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海軍監視下,中國科考船傳來捷報,在印度洋成功布放觀測儀器

2021-01-16 白鯨防務

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中國作為新興大國,自然在很多方面備受矚目,比如說印度,就對中國的一舉一動達到了極度敏感的程度。據自然資源部海洋一所1月3日公布的消息,正在印度洋進行科學考察的「向陽紅01號」科考船傳來捷報,該船首次成功在印度洋底布放綜合觀測潛標,這將為探索印度洋海嶺提供珍貴的科學觀測資料。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科考船隊在印度洋進行的是正常的、非軍事化的科學考察工作。但這還是引起了印度方面的強烈擔憂,中國科考船在印度洋的活動長期受到印度海軍的監視。

據印度「The Print」新聞網此前報導,印度海軍對在印度洋斯裡蘭卡海域作業的中國科考船給予了高度關注,已經派出艦船進行追蹤,確保中國科考船時刻處於印度海軍的觀測之下。印度海軍毫無根據地臆測,這絕非是2艘簡單的科考船,中國艦船在印度洋的作業,很可能是中國更大計劃的一部分。

具體來說,其目的就是為了搜集印度海軍的關鍵數據,特別是印度的潛艇。《印度時報》甚至表示,中國在印度洋地區部署了數十艘無人潛航器,印度安全機構極為擔心,它們或在進行反潛作戰。

事實上,包括「向陽紅01」、「向陽紅06」在內的中國科考船,這10年來一直在印度洋斯裡蘭卡海域從事相關科研工作,這與所謂的軍事活動毫不相關。但是印度的疑心病始終難以痊癒,依然對中國船隻的出現難以適應。究其根本原因,主要還是霸權思維作祟。

簡單講,新德裡認為印度洋就是印度的。中國的科考船等船隻進入印度洋,新德裡就會天然地覺得不舒服,感覺到「被侵犯」了,因此不斷炒作中國科考船在公海的正常科研活動。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此前不久,印度還和越南在中國南海舉行了聯合海上演習。

印度總理莫迪甚至還對外宣稱,支持在南海的「航行自由」和「飛行自由」。怎麼中國科考船在印度洋進行科學考察,就要受到印度海軍的監視了?不是說好了要尊重「航行自由」、「飛行自由」嗎?這就是赤裸裸的雙標,啪啪打自己臉還不覺得疼。不過,印度針對中國其實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就在目前,印度在邊境陳兵10萬和中國軍隊展開對峙,並不斷往賭盤上丟籌碼,施加更大的壓力,企圖迫使中國讓步。

印度媒體也民族情緒泛濫,毫無「無冕之王」應有的理智客觀,不斷煽風點火,賊喊捉賊地指責中國「入侵」了印度的控制區,導致新德裡也失去了轉圜的餘地。如今數萬印度士兵在前線挨凍受餓,和這些印度媒體的操弄不無關聯。另外,中印關係演變成今天這幅局面和部分印度媒體針對中國的炒作也脫不開關係。

