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號背後資本邏輯:開發可燃冰 民間資本進入

2020-12-04 搜狐網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張璐晶|北京、江蘇無錫報導

  與浩瀚的星空相比,深邃的海洋似乎是人類更易觸及的資源寶藏。未來的全球資源競爭,將會在佔地球表面積71%、總水量97%的這片藍色海洋上蔓延開來。

  2012年6月27日11時47分,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再次刷新「中國深度」——下潛7062米,這標誌著中國具備了載人到達全球99.8%以上海洋深處進行作業的能力。2013年6—9月,蛟龍號開啟首次試驗性應用航次,成功帶著多位科學家完成多次下潛任務。

  蛟龍號已經成為中國經略深海遠洋的先行官,它引領著我國建造更多先進的裝備,去探索深海遠洋,尋找水、深海生物、礦物等那些珍貴的甚至是未知的資源。

  蛟龍號成功之後,我國載人潛水器研製開始向兩個方面發展:一是4500米級的潛水器,其具有更廣泛的科學應用市場,可以滿足絕大多數科學家的科考需求,並將實現90%的國產化率;二是在我國尚屬研製空白、但技術要求更高的11000米全海深的第三代載人潛水器,其對整個海工裝備的提升和獲得國際合作時平等的價格都至關重要。

  在吸金能力方面,前者瞄準的就是市場需求,而後者已經顯現出商業運作的潛力,並將吸納巨量的民間資本進入海工領域。

  為了實現海洋強國,一大批科研學者、企業家已經意識到,經略海洋要提前出發、超前謀劃,這就要求中國的深海技術能早日成熟起來。

  蛟龍號研發團隊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02研究所所長翁震平說:「什麼叫海洋強國?一個『深』字,一個『遠』字。在深海和遠洋能靈活自如地運用我們的力量,就是強國。」

  為中國繪製一份深海藏寶圖

  在全球陸地資源愈發緊張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把目光投向海洋,被譽為21世紀最具商業開發前景的戰略資源——「可燃冰」進入了人們的視線。以可燃冰為出發點,深海寶藏正慢慢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如今,蛟龍號已在中國南海、東太平洋、西北太平洋等海域執行過73次下潛任務,進行多次科研作業,而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就是重點考察「冷泉」(可燃冰的海底出口),並以此為起點,讓越來越多的「蛟龍」到海洋的更遠更深處探秘,繪製一幅深海的藏寶圖。

  可燃冰爭奪戰

  天然氣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因其外觀像冰一樣且遇火即可燃燒,所以又被稱作「可燃冰」(Combustible ice)、「固體瓦斯」。

  在可燃冰開採方面,美國、日本和德國等國走在了世界前列。這其中,本土能源資源匱乏的日本尤為積極。2013年3月,日本在全球首次實現海底開採可燃冰,並用特殊的技術把可燃冰轉換成甲烷氣體。

  據公開數據整理,迄今為止,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及大陸地層中,已探明的可燃冰儲量超過16.7萬億噸油當量,相當於全球煤、石油、天然氣、頁巖氣等傳統化石能源探明儲量的2倍以上,夠人類使用1000年。

  可燃冰比人們平時使用的天然氣更為純淨、清潔、無汙染。在標準狀況下,1單位體積的可燃冰分解後,最多可產生164單位體積的甲烷氣體,其燃燒產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氣多出數十倍,被稱為低碳社會的理想能源。

  參與共同實施開採的日本石油天然氣和金屬礦物資源機構(JOGMEC)表示,已探明的可燃冰儲量可向日本提供「下一代清潔能源」,足以滿足日本100年的天然氣需求。日本政府計劃在2018年前開發出可燃冰商業利用的技術。

  日本成功開採可燃冰的消息,迫使世界各主要經濟體加快了對可燃冰開採研發的腳步。

  不僅是歐美等發達國家,一些發展中國家對此也早有對策。早在1995年,印度地質調查局就對其海域進行了有關可燃冰的地質、地球化學和地震資料的初查與複查。在此基礎上,印度科學和工業委員會設立「全國氣水合物研究計劃」,計劃在1996—2000年由國家投資5600萬美元對其周邊海域的可燃冰進行前期調查研究。

  日前,印度能源管理局官員透露,該國已在東海岸的孟加拉灣發現了可燃冰,並計劃於近期在該地區開挖鑽井,進行試驗性生產,以確定相關資源的儲藏規模。 據印度能源管理局初步估計,印度可燃冰中儲藏的天然氣足以支持該國100年的需求。

