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靠什麼千裡傳音—解密蛟龍號水聲通信系統

2021-01-08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北京6月28日電(記者 羅沙)6月24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第一次潛入7000多米深的海底,在海底徜徉的近3個小時裡,3名潛航員向遨遊太空的「神舟九號」航天員送去祝福,又與遠在北京的國家海洋局相關領導「千裡傳音」。也許有人會覺得奇怪,身處7000多米的海底,「蛟龍」號是怎麼把聲音和信息傳回海面的呢?

    這一切都歸功於「蛟龍」號的水聲通信系統。

    「水聲通信系統就像是潛水器的嘴巴和耳朵。」海試現場指揮部成員朱敏說,「在水下,海水阻隔了電磁波的遠距離傳播,只有用中低頻的聲波才能做到在水下的長距離通信。」

    每次離開母船下潛海底,「蛟龍」號都像一個剛剛離開母親懷抱的孩子,在黑暗的海底摸索前行。而維繫孩子與母親之間的紐帶,就是水聲通信系統。

    「可以說,水聲通信系統是潛水器操作人員與母船溝通的命脈。」朱敏說。

    這麼重要的命脈,自然要有「雙保險」來保駕護航。「蛟龍」號的水聲通信系統由兩套系統構成:水聲通信機和6971水聲電話。

    水聲通信機既有高速的數字通信能力,又具有模擬的語音和莫爾斯碼通信能力。下潛試驗中,海底的潛航員們就是通過水聲通信機將水下拍攝到的圖片實時傳輸到母船,與水面的人們分享漫步海底的一點一滴。

    而6971水聲電話主要用於模擬的語音通話聯繫,主要作為備用通信手段。在7000米級海試第一次下潛試驗中,因電纜意外受損進水導致水聲通信故障,「蛟龍」號和母船聯絡中斷。朱敏和聲學系統團隊當機立斷,快速布放6971水聲電話,保證了下潛試驗的順利進行。

    「二者相互配合,互為備份,保障潛水器與母船的水聲通信聯繫。」朱敏說。

    每次下潛,當緊張而震撼的潛水器布放階段結束,其他海試隊員和記者們紛紛散去,朱敏和他的團隊卻會默默留下來布放聲學吊陣。聲學通信吊陣由4個換能器組成的換能器陣和電子吊艙兩個部分組成,由一根長電纜拖曳在母船身後,建立起「蛟龍」號與母船溝通的橋梁。

    而每到一處新的試驗海域,聲學系統團隊的楊波都會作為試航員參加第一次下潛試驗,在海試的最前線保證潛水器聲學通信系統的正常運行。

    「我們的水聲通信系統採用了先進的水聲通信和信號處理技術,與國外載人潛水器的水聲通信系統相比其功能和性能都是首屈一指的。」朱敏自豪地說,「在歷次大深度海試中,水聲通信系統工作穩定,我們已經實現了全部設計功能。」

