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首個深海實時科學觀測網在西太平洋建成
中國首個深海實時科學觀測網在西太平洋建成 (1/4) "← →"翻頁
-
我國西太平洋潛標觀測網首次實現深海數據實時傳輸—新聞—科學網
本航次成功維護升級了我國西太平洋潛標觀測網,我國科學家已累計獲取了2-3年的深海數據,這標誌著我國西太平洋科學觀測網的穩定運行,並首次實現了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回傳至岸基科學家辦公室,這將為國內外利用潛標陣列監測和預報海洋環境提供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
「科學」號首次實現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回傳
本航次成功維護升級了我國西太平洋潛標觀測網,並累計獲取了2—3年的深海數據,這標誌著我國西太平洋科學觀測網的穩定運行,並首次實現了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回傳至岸基科學家辦公室,這將為國內外利用潛標陣列監測和預報海洋環境提供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成功實現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傳輸。
-
我國計劃明年組建全球首個海洋動力環境觀測網
衛星攜帶的雷達高度計、微波散射計可以對海面高度、有效波高、海面風場實現高精度、高解析度的實時觀測。衛星搭載的AIS艦船自動識別系統具備全球船舶識別的能力,搭載的DCS分系統可以接收、存貯和轉發海域中的浮標測量數據,有效提高了數據精度。
-
我國建成國際規模最大的區域潛標觀測網—新聞—科學網
據悉,南海潛標觀測網是我國正在實施的「透明海洋」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成功構建奠定了我國在「兩洋一海」動力環境觀測方面的重要國際地位。正如中國科學院院士、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主任、中國海洋大學吳立新教授所說:建設海洋強國,離不開海洋科技。 潛標是開展海洋動力過程長期連續觀測最有效的手段。
-
青島助力我國「兩洋一海」 實時觀測實現跨越式發展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牽手」海大構建先進實時觀測系統
近日,青島助力我國海洋科考再迎跨越式發展。由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海洋動力過程與氣候功能實驗室、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共同承擔的西北太平洋綜合科考航次在黑潮延伸體海區的科考任務順利結束,完成了我國在西北太平洋黑潮延伸體實時定點觀測系統一期構建。這也標誌著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在「兩洋一海」,即「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關鍵海區深海實時觀測能力建設實現了全面跨越發展。
-
我國建成世界首個民用極低頻大功率電磁波發射臺
我國建成世界首個民用極低頻大功率電磁波發射臺覆蓋我國領土和領海,可用於地震預測據新華社武漢1月12日電(記者譚元斌)我國近日建成了世界上首個民用極低頻大功率電磁波發射臺,其探測半徑達數千公裡,探測深度達十公裡,形成了可覆蓋我國領土和領海的高信噪比極低頻電磁波信號源。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
綜述及基本情況設施概述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是實現我國海洋強國戰略、開展深遠海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該船由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設計,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建造,於 2012 年建成,2015 年完成國家驗收,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管理運行。
-
深海探測:探索海洋深處的奧秘
這樣建成的海底觀測網可以不間斷地進行長期現場觀測,無論有颱風還是地震都可以連續運作,將深海的現場數據實時送到實驗室。 進入新世紀,發達國家掀起了建設海底觀測網的熱潮。2009年,加拿大「海王星」觀測網率先建成,水深3000米、纜線長800公裡;2015年,日本建成S—Net網,從本州島連到太平洋8000米水深的日本海溝,布設150個監測站、纜線總長5700公裡,號稱世界最大的地震監測網;2016年,美國OOI海底觀測系統正式建成,包含區域網、近岸網、全球網三大系統,設置900多個探頭對美國岸外進行多學科的海底觀測;此外,歐盟14個國家參加的EMSO計劃,從地中海直到北冰洋都將布設海底觀測網
-
黃、東海浮標觀測站實時監測2021年首個強寒潮過程
2020年最強寒潮剛走,我國又迎來2021年首個寒潮。中科院海洋所黃、東海浮標觀測站在技術人員的努力維護下,各觀測站點持續穩定運行,實時監測該寒潮過程中海洋或海島各參數變化情況,為寒潮預測預報、科學研究等提供重要的數據資料。
-
南海上「織」出的觀測網
在國家863計劃、國家海洋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海洋大學專項經費等項目支持下,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首次在南海構建了國際上規模最大的區域海洋潛標觀測網,實現了惡劣海況下潛標觀測數據的實時傳輸,有效提高了觀測數據的時效性,取得諸多在國際上具有重要顯示度的科技創新成果,為推進「透明海洋」工程提供了強大助力,奠定了我國在「兩洋一海」(即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海)動力環境觀測領域的國際地位。
-
【新聞聚焦】中國首個獲批試點運行的國家實驗室正式啟動深海研究中心建設 | 《2019全球海洋科技創新指數》正式發布!