  經略深海還是要靠自己、早謀劃

  然而,各國都將可燃冰開採方面的技術視為高度機密。在中美第二次戰略經濟對話籤署的能源合作協議中,儘管雙方同意在清潔能源技術方面展開廣泛合作,但是可燃冰開採方面的技術合作卻被排除在外。

  據悉,目前我國可燃冰開發的重點還是前期的基礎研究,已形成由國家調查專項、國家「863」計劃項目、「973」項目及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三大石油公司的勘察項目組成的勘察投入體系,商業化開採的時間表被普遍認為是2030年。

  2013年12月12日,央視財經論壇現場,參與蛟龍號研製的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02研究所所長翁震平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人類對海洋的認知遠沒有對太空的認知那麼深,以海底的可燃冰為例,這種清潔能源要靠深海裝備去勘探、發現、開採、運輸。

  今年6月,蛟龍號的首站南海,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在國內海洋油氣資源最發達的區域繪製一份海底「藏油圖」。據悉,國內目前對南海的定位是「2020年的另一個深水大慶」。屆時,南海深水區將建成年產4000萬~5000萬噸油當量能力,相當於大慶油田的年產油量。

  據2011年的研究估算,我國已探明的可燃冰儲量也相當可觀,初步探明的可燃冰資源蘊藏量已超過438億噸油當量。而在今年12月17日,國土資源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2013年中國海域可燃冰勘探成果時,與會專家表示,僅南海地區可燃冰的儲量預計就能達到680億噸油當量。國土資源部官員還表示,可燃冰有望接棒石油等傳統能源,中國商業開發或在2030年,這就對深海裝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可燃冰之外,中國的南海還蘊藏著大量的油氣資源,同樣需要深海裝備去勘探、開採。「蛟龍號的研製成功,既是我國現在建設海洋強國走出的一小步,同時也引領著我國建造更多先進的深海裝備。」翁震平說。

  翁震平一直在為可燃冰的開採利用而努力。早在今年國家海洋局在江蘇召開的「建設海洋強國座談會」上,他就建議,由江蘇牽頭成立可燃冰開採公司,形成一個從開採到運輸、銷售的整個產業鏈。「這件事,必須要超前謀劃,要快做。日本花了20多年的時間來研究可燃冰,美國人對於頁巖氣從基礎研究到商業化開採也用了20多年。創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長期不懈的堅持。」

  海洋強國:深+遠

  蛟龍號探索海洋的一小步,將引領我國在經略海洋方面邁出一大步。蛟龍號副總設計師、702所水下工程研究設計室主任胡震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對海洋的勘探開發,特別是深海生物、生物基因的研究轉變成藥物,其實已經進入百姓生活,只是感覺不到。而且,探索海洋資源可以為百姓生活的發展提供更多的食物、水、礦產等資源。

  今年,日本海洋開發機構與東京大學組成的科研小組宣布,已成功發現日本南鳥島附近海域的海底泥層中含有高濃度稀土。據稱,這些稀土的濃度最高達0.6%,約是中國稀土礦石的20倍,其總量可供日本國內消費230年。

  用於生產高科技電子產品和武器系統的稀土,是一種戰略金屬。近年來,稀土礦物市場緊缺,而最大的稀土消費國之一日本一直在尋找其替代品。學者對深海稀土龐大儲量的研究,令日本上下為之振奮。

  深海採礦還不止於稀土,還包括石油、天然氣,煤、鐵、銅等固體礦產,海底裂谷噴出的高溫巖漿冷卻沉積形成的熱液礦藏,多金屬結核和富鈷錳結殼,以及可燃冰。

  不過,以目前的技術水平,深海採礦耗費太高,有學者甚至指出,深海採礦就像是上月球採礦那麼難,商業化則更遙遠。

  但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技術演進需要時間,資源戰略競爭卻不等人。「什麼叫海洋強國?一個『深』字,一個『遠』字。在深海和遠洋能靈活自如地運用我們的力量,就是強國。」翁震平說。

  零距離探「蛟龍」

  「清晨,海風微微,細波粼粼。我又一次爬上腳手架,細細檢查每一個設備。每一次觸摸潛水器,我都像撫摸自己的孩子,關切中帶著期待。我深深了解潛水器上每一條脈絡,每一條脈絡上流動著的激情,我知道它不會讓我失望。」這段海試日記出自蛟龍號副總設計師胡震之手。對於蛟龍號,所有工作人員都投入了太多的感情與心血。

  2013年12月12日,央視第十四屆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團隊榮獲創新獎。站在頒獎臺上,已經77歲高齡的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向所有支持蛟龍號研發的科研人員以及他們的家屬致謝。

