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技術人員「體檢」蛟龍號探秘「蛟龍」號載人艙

2021-01-15 中國網

技術人員對「蛟龍」號進行全面通電檢查。

技術人員正在檢修推力器。

「推力器通電前進、下潛、上浮、後退……注意艉下推力器轉速……液壓源啟動、加載……」在潛水器操作維護間,「蛟龍」號潛航員唐嘉陵的對講機裡傳來了潛航員傅文韜的聲音。

為了確保「蛟龍」號功能和性能良好,7月6日,技術人員開艙對「蛟龍」號進行全面通電「體檢」,調試了LED燈、雲臺、高清攝像機等主要設備,並對艙內聲學系統和水面水聲通信系統進行了通電檢查。據航段副總指揮、潛航員葉聰介紹,這樣全面的「體檢」在不下潛的航渡期間每隔6天進行1次,每隔3天檢查1次「蛟龍」的「容貌」,主要是查看它在海上的「長途跋涉」中是否「受傷」。

趁此機會,記者在潛航員傅文韜的帶領下,被允許進入「蛟龍」號載人艙一探究竟。

從維護支架爬到「蛟龍」頭頂非常順利。沒想到,當從直通潛水器的內部直梯看向載人艙時,我膽怯了。該直梯與艙口呈90°直角,大約長2.5米,從上往下看,一眼望不到艙底。

隨著海浪的起伏,「向陽紅09」船有些輕微的搖晃。我站在「蛟龍」頭頂高達5米的支架上,心裡感到莫名的畏懼和緊張,雙腿一陣陣發軟,怎麼也踩不到直梯上,第一次進艙宣告失敗。緊接著,我又嘗試了第二次,依然以失敗告終。

「機會難得,絕對不能放棄!」我在心裡告訴自己。我鼓足勇氣,小心翼翼地順著直梯拾級而下,終於進到令我好奇已久的潛水器載人艙。

進入潛水器,記者的第一感覺是:這裡比想像的寬敞很多。載人艙是「蛟龍」號的核心,內部直徑為2.1米,在世界同類潛水器中是最大的。

艙內沒有設置座椅,地板上鋪有地毯,地板中央位置有一塊凹槽,潛水器主駕駛就坐在地板上,腳正好放在凹槽裡,感覺倒也不難受。傅文韜說:「每次下潛,我們都會在這裡坐上八九個小時,時間長了膝蓋也會受不了。」主駕駛左右兩側的艙壁下放著一摞坐墊,這就是兩名乘員的座位,工程人員坐左邊,科學家坐右邊。

「這是潛水器的操控面板。」傅文韜指著主駕駛位置前面許多紅紅綠綠的按鍵對記者說,「大部分設備的啟動和操作都集中在這裡,比如燈光、攝像機、聲學系統等。」

潛水器的操作杆很像遊戲手柄,方便控制潛水器在水中前進、上浮、懸停等運動狀態。機械手的操作杆也設置得非常人性化,可以從控制臺上取下來,靈活自如地聽從潛航員指揮。「我在艙內做什麼動作,機械手在艙外就做什麼動作。」傅文韜說。

主駕駛面前一共有4塊顯示屏,其中1塊顯示著潛水器的動力情況、工作時間、下潛深度和實時報警信息等各項狀態數值,潛航員可以輕鬆地在第一時間獲取任何想要的數據。另外3塊是水下高清攝像機顯示屏,可以觀測到海底地形、地貌等情況,方便潛航員駕駛和取樣。

潛水器主駕駛座位前還有一個直徑為20釐米的有機玻璃觀察窗,兩側乘員座位前各有一個直徑為12釐米的觀察窗。從3個觀察窗往外看,視野相互之間有所重合,這也使得3名下潛人員在水下的觀測視野不留死角。

在主駕駛員身後,設置有 7行6列排列整齊的藍色鋼瓶。據傅文韜介紹,這是生命支持系統。藍色鋼瓶裡裝有氧氣,最多可供3人在水下呼吸84個小時。

除了控制系統和生命支持系統,「蛟龍」號載人艙內還安裝有兩套水下通信系統,水聲電話終端安裝在控制臺上,可以保證潛航員在各種情況下與母船「向陽紅09」船之間的聯絡暢通。

聽著傅文韜的解說,感覺時間沒過多久,艙內漸漸悶熱了起來。「這是在海面上,等潛水器下潛到幾千米深的海底,就不會熱了,甚至還會感覺到很涼。所以我們都會帶條毛毯備用。」傅文韜說。

