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5月18日電(廖洋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科院獲悉,該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閻軍和孫衛東課題組合作,於近日首次在西太平洋一處熱液系統觀測到自然狀態下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的噴發。
深海雷射拉曼探針在深海熱液區原位探測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供圖
在「科學」號科考船2016年深海熱液航次中,研究人員利用「發現」號深海ROV機器人上搭載的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在1400米深海熱液區發現了有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噴發的熱液噴口。
研究人員利用自主研發的深海熱液溫度探針,測定超臨界二氧化碳噴口溫度約為95攝氏度,進而使用深海雷射拉曼探針,直接在深海原位探測了噴發狀態的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發現深海超臨界二氧化碳拉曼譜峰在頻移、半峰寬等光譜參數上與實驗室內模擬獲得的超臨界二氧化碳是完全一致的。
科研團隊基於這項科研成果,提出了新的地球生命起源假說:在地球早期,原始大氣有超過100大氣壓的二氧化碳,在原始海洋形成以後,在海洋與大氣交界面形成了超臨界二氧化碳層,富集大量氮氣,並與海水和露出海表面的巖石礦物結合,催化產生有機物,成為地球上早期生命源頭。
該成果已於近日作為封面文章刊發於《科學通報》。此次觀測到的超臨界二氧化碳中含有大量氮氣和有機組分,為研究生命起源及初始有機質的形成提供了新啟示。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