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一號成功回收深海6000米潛標 數據為國際首次

2021-01-09 齊魯網

為中國海洋研究立下「汗馬功勞」的科學一號(本網資料圖片)

  齊魯網青島8月4日訊(記者 譚文寶 通訊員 劉洋)8月4日,中科院海洋所「科學一號」海洋科學考察船圓滿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西太平洋科學考察實驗研究共享航次夏季科學考察任務,順利返回青島。

  科考隊員在北太平洋西邊界流區的關鍵海域成功回收了2010年冬季布放的6100米和3200米2套深海潛標,並重新布放了3套深海潛標,收放潛標總長度達21000米以上。這是我國在該海域首次成功布放並回收6000米深海潛標,獲得的8oN和18oN西邊界流長期、直接測量數據均為國際首次,為由我國科學家發起的NPOCE(西北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試驗)國際合作計劃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數據。

  同時,本次科考還成功的實施了我國自主研製的水下滑翔機的海試實驗,取得了寶貴的科學數據。由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製的水下滑翔機在西太平洋水深超過4000米的水域連續多次下潛,最大深度接近1000米,各項指標均表現正常,滑翔機在實驗後被成功回收。該項實驗的成功標誌著西方國家對我國在水下滑翔機方面的技術封鎖即將被徹底打破。

  「科學一號」海洋科學考察船7月4日起航,歷史31天,航程超過7000海裡,搭載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廈門大學和瀋陽自動化研究所,4家科研單位42名科學考察團隊員,中科院海洋所「百人計劃」研究員、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袁東亮研究員擔任航次首席科學家。

  該航次順利完成11項國家基金、973、863項目的考察任務,在我國臺灣島-菲律賓群島-哈目黑拉島以東至130oE以西的北太平洋低緯度西邊界流海區開展了系統的水文、氣象、化學、生物、地質和海洋儀器等多學科的綜合觀測和實驗,共完成8個斷面共56個站位的海洋綜合調查任務,獲得了極為豐富的觀測數據和研究成果。

  相關連結:

  「科學一號」考察船建於1980年,截至今年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算得上是中國海洋科考的一員「老將」,科學一號結構堅固,預計至少可以再服役10年。科學一號總長104米,排水量3000多噸,是國內為數不多的能承擔遠洋科考的船隻,多次承擔國家重大航次項目、國際合作項目等,為海洋研究立下了「汗馬功勞」。「科學一號」設備非常先進。僅船尾的一臺萬米單引絞車就價值500多萬元,能伸入海底1萬多米的深度,不算船體本身,僅船上的實驗器材就價值幾千萬。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齊魯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作品內容涉及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儘快處理。齊魯網所轉載的內容,其版權均由原作者和資料提供方所擁有。

