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首次在西太平洋回收深海微生物原位富集系統

2020-11-26 中國網

中國網7月26日訊(記者 舒珺 通訊員 蘭聖偉)日前,記者從自然資源部了解到,當地時間7月25日7時,中國大洋50航次科考隊乘「向陽紅03」船,抵達西太平洋牛郎平頂海山區首個作業站位。經過近2個小時的努力,科考隊員成功回收了一套深海微生物原位富集系統,本航次A段科考作業首站告捷。

科考隊員回收深海微生物原位富集系統

自然資源部海洋生物遺傳資源重點實驗室的董純明博士告訴前方記者,該系統的主體由16個微生物培養倉、原位環境監測傳感器、聲學釋放器、浮力材料和重力錨等組成,於一年前布放在水深約1700米的西太平洋牛郎平頂海山山頂,進行深海微生物原位長期培養。這是我國首次在西太平洋海山區布放並回收該系統。

一年的時間裡,深海微生物原位富集系統在海底完成了深海沉積物中微生物種群對常見海洋微塑料和海洋上層顆粒有機物輸入的響應,以及深海近底海水中海洋氨氮、鐵和硫代謝微生物的原位富集等8類實驗,並對原位環境中的溫度、鹽度、深度、溶解氧和pH值等環境參數進行了監測,獲得了大量高保真的微生物原位富集菌群和翔實的環境數據。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化學與環境監測技術實驗室副主任林輝對記者說,海洋微塑料汙染狀況與治理目前是全球關注的焦點,該系統利用深海特殊環境條件,在原位條件下開展海洋微生物種群對微塑料的響應實驗,將為推進海洋微塑料汙染治理提供重要基礎科學數據。

「海山區域生物多樣性豐富,生物量巨大,是重要的微生物及其基因資源來源地。在深海原位條件下開展微生物原位富集培養,如同把實驗室搬到深海海底,利用深海原位的高壓、低溫、寡營養、黑暗等極端環境,富集和培養在陸地實驗室無法培養的海洋微生物。」董純明表示,該系統首次在西太平洋海山區進行深海微生物原位富集培養,將有助於定向獲取具有特定功能的深海微生物,為深入開展深海微生物功能研究,進一步充實我國深海微生物菌種庫提供重要實驗材料。