  10年研製刷新世界紀錄

  2002年,因為一個電話,徐芑南從美國回國,被任命為7000米級載人深海潛水器總設計師。當年,他66歲,身患心臟病、高血壓,還有偏頭痛,一隻眼睛已僅存光感。「我一思考潛水器的問題,頭就不疼,不思考就疼。接下這個任務,讓我感覺舒坦。」徐芑南說。

  蛟龍號副總設計師、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02研究所(下稱「702所」)水下工程研究設計室主任胡震告訴《中國經濟周刊》,2002年項目立項之初,蛟龍號團隊老中青三代人團結協作,突破了超大潛深結構設計和密封技術等大量關鍵性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具備了世界先進技術水平。「那時候,研究所裡的燈都是徹夜點亮。」

  與已經達到萬米深度的無人潛水器和一次性的探險型載人潛水器相比,進行深海科研的作業類載人潛水器的技術要求更高。

  在團隊的努力下,從2002年科技部蛟龍號立項,到2012年6月27日蛟龍號到達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7062米海底,僅用了10年時間,蛟龍號便刷新了作業類載人潛水器下潛深度的世界紀錄。此前同類潛水器下潛深度的保持者是日本的「深海6500號」,它於1989年8月潛入海底6527米。

  徐芑南介紹,根據進行海底資源和科學調查研究的目標需求,蛟龍號的球殼直徑是2.1米,一次可容納三個人。具備海底巡航和強大的懸停能力,可以沿著海底的平原、山坡和熱液噴口進行調查活動。同時,蛟龍號還要進行海底作業,把設備放到海底,又把海底的樣品取回來,這需要潛水器具備良好的平衡控制能力。

  2013年12月5日,《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來到位於江蘇無錫的702所,在蛟龍號維護車間看到了今年夏季成功完成了為期100餘天試驗性應用航次的蛟龍號。登上距地10餘米高的腳手架,進入蛟龍號駕駛艙,記者看到,封閉的球體內部各種操作平臺整齊有序。

  蛟龍號的球體載人艙使用高強度鈦合金材料,在俄羅斯加工製成,該球體內直徑2.1米,巨大的海水壓力全靠它承擔。在同級別、同類型潛水器中間,蛟龍號的載人艙空間已經是最大的。當然,殼體也可以再增大,可以在艙內增加更多的設備,人員也更加舒適,但是如果要保持相同的作業深度,就必須加大殼體厚度,這樣會帶來指數級的重量增加,所以還是有一定限制的。

  據胡震介紹,蛟龍號針對作業目標穩定的懸停定位能力,可以保證潛水器在需要停留的深度進行高精度作業。此外,蛟龍號還具備先進的水聲通信和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測、高速傳輸圖像和語音、探測海底小目標的能力。

  「千裡傳音」看似簡單,但實際有許多難題需要攻克。蛟龍號首席潛航員、702所水下工程研究設計室副主任葉聰,是蛟龍號總布置系統的主任設計師,也參與、主持了蛟龍號研發過程中的多項設計工作,他告訴《中國經濟周刊》:「2009年蛟龍號首次下海試驗,剛脫離母船就失去了聯繫,我就每兩分鐘呼叫一次,總共呼叫了兩個小時。」葉聰回憶,他當時並不緊張。

  經過多次試驗,蛟龍號目前採用了先進的水聲通信技術,利用聲波來實現和水面母船的通訊。聲波速度大約是1500米/秒,蛟龍號在大海深處傳送的聲音、文字和圖像,只要不到5秒鐘就能被水面上的母船接收到。

  並不神秘的蛟龍號

  2012年6月24日,憑藉著先進的通信技術,在深海潛到7000多米的蛟龍號,與在太空翱翔的「神舟九號」來了一次「海天對話」。這次最遙遠的對話,令葉聰記憶猶新。

  迄今為止,葉聰已經參加了蛟龍號73次下潛中的47次,被親切地稱為「海底的哥」。經歷越多,葉聰越感受到自己的無知、自然的偉大和人類的渺小。6年研製、4年海試給他的感覺是「直臨深淵、如履薄冰」。

  與大自然相比,蛟龍號並不神秘。葉聰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蛟龍號的下潛過程一般全程控制在12個小時之內(來迴路程各用3小時左右,海底作業時間6小時),清晨開始作業,傍晚結束。一次下潛3個人,一個駕駛員帶兩個乘客,乘客多為生物學家、地球化學家等。科學家引導駕駛員到達感興趣的區域,駕駛員利用機械手採集標本。

