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國海洋研究立下「汗馬功勞」的科學一號(本網資料圖片)
齊魯網青島8月4日訊(記者 譚文寶 通訊員 劉洋)8月4日,中科院海洋所「科學一號」海洋科學考察船圓滿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西太平洋科學考察實驗研究共享航次夏季科學考察任務,順利返回青島。
科考隊員在北太平洋西邊界流區的關鍵海域成功回收了2010年冬季布放的6100米和3200米2套深海潛標,並重新布放了3套深海潛標,收放潛標總長度達21000米以上。這是我國在該海域首次成功布放並回收6000米深海潛標,獲得的8oN和18oN西邊界流長期、直接測量數據均為國際首次,為由我國科學家發起的NPOCE(西北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試驗)國際合作計劃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數據。
同時,本次科考還成功的實施了我國自主研製的水下滑翔機的海試實驗,取得了寶貴的科學數據。由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製的水下滑翔機在西太平洋水深超過4000米的水域連續多次下潛,最大深度接近1000米,各項指標均表現正常,滑翔機在實驗後被成功回收。該項實驗的成功標誌著西方國家對我國在水下滑翔機方面的技術封鎖即將被徹底打破。
「科學一號」海洋科學考察船7月4日起航,歷史31天,航程超過7000海裡,搭載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廈門大學和瀋陽自動化研究所,4家科研單位42名科學考察團隊員,中科院海洋所「百人計劃」研究員、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袁東亮研究員擔任航次首席科學家。
該航次順利完成11項國家基金、973、863項目的考察任務,在我國臺灣島-菲律賓群島-哈目黑拉島以東至130oE以西的北太平洋低緯度西邊界流海區開展了系統的水文、氣象、化學、生物、地質和海洋儀器等多學科的綜合觀測和實驗,共完成8個斷面共56個站位的海洋綜合調查任務,獲得了極為豐富的觀測數據和研究成果。
相關連結:
「科學一號」考察船建於1980年,截至今年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算得上是中國海洋科考的一員「老將」,科學一號結構堅固,預計至少可以再服役10年。科學一號總長104米,排水量3000多噸,是國內為數不多的能承擔遠洋科考的船隻,多次承擔國家重大航次項目、國際合作項目等,為海洋研究立下了「汗馬功勞」。「科學一號」設備非常先進。僅船尾的一臺萬米單引絞車就價值500多萬元,能伸入海底1萬多米的深度,不算船體本身,僅船上的實驗器材就價值幾千萬。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齊魯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作品內容涉及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儘快處理。齊魯網所轉載的內容,其版權均由原作者和資料提供方所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