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號首次從海底取回布放科學儀器

2020-11-26 中國網

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1月10日在西南印度洋龍旂熱液區下潛,取回了8天前在一熱液噴口布放的自容式高溫溫度計和硫化物生長儀。這是「蛟龍」號首次從海底取回此前布放的科學儀器,體現了其定點精細作業的巨大優勢。

海底有特殊的溫度、壓力和酸鹼環境,特別是海底熱液區的高溫熱液噴口溫度高達約300℃,其環境和生態系統更為特殊。這樣的環境是實驗室難以模仿的,因此科學家非常希望在海底布放科學儀器,進行原位科學試驗,而這是傳統科考手段難以做到的。

「自容式高溫溫度計記錄了熱液噴口8天的溫度,其記錄的數據呈明顯規律性變化。硫化物生長儀是為觀測熱液噴口環境下煙囪體的生長情況,這些數據和樣品對研究海底熱液非常珍貴。」當日搭乘「蛟龍」號下潛的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陶春輝說。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陶春輝(左)、潛航員唐嘉陵(中)和女潛航員學員張奕

出「蛟龍」號載人艙,向隊友揮手致意

隨船科學家表示,「蛟龍」號能精確在科學家定點的熱液口布放科學試驗和觀測儀器並在一段時間後成功回收,體現了「蛟龍」號定點精細作業的強大優勢,「蛟龍」號對深海研究來說是一把「利器」。

當日,「蛟龍」號還搭載中國首名女潛航員學員張奕下潛,她說:「之前見了很多『蛟龍』號拍攝的高清視頻和照片,也想像過無數次海底景象,這次自己真正來到海底還是很激動,特別是在潛水器坐底的那一刻。」

「我負責潛水器與母船的水聲通訊,每隔15分鐘向母船報告一次潛水器狀態,並學習主駕駛唐嘉陵的航行和機械手操作,記錄一些取樣的時間和地點。」張奕說,「機械手操作確實比想像的要難,操控它遠比自己的手難很多,在這方面還需要學習很多東西。」

此次下潛,「蛟龍」號還測得一高溫噴口溫度為350℃並取得了非保壓水樣,找到一處非活動硫化物堆積體,開展了一次地熱測量,獲取了短柱狀沉積物樣3個、低溫熱液產物蛋白石1千克和巖石11.5千克。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採集到的硫化物