  據悉,蛟龍號2013年試驗性應用航次完成了21次下潛任務,從深海帶回了共390隻生物、161枚結核、8塊結殼、32塊巖石和180公斤沉積物等樣品。

  近期熱播的《地心引力》引發了人們對於宇宙無限的求知慾望,也讓一些人對深海出艙產生了興趣。對此,葉聰表示,航天是1個大氣壓的壓力,而海底是700個大氣壓的壓力,「根本不可能出艙」,而且「也無需出艙,潛水器本身的機械手可以靈活作業」。

  「2016年完成4500米級蛟龍號研製」

  成功突破7000米之後,胡震眼下正率領蛟龍號團隊全力撲在4500米級載人潛水器上。之所以回過頭來研究4500米級的潛水器,是因為這個深度的潛水器有更廣泛的科學應用市場,可以滿足絕大多數科學家的科考需求,同時在鈦合金耐壓球、機械手等關鍵技術上繼續攻關。

  胡震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下潛深度為4500米的新一代蛟龍潛水器,從球體的設計上增加和擴大了觀察窗,提升了作業能力。較之7000米級的蛟龍號,「新蛟龍」大大降低了使用成本和維修成本,更具經濟性。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前第一副總設計師、現任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崔維成向《中國經濟周刊》介紹,大規模的深海科研和應用都是在4500米以內,用7000米級深潛器來完成4500米以內的海域科研,有點類似「殺雞用牛刀」,從使用成本上來看,蛟龍號的一次深潛成本大約在50萬,而4500米級潛水器的一次深潛成本希望能夠控制在30萬左右。

  除此以外,「新蛟龍」還有一個技術攻關,「就是希望能夠提高國產化率,潛水器的核心部位——高壓鈦合金載人艙和機械手等都將由我們自主研製,預計國產化率將達到90%。」崔維成說。

  據悉,「新蛟龍」的球體載人艙現正在寶雞寶鈦集團建造。載人艙相關的軋板、加工、焊接技術只有少數國家具備,其難點有二:一是超厚鈦合金板(3.2m)的軋制;二是如何將兩個半球體天衣無縫地焊接。對於這兩個難關,前者,中國已攻克;後者,中國已基本攻克。

  「我們將總結經驗,對載人球艙、高壓海水泵、鋰電池等關鍵技術進行攻關,爭取在2016年完成4500米級載人潛水器的研製。」胡震說。

  各國深海潛水器一覽

  美國「艾爾文」號

  美國是較早開展載人深潛的國家之一,1964年建造「艾爾文」號載人潛水器,可搭載3人,最大下潛深度4500米。1985年,它找到鐵達尼號沉船的殘骸。它至今已經進行過近5000次下潛,是當今世界上下潛次數最多的載人潛水器。「艾爾文」號曾經發生過一次事故而沉入海底,幸好沒有人員傷亡。過了整整一年之後,它才被打撈上來。

  美國「的裡雅斯特」號

  1960年1月23日,瑞士工程師皮卡德與一名美國海軍軍官乘坐「的裡雅斯特」號探險型深海潛水器前往馬裡亞納海溝,抵達海平面以下最深處(由於當時的測量技術不發達,實際深度沒有這麼深)。這是人類有史以來首次抵達海底最深之處。不過,由於海底壓力,深海潛水器一塊19釐米厚舷窗玻璃出現輕微裂痕,皮卡德在海底呆了20分鐘後不得不匆匆上浮,沒有拍過照片。由於當時的材料科學技術發展所限,潛水器重達150噸,活動能力非常差,上下花了8個小時。

  美國「深海挑戰者」號

  2012年3月,美國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獨自乘坐潛艇「深海挑戰者」號,下潛至馬裡亞納海溝10898米深海底,刷新個人深海探險深度的世界紀錄。但由於此類潛水器是直上直下,缺乏較好的海底活動能力,卡梅隆只呆了3個小時就上來了,甚至連深海生物都沒拍攝到。

  日本「深海6500」號

  日本1989年建成了下潛深度為6500米的「深海6500」號潛水器,水下作業時間8小時,曾下潛到6527米深的海底,創造了作業型載人潛水器深潛的世界紀錄,直至中國的蛟龍號出現。「深海6500」已對6500米深的海洋斜坡和大斷層進行了調查,並對地震、海嘯等進行了研究,已經下潛了1000多次。影片《日本沉沒》中曾多次出現該艇。

  日本「海溝」號

  「海溝」號水下機器人是日本海洋科技中心於1986年開始耗時6年研製的水下無人潛艇,可以對深海海底進行拍照、考察、海底樣本採集,供科研人員對深海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進行研究。1995年3月,「海溝」號潛水深度超過「的裡亞斯特」號15米,達到10911.4米。2003年5月29日,「海溝」號水下機器人在進行調查作業時神秘失蹤。