當艙內設備檢測完畢後,我們順著垂直的梯子爬出了艙口,氣悶的感覺頓時消失得無影無蹤。我不禁感嘆:潛航員在艙內一待就是八九個小時,海底作業確實不易。

相關焦點

  •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三大尖端技術
    近底自動航行和懸停定位、高速水聲通信、充油銀鋅蓄電池容量被譽為「蛟龍」號的三大技術突破。1,「蛟龍」號可穩穩「定住」如同開車一樣,駕駛員的腳總放在油門上,難免產生疲勞感。「蛟龍」號駕駛員是幸運的,它具備自動航行功能,駕駛員設定好方向後,可以放心進行觀察和科研。
  • 蛟龍下水與世界潛水器全紀錄(組圖)
    三、蛟龍出生記:100家單位,6年攻關  蛟龍號深潛器【資料圖】  三、蛟龍出生記:100家單位,6年攻關  為推動我國深海運載技術發展,為我國大洋國際海底資源調查和科學研究提供重要的高技術裝備,同時為我國深海勘探、海底作業研發共性技術,2002年,科技部將「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研製列為863計劃重大專項
  • "蛟龍號"再次入海挑戰7000米極限 專家詳解下潛過程
    "蛟龍號"將出徵馬裡亞納海溝(資料圖片)   中廣網北京6月2日消息(記者周文超 郭淼)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古語說,「涉淺水者見魚蝦,入深水者見蛟龍」。如今,這個夢想正在通過「蛟龍號」載人深潛器一步步照進現實。  從最初的1000米到後來3000米,再到去年8月的5000米,今天,已經休養生息了將近一年的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將再次蛟龍入海,挑戰7000米的深海極限。這條「蛟龍」身上有哪些寶貝?這次衝擊7000米深度意味著什麼呢?
  • 中國蛟龍號載人深潛器出徵 赴南海作業科考
    中廣網北京6月11日消息(記者郭淼 王偉)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搭載我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向陽紅9」試驗母船昨天從江蘇江陰蘇南國際碼頭起航,遠赴南海和太平洋開展為期113天的試驗性應用航次任務,14位科學家將首次搭載下潛。
  • 蛟龍號背後資本邏輯:開發可燃冰 民間資本進入
    如今,蛟龍號已在中國南海、東太平洋、西北太平洋等海域執行過73次下潛任務,進行多次科研作業,而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就是重點考察「冷泉」(可燃冰的海底出口),並以此為起點,讓越來越多的「蛟龍」到海洋的更遠更深處探秘,繪製一幅深海的藏寶圖。
  • 蛟龍號首次載人深潛印度洋發現海底「黑煙囪」
    蛟龍號 資料圖新華社三亞4月6日電(記者劉詩平)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全體科考隊員的「向陽紅09」船5日傍晚抵達三亞鳳凰島碼頭,宣告歷時59天的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任務順利結束。此航段期間,「蛟龍」號11次深潛西北印度洋,成功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多金屬硫化物丘與黑暗生態系統。首次載人深潛西北印度洋 27處海底「黑煙囪」與黑暗生態系統成功發現「在西北印度洋卡爾斯伯格脊熱液區實施載人下潛科學考察,在國際上也是頭一回。」
  • 特別關注|「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的技術到底有多牛?
    項目於2016年立項,由「 蛟龍」號、「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的研發力量為主的科研團隊承擔。技術上,兩個最大的難點或需要攻克的關鍵技術是耐高壓的載人艙和浮體材料,這涉及材料和加工工藝,研製蛟龍號時載人艙和浮體材料是依賴國外進口的。但現在我國已突破這兩項關鍵技術,並在「奮鬥號」萬米載人潛水器得到了應用。當然難點還是有的,現在我國在載人潛水器配套的深海環境傳感器和作業工具方面還比較落後。
  • 大國利器,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可探測海底的奧秘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2010年5月至7月,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中國南海中進行了多次下潛任務,最大下潛深度達到了7020米。2017年3月4日和7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分別在西北印度洋臥蠶1號熱液區和大糦熱液區進行了中國大洋
  • 揭秘罕見黑暗生物鏈+蛟龍號「龍腦」
    8月13日,「蛟龍號」英雄劉開周老師光臨機器人大講堂,為我們帶來了精彩紛呈的講座。來自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的劉開周老師不僅是「蛟龍號」控制系統的研究人員,更是世界首次突破載人潛水器7000米深度的潛航員,是從大山驕子到深海蛟龍的傳奇人物。
  • 無錫中船重工702所蛟龍號青春團隊鑄就"中國驕傲"