相關焦點

  • 「向陽紅01」科考船傳來捷報!首次在印度洋布放洋底綜合觀測潛標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月5日訊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所屬「向陽紅01」科考船傳來捷報:科研人員在印度洋順利投放海底地震儀陣列,並首次成功布放洋底綜合觀測潛標。本航次為印度洋巖石圈構造演化科學考察航次,由海洋一所海洋地球物理團隊組織實施,於2020年12月16日啟航。
  • 印度洋傳來捷報!
    據自然資源部海洋一所消息,新年伊始,正在執行印度洋巖石圈構造演化科學考察航次的「向陽紅01」科考船傳來捷報,該航次已順利投放海底地震儀陣列,並首次成功布放洋底綜合觀測潛標,為探索印度洋海嶺的地球深部過程和動力學機制獲取第一手科學觀測資料
  • 真拿印度洋當你家的?中國科考船斯裡蘭卡活動,印媒揚言要驅趕
    過去日本退出了所謂「菱形包圍圈」的概念,希望同印度、澳大利亞以及美國聯手限制對於中國在印度洋的發展,隨著中國海軍力量的發展,中國必然要進一步拓展自身在海上的影響力從而保障自身海外利益不受到外部勢力的侵犯。
  • 「蛟龍」號首次從海底取回布放科學儀器
    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1月10日在西南印度洋龍旂熱液區下潛,取回了8天前在一熱液噴口布放的自容式高溫溫度計和硫化物生長儀。這是「蛟龍」號首次從海底取回此前布放的科學儀器,體現了其定點精細作業的巨大優勢。海底有特殊的溫度、壓力和酸鹼環境,特別是海底熱液區的高溫熱液噴口溫度高達約300℃,其環境和生態系統更為特殊。
  • 中國首次在太平洋最「東」海區布放浮標
    觀察者網24日從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獲悉, 10月20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科考隊員搭乘「向陽紅03」科考船執行「全球變化與海氣相互作用」專項2019年中北太平洋海洋環境水體綜合調查夏季航次任務期間,在中北太平洋海域成功布放一套我國管理和自主研發的多要素綜合深海浮標。
  • 乘風破浪的科考船
    它們在海天之間乘風破浪,   為我國海洋科考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今天,讓我們一覽部分海洋科考船的風採。作為一艘極地科考破冰船,它具備全球航行能力,能滿足無限航區要求,能以2~3節的航速在冰厚1.5米+雪厚0.2米的條件下連續破冰航行,可實現極區原地360°自由轉動,並突破極區20米當年冰冰脊,可承擔極地冰區海洋、大氣、海冰綜合調查。
  • 下五洋潛深淵 蛟龍號屢創紀錄昨凱旋
    」昨天上午,記者來到國家深海基地碼頭,搭載著蛟龍號的向陽紅09號科考船正緩緩駛向碼頭。據介紹,本航次累計航行了18302海裡、蛟龍號下潛30次、常規調查75個站位,足跡遍布西北印度洋、中國南海、西北太平洋,作業地形涵蓋海山、熱液、海溝等典型海底地形區域,共計23家單位156人參航。蛟龍號載著國家海洋局、教育部、中科院、中國地調局等科學家潛入深海,完成了多個科研項目的調查工作,取得了豐碩的科學成果。
  • 中國大洋科考在西南印度洋新發現硫化物礦化區
    大洋科考新發現硫化物礦化區徜徉西南印度洋科技日報路易港5月1日電 (記者劉園園)從大海深處歸來的「向陽紅10」科考船5月1日傳來好消息:中國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科考在西南印度洋新發現一處多金屬硫化物礦化區
  • 「實驗3」科考船執行東印度洋綜合科考共享航次
    >「實驗3」號科考船駛離廣州碼頭 禤礎茵/攝 9月16日,在完成系列備航工作後,「實驗3」號科考船從廣州新洲碼頭基地起航,赴東印度洋執行2020年東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共享航次。據了解,東印度洋航次計劃執行時間81天,總航程約14000海裡,共設CTD大面站111個、全水深生物拖網站位12個、沉積物捕獲器2個、柱狀採樣6個、潛浮標站位3個。
  • 捷報傳來!中國航天事業再次取得重大成就,載人飛船成功著陸
    根據環球網報導,我國航空領域傳來捷報傳來,中國航天事業再次取得重大成就,載人飛船成功著陸。北京航空控制中心於近期對新一代載人飛船進行了試飛,試驗船返回艙在東方著陸預定區成功著陸,搜救分隊第一時間達到著陸現場艙體完好無損,這個消息一出引起了全國人民的關注。
  • 國產海霧觀測儀器首次亮相北極科考:觀測輻射特性