  俄國「和平一號」

  俄羅斯是當前世界上擁有載人潛水器最多的國家,比較著名的是1987年建成的「和平一號」與「和平二號」兩艘6000米級潛水器。帶有12套檢測深海環境參數和海底地貌設備,最大的特點就是能源比較充足,它可以在水下呆17~20小時。電影《鐵達尼號》裡面很多鏡頭就是「和平一號」和「和平二號」探測的鏡頭。

  法國「鸚鵡螺」號

  法國1985年研製成的「鸚鵡螺」號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可達6000米,累計下潛了1500多次,完成過多金屬結合區域、深海海底生態等調查,以及沉船、有害廢料等搜索任務。

  引入民資向11000米海洋最深處進發

  崔偉成:「2020年完成海試」

  蛟龍號有一位超級粉絲,國際著名導演卡梅隆。2012年3月26日,這位好奇心極大的導演乘坐美國的探險型「深海挑戰者」號潛水器下到馬裡亞納海溝底部,深度超過1萬米。2013年12月12日,通過大屏幕,卡梅隆祝賀蛟龍號團隊贏得2013年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獎項,並向團隊總設計師徐芑南、崔維成等道賀。

  不過,更能引起卡梅隆關注的,還是崔維成正在進行的一項更「深」的計劃。

  掌握核心科技才能獲得平等的市場地位

  對於7000米,崔偉成並不滿足,他有著逐夢11000米的志願。

  今年3月,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第一副總設計師崔維成離開了他奮鬥數載的702所,來到上海海洋大學。崔維成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蛟龍號圓滿完成7000米級海試,標誌著我國深海裝備技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成功躋身國際深海俱樂部。目前,世界海洋科技的最前沿已將目光投向深淵,並研究開發11000米級全海深的第三代載人潛水器,「但目前,深淵科技的研究在我國尚屬空白。」崔維成說。

  崔維成表示,7000米級蛟龍號成功後,客觀上促使美國、日本等國加速了11000米級潛水器的研製進程。「深海的比賽很激烈,我們不能落後。我給自己定的目標是2020年完成海試。」

  據崔維成介紹,2002年蛟龍號立項之初,要買國外的設備,「人家連看都不讓看,但蛟龍號出來後,11000米的設備人家也願意給你看,平等地用市場價格和你談。」

  「我國的海工裝備比國外落後,很多核心設備都是從國外購置的,因為在一些領域的技術封鎖,很多設備賣給中國的價格比賣給美國的高得多。我們的產品只要有百分之幾用的是國外的設備技術,這一部分就會直接拉高最後的整體價格。」崔維成說,「因此,在某一個點上有突破性成就,對整個海工裝備的提升和獲得國際合作時平等的價格都至關重要。」

  國家不立項也能做起來

  「在11000萬米深海的大氣壓力,每平方釐米就可達到1100萬噸,相當於要在一個手指頭肚上託起兩三輛坦克的重量。」崔維成說,深淵潛水器需要通過技術手段使艙內達到常溫、常壓的環境,而這樣的水下條件對艙體的抗壓能力要求極高,需要進行一系列的試驗,他估計,整個11000米級深潛器的研製過程可能需要消耗8億~10億元的經費。

  崔維成希望可以依靠學校、社會和民間資本的力量,提前啟動11000米級全海深第三代載人潛水器的研製工作。

  在資金方面,崔維成表示,目前已經有幾家民營公司願意支持,主要分三大塊:第一塊是科考船投資,已有一家溫州的公司投資在建;第二塊是海工裝備方向,除了學校提供的科研學術基金外,對於那些想進入海工領域但無法跨越門檻的民營企業,可以通過11000米項目進入海工領域,率先實現深淵科技;第三塊就是海洋休閒、新醫藥保健等。

  「我算了一筆帳,要爭取國家立項研製11000米級載人深潛器,至少要等到『十三五』或『十四五』規劃,而立項後的研製時間還需七八年。如果我們現在就開始啟動前期研究,到國家立項時就可以直接建造,大大縮短了項目時間。」崔維成說,即便是國家到時候沒有立項,有學校、社會、民間資本的力量,也可以促使他將這項深海技術進行下去。

  暫時沒有了國家的支持,崔維成仍然幹勁十足。「我正在做的是一個科技界的改革,可以對比中國4500米級和11000米級深海潛水器在兩種機制下的推進模式和後繼管理模式,我能做到讓科研人員安心科研,技術不是最大的問題,我很有信心。」崔維成說。