胡耀傑攝中國首個獲批試點運行的國家實驗室(目前全國唯一的試點國家實驗室)——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2020年1月12日在青島結束2019學術年會。會上,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集中展示了「透明海洋」 「海底發現」 「藍色開發」等重大任務推進情況及2019年新取得的眾多科研碩果。
-
中國地質調查局:我國建成首個國家地質大數據平臺地質雲
中國地質調查局:我國建成首個國家地質大數據平臺地質雲 原標題: 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今天發布了我國首個國家地質大數據共享服務平臺「地質雲」。這也是我國首次將國家核心地質資料庫面向社會全領域公開共享,並提供地質信息一站式雲端共享服務。
-
瑞安市建成溫州首個立體氣候梯度氣象觀測站
近日,瑞安市建成溫州地區首個立體氣候梯度氣象觀測站。該站的投用,將提升瑞安市生態氣象監測分析預警、氣候變化影響評估、生態保護等技術水平,進一步強化瑞安市基層氣象防災減災能力,積極推動生態農業和生態旅遊發展。
-
全國首個省級海嘯監測預警全鏈條系統建成
近日,廣東省建成全國首個省級海嘯監測預警全鏈條系統。這標誌著廣東自主開發建設地方海洋觀測預報體系實現從無到有的跨越,將極大提升該省海洋預警報基礎水平,為海洋防災減災提供科學、可靠的決策支撐。廣東省海域遼闊,是全國大陸海岸線最長的省份,颱風、風暴潮等海洋災害多發。
-
大科學工程「拉索」首個探測器陣列建成_時政_中國西藏網
新年伊始,大科學工程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拉索」(LHAASO)傳來喜訊。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獲悉,「拉索」水切倫科夫探測器陣列(WCDA)三號水池注水達到正常工作水位,這標誌著WCDA探測器全部建成,全陣列投入科學運行。這是「拉索」4種類型的探測器陣列中最早完成的一個陣列。
-
赤峰建成首個城外全自動氣象觀測站
赤峰建成首個城外全自動氣象觀測站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3年11月01日11:01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董煥軍 季颺報導
-
中國首個獲批試點運行的國家實驗室發布2019年多項研究新成果
中新社青島1月12日電 (記者 楊兵 胡耀傑)中國首個獲批試點運行的國家實驗室——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12日在青島結束2019學術年會。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主任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立新稱,2019年,全球最大的區域海洋觀測網「兩洋一海」定點觀測系統邁入實時化時代,一批深海觀測與探測核心技術與裝備自主研發取得突破,深海多圈層能量與物質循環理論取得重要進展。
-
廣東建成全國首個省級海嘯監測預警全鏈條系統
本報訊(記者 孫安然 通訊員 肖乃花)近日,廣東省建成全國首個省級海嘯監測預警全鏈條系統。這標誌著廣東自主開發建設地方海洋觀測預報體系實現從無到有的跨越,將極大提升該省海洋預警報基礎水平,為海洋防災減災提供科學、可靠的決策支撐。
-
我國將建首個海洋動力監測網 「三星組網」邁出關鍵一步
據介紹,這是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的第二顆衛星,也是我國首顆運行於傾斜軌道的大型遙感衛星,其入軌後與海洋二號B星組網,將大幅提升我國海洋觀測範圍、觀測效率和觀測精度。獨特「站位」,為防災減災及科學應用提供支撐海洋二號C星具有身手敏捷、眼疾手快的特性,能夠實現更高的海洋風場觀測頻度。相較於傳統遙感衛星運行所在的太陽同步軌道,海洋二號C星的「站位」十分獨特。在研製團隊的精心設計下,C星將在傾斜軌道上「全力奔跑」,進一步提升我國的海洋觀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