相關焦點

  • 我國首次在西太平洋布放深海微生物原位富集系統
    本報訊(記者 蘭聖偉)8月2日,正在西太平洋海山區進行海山生物多樣性和環境調查的中國大洋45航次科考隊,成功布放了1套深海微生物原位富集系統。這是我國首次在西太平洋海山區布放該系統。該系統由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與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聯合研製,設備主體由16個培養倉、原位環境監測傳感器、聲學釋放器、浮力材料和重力錨等組成。
  • 深海微生物蘊藏應用大前景
    探究極端環境下的生命系統深海微生物因生存環境極端特殊,在生命演化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多樣性和代謝機制,嗜冷、嗜壓、嗜熱、嗜鹼以及抗重金屬等極端微生物資源豐富,是新結構天然活性物質的重要來源。但是由於探測手段限制,時至今日人類對深海熱液生命系統的認知依然有限,熱液活動與地球生命起源的關係依然是未解之謎,人類對深海生態系統的調查研究相對較少,對海底生物生命過程、代謝機制過程與環境貢獻更是了解有限。
  • 5200米海底,深海微生物刷新人類認知
    「利用深海攝像,我們清楚地觀測到5200米海底的熱鬧景象,其實,那些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才是潛藏深海的『主角』。」中國大洋第45航次首席科學家林輝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連日來,大洋45航次科考隊利用大面積調查和原位富集培養等方式,在東太平洋密集開展深海微生物菌株及其基因資源調查。
  • 實驗室搬到5200米海底 深海微生物刷新人類認知
    原標題:5200米海底,深海微生物刷新人類認知  紫色的海參、紅色的遊蝦、白色的小魚、藍色的海葵……色彩斑斕的生命在海底一隅歡快地遊弋,上演了一出生動的「海底總動員」。  「利用深海攝像,我們清楚地觀測到5200米海底的熱鬧景象,其實,那些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才是潛藏深海的『主角』。」
  • 我國西太平洋潛標觀測網首次實現深海數據實時傳輸—新聞—科學網
    科考隊員進行深海潛標玻璃浮球和聲學釋放器的回收     科考隊員進行全水深湍流混合剖面儀的布放(水下拍攝)       1月2日,中國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在完成2016年熱帶西太平洋綜合考察航次後,返回青島母港。
  • 縱橫太平洋,中國大洋45航次科考將探尋哪些深海秘密_滾動新聞_中國...
    調查海山生物多樣性,開展微生物類群富集培養中國大洋45航次首席科學家林輝說,本航次共分三個航段,其中第一航段以海山生物多樣性調查為主,在西太平洋典型海山及周邊海域開展生物多樣性與環境調查。「主要任務是在西太平洋馬爾庫斯-威克海山區開展『偵查性』的海山調查,獲取多座海山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和環境樣品與觀測資料;開展調查區海山環境異質性分析,探討海山生物類群、分布特徵與影響因素,深化對海山生態系統的認識。同時,結合歷史調查資料,提升海山在物種進化與擴散中作用的認知。」林輝說。
  •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RiP)在深海熱液區原位探測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供圖  近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閻軍和孫衛東課題組合作,首次在西太平洋一處熱液系統觀測到自然狀態下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的噴發。據悉,這是全球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此次觀測到的超臨界二氧化碳中含有大量氮氣和有機組分,為研究生命起源及初始有機質的形成提供了新啟示。該成果近日作為封面文章刊發於《科學通報》(英文版)。
  • 科學一號成功回收深海6000米潛標 數據為國際首次
    為中國海洋研究立下「汗馬功勞」的科學一號(本網資料圖片)  齊魯網青島8月4日訊(記者 譚文寶 通訊員 劉洋)8月4日,中科院海洋所「科學一號」海洋科學考察船圓滿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西太平洋科學考察實驗研究共享航次夏季科學考察任務
  • 深海所在馬裡亞納海溝深淵微生物生態角色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深海生物學研究室王勇團隊報導了馬裡亞納海溝深淵微生物生態角色研究的新進展。海鬥深淵指深度在6000米以下的深海區域,以低溫和超高靜水壓為典型環境特徵。由於受採樣技術的限制,目前對深淵微生物的研究仍舊極為有限。
  • 「科學」號完成西太平洋開放共享航次科考任務
    2019年西太平洋開放共享航次科考任務,返回青島母港。中科院海洋所孫虎元研究員首次進行了3000米以深分層海水腐蝕性試驗,獲得西太平洋5000米深度國產X80鋼腐蝕速率的連續觀測數據。廈門大學黃邦欽課題組首次在西太平洋沿赤道斷面獲得了大空間尺度的高解析度、高靈敏度浮遊生物呼吸數據。中科院海洋所郭術津博士首次調查了馬裡亞納海溝鄰近海域固氮藍藻的生物量及其垂直分布。
  • 中科院:我國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5月18日電(廖洋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科院獲悉,該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閻軍和孫衛東課題組合作,於近日首次在西太平洋一處熱液系統觀測到自然狀態下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的噴發。深海雷射拉曼探針在深海熱液區原位探測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
  • 「科學」號首次實現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回傳
    本航次成功維護升級了我國西太平洋潛標觀測網,並累計獲取了2—3年的深海數據,這標誌著我國西太平洋科學觀測網的穩定運行,並首次實現了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回傳至岸基科學家辦公室,這將為國內外利用潛標陣列監測和預報海洋環境提供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成功實現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傳輸。
  • 深海所自研ISMIFF搭載「海馬」號ROV完成科考應用
    8月28日至9月12日,深海所深海探測技術研究室研製的深海微生物原位富集與固定取樣器(ISMIFF),在海洋六號船HYDZ6-202005航次期間,搭載「海馬」號ROV,在海馬冷泉區不同站位開展了底棲生物幼蟲及水體微生物的富集和原位固定取樣,通過4個潛次的應用,成功獲取4組底棲生物幼蟲及微生物樣品。
  • 深海熱液區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生命來自海底「黑煙囪」又有新證據
    我研究人員利用自主設備在深海熱液區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生命來自海底「黑煙囪」又有了新證據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RiP)在深海熱液區原位探測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 受訪者供圖近日,我國科學家在《科學通報》(英文版)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一項科研成果——科考隊員在2016年深海熱液航次中,於西太平洋一處深海熱液區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這也是全球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 甲基汞在深海中富集程度如何?深海有沒有被汙染?聽科學家如何說
    甲基汞在深海中富集程度如何?深海有沒有被汙染?但由於人類對深海的探索還比較有限,因此甲基汞在深海中的富集程度如何,人為產生和自然產生汞的比例是多少,還有沒有其他途徑讓甲基汞到達深海,全球幾十個海溝系統是否都具有相同的汞來源和遷移途徑,目前還都是一個謎。學術界長期認為 千米以下深海沒被甲基汞汙染汞是世界上唯一一種在常溫常壓下以液態存在的金屬元素,具有很強的揮發性。「自然和人類活動都會產生汞。
  • 航程近4萬海裡 向陽紅01完成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科考
    本航次第一航段,在惡劣的海況下對中印度洋海盆區開展了深海稀土加密調查,在我國前期發現的稀土超常富集區內,進一步圈劃出稀土超常富集核心區域,較精密估算了中印度洋海盆遠景區稀土的資源潛力,深化了對中印度洋海盆遠景區稀土分布範圍及成礦規律的認識,使我國成為目前對印度洋深海稀土調查研究程度最高的國家。
  • 「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態系統科學調查」項目啟動
    「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態系統科學調查」項目啟動 2017-05-27 海洋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5月25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態系統科學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