  不過,一位不方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企業投資深海裝備一定要做好投資久、成本回收期長的準備,如果沒有準備地跟風進入,就好比一頭扎進了無底洞,需要三思而後行。

  11000米引發的資本狂潮

  論吸金能力,蛟龍號已初露鋒芒。

  在資本市場,單是今年6月17日,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下潛獲得圓滿成功之日,與蛟龍號首潛相關的海工裝備股中,有14隻個股股價實現上漲。其中,我國兩大國有船舶生產企業之一的中國船舶(600150.SH)漲停。除此之外,中船股份(600072.SH)、亞星錨鏈(601890.SH)、中原特鋼(002423.SZ)等在一天內均實現超過6%的漲幅。

  其中,傑瑞股份(002353.SZ)、中原特鋼(002423.SZ)、中集集團(000039.SZ)以及中國船舶(600150.SH)這4隻與蛟龍號勘探成功密切相關的上市公司,在一天內均實現超過1000萬元的大單資金淨流入,共計實現資金淨流入7820.13萬元。

  民間資本推動11000米級潛水器項目研製,現在,就已經能看到商業化運作可能。

  去年,卡梅隆只身前往馬裡亞納海溝10898米的深處,贊助他的是美國《國家地理》和瑞士勞力士集團。一塊勞力士新研發的實驗性腕錶被安置在機械臂上,陪同卡梅隆刷新了腕錶的紀錄。雖然在公開信息中無法找到勞力士確切的贊助金額,但援引一位項目工作人員的話說:「整個項目最後運作得非常良好,沒有超出預算。」

  對於中國11000米級潛水器項目,勞力士集團也表達過與崔維成合作的意向。不過,據崔維成透露:「接受冠名贊助,或許中國手錶品牌願意出的價格更高。」

  直擊第14屆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盛典現場

  蛟龍號團隊總設計師徐芑南:

  「十年磨一劍」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張璐晶|北京報導

  12月12日,第14屆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北京舉行。《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現場看到,「神舟九號」飛船航天員景海鵬、劉旺把創新獎的獎盃頒發給了蛟龍號團隊。

  從2002年項目立項到2012年蛟龍號突破7000米的深度,10年的時間,作為總設計師的徐芑南,帶領蛟龍號團隊攻克了一個個難關,推動了我國載人深潛技術質的飛躍。

  在現場,77歲的徐芑南接過獎盃時表示,最想感謝的就是夫人方之芬。十年前,徐芑南放棄在美國和兒孫共享天倫之樂的日子,回到中國研發蛟龍號。但他患有嚴重的心臟病,夫人每天要聽到他的呼嚕聲,摸一摸徐芑南的心跳,才敢入睡。

  「10年研發過程中,徐老的右眼突然看不見了,夫人就成了他的眼睛,把深奧的、海量的數字一點一點念給他聽。徐老一邊用耳朵聽,一邊用腦子記,這一聽就是10年。」講到這裡,主持人王小丫的眼睛噙著淚水,滿場觀眾為二老的相濡以沫所感動,爆發出經久不衰的掌聲。

  在頒獎盛典之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無錫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採訪時,所有工作人員都對徐老的敬業欽佩不已。每次潛水器下水,他從不安穩地坐在指揮室裡,而是一連幾小時值守在水面控制室裡,盯著海面,不放過水聲通信傳回來的每一句語音。儘管接連好幾個小時的海試,傳回母船的語音不過十幾句,但他一句也不願錯過。在他上船的行李中,花花綠綠帶了好多藥,吃藥就像吃飯一樣。

  蛟龍號的研發,聯合幾十家科研單位,各種事務可謂千頭萬緒,但所有合作者對徐芑南這位總設計師,卻是眾口一詞地讚揚。「互相補臺,互不拆臺」就是徐芑南堅持的一個原則。徐芑南心裡只想著「做好潛水器」,「只要為國家做出潛水器,這一輩子就感到欣慰了!」

  12月19日,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13年院士增選結果,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成為新增院士中年齡最長的一位。

