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人員對「蛟龍」號進行全面通電檢查。
技術人員正在檢修推力器。
「推力器通電前進、下潛、上浮、後退……注意艉下推力器轉速……液壓源啟動、加載……」在潛水器操作維護間,「蛟龍」號潛航員唐嘉陵的對講機裡傳來了潛航員傅文韜的聲音。
為了確保「蛟龍」號功能和性能良好,7月6日,技術人員開艙對「蛟龍」號進行全面通電「體檢」,調試了LED燈、雲臺、高清攝像機等主要設備,並對艙內聲學系統和水面水聲通信系統進行了通電檢查。據航段副總指揮、潛航員葉聰介紹,這樣全面的「體檢」在不下潛的航渡期間每隔6天進行1次,每隔3天檢查1次「蛟龍」的「容貌」,主要是查看它在海上的「長途跋涉」中是否「受傷」。
趁此機會,記者在潛航員傅文韜的帶領下,被允許進入「蛟龍」號載人艙一探究竟。
從維護支架爬到「蛟龍」頭頂非常順利。沒想到,當從直通潛水器的內部直梯看向載人艙時,我膽怯了。該直梯與艙口呈90°直角,大約長2.5米,從上往下看,一眼望不到艙底。
隨著海浪的起伏,「向陽紅09」船有些輕微的搖晃。我站在「蛟龍」頭頂高達5米的支架上,心裡感到莫名的畏懼和緊張,雙腿一陣陣發軟,怎麼也踩不到直梯上,第一次進艙宣告失敗。緊接著,我又嘗試了第二次,依然以失敗告終。
「機會難得,絕對不能放棄!」我在心裡告訴自己。我鼓足勇氣,小心翼翼地順著直梯拾級而下,終於進到令我好奇已久的潛水器載人艙。
進入潛水器,記者的第一感覺是:這裡比想像的寬敞很多。載人艙是「蛟龍」號的核心,內部直徑為2.1米,在世界同類潛水器中是最大的。
艙內沒有設置座椅,地板上鋪有地毯,地板中央位置有一塊凹槽,潛水器主駕駛就坐在地板上,腳正好放在凹槽裡,感覺倒也不難受。傅文韜說:「每次下潛,我們都會在這裡坐上八九個小時,時間長了膝蓋也會受不了。」主駕駛左右兩側的艙壁下放著一摞坐墊,這就是兩名乘員的座位,工程人員坐左邊,科學家坐右邊。
「這是潛水器的操控面板。」傅文韜指著主駕駛位置前面許多紅紅綠綠的按鍵對記者說,「大部分設備的啟動和操作都集中在這裡,比如燈光、攝像機、聲學系統等。」
潛水器的操作杆很像遊戲手柄,方便控制潛水器在水中前進、上浮、懸停等運動狀態。機械手的操作杆也設置得非常人性化,可以從控制臺上取下來,靈活自如地聽從潛航員指揮。「我在艙內做什麼動作,機械手在艙外就做什麼動作。」傅文韜說。
主駕駛面前一共有4塊顯示屏,其中1塊顯示著潛水器的動力情況、工作時間、下潛深度和實時報警信息等各項狀態數值,潛航員可以輕鬆地在第一時間獲取任何想要的數據。另外3塊是水下高清攝像機顯示屏,可以觀測到海底地形、地貌等情況,方便潛航員駕駛和取樣。
潛水器主駕駛座位前還有一個直徑為20釐米的有機玻璃觀察窗,兩側乘員座位前各有一個直徑為12釐米的觀察窗。從3個觀察窗往外看,視野相互之間有所重合,這也使得3名下潛人員在水下的觀測視野不留死角。
在主駕駛員身後,設置有 7行6列排列整齊的藍色鋼瓶。據傅文韜介紹,這是生命支持系統。藍色鋼瓶裡裝有氧氣,最多可供3人在水下呼吸84個小時。
除了控制系統和生命支持系統,「蛟龍」號載人艙內還安裝有兩套水下通信系統,水聲電話終端安裝在控制臺上,可以保證潛航員在各種情況下與母船「向陽紅09」船之間的聯絡暢通。
聽著傅文韜的解說,感覺時間沒過多久,艙內漸漸悶熱了起來。「這是在海面上,等潛水器下潛到幾千米深的海底,就不會熱了,甚至還會感覺到很涼。所以我們都會帶條毛毯備用。」傅文韜說。
當艙內設備檢測完畢後,我們順著垂直的梯子爬出了艙口,氣悶的感覺頓時消失得無影無蹤。我不禁感嘆:潛航員在艙內一待就是八九個小時,海底作業確實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