    在白令海公海區域上,中國第九次北極科學考察隊28日成功釋放了裝載著海霧觀測儀器的探空氣球。這是我國自主研發的海霧觀測儀器首次亮相北極科考。據介紹,此次北極科考應用的這一海霧觀測儀器名為「海霧能見度剖面儀」,由中國海洋大學自主研發,可對海霧的物理和輻射特性進行觀測。此次北極科考共計劃釋放40個海霧能見度剖面儀。
  • 航程近4萬海裡 向陽紅01完成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科考
    北京時間5月18日消息,我國新一代具有無限航區及全天候觀測能力的海洋綜合科考船「向陽紅01」圓滿完成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學考察,順利返回山東青島。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林山青、航次組織實施單位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領導、各參航單位領導等出席航次科考任務總結活動儀式。
  • 印度洋4000米海-氣耦合觀測浮標成功投放
    2020年10月,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所「實驗3」號科考船在印度洋赤道區域成功投放海-氣耦合觀測浮標一套,投放點水深4020米,目前浮標工作狀態正常、數據傳輸正常。該浮標作為南海海洋所深遠海環境在線觀測網絡和中斯中心海洋環境立體觀測網絡的重要觀測節點之一,為開展相關科學研究提供高質量的現場觀測數據。
  • 「實驗3」號科考船圓滿完成2020東印度洋航次
    信息時報訊 (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張鎮秋)近日,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實驗3」號科考船圓滿完成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東印度洋海洋學綜合調查航次考察計劃,返抵廣州。據了解, 此次共享航次歷時72天,航程12000多海裡。
  • 馬航飛機失蹤最新消息:雪龍號科考船將赴印度洋中心搜尋失聯航班
    今天(21日)上午,正在澳大利亞珀斯靠港的中國科考船「雪龍號」在補給完畢後將立即出發參與搜尋,預計4天左右抵達衛星發現疑似殘骸的相關海域。「雪龍號」已安排部分不參加搜尋任務的科考隊員提前下船回國。美國《赫芬頓郵報》網站稱,雪龍號將赴「離陸地最遠的地方」進行搜救工作。
  • 我國遠洋科考船「大洋一號」廣州啟航開赴太平洋
    新華社廣州5月22日電(記者梁鋼華)在我國挺進大洋系列科考活動中屢立功勳的「大洋一號」遠洋科考船,22日上午在廣州長洲碼頭再次啟航開赴太平洋,進行為期250天的遠洋科考之旅。    中國大洋協會理事長、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王飛告訴記者,這已是我國大洋考察的第20航次。
  • 真當自己是印度洋警察了?中國8艘軍艦在此部署,被印度軍方警告
    秉持著這一理念,印度對其他域外國家在印度洋的正常軍事活動,都會有密切的關注和監視。據印度防務新聞網站報導,因為中國向印度洋地區部署了8艘軍艦,印度軍方對此發出了警告。印度方面的說法是,隨著中國在印度洋的活動越來越密集,這裡將成為中國建立保護全球貿易路線「野心」的一部分。
  • 無懼失敗,中國航天一周2次迎來喜報,但國寶級測量船遭印度跟蹤
    遠望號測量船被印度人跟蹤此次發射成功是在一周內中國航天人第二次完成航天發射任務,在9月15日,我國採取海上發射的方式在黃海海域成功將9顆「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是長十一火箭第十次發射,也是首次海上應用性發射,任務圓滿成功,進一步驗證了海上發射的可靠性。兩次發射相隔不過幾天,對於中國航天人而言,密集發射實屬考驗。
  • 中國測量船進入印度洋,印媒指控:他們在尋找鄭和寶藏!
    作者:年負據印度媒體報導,印度海軍注意到有兩艘中國調查船在前段時間駛入了印度洋。印度媒體懷疑中國調查船表面上是為了尋找鄭和寶藏,實際上是在收集印度洋的水文資料,特別是關於軍事方面的,比如說潛艇行動數據。所以,印度媒體認為這是兩艘「間諜船」。
  • 「秦嶺」山中一聲巨響,我國再次傳來捷報,外媒:中國真的成功了
    「秦嶺」山中一聲巨響,我國再次傳來捷報,外媒:中國真的成功了。最近,秦嶺傳出一聲巨響,整個山體似乎都在震顫,終於我們傳來好消息,那就是最大推力火箭發動機試車成功。對此,外媒也是驚訝不已,對此消息紛紛表示道:中國真的成功了!發展簡直勢不可擋。所謂泵後擺技術,其實就是重型運載火箭的一個核心技術,它是用來確保火箭是否能夠按照預定軌道進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