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1月10日在西南印度洋龍旂熱液區下潛,取回了8天前在一熱液噴口布放的自容式高溫溫度計和硫化物生長儀。這是「蛟龍」號首次從海底取回此前布放的科學儀器,體現了其定點精細作業的巨大優勢。
海底有特殊的溫度、壓力和酸鹼環境,特別是海底熱液區的高溫熱液噴口溫度高達約300℃,其環境和生態系統更為特殊。這樣的環境是實驗室難以模仿的,因此科學家非常希望在海底布放科學儀器,進行原位科學試驗,而這是傳統科考手段難以做到的。
「自容式高溫溫度計記錄了熱液噴口8天的溫度,其記錄的數據呈明顯規律性變化。硫化物生長儀是為觀測熱液噴口環境下煙囪體的生長情況,這些數據和樣品對研究海底熱液非常珍貴。」當日搭乘「蛟龍」號下潛的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陶春輝說。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陶春輝(左)、潛航員唐嘉陵(中)和女潛航員學員張奕
出「蛟龍」號載人艙,向隊友揮手致意
隨船科學家表示,「蛟龍」號能精確在科學家定點的熱液口布放科學試驗和觀測儀器並在一段時間後成功回收,體現了「蛟龍」號定點精細作業的強大優勢,「蛟龍」號對深海研究來說是一把「利器」。
當日,「蛟龍」號還搭載中國首名女潛航員學員張奕下潛,她說:「之前見了很多『蛟龍』號拍攝的高清視頻和照片,也想像過無數次海底景象,這次自己真正來到海底還是很激動,特別是在潛水器坐底的那一刻。」
「我負責潛水器與母船的水聲通訊,每隔15分鐘向母船報告一次潛水器狀態,並學習主駕駛唐嘉陵的航行和機械手操作,記錄一些取樣的時間和地點。」張奕說,「機械手操作確實比想像的要難,操控它遠比自己的手難很多,在這方面還需要學習很多東西。」
此次下潛,「蛟龍」號還測得一高溫噴口溫度為350℃並取得了非保壓水樣,找到一處非活動硫化物堆積體,開展了一次地熱測量,獲取了短柱狀沉積物樣3個、低溫熱液產物蛋白石1千克和巖石11.5千克。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採集到的硫化物
據悉,2013年年底,中國從130名候選人中選拔出了第二批潛航員學員共6人,其中包括張奕和趙晟婭2名女學員,她們也是中國首批女潛航員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