海岸海洋公園主管部門,黃島區西海岸國家級海洋公園管理服務中心對海洋公園內用海項目是否符合規划進行初審後出具意見,項目單位在項目環評論證報告中設專章論證,報市海洋與漁業局經專家論證即可核准,減少了審批環節,縮短了審批時限。
  • 青島海域有一支「海底小縱隊」
    《海底小縱隊》是一部非常受小朋友歡迎的動畫片,他們是一群活躍在海底的小小冒險家,在隊長的帶領下,發揮特殊本領,克服險境,探索海洋奧秘,發現未知生物。現實生活中,也有一支這樣的「海底小縱隊」,他們就是自然資源部北海監測中心的調查人員,他們的工作就包括下潛青島周邊海域,調查海洋生物。
  • 集合中科院13家院所優勢力量 助推青島建設國際海洋名城
    聯合共建的13家院所在生物資源、環境安全、海工裝備等領域各有所長,開創和引領了我國乃至全球的海水養殖、近海生態災害防控、深海探測等研究,可構建交叉研發集群。其中,海洋所、海岸帶所、青島能源所、南海所、地化所、聲學所等6個院所的海洋科學大型儀器自2008年就實現了開放共享,提高了科研效率。
  • 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將落戶青島西海岸 13家研究機構共同建設...
    這是中科院繼北京、上海、合肥之後批准建設的第四個大科學研究中心。15日,記者從青島西海岸新區管委了解到,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選址西海岸新區的中科院青島科教園,以建成國際一流科研機構和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學研究中心為目標,集聚中科院13家研究機構共同建設。中科院青島科教園位於古鎮口融合區大學園內,項目總佔地面積約2000畝。
  • 海洋局公布西太平洋海洋環境放射性監測結果(三)
    為進一步了解和掌握日本福島核電站核洩漏事故對西太平洋及我國海域的影響,國家海洋局於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27日組織開展了西太平洋海洋環境放射性第二航次監測工作。圍繞核洩漏事故對海洋環境的影響,對日本福島以東及東南方向的西太平洋海域的海洋大氣、海水、海洋生物實施了監測。航次歷時30天,航程共計6300海裡,監測海域面積31萬平方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