相關焦點

  • 我國西太平洋潛標觀測網首次實現深海數據實時傳輸—新聞—科學網
    本航次成功維護升級了我國西太平洋潛標觀測網,我國科學家已累計獲取了2-3年的深海數據,這標誌著我國西太平洋科學觀測網的穩定運行,並首次實現了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回傳至岸基科學家辦公室,這將為國內外利用潛標陣列監測和預報海洋環境提供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 「科學」號首次實現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回傳
    本航次成功維護升級了我國西太平洋潛標觀測網,並累計獲取了2—3年的深海數據,這標誌著我國西太平洋科學觀測網的穩定運行,並首次實現了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回傳至岸基科學家辦公室,這將為國內外利用潛標陣列監測和預報海洋環境提供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成功實現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傳輸。
  • 10907米!「海鬥一號」刷新我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
    新華社瀋陽6月8日電(記者王瑩 包昱涵)「海鬥一號」此次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完成了首次萬米海試與試驗性應用任務,最大下潛深度10907米,刷新我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同時填補了我國萬米作業型無人潛水器的空白。
  • 我國建成國際規模最大的區域潛標觀測網—新聞—科學網
    近日,記者從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功能實驗室科學家、中國海洋大學趙瑋教授處了解到,在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支持下,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首次在南海構建了國際規模最大的區域海洋潛標觀測網,取得諸多在國際上具有重要顯示度的科技創新成果,為持續推進「透明海洋」工程提供了強大助力。
  • 國內首套萬米全水深聲學觀測潛標在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實驗成功
    近日,由西工大研製的國內首套萬米全水深聲學觀測潛標在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實驗成功。馬裡亞納海溝是探索海洋動力過程、物質與能量輸運、生物地球化學過程、殼幔結構及極端環境下物種起源的最佳天然窗口,同時是研究深海科學與技術的最佳場所。
  • 我國深海探索再突破,10619米深潛,將會帶來怎樣的海洋格局
    此次科學考察共有海洋觀測與探測聯合實驗室(天津大學部分)研發的2臺萬米級"海燕-X"水下滑翔機,開展了連續5天的綜合調查,共獲得觀測剖面45個,其中,3000米級、6000米級和7000米級剖面各1個;萬米級剖面3個,分別下潛至10245米、10347米和10619米,再次打破了水下滑翔機的潛深世界紀錄。
  • 央視聚焦:我國深海水下滑翔機首次下潛10619米,屬國際唯一!
    7月16日下午,由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組織實施的水下滑翔機——萬米深淵觀測科學考察團隊順利返航。在此次綜合科考中,我國萬米級深海水下滑翔機最大下潛深度首次達到10619米,央視新聞等官方媒體紛紛報導。
  • 科學「織網」 認知南海——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構建國際上規模最...
    在國家863計劃、國家海洋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海洋大學專項經費等項目支持下,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首次在南海構建了國際上規模最大的區域海洋潛標觀測網,實現了惡劣海況下潛標觀測數據的實時傳輸,有效提高了觀測數據的時效性,取得諸多在國際上具有重要顯示度的科技創新成果,為推進「透明海洋」工程提供了強大助力,奠定了我國在「兩洋一海」(即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海)動力環境觀測領域的國際地位
  • 我國首個深海實時科學觀測網建成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我國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在完成2017年西太平洋綜合考察航次後,近日返回位於青島西海岸新區的母港。我國科學家在本航次成功建成我國第一個深海實時科學觀測網,西太平洋深海3000米範圍內的溫度、鹽度和洋流等數據實現1小時1次實時傳輸。
  • 馬裡亞納海溝有多深 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處為多少米
    不少的登山家成功地徵服了珠穆朗瑪峰,但探測深海卻極其困難。1960年1月,科學家首次乘坐「的裡雅斯特"號深海潛水器,首次成功下潛至馬裡亞納海溝底進行科學考察。海溝底部高達1100個大氣壓的巨大水壓,對於人類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深海是一個高壓、漆黑和冰冷的世界,通常溫度只有2℃(極少數海底受地熱的影響水溫可高達380℃)。令人驚奇的是,在這樣深的海底,科學家們竟然看到有一條比目魚和一隻小紅蝦在遊動。
  • 總書記的牽掛丨攻克關鍵技術,讓深海大洋更「透明」
    面向未來,山東將努力打造國際一流的海洋科技教育引領區、國家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區、國家海洋經濟競爭力核心區、國家海洋開放合作先導區,為海洋強國建設作出山東貢獻。□本報記者 肖芳時序更替,又是一年孟夏。位於青島藍谷的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草木蔥蘢、繁花似錦,處處生機盎然。
  • 我國自主研發的海底地震儀成功獲取萬米級海洋人工地震剖面數據
    我國自主研發的海底地震儀成功獲取萬米級海洋人工地震剖面數據 2017-03-06 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這些數據對於認識和研究地球最深點馬裡亞納海溝俯衝帶結構有著非常關鍵的意義。這一試驗的成功也標誌著我國在大深度海底地震探測技術領域步入國際先進水平。  從1月25日至今,科考隊在挑戰者深淵共投放地震儀60臺,成功回收56臺,完成兩條地震剖面測線670公裡,最大深度達到10027米。
  • 我首次在西太平洋回收深海微生物原位富集系統
    經過近2個小時的努力,科考隊員成功回收了一套深海微生物原位富集系統,本航次A段科考作業首站告捷。聲學釋放器、浮力材料和重力錨等組成,於一年前布放在水深約1700米的西太平洋牛郎平頂海山山頂,進行深海微生物原位長期培養。
  • 中科院海洋所在薩武海峽潛標觀測方面獲新進展
    該文章首次基於潛標觀測的時間序列,刻畫了薩武海峽海流的垂直結構,發現其為上、中、下三層不同方向的「三明治」結構,其中中層海流流向薩武海,指出該結構由印度洋開爾文波的垂直傳播決定。論文結果顯示翁拜海峽中層水必須經過南邊的達奧海峽進入印度洋,從而揭示了的ITF次溫躍層環流的新路徑。
  • 「海龍三號」首次潛水應用成功!!這些絕技了解一下
    後來居上 「龍家族」再添新丁  浩瀚的海洋蘊藏著豐富的資源,根據國際海底管理局的相關規章,最先探測到海底資源,並提供相應數據和資料的國家,能獲得優先開採權。也就是說,技術能力是一個國家在深海礦產資源開發中獲益的核心條件。  深海水下無人遙控潛水器具有局部作業、定點精細探測等優勢,廣泛應用於礦區調查、礦區成圖、勘查取樣等領域。
  • 我國深海油氣「磁日變」勘探技術取得新突破
    新華社廣州12月9日電(記者梁鋼華)記者從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獲悉,由我國自主研發的高精度勘探技術——遠海區低功耗全向性磁日變觀測系統,日前在南海北部深海海域成功通過海上試驗。這標誌著我國在突破深海油氣「磁日變」高精度勘探技術瓶頸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據介紹,磁法勘探是當前油氣資源前期勘探行之有效的技術手段之一。
  • 「深海勇士」號返航 創造多項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深海勇士」號TS10航次共下潛作業62次,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史單航次下潛作業次數的新記錄。「深海勇士」號2018年度下潛87次,農曆戊戌年年度下潛105次,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史年度下潛作業次數的新紀錄,達到了國際單年度下潛次數的先進水平。同年,美國「阿爾文」號下潛次數為77次。
  • 中國首次成功發射回收固液混合發動機的探空火箭
    我國首次將以固液混合火箭發動機為動力的探空火箭成功進行發射和回收。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消息證實,12月5日下午,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該校宇航學院15位大學生設計研製的「北航二號」固液混合火箭發動機探空火箭飛行試驗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