    2005年,葉聰赴美學習載人潛水器的技術和運行,成為參與美國Alvin工程下潛和駕駛員培訓的第一個中國人;蛟龍號水池試驗期間,他承擔了超過100小時的主駕駛任務,積累了大量實踐經驗;2009年蛟龍號研製成功進入海試階段,葉聰當仁不讓擔當起蛟龍號主駕駛的工作,從2009年到2012年,在蛟龍號51次下潛中,葉聰40次擔任潛航員,成功突破了從50米到7000米的所有深度,由此奠定「首席潛航員」地位。
  • 中國蛟龍號深潛細節曝光 海底插國旗無政治含義
    近日,本報記者採訪了「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和首席潛航員葉聰,揭秘「深海蛟龍」。「蛟龍號」外形似鯊魚上月底,中國科技部和國家海洋局宣布,「蛟龍號」載人深海潛水器海上試驗取得成功,最大下潛深度3759米。 兩部委的用語中,難掩激動之情,諸如「我國第一臺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製」等字眼頻頻出現。
  • 潛水器「三大頂尖技術」,中國的蛟龍號到底多厲害?
    潛水器「三大頂尖技術」,蛟龍號到底多厲害? 什麼是蛟龍號 蛟龍號」的研製單位就在江南勝地無錫——中船重工集團公司七〇二所。七〇二所歷經3年多時間,萬米級的載人潛水器也研製成功了!
  • 我是「錫產」,「蛟龍號」兄弟!即將出徵萬米深海,來給我取個名吧!
    還記得前些年火爆刷屏的「蛟龍號」嗎?
  • 中國潛水器「三大最頂尖技術」,蛟龍號到底多厲害?
    中國潛水器「三大頂尖技術」,蛟龍號到底多厲害?什麼是蛟龍號蛟龍號」的研製單位就在江南勝地無錫——中船重工集團公司七〇二所。七〇二所歷經3年多時間,萬米級的載人潛水器也研製成功了!2017年3月4日和7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分別在西北印度洋臥蠶1號熱液區和大糦熱液區進行了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的第3次下潛和第4次下潛。這兩次下潛都在調查區域發現了熱液噴口並獲取了硫化物樣品。5月23日,"蛟龍"號完成在世界最深處下潛,潛航員在水下停留近9小時,海底作業時間3小時11分鐘,最大下潛深度4811米。
  • 我國首艘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創造「中國深度」新紀錄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是我國第一艘深海載人潛水器。它由我國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製,是目前世界上下潛能力最深的作業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當前最大下潛深度7062米,最大工作設計深度為7000米,工作範圍可覆蓋全球99.8%的海洋區域。
  • 從單人的深海挑戰者到三人的奮鬥者號,做大球形載人艙究竟有多難?
    導讀:我國奮鬥者號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挑戰10909m,這是我國深潛事業的又一裡程碑。卡梅隆導演曾單人屈膝進入深海挑戰者號,潛入萬米的馬裡亞納海溝。如今,我國奮鬥者號攜帶三人,進入海底一萬米。雖然,時間上落後了幾年,但三人艙相對於單人艙,技術上的先進不止三倍。
  • 蛟龍號付文韜:讓青春在深海飛揚
    付文韜近影  第十六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獎者、首批公開選拔並自行培訓的受訓潛航員、「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駕駛員」、「中國時代風採」證書獲得者……這所有榮譽都加在一個身高1米73,面龐白淨的年輕小夥子身上,他就是即將奔赴馬裡亞納海溝進行7000米級載人深潛的「蛟龍號」潛航員――付文韜。
  • 我國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將探訪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處「挑戰者深淵」
    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又稱萬米載人潛水器。2020年,中國完全自主研發的、國際最先進的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即將探訪世界上最深的海溝——馬裡亞納海溝的最深處「挑戰者深淵」。這是繼『深海勇士』號、『蛟龍』號之後,中國在深海探測技術領域的再次重大突破。
  • 從單人的深海挑戰者到三人的奮鬥者號,做大球形載人艙究竟有多難
    雖然,時間上落後了幾年,但三人艙相對於單人艙,技術上的先進不止三倍。1、引言我國最新的深海探測神器「奮鬥者」號,成功破了萬米深的馬裡亞納海溝,這個地球上已知的海底最深處,這絕對是我國深潛探測事業的裡程碑。
  • 蛟龍潛水器可執行海底電纜作業 用機械臂採樣本
    繼美法俄日之後成為第五個3500米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國,我國5千米級海試起航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可「斷臂」求生  7月3日,即5千米級海試起航後第三天,「向陽紅09」母船「腹裹」「蛟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