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探訪西太平洋的「海底花園」

2021-01-08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科學」號4月10日電 通訊:探訪西太平洋的「海底花園」

  新華社記者張建松

  深海大洋中的海山又被稱為「海底花園」。近日,中國「科學」號科考船上的「發現」號深海機器人多次探訪西太平洋的麥哲倫海山,並「現場直播」了壯美「山景」。

  從母船入海後,拖著電纜的「發現」號無人潛水器如同身上繫著保險繩的登山者,而它要攀爬的,是麥哲倫海山鏈中一座高4300多米的平頂海山。

  截至目前,「發現」號已分別從正北、東北、西南、東南四個方位對這座海山進行了登山探查,主要從海下2000米攀登到海下1300多米的山頂平臺。

  「耳聰目明、幹活麻利」的「發現」號一邊登山採樣,一邊將沿途所見所聞實時傳回母船。「現場直播」畫面顯示,海山「上半身」布滿了巨大的灰黑色巖石,一些山谷地帶散落著大大小小的圓石頭。研究人員初步分析了「發現」號採集的巖石樣品,發現這些「圓石頭」正是該片海域富含的一種礦藏資源——富鈷結殼。

  隨著「發現」號不斷上爬,能明顯觀察到海山上的生命活動越來越旺盛。水下2000米深處的海山表面沉積物較多,像一片白色沙漠,偶爾能看到海綿、海葵、海鰓等底棲生物,個頭都不大。

  無限風光在險峰,海山也一樣。越接近山頂,「直播」越精彩。山頂平臺附近,生物量激增,個頭也更大。有時能遇到一隻碩大的海葵附著在巖石上,猶如一朵淡紫色的雪蓮花;有時幽暗的海水中會突然出現一株一米多高、兩米多寬的粉色竹柳珊瑚,好似一棵盛開的桃樹;有時「發現」號還能採集到珍貴的紅色擬柳珊瑚、層層傘花狀的金柳珊瑚等深海生物樣品。有趣的是,鏡頭前常常閃過海鰻肥碩的身影。

  此外,「發現」號還在登山過程中看到了一種外面長滿白刺的、最原始的多細胞動物海綿以及難得一見的海中「捕蠅草」——劉氏捕蠅草海葵。

  這次麥哲倫海山科學考察,得到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態系統科學調查」項目的支持。項目負責人、麥哲倫海山科考首席科學家徐奎棟,每天都坐鎮「發現」號集控室,一絲不苟地觀察記錄海山景象。自2014年以來,徐奎棟帶領科研團隊先後對西太平洋雅浦海山、馬裡亞納海山、卡羅琳海山進行了探訪研究,取得眾多科研成果。

  「全球3萬多座海山中,有生物取樣的海山僅300多座。由於研究的欠缺和認識的不足,國際上對於海山的區系和生物多樣性認知存在較大分歧,海山還有許多科學之謎等待我們去探索。」徐奎棟說。

  例如,海山為什麼能成為「海底花園」?有科學家認為,這與海山周圍的「泰勒柱」有關,即環流將諸多物種控制在海山周邊;但也有科學家提出,並非所有海山都有「泰勒柱」。

  再如,有科學家認為,海山如同海洋中的「孤島」,海山生物與周圍深海平原及其他海山生物之間很少「走親戚」,生物連通性很差;但也有科學家認為,海山是海洋中的「綠洲」,有些物種能擴散很遠,會分布在相隔較遠的海山。

  「海山支撐了獨特的生物群落,是海洋生態系統中物種擴散和進化的重要節點。」徐奎棟說,「加強海山生物區系和多樣性研究,不僅有望獲得大量分類新發現,填補我國海山研究空白,證實或證偽各類學術假說,同時還能為海洋生態系統和功能、生命現象和生命過程的研究,提供一種新視角。」

  來自中科院海洋所、中科院聲學所、山東大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等單位的80名考察隊員和船員,於3月10日乘坐「科學」號從青島出發實施麥哲倫海山科學考察航次。「科學」號計劃4月下旬返回青島。

