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東海浮標觀測站實時監測2021年首個強寒潮過程

2021-01-09 大眾日報

2020年最強寒潮剛走,我國又迎來2021年首個寒潮。中科院海洋所黃、東海浮標觀測站在技術人員的努力維護下,各觀測站點持續穩定運行,實時監測該寒潮過程中海洋或海島各參數變化情況,為寒潮預測預報、科學研究等提供重要的數據資料。

本次強寒潮天氣給我國中東部地區帶來大範圍降溫和大風天氣,降溫幅度大、影響範圍廣,北方多地氣溫創入冬以來新低,中國氣象局啟動了氣象災害四級應急響應。黃、東海浮標觀測站繼續迎接挑戰,實時獲取了寒潮期間黃海和東海海域連續完整的觀測數據(各站點獲取的極值情況詳見數據列表)。其中位於大連獐子島的Q01氣象站獲取到最低氣溫-17.9℃;位於青島靈山島附近海域的09號浮標獲取到最高氣壓1039.3 hPa;位於舟山海礁附近海域的06號浮標獲取到最大風速23.9 m/s;同時也獲取到最大波高6.5 m。

黃、東海布標觀測站自2007年建站以來,已經連續對黃、東海海域進行實時觀測超過13年,期間多次經受極端天氣的考驗,尤其是在遭受颱風和寒潮時,絕大多數觀測站點依然安全在位有效運行,積累了大量彌足珍貴的氣象、水文以及水質參數觀測數據,為防災減災、科學研究以及漁業養殖等提供重要數據支撐。

(大眾報業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薄克國 通訊員 王敏 報導 )