相關焦點

  • 揭秘蛟龍號水聲通信:法國人的羞辱成為巨大動力
    此時,中國首臺載人深潛器「蛟龍」號正在母船「向陽紅09」上進行著各項「熱身」活動,準備執行我國載人深潛7000米海試第4次下潛任務。  與此同時,在一萬公裡以外的北京,一位75歲的老人一大早就匆匆地從家裡趕到中科院聲學所實驗室,目不轉睛地盯著中央電視臺現場直播鏡頭。  北京時間5時29分,「蛟龍」號入水,開始下潛。
  •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三大尖端技術
    近底自動航行和懸停定位、高速水聲通信、充油銀鋅蓄電池容量被譽為「蛟龍」號的三大技術突破。1,「蛟龍」號可穩穩「定住」如同開車一樣,駕駛員的腳總放在油門上,難免產生疲勞感。「蛟龍」號駕駛員是幸運的,它具備自動航行功能,駕駛員設定好方向後,可以放心進行觀察和科研。
  • 潛水器「三大頂尖技術」,中國的蛟龍號到底多厲害?
    潛水器「三大頂尖技術」,蛟龍號到底多厲害? 什麼是蛟龍號 蛟龍號」的研製單位就在江南勝地無錫——中船重工集團公司七〇二所。七〇二所歷經3年多時間,萬米級的載人潛水器也研製成功了!
  • 中國潛水器「三大最頂尖技術」,蛟龍號到底多厲害?
    中國潛水器「三大頂尖技術」,蛟龍號到底多厲害?什麼是蛟龍號蛟龍號」的研製單位就在江南勝地無錫——中船重工集團公司七〇二所。七〇二所歷經3年多時間,萬米級的載人潛水器也研製成功了! 2、中國蛟龍號——7062米:2012年6月24日,中國蛟龍號在世界上最深的深淵——馬裡亞納海溝下潛7062米,創造了下潛最深的記錄,在世界最深潛水艇排名中排第三位。這標誌著中國具備了載人到達全球99.8%以上海洋深處進行作業的能力。蛟龍號進行了44天的海試期,對潛水器289項、水面支持系統24項功能和性能指標進行了逐一驗證。
  • 借技術人員「體檢」蛟龍號探秘「蛟龍」號載人艙
    技術人員對「蛟龍」號進行全面通電檢查。「推力器通電前進、下潛、上浮、後退……注意艉下推力器轉速……液壓源啟動、加載……」在潛水器操作維護間,「蛟龍」號潛航員唐嘉陵的對講機裡傳來了潛航員傅文韜的聲音。為了確保「蛟龍」號功能和性能良好,7月6日,技術人員開艙對「蛟龍」號進行全面通電「體檢」,調試了LED燈、雲臺、高清攝像機等主要設備,並對艙內聲學系統和水面水聲通信系統進行了通電檢查。
  • 基於OFDM的水聲通信系統設計
    淺海高速水聲通信面臨最困難的就是強多途和由於海洋表面反射,內波等引起的快速時變。其中自多途引起的接收信號的振幅衰落,多途引起接收信號的碼間幹擾,再加上海洋環境噪聲、低的載波頻率、極為有限的帶寬以及傳輸條件的時間-空間-頻率變化特性,使得水聲信道成為迄今為止最困難的無線通信信道[1-2].水聲信道多徑時延嚴重,一般的多載波技術在接收端需要很好的信道估計均衡技術才能達到很小失真的回覆信號,正交頻分復用技術由於發射端信號中加入了循環前綴使得抗多徑特性大大提高。
  • 蛟龍號背後資本邏輯:開發可燃冰 民間資本進入
    蛟龍號研發團隊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02研究所所長翁震平說:「什麼叫海洋強國?一個『深』字,一個『遠』字。在深海和遠洋能靈活自如地運用我們的力量,就是強國。」此外,蛟龍號還具備先進的水聲通信和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測、高速傳輸圖像和語音、探測海底小目標的能力。  「千裡傳音」看似簡單,但實際有許多難題需要攻克。
  • 蛟龍號從地球最深處帶回「深海居民」:如外星怪物
    當地時間23日15時59分,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成功完成大洋38航次第三航段的首次下潛(總第143潛次)。本次下潛為工程下潛,調查區域為馬裡亞納海溝北側,潛航員唐嘉陵、劉曉輝和新華社記者劉詩平在水下停留近9小時,海底作業時間3小時11分鐘,最大下潛深度4811米。
  • 實現信號CDMA調製/解調的水聲通信系統
    ,而聲波是人類迄今為止已知的惟一能在水中遠距離傳播的能量形勢,因此,近些年海洋中的水聲通信系統的研究以及開發成了熱點。水聲通信是指利用水聲信道進行通信雙方數據傳輸的通信系統,水聲通信系統構成與傳統的無線電通信系統構成具有極大的相似性,但是水聲通信系統是將電信號轉換成聲信號,攜載信息的聲信號在水中進行傳播完成系統的數據傳輸。
  • 蛟龍下水與世界潛水器全紀錄(組圖)
    中新社發 阮煜琳 攝  新聞背景:  新華網北京7月30日電(記者羅沙)記者30日從國家海洋局「蛟龍」號5000米級海試領導小組獲悉,北京時間30日13時2分,蛟龍號在完成第四次下潛並在海底布放標誌物後順利返回到「向陽紅09」母船,歷時近9個小時的下潛取得圓滿成功。何為「蛟龍號」,它是如何誕生的?經過幾次下潛?蛟龍下潛深海有何意義?
  • 軌道角動量復用技術:為深海水聲通信提速!