相關焦點

  • 跟隨海洋科考隊員一起去探秘西太平洋「海底花園」
    海山  一片神秘的地域  甚少有人光臨的空間  深海大洋中的海山  又被稱為「海底花園」  西太平洋  全球海山系統分布最為集中的海域  人類對這一區域海山的認識卻非常有限  「科學」號科考船  2018年  「科學」號科考船上的「發現」號深海機器人  曾多次探訪西太平洋的麥哲倫海山  「現場直播」了壯美「山景」
  • 西太平洋寡營養海底首次發現珊瑚林和海綿場
    8月24日至25日,正在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開展科學考察的中國科學家在其東側海嶺上發現了大量生物,包括成片的珊瑚林和海綿場。這是科學家首次在西太平洋的寡營養深海底發現珊瑚林和海綿場。新華社記者張旭東攝「發現」號採集到的紫色珊瑚(8月25日攝)。 8月24日至25日,正在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開展科學考察的中國科學家在其東側海嶺上發現了大量生物,包括成片的珊瑚林和海綿場。
  • 「科學」號在馬裡亞納海溝發現多處罕見「海底花園」
    林內各種珊瑚和柱星螅等集聚生長,猶如「海底花園」一般,實屬罕見。當日,「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從一座海山的東側半山腰開始往上爬,對底棲生物與巖石進行調查及取樣。在約880米深度,「發現」號實時回傳的高清視頻畫面中出現了一片色彩斑斕的「海底花園」,有金柳珊瑚、醜柳珊瑚、棘柳珊瑚、黑珊瑚、柱星螅等,還有海綿、蛇尾、鎧甲蝦等在珊瑚林間生長。
  • 中國海底地震儀放置西太平洋 下探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處
    參考消息網3月6日報導 港媒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經近20年自主研發的萬米級海底地震儀,日前成功在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的最深處應用。中國不但成為繼日本後第二個具有自主研發萬米級海底地震儀能力的國家,更成為世界上首個成功獲取萬米級海洋人工地震剖面的國家。
  • 馬裡亞納海溝出現海底花園,藏於1萬米以下,極似「生態天堂」
    其實海底和大陸屬於兩個世界,海底深海的真實面目很多人都沒有見過,海洋就猶如第二大陸。大陸充滿了空氣,海洋中充滿了海水,各種擁有自己的生態園。就在前不久,一艘來自中國海洋研究船「科學號」遊經馬裡亞納海溝南側,船上的科學小組發現了附近10米處的彩色珊瑚林。
  • ...號西太平洋科考·探秘卡羅琳海山 深海底現「珊瑚林」「海綿場」
    [新聞早報-吉林]「科學」號西太平洋科考·探秘卡羅琳海山 深海底現「珊瑚林」「海綿場」
  • 西太平洋大塔穆火山形成機制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林間團隊副研究員張錦昌與多國科學家合作,通過詳細分析最新採集的海洋磁測數據,獲得了西太平洋大塔穆火山形成機制的新認識,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上,題目為Oceanic plateau formation by seafloor spreading implied by Tamu Massif magnetic
  • 西太平洋大塔穆火山形成機制的新認識—新聞—科學網
    記者近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林間團隊張錦昌副研究員與多國科學家合作,通過詳細分析最新採集的海洋磁測數據,獲得了西太平洋大塔穆火山形成機制的新認識
  • 我國首次在西太平洋布放深海微生物原位富集系統
    本報訊(記者 蘭聖偉)8月2日,正在西太平洋海山區進行海山生物多樣性和環境調查的中國大洋45航次科考隊,成功布放了1套深海微生物原位富集系統。這是我國首次在西太平洋海山區布放該系統。該系統由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與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聯合研製,設備主體由16個培養倉、原位環境監測傳感器、聲學釋放器、浮力材料和重力錨等組成。
  • 中國開發商聯手谷歌、Facebook打造跨太平洋海底光纜
    據報導,一家名為太平洋光纜數據通訊公司(Pacific Light Data Communication)的中國企業正在和谷歌、Facebook合作打造一條跨太平洋的海底光纜,項目名為「太平洋光纜網絡」(Pacific Light Cable Network),計劃在洛杉磯和香港之間建立起高速的光纖連接