相關焦點

  • 從資本邏輯走向人的邏輯
    其中蘊含的邏輯,就是馬克思從對勞動的思考走向對資本的關注,從對物的思考走向對人的關注,因為其落腳點是注重人和人的異化,而資本背後的實質,表達的是人和人的經濟社會關係。1845年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的第六條強調,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 張梧:超越「近黑格爾闡釋」的資本邏輯
    關鍵詞:資本邏輯;馬克思;闡釋;絕對化;批判;哲學;理解方式;運動過程;資本關係;統治 作者簡介:   對資本邏輯主體性的合理闡釋不能脫離資本的矛盾運動過程。所以,人們不能把黑格爾闡釋絕對精神的方式無原則地套用到資本邏輯之上,進而絕對化地理解資本邏輯的主體地位。
  • 論城鎮化進程的資本邏輯與空間生產
    因此,當前我國資本邏輯主導下的城市空間生產進程亟待用「空間正義」的價值和原則來對其進行反思,在以「以人為本」為核心價值的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規範資本,實現資本邏輯的空間正義轉向。資本邏輯對城鎮化進程空間生產的深刻影響「資本邏輯」是一種以資本增值為目的,資本佔統治和支配地位的交換原則和體系。
  • 君聯資本王超:投資金融科技的邏輯
    君聯資本執行董事王超從網際網路金融的成長周期、投資關注點以及監管環境等角度解析了金融科技的投資邏輯。王超:第一,幾家巨頭的出身和基因都不一樣,決定了他們跟金融的結合點、發展路徑、背後邏輯也不同。在中國,阿里最早試水網際網路金融領域,因為最早它做電商平臺,核心是解決買家和賣家之間信任的問題,所以它做了第三方支付,今天支付寶依然是中國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臺之一。
  • 殺人鯨資本做空澳優失手 成功反擊背後仍需反思
    但澳優被沽空事件背後,有多個問題值得反思。1、在兩份沽空報告中,提到的一些問題,引用了一些公開的證據,有個別證據來自於澳優自有品牌的官網,這在側面也暴露出一些管理問題,比如對外公開資料和對外宣傳材料的管理上。
  • 龍柏宏易王平:PE有望成為民間資本首選投資渠道
    王平:PE有望成為民間資本首選投資渠道第二方面資本市場的持續低迷也對PE的回報產生了負面影響。他同時指出,也應看到積極的方面,國家以及各市場主體對PE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視,發改委、財政部和各個地方政府紛紛出臺了創業投資基金的引導辦法,引導資金投向PE行業,這有利於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此外,民間借貸危機的爆發,反應出民間資本對風險把控能力的缺陷,PE有望成為未來民間資本尋求高回報的首選工具。
  • 大自然保護協會:水汙染治理需引入民間資本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李敘勇表示,經政府和民間組織測算,到2020年,治理城市水汙染中的黑臭問題需要4萬億-5萬億元資金,大部分地級市需要100億-300億元,但地方政府資金方面存在短缺。  李敘勇在11月2日香港舉辦的「水源地保護專家座談會」上做出上述表述。他補充說,水治理屬於長效工程,過往的模式為「就水治水」,不治理土地,令水汙染問題反覆出現。
  • DEFI缺乏一個真正的資本邏輯
    DEFI 我的認知是金融板塊,金融板塊我們就要遵循最基本的資本循環體系,資本循環我們就應該探討貨幣的本質,從基礎面我們需要貨幣有價值的循環,從更深層面貨幣就是抵稅卷,所以DEFI 應該從流通循環開始,而這個流通循環應該是多邊型的流通,市場需求性循環。否則就是死循環,只能滿足部分人的暴富心理。
  • 揭秘網紅主播背後的資本推手:一圖看懂頭部MCN機構的資本圖譜
    我們統計了淘寶、抖音、快手等平臺頭部MCN機構及網紅主播背後的機構,繪出當前資本布局圖譜>> 2020年直播電商市場規模將達近萬億,這個萬億規模的市場,到底藏著多少大佬、上市公司?我們統計了淘寶、抖音、快手等平臺頭部MCN機構及網紅主播背後的機構,繪出當前資本布局圖譜>> 2020年直播電商市場規模將達近萬億,這個萬億規模的市場,到底藏著多少大佬、上市公司?
  • 瑞幸咖啡「暴雷」:陸正耀資本大戲的冰山一角
    它如此快速地走出由盛及衰的拋物線,背後有強大的資本推手。 瑞幸咖啡的CEO錢治亞,是神州租車的創始元老之一。瑞幸咖啡早期的啟動資金、人員、辦公場地和管理團隊都來源於神州系。資本結構也與神州系如出一轍,給瑞幸咖啡投資並佔股的公司,也是曾經給神州系投資的大鉦投資和愉悅資本。