    導讀最近,美國能源部所屬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利用聲波在傳輸過程中產生的動態旋轉,也稱為「軌道角動量」,在單個頻率上包裝更多的信道,顯著增加信息傳輸量,實現高速的水下聲通信。關鍵字水下、通信、聲學背景深海蘊藏著豐富的礦產、油氣、生物等資源,一直都是人類科學探索的前沿領域。
  • 無錫中船重工702所蛟龍號青春團隊鑄就"中國驕傲"
    「蛟龍號」這個系統的研製重任落在了質量師楊有寧和23歲就擔任7000米級載人深潛器生命支持系統副主任設計師的姜磊身上。  他們憑藉艱苦的科研攻關,成功研發出體積小、重量輕、吸收率高的二氧化碳吸收裝置,以及一套可供三人同時使用的、支持時間達12小時的口鼻面罩式呼吸裝置。2009年,配備我國自主研製生命支持系統的「蛟龍」號挑戰1000米海試成功。
  • 蛟龍潛水器可執行海底電纜作業 用機械臂採樣本
    在那裡,「蛟龍號」有望創造中國載人潛水器新歷史衝擊5千米級新深度。這條「蛟龍」有何風採?深海作業是怎樣一幅圖景?中國大洋協會秘書長、載人海試領導小組副組長金建才與「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全方位揭秘、解析。據新華社電  本領  勘查海底資源執行設備布放  記者:「蛟龍號」有哪些本領?
  • 「蛟龍」號有多牛? 大深度作業11次深潛超6500米
    「對多種類型的科學儀器精準布放、搜尋及回收,充分證明了蛟龍號高精度定位及其定點作業能力。」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三航段現場總指揮鄔長斌說。  精準懸停作業:測379.7℃熱液噴口流體溫度  「蛟龍」號的高精度定點懸停作業能力,也同樣不容小覷。
  • 解密丨「奮鬥者」號「一口氣」下潛到海底10000多米!它靠什麼?
    2020年11月10日8時12分,「奮鬥者」號成功坐底世界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三位潛航員第一時間通過水聲通信系統向全國觀眾直播了他們所看到的萬米海底世界。>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供圖相較於前兩代的「蛟龍」號與「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的聲學系統實現了完全國產化,這個系統由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牽頭研製
  • 揭秘罕見黑暗生物鏈+蛟龍號「龍腦」
    8月13日,「蛟龍號」英雄劉開周老師光臨機器人大講堂,為我們帶來了精彩紛呈的講座。來自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的劉開周老師不僅是「蛟龍號」控制系統的研究人員,更是世界首次突破載人潛水器7000米深度的潛航員,是從大山驕子到深海蛟龍的傳奇人物。
  • 西方媒體熱議中國蛟龍號軍事用途和戰略意義
    分析認為蛟龍號技術可用於軍事貢獻不亞於神九飛船。「蛟龍」號潛水器裝有先進的水聲通信和海底微貌探測儀器,可高速傳輸圖像和語音,甚至探測海底的微小目標。這就意味著,「蛟龍」號的深海運行與作業,能完成水下各種礦產資源,海底地質、地貌,乃至水文洋流等的科學探測、考察與傳輸。
  • 「蛟龍號」首次拍到大量深海奇異生物-蛟龍,首次,拍攝,深海,奇異...
    當地時間8月9日7時(北京時間8月10日凌晨1時),「蛟龍」號在我國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詳細勘查區,開展了試驗性應用航次(中國大洋第31航次)第二航段首次應用下潛。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學家王春生隨「蛟龍」號下潛至最大深度5268米,成為我國第一位在大洋乘坐「蛟龍」號下潛的科學家。
  • 蛟龍號潛航員:深潛7000米就像坐3小時電梯(圖)
    乘蛟龍號下潛7000米海底,就像坐3小時電梯  蛟龍號潛航員葉聰來渝講述深海的秘密,普通人的身體素質都可以乘坐蛟龍號  重慶晨報記者 郎清湘 報導  「潛航員就像陸地上的的哥,不僅會開蛟龍號,還要像4S店的維修人員一樣會修理。」
  • 中國蛟龍號深潛細節曝光 海底插國旗無政治含義
    近日,本報記者採訪了「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和首席潛航員葉聰,揭秘「深海蛟龍」。「蛟龍號」外形似鯊魚上月底,中國科技部和國家海洋局宣布,「蛟龍號」載人深海潛水器海上試驗取得成功,最大下潛深度3759米。 兩部委的用語中,難掩激動之情,諸如「我國第一臺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製」等字眼頻頻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