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4000米海-氣耦合觀測浮標成功投放

2020-11-11 嶺南科苑

2020年10月,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所「實驗3」號科考船在印度洋赤道區域成功投放海-氣耦合觀測浮標一套,投放點水深4020米,目前浮標工作狀態正常、數據傳輸正常。該浮標作為南海海洋所深遠海環境在線觀測網絡和中斯中心海洋環境立體觀測網絡的重要觀測節點之一,為開展相關科學研究提供高質量的現場觀測數據。

該浮標為南海海洋所自主研發的基於北鬥銥星海-氣耦合專用觀測浮標,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已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ZL 201910478411.4)。核心技術包括:低功耗數據採集控制系統、捷聯慣性波浪測量技術、基於緩衝池機制的北鬥數傳協議和功能豐富的遠程人機數據/控制的交互界面軟體。

浮標觀測參數包括:海表常規氣象(風、溫、溼、壓、降水),四分量輻射、海表皮溫、表層海水溫度,0-80米深度的剖面流速、流向,波高、周期和波向等。浮標數據採集控制器以1Hz採樣速率掃描各傳感器,每30分鐘統計一組各參數的平均值自容存儲在浮標CF卡內,並同步通過北鬥和銥星雙鏈路向南海海洋所服務中心回傳實時數據。數據掃描間隙傳感器和控制器均處於低功耗休眠狀態。

浮標搭載南海海洋所自主研製的DWS19-1捷聯慣性波浪傳感器(專利號:ZL 201710196081.0)。傳感器可在三種採樣頻率下工作,在國際上首次採用捷聯姿態算法(「數字式穩定平臺」)替代傳統機械/電式穩定機構,實現真正的獨立捷聯工作,傳感器體積小、功耗低、質量輕,方便快速、機動投放。

遠程數據鏈路優先採用自主研製的北鬥通訊系統,位於南海海洋所數據中心的遠程控制軟體定時呼叫遠海浮標北鬥通訊端,建立握手連接,進行實時數據傳輸和運行狀態監控,且在特殊海洋或大氣過程下可遠程操作修改浮標的數據採集程序,實現雙向可控制,提高強化觀測能力。

該浮標研製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科院儀器裝備研製項目、中科院關鍵技術人才項目等的資助。