  • 西太平洋地球系統多圈層重大研究計劃項目指南—新聞—科學網
    「西太平洋地球系統多圈層相互作用」重大研究計劃立足地球科學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瞄準西太平洋作為地球系統的窗口所擁有的科學價值和地域優勢,提煉和把握以流體為紐帶的跨圈層動力過程與能量物質循環這一重大科學問題,進行多學科、跨尺度、跨圈層綜合研究,服務於西太平洋氣候、環境、資源及國家安全等重大需求。
  • 我首次在西太平洋回收深海微生物原位富集系統
    中國網7月26日訊(記者 舒珺 通訊員 蘭聖偉)日前,記者從自然資源部了解到,當地時間7月25日7時,中國大洋50航次科考隊乘「向陽紅03」船,抵達西太平洋牛郎平頂海山區首個作業站位。經過近2個小時的努力,科考隊員成功回收了一套深海微生物原位富集系統,本航次A段科考作業首站告捷。
  • 太平洋震撼攝影:二戰美軍飛機的海底墓地
    廣袤的太平洋下都有什麼?除了各種各樣的海洋生物、泥沙、礦物、油氣等,其實它也埋藏了不少歷史的獨特「記憶」。潛水教練Brandi Mueller近日分享了他在西太平洋潛水時所拍攝的震撼畫面——巨大的海洋「墓地」呈現在眼前。
  • 「科學」號完成西太平洋開放共享航次科考任務
    2019年西太平洋開放共享航次科考任務,返回青島母港。中科院海洋所孫虎元研究員首次進行了3000米以深分層海水腐蝕性試驗,獲得西太平洋5000米深度國產X80鋼腐蝕速率的連續觀測數據。廈門大學黃邦欽課題組首次在西太平洋沿赤道斷面獲得了大空間尺度的高解析度、高靈敏度浮遊生物呼吸數據。中科院海洋所郭術津博士首次調查了馬裡亞納海溝鄰近海域固氮藍藻的生物量及其垂直分布。
  • 青島海洋所編制「高精地圖」 填補西太平洋海域研究空白
    近日,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申報的「中國海-西太平洋地質地球物理場特徵綜合研究與系列圖編制」項目榮獲2019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特等獎。  該項目總結了「七五」至「十二五」近30年來的調查資料與成果,將西太平洋地球物理圖件的比例尺提高到1:300萬,填補了研究區空白,系統展示了中國海-西太平洋深淺地球物理與構造地質特徵,精細刻畫了地球物理場特徵所反映出的地質內涵,科學揭示了中國海在地質歷史時期的時空演化。系列圖件被綜合部門、產業部門、教育部門和科研院所廣泛使用,為國家發展規劃、生產教學科研等工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礎數據。
  • 2018北京太平洋海底世界夜場親子特惠(時間+門票+亮點)
    北京太平洋海底世界  優惠詳情:太平洋海底世界單人夜場票原價120元,活動期間,平日夜場親子票僅需52元;周末夜場親子票僅需59元(可帶一個1.2米以下兒童)  園區地點:太平洋海底世界正門(北京市海澱區西三環中路11號中央電視塔南側)  購買時間:7月7日截止  使用時間:7月1日-7月15日  開放時間:17:00-20:00
  • 美司法部轄下小組建議否決太平洋海底光纜連接香港 香港商經局:失望
    來源:環球網【環球網報導 記者尹豔輝】就美國司法部轄下小組建議否決太平洋海底光纜連接香港一事,香港特區政府新聞網站6月18日刊發新聞公報稱,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簡稱商經局)發言人對此並不認同,並表示失望。
  • 黑龍江地震專家:西太平洋板塊向下俯衝引起松原地震
    >>>最新消息滾動播報    原標題: 黑龍江地震專家:西太平洋板塊向下俯衝引起松原地震  東方網10月31日消息:據國家地震臺網測定,10月31日11時03分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北緯44.6度,東經124.2度)發生5.5級地震,震源深度8公裡。哈爾濱市震感明顯。
  • 中國萬米載人潛水器即將探訪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處
    包括馬裡亞納海溝在內的9條最深的海溝分布在西太平洋,它們中的5條深度均超過萬米。  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又稱萬米載人潛水器。2020年,中國萬米載人潛水器即將探訪馬裡亞納海溝的最深處「挑戰者深淵」。3月10日,中科院「探索一號」科考船搭載「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在三亞啟航,開始TS16航次科考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