據悉,2013年年底,中國從130名候選人中選拔出了第二批潛航員學員共6人,其中包括張奕和趙晟婭2名女學員,她們也是中國首批女潛航員學員

相關焦點

  • 「蛟龍」號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
    「向陽紅09」船圓滿完成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任務,5日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科考隊員抵達三亞。
  • "蛟龍"號5年試驗性應用航次收官 我國進入世界深潛俱樂部
    國家海洋局「向陽紅09」船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23日順利抵達國家深海基地碼頭,為期5年的「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隨之圓滿收官。成熟的「蛟龍」號作業模式、成套的安全保障制度體系及一批新成長起來的專業的潛航員與技術保障隊伍,推動著中國載人深潛事業的快速發展,標誌著我國的載人深潛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 「蛟龍」號在西南印度洋熱液區採集大量生物樣本
    新華社「向陽紅09」船1月12日 電(記者 張旭東)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11日繼續在西南印度洋龍旂熱液區下潛科考,採集到了300多隻螺、49只貽貝以及茗荷、多毛類動物等大量生物,這些樣品對研究這個區域的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 「蛟龍」號在西北印度洋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
    「蛟龍」號在西北印度洋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 2017-04-06」號在西北印度洋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與黑暗生態系統  中新社北京4月6日電 (記者 阮煜琳)「向陽紅09」船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其全體科考隊員4月5日傍晚順利抵達三亞鳳凰島碼頭,標誌著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任務順利結束。
  • 蛟龍號所拍海底生物照片公布(高清)
    蛟龍號所拍海底生物照片公布「蛟龍」號在海底布放標誌物(6月22日攝)。 6月22日,「蛟龍」號完成7000米級海試第三次下潛試驗,安全返回母船。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6963米,並取得3個水樣、3個沉積物樣,拍攝到海底生物並取回一個生物樣品。
  • 蛟龍號首次載人深潛印度洋發現海底「黑煙囪」
    此航段期間,「蛟龍」號11次深潛西北印度洋,成功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多金屬硫化物丘與黑暗生態系統。首次載人深潛西北印度洋 27處海底「黑煙囪」與黑暗生態系統成功發現「在西北印度洋卡爾斯伯格脊熱液區實施載人下潛科學考察,在國際上也是頭一回。」
  • 「蛟龍」號有多牛? 大深度作業11次深潛超6500米
    大深度作業:11次深潛超過6500米  「蛟龍」號大深度作業能力人所皆知,海試時曾經深潛7062米海底,創造了世界作業型載人潛水器最深紀錄。  試驗性應用階段,「蛟龍」號先後在中國南海、太平洋、印度洋等海區下潛,作業地形涵蓋了海山、冷泉、熱液、洋中脊、海溝、海盆等典型海底地形區域。
  • 「蛟龍」號首赴西南印度洋開展深海海底「黑煙囪」精細科學考察
    月25日訊(記者 孫潔) 今日, 我國7000米級載人深潛器「蛟龍」號2014—2015年試驗性應用航次第二、三航段從江陰起航,將在我國西南印度洋一萬平方公裡的多金屬硫化物礦區開展20個下潛的精細科學考察,同時我國首批女潛航員待命下潛。
  • 蛟龍號獲海底三維地形圖 靜止定位精度2釐米
    根據《2013年試驗性應用航次任務合同書》,「蛟龍」號本航段的主要任務是結合超短基線、長基線海試開展科學下潛。這就要求「蛟龍」號在有限的時間內,既要完成超短基線試驗和長基線試驗任務,又要完成試驗性科學應用下潛和常規調查作業。這對現場決策和多部門組織協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科學家首次下潛。本航段首次搭載科學家下潛,下潛的科學家涉及地質、生物等專業,幾乎沒有工程技術背景。
  • "科學"號赴南海給海底"量體溫" 計劃10月初結束
    (科研人員供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徐傑 報導  半島都市報9月13日訊 13日,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採訪獲悉,我國新一代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在完成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航次並短暫休整後,於9月9日從三亞起航,執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熱帶西太平洋關鍵區域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南海冷泉綜合考察任務。目前已成功布放多個深海探測設備,取回大量沉積物樣品。
  • 成功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
    「蛟龍」號「蛟龍」號拍攝的印度洋海底黑暗生態系統。  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全體科考隊員的「向陽紅09」船5日傍晚抵達三亞鳳凰島碼頭,宣告歷時59天的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任務順利結束。此航段期間,「蛟龍」號11次深潛西北印度洋,成功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多金屬硫化物丘與黑暗生態系統。「在國際上也是頭一回」  「在西北印度洋卡爾斯伯格脊熱液區實施載人下潛科學考察,在國際上也是頭一回。」
  • 「蛟龍」號138天航行1.83萬海裡 中國大洋38航次取得5大科學成果
    新華社青島6月23日電 題:「蛟龍」號138天航行1.83萬海裡中國大洋38航次取得5大科學成果  新華社記者董瑞豐、劉詩平、張旭東  向陽紅09號船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全體科考隊員23日順利返回青島,這標誌著2017年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中國大洋38航次)順利結束。
  • "蛟龍"靠什麼千裡傳音—解密蛟龍號水聲通信系統
    新華社北京6月28日電(記者 羅沙)6月24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第一次潛入7000多米深的海底,在海底徜徉的近3個小時裡,3名潛航員向遨遊太空的「神舟九號」航天員送去祝福,又與遠在北京的國家海洋局相關領導「千裡傳音」。也許有人會覺得奇怪,身處7000多米的海底,「蛟龍」號是怎麼把聲音和信息傳回海面的呢?    這一切都歸功於「蛟龍」號的水聲通信系統。
  • 「蛟龍」號探尋海底世界發現多種新生物
    採集到的竹節珊瑚、海蛇尾等樣品海底拍攝的海綿中國網9月9日訊 據國家海洋局網站消息,當地時間9月6日、7日,「蛟龍」號在西北太平洋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富鈷結殼勘探合同區採薇海山區,連續進行了兩次下潛,拍攝到多種高清海底生物和富鈷結殼視像資料,採集了大量海底生物樣品。
  • 「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成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萬米的海底,妙...
    &nbsp&nbsp&nbsp&nbsp坐底之後,「奮鬥者」號將在海底進行包括採樣在內的海底作業、巡航等環節,時間持續6個小時,這也是「奮鬥者」號在海底設計最長的作業時間。&nbsp&nbsp&nbsp&nbsp面對空前深度帶來的巨大壓力,「奮鬥者」號該如何「抗壓」?從出發到回家,「奮鬥者」號會經歷什麼?
  • 「蛟龍」號在西北印度洋調查區域發現「黑煙囪群」
    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記者劉詩平)「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當地時間3月4日和7日分別在西北印度洋進行了中國大洋科考38航次的第3次下潛和第4次下潛,在調查區域觀察到大面積的硫化物煙囪群,同時獲取了豐富的硫化物樣品。
  • 蛟龍下水與世界潛水器全紀錄(組圖)
    中新社發 阮煜琳 攝  新聞背景:  新華網北京7月30日電(記者羅沙)記者30日從國家海洋局「蛟龍」號5000米級海試領導小組獲悉,北京時間30日13時2分,蛟龍號在完成第四次下潛並在海底布放標誌物後順利返回到「向陽紅09」母船,歷時近9個小時的下潛取得圓滿成功。何為「蛟龍號」,它是如何誕生的?經過幾次下潛?蛟龍下潛深海有何意義?
  • 蛟龍號再次下潛 撈出西太海底各類奇異生物
    海底生物「真是太神奇了!」看到「蛟龍」號採樣籃裡形狀奇異的生物樣品,後甲板頓時沸騰了。5腕紅色海星、羽毛狀的淺黃色海百合、樹枝狀的白色柳珊瑚、像大蔥一樣的白色海綿……這些由「蛟龍」號7月17日在西北太平洋採薇海山區取得的色彩豔麗的海底生物樣品引來了眾多科考隊員的圍觀。
  • 首次取得六腕海星、海蛇尾、被囊類生物
    原標題:首次取得六腕海星、海蛇尾、被囊類生物  當地時間8月11日,「蛟龍」號在我國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詳細勘查區,進行了試驗性應用航次第二航段第三次下潛。此次下潛既觀測到20多種巨型底棲生物,又首次取得六腕海星、海蛇尾、被囊類等多種生物,對10種以上生物拍攝了照片資料,取得了豐富的樣品和資料。
  • 中國載人深潛: 向海底一萬米進發
    日前,「探索一號」科考船搭載「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靠港三亞,圓滿完成了我國首次覆蓋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的TS10深潛科考航次。本航次中,「深海勇士」號在高海況、海底地質環境複雜的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熱液區,創造了一系列中國載人深潛作業的新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