4000米印度洋海-氣耦合觀測浮標

浮標狀態實時監控界面

浮標波浪觀測數據片段

相關焦點

  • 「實驗3」號科考船圓滿完成2020東印度洋航次
    信息時報訊 (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張鎮秋)近日,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實驗3」號科考船圓滿完成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東印度洋海洋學綜合調查航次考察計劃,返抵廣州。據了解, 此次共享航次歷時72天,航程12000多海裡。
  • 首套國產化海氣界面觀測浮標布放西北太平洋
    國家海洋技術中心 供圖  本報訊 由國家海洋技術中心領銜,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及浙江大學參加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海洋環境安全保障」專項「海氣界面觀測浮標國產化技術研究」項目,歷時3年,完成了海氣界面觀測浮標的全系統國產化技術研究。
  • 普陀:首座海洋氣象波浪浮標成功投放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何晴報導 近日,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首座海洋氣象波浪浮標在朱家尖南沙海濱浴場附近海域成功投放,這是舟山市首套投入使用的SBF3-2型波浪浮標站。
  • 「青島力量」助力 我國首套全國產化海氣界面觀測浮標成功布放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8月28日訊 近日,我國自主研發的首套全國產化海氣界面觀測浮標成功布放在西北太平洋5700米深海海域,第一次實現了1000米級大深度溫鹽深流剖面觀測,正式開啟了為期一年的深海示範運行。據悉,這個由四家單位參與完成的「海氣界面觀測浮標國產化技術研究」項目,離不開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的貢獻。
  • 黃、東海浮標觀測站成功捕獲颱風「巴威」實時觀測數據
    央廣網青島8月31日消息(記者王偉 通訊員王敏)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獲悉,繼今年第4號颱風「黑格比」之後,黃、東海浮標觀測站的觀測系統又成功獲取到第8號颱風「巴威」的相關實時觀測數據。黃、東海浮標觀測站作為中國科學院近海海洋觀測研究網絡的核心觀測體系,多年來積累了海量長序列定點觀測數據,為中國近海生態系統演變機制與生態災害防範、西太平洋環流變異及其對氣候環境的影響等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撐。在颱風監測方面,黃、東海浮標觀測站更是在不斷地刷新颱風定點實時觀測的數據量,此次「巴威」颱風過境期間,共計7套浮標觀測系統和2套自動氣象站先後獲取到相關實時觀測數據。
  • 淺海型「白龍」浮標在國家海洋局海洋一所研製成功 並順利傳回數據
    齊魯網青島7月31日訊(記者 孫楊)淺海海面氣象和全水深水文定點觀測及數據的實時回傳一直以來都是海洋觀測的難點之一。
  • 中國首次在太平洋最「東」海區布放浮標
    觀察者網24日從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獲悉, 10月20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科考隊員搭乘「向陽紅03」科考船執行「全球變化與海氣相互作用」專項2019年中北太平洋海洋環境水體綜合調查夏季航次任務期間,在中北太平洋海域成功布放一套我國管理和自主研發的多要素綜合深海浮標。
  • 日照:組織完成浮標觀測站維護保養工作
    圖為日照市氣象局工作人員開展萬平口海域氣象浮標觀測站的維護保養工作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徐浩然 崔廣暑 王軍報導  6月17日,山東省日照市氣象局組織完成對萬平口海域氣象浮標觀測站的維護保養工作。該浮標站對溫度、溼度、氣壓、風向、風速、能見度、海溫、海鹽、電導率、波浪、海流、葉綠素等要素進行實時、連續、全天候自動化監測,成功對世界賽艇錦標賽、十一屆全國運動會、全國帆船錦標賽等重要活動提供氣象保障,多次成功地全過程實時記錄了颱風移動過程中的風、波浪和環境參數的變化等情況,填補了日照近海洋面氣象監測資料的空白。
  • 小浮標描繪大海圖
    美將投放探測器跟蹤氣候變化對海洋微生物影響自2014年以來,研究人員在南大洋部署了150多個生物地球化學剖面浮標(BGC-Argo 浮標)。但是很快,500個裝有生物地球化學傳感器的海洋浮標將提供答案。據《科學》報導,近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宣布將花費5300萬美元放置新浮標,這標誌著Argo陣列的首次大規模擴展。Argo計劃是美國與其他國家於1998年推出的全球海洋觀測試驗項目。該項目在海上設置跟蹤浮標。目前,Argo陣列由4000個浮標組成,15年來一直跟蹤海洋溫度的上升。
  • 首個南海遠海海洋氣象浮標布設
    首個南海遠海海洋氣象浮標布設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0年06月02日08:53   中國氣象報記者楊綺薇 通訊員呂衛華
  • 南海海嘯浮標成功布放 可實時監測海嘯波動
    南海海嘯浮標成功布放 可實時監測海嘯波動 為我國東南沿海提供兩小時的預警時    2014年5月2日,在有關方面的傾力配合下,南海分局的整個海嘯浮標布放作業團隊高效運轉,從早上8時開始到13時僅用了5個小時就順利完成了海上布放作業,於南海HX2號站位成功布放海嘯浮標
  • 自然資源部:基於銥星通信方式的COPEX型浮標成功布放太平洋海域
    央視新聞客戶端記者從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技術中心了解到,近日,該中心科研人員在太平洋海域成功布放一臺採用銥星通信方式的COPEX型自動剖面漂流浮標,並已成功傳輸數個剖面測量數據至此,該中心研製的COPEX型自動剖面漂流浮標和FZS3-1型表面漂流浮標均可採用銥星通信傳輸數據。
  • 首次在印度洋布放洋底綜合觀測潛標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月5日訊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所屬「向陽紅01」科考船傳來捷報:科研人員在印度洋順利投放海底地震儀陣列,並首次成功布放洋底綜合觀測潛標。本航次為印度洋巖石圈構造演化科學考察航次,由海洋一所海洋地球物理團隊組織實施,於2020年12月16日啟航。
  • 黃、東海浮標觀測站實時記錄寒潮觀測數據
    黃、東海浮標觀測站實時記錄寒潮觀測數據 2021/1/6 11:37:56   來源:齊魯晚報
  • 浙建首個海洋氣象大型浮標增強近海氣候監測
    新華社杭州6月22日電(屈凌燕、王敏) 浙江省第一個海洋氣象大型浮標項目21日通過驗收,這個位於舟山群島的大型海洋氣象浮標將實現對近海氣象的全天候觀測,對於歷來多颱風等災害天氣的浙江省來說,它的建成將有進一步增強對近海災害性天氣和氣候變化的監測預警能力
  •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為全球海洋觀測貢獻「中國智慧」
    本次考察由海洋一所牽頭組織,緊密圍繞北極海域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的作用和地位等科學前沿問題,系統了解北冰洋重點海域的海洋和生態環境變化特徵,獲取北冰洋重點海域海底地形地貌特徵,掌握多尺度海-冰-氣相互作用和氣候變化規律,為推進我國極地業務化體系建設,以及參與區域和全球性環境治理提供技術支撐。
  • 印度海軍監視下,中國科考船傳來捷報,在印度洋成功布放觀測儀器
    據自然資源部海洋一所1月3日公布的消息,正在印度洋進行科學考察的「向陽紅01號」科考船傳來捷報,該船首次成功在印度洋底布放綜合觀測潛標,這將為探索印度洋海嶺提供珍貴的科學觀測資料。需要指出的是,中國科考船隊在印度洋進行的是正常的、非軍事化的科學考察工作。但這還是引起了印度方面的強烈擔憂,中國科考船在印度洋的活動長期受到印度海軍的監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