  • 中小銀行資本補充的困境與出路
    ,國務院金融委先後五次會議研究中小銀行資本補充問題。在當前國內發展環境經歷著深刻變化、經濟發展進入新格局的背景下,中小銀行資本補充問題不僅是中小銀行這一微觀群體自身的問題,也成為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從這一意義上說,深入分析當前中小銀行資本補充面臨的困境,從而集各方力量,多措並舉,推動問題得到實質性解決,成為一項十分迫切的課題。
  • 人工智慧時代的價值危機、資本應對與數字勞動反抗
    進入人工智慧時代,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智能化、商品形態的數據化以及網絡協同生產的共有化,正使得當代資本主義價值運動遭遇前所未有的窘境。  (一)資本有機構成趨於無限大與「價值形成危機」  自工業資本主義以來,無償佔有他人的剩餘勞動,是資本增值運動的基本邏輯。
  • 《道哲財經》專訪尼比魯星際資本孫東山
    直到接觸UENC之後才系統性和完整性地學習了區塊鏈知識,以前只知道炒幣,對行業和背後的技術原理並不了解。」孫東山說:「參加了力匯商學院的多屆培訓學習後,我明白區塊鏈行業絕不是炒作,對UENC和區塊鏈行業的了解程度越深就越明白,區塊鏈的未來不可限量。」孫東山謙虛地表示,俱樂部現在離1000個會員的初始目標還有一段距離,但會儘快達成這個目標。
  • 2020資本敗退影視圈:王長田王中磊稱對不起資本
    今年剛畢業的嘉琪,在一家知名電影公司從事電影宣發,他表示自己之所以在「寒冬期」進入行業,是因為自己「只會幹這個」以及「個人喜歡」,這兩個理由也成為採訪中被行業人士提及最多的留下來的原因。影視行業曾歷經了瘋狂的2016年,製片方只需要一個PPT,就能迅速找投資方要到投資。
  • 2020年高瓴資本「生物醫藥」布局有何變化 投資邏輯究竟是啥?
    2020年,高瓴資本在生物醫藥領域有哪些動作?哪些領域值得重點關注?本文通過梳理2020年高瓴資本的投資路徑,一探究竟。現有股東高瓴資本繼續領投,新的投資者包括淡馬錫、華潤正大生命科學基金、海通開元國際和CavenhamPE。值得一提的是,嘉和生物的大股東便是高瓴資本,HHJH與HMHealthcare均為高瓴資本旗下公司。
  • 圓桌丨平臺困局③:神秘算法背後,資本流動的時間與空間
    在神秘的算法背後,零工經濟平臺會僱傭大量往往是外包的客服和審核員從事機械化的投訴處理和審核工作,他們是比騎手異化更深也更隱蔽的「幽靈勞工」;外賣騎手適應白領的工作時間進行送餐,白領的休息時間也因為外賣的便利縮短,可以在空間上被打散的外賣零工支撐了在需要實體空間集中工作的白領的再生產,一切都是在為了適應資本的加速生產;從休息到居住,城市空間對外賣騎手也並不友善。
  • 將成為資本輸出大國,要和日本在 RCEP 中資本逐鹿,誰贏?
    RCEP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這不僅僅是一般的自由貿易區,而是有著統一的經濟規則,在區域內將會形成統一的經貿規則,便利的跨國經商環境,會有利於區域內的商品、技術、服務、資本、以及人員的流動。是一種經濟和資本的合作。總結起來就是資本這兩個字,是區域內的資本輸出和資本流動。RCEP 不是一個單純的低關稅或者是零關稅區域。
  • 時空大數據的未來:遙感衛星的商業化時代〡水木資本原創
    表2:2012-2017年全球遙感衛星發射數量(單位:顆)(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UCS)數據) 近年來,隨著全球民間資本、特別是諸多商業巨頭湧入航空領域,越來越多的商業遙感衛星企業進入市場,而一批初創企業也紛紛提出要建立各類型的遙感衛星星座,成為推動衛星製造的重要力量,全球商業遙感衛星行業正進入爆發期。
  • 中國石油正式進入可燃冰開發領域,2030年左右將實現商業化開採!
    萬眾期待的可燃冰什麼時候能商業化開採?中國石油總裁汪東進近日表示,這一目標將在2030年左右實現。為此,中國石油剛剛同國土部、廣東省政府籤署了可燃冰開發戰略合作協議,未來可期。文 | 阿七8月24日,中國石油總裁汪東進宣布,將在2030年左右實現對這一21世紀最重要能源的商業化開發。
  • 早評:劍拔弩張一觸即發,擁抱全球資本的產業答案
    來源:吳國平財經消息綜述:1、特斯拉CEO馬斯克稱,特斯拉正在開發1000公裡續航的電動汽車。特斯拉可能會為歐洲客戶設計緊湊的兩廂汽車。邏輯梳理:>>>道指新高特斯拉新高,給足資本信心面對七月的南牆,市場已蓄勢養兵近四個月,誓要翻山越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