相關焦點

  • 黃、東海浮標觀測站成功捕獲颱風「巴威」實時觀測數據
    央廣網青島8月31日消息(記者王偉 通訊員王敏)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獲悉,繼今年第4號颱風「黑格比」之後,黃、東海浮標觀測站的觀測系統又成功獲取到第8號颱風「巴威」的相關實時觀測數據。「巴威」是典型的北上型颱風,具有強度強、降雨強度大、生命史長等特點,受其影響,中央氣象臺於8月26日18時發布了今年以來首個颱風紅色預警——也是颱風預警的最高級別。黃、東海浮標觀測站作為中國科學院近海海洋觀測研究網絡的核心觀測體系,多年來積累了海量長序列定點觀測數據,為中國近海生態系統演變機制與生態災害防範、西太平洋環流變異及其對氣候環境的影響等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撐。
  • 黃、東海浮標觀測站實時記錄寒潮觀測數據
    黃、東海浮標觀測站實時記錄寒潮觀測數據 2021/1/6 11:37:56   來源:齊魯晚報
  • 日照:組織完成浮標觀測站維護保養工作
    圖為日照市氣象局工作人員開展萬平口海域氣象浮標觀測站的維護保養工作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徐浩然 崔廣暑 王軍報導  6月17日,山東省日照市氣象局組織完成對萬平口海域氣象浮標觀測站的維護保養工作。該浮標站對溫度、溼度、氣壓、風向、風速、能見度、海溫、海鹽、電導率、波浪、海流、葉綠素等要素進行實時、連續、全天候自動化監測,成功對世界賽艇錦標賽、十一屆全國運動會、全國帆船錦標賽等重要活動提供氣象保障,多次成功地全過程實時記錄了颱風移動過程中的風、波浪和環境參數的變化等情況,填補了日照近海洋面氣象監測資料的空白。
  • 浙建首個海洋氣象大型浮標增強近海氣候監測
    新華社杭州6月22日電(屈凌燕、王敏) 浙江省第一個海洋氣象大型浮標項目21日通過驗收,這個位於舟山群島的大型海洋氣象浮標將實現對近海氣象的全天候觀測,對於歷來多颱風等災害天氣的浙江省來說,它的建成將有進一步增強對近海災害性天氣和氣候變化的監測預警能力
  • 首個自籌資金海洋水文氣象監測浮標落戶洋口港
    在南通海事局大力支持下,10月14日,全國首次由地方政府和企業投資的海洋水文氣象監測浮標在南通洋口港投入使用,開始為洋口港海上施工及未來港口運營提供海洋氣象預測服務。      海洋監測浮標是一種現代化的海洋監測手段,採用浮標觀測技術,可全天候、連續、定點觀測氣象、水文、水質等內容,並實時將數據傳輸到岸站。
  • 首個南海遠海海洋氣象浮標布設
    首個南海遠海海洋氣象浮標布設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0年06月02日08:53   中國氣象報記者楊綺薇 通訊員呂衛華
  • 南海東海海洋氣象監測預警保障應急項目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陳海報導  1月9日,海南省氣象局在海口組織召開南海東海海洋氣象監測預警保障應急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專家論證會,來自中國氣象局工程諮詢中心,廣東、福建、海南、廣西等省(自治區)氣象局的11專家參加了論證會,並對南海東海海洋氣象監測預警保障應急項目
  • 威海小石島海洋觀測站實時觀測潮汐等海洋水文要素
    中國網6月8日訊 日前,記者從威海市海洋局了解到,6月2日,國家海洋局海洋減災中心高忠文主任一行來到威海小石島海洋觀測站,就海洋防災減災有關工作進行調研。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陳丕松陪同調研。調研組先後考察了小石島地波雷達站、氣象觀測場和水文觀測站。
  • 南海海嘯浮標成功布放 可實時監測海嘯波動
    南海海嘯浮標成功布放 可實時監測海嘯波動 為我國東南沿海提供兩小時的預警時    2014年5月2日,在有關方面的傾力配合下,南海分局的整個海嘯浮標布放作業團隊高效運轉,從早上8時開始到13時僅用了5個小時就順利完成了海上布放作業,於南海HX2號站位成功布放海嘯浮標
  • 東海水產研究所研製的衛星海洋電子浮標進入整機調試階段
    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支持下,東海水產研究所漁業遙感信息技術團隊自2013年開始研製衛星海洋電子浮標(簡稱電浮標),經歷近5年的研發,先後解決了材料
  • 海嘯監測「雙保險」!我國建成南海海嘯浮標監測網
    馬尼拉海溝是太平洋最主要的地震帶,6月下旬,我國在南海馬尼拉海溝平行線上,首次同時布放兩套海嘯浮標,形成海嘯監測「雙保險」。這標誌著我國南海海嘯浮標監測網的建成。技術人員正在吊放海嘯浮標下水  兩套海嘯浮標分別布放在南海的海嘯監測預定站位,站位水深4000米左右,目前運行正常。
  • 首套國產化海氣界面觀測浮標布放西北太平洋
    ▶ 海氣界面觀測浮標。國家海洋技術中心 供圖  本報訊 由國家海洋技術中心領銜,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及浙江大學參加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海洋環境安全保障」專項「海氣界面觀測浮標國產化技術研究」項目,歷時3年,完成了海氣界面觀測浮標的全系統國產化技術研究。
  • 將構成我國首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
    這是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的第二顆衛星,也是我國首顆運行於傾斜軌道的大型遙感衛星,其入軌後與海洋二號B星組網,將大幅提升我國海洋觀測範圍、觀測效率和觀測精度。衛星在軌後,主要對海面高度、有效波高、海面風場實現高精度、高解析度的實時觀測,並具備船舶識別以及接收、存貯和轉發我國近海及其他海域的浮標測量數據能力,衛星設計師們親切地將其功能概括為「捕風、勘海、鑑舟、匯志」。
  • 科學網—來之不易的海洋觀測數據
    布放浮標和潛標 20世紀60年代,浮標、潛標技術開始在一些海洋技術發達國家投入使用。隨後,浮標、潛標系統漸漸成為海洋環境調查的重要技術裝備,尤其是在惡劣的海洋環境條件下,浮標、潛標系統可以長期、連續、同步、自動地對海洋水文、氣象諸要素進行全面綜合監測。 浮標、潛標系統具有其他調查方法無法代替的作用。
  • 印度洋4000米海-氣耦合觀測浮標成功投放
    2020年10月,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所「實驗3」號科考船在印度洋赤道區域成功投放海-氣耦合觀測浮標一套,投放點水深4020米,目前浮標工作狀態正常、數據傳輸正常。該浮標作為南海海洋所深遠海環境在線觀測網絡和中斯中心海洋環境立體觀測網絡的重要觀測節點之一,為開展相關科學研究提供高質量的現場觀測數據。
  • 中國首次在太平洋最「東」海區布放浮標
    觀察者網24日從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獲悉, 10月20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科考隊員搭乘「向陽紅03」科考船執行「全球變化與海氣相互作用」專項2019年中北太平洋海洋環境水體綜合調查夏季航次任務期間,在中北太平洋海域成功布放一套我國管理和自主研發的多要素綜合深海浮標。
  • 209個氣象觀測站遍布青島 實時發布沙灘溫度
    這些問題,都有賴於分布在全市各地的209個氣象觀測站來回答。記者探訪發現,其中海拔最高的在上千米高的嶗頂;距陸地最遠的在朝連島;最新最便民的則設在第一海水浴場,可監測沙灘溫度。今年,我市還將謀劃建設氣象觀測站,為天氣預報提供更為準確詳實的資料。  千米嶗頂自動工作  全市現有氣象觀測站中,海拔最高的無疑是位於嶗頂的自動氣象站。
  • 海洋二號C星成功升空 將構成我國首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
    這是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的第二顆衛星,也是我國首顆運行於傾斜軌道的大型遙感衛星,其入軌後與海洋二號B星組網,將大幅提升我國海洋觀測範圍、觀測效率和觀測精度。衛星在軌後,主要對海面高度、有效波高、海面風場實現高精度、高解析度的實時觀測,並具備船舶識別以及接收、存貯和轉發我國近海及其他海域的浮標測量數據能力,衛星設計師們親切地將其功能概括為「捕風、勘海、鑑舟、匯志」。
  • 海洋二號C星成功升空,將成我國首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
    原標題:海洋二號C星成功升空 將構成我國首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這是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的第二顆衛星,也是我國首顆運行於傾斜軌道的大型遙感衛星,其入軌後與海洋二號B星組網,將大幅提升我國海洋觀測範圍、觀測效率和觀測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