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27日 13:4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梧
字號內容摘要:對資本邏輯主體性的合理闡釋不能脫離資本的矛盾運動過程。破除「資本主體地位絕對化」的迷思從理論上看,資本邏輯的近黑格爾闡釋的問題是將資本的主體地位加以絕對化,這種理解方式將會陷入以下理論困境。正如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批判英國國民經濟學雖然從私有財產的前提出發但未說明私有財產一樣,這種理解方式從資本的統治地位這一前提出發批判現代社會,但沒有對資本的統治地位進行前提性的追問。第三,一旦資本的主體地位被絕對化,那麼資本就會被理解為凌駕於社會總體之上的存在物,這在深層次上仍未擺脫對資本的物化理解模式,而這恰恰是馬克思所竭力反對的資本觀。
關鍵詞:資本邏輯;馬克思;闡釋;絕對化;批判;哲學;理解方式;運動過程;資本關係;統治
作者簡介:
對資本邏輯主體性的合理闡釋不能脫離資本的矛盾運動過程。所以,人們不能把黑格爾闡釋絕對精神的方式無原則地套用到資本邏輯之上,進而絕對化地理解資本邏輯的主體地位。
今年正值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德文版出版150周年。150年來,人們基於不同的學科視角對《資本論》的理論價值予以全面闡釋和深入研究。尤其是新世紀以來,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界充分挖掘《資本論》的哲學內涵,形成了一批極具啟發性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推進了馬克思哲學研究。但是,隨著《資本論》的哲學解讀的日益深入,我們應該意識到,在對《資本論》作哲學闡釋時,一定要警惕對《資本論》的過度哲學化的片面解讀。這種「過度哲學化」解讀的表徵之一,即對《資本論》做出近黑格爾的闡釋,將馬克思的資本邏輯與黑格爾的絕對精神以一種非批判的方式而直接加以簡單類比。
資本邏輯與絕對精神具有結構上的相似性
不可否認的是,馬克思所揭示的資本邏輯與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確實具有結構上的相似性。首先,與絕對精神相似,資本邏輯同樣具有「實體即主體」的特徵。按照馬克思對資本的界定,資本是藉助於物質載體而展開的社會關係,這種物質載體賦予資本邏輯以實體性的外觀,而社會關係的本質則賦予資本邏輯以主體的能動性。以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為例,如果說勞動過程是資本生產的實體性表現,那麼蘊含在勞動過程之中的價值增殖過程則構成了資本生產的主體性特徵。其次,資本邏輯的現實展開如同絕對精神一樣是經由內在的否定性而得以實現,這也正是馬克思之所以要藉助於黑格爾辯證法來敘述資本運動過程的原因所在。資本之所以能躍升成為貫穿於資本主義社會之中的邏輯,正是因為,資本出於實現自我增殖的本性而不斷克服其自身的界限,而這正是資本邏輯內在否定性的具體體現。再次,在黑格爾那裡,絕對精神憑藉抽象空洞性的自我克服而獲得現實性,而作為社會關係的資本憑藉著種種抽象化機制而吸納各種實體內容,資本由此從經濟領域侵入到政治領域和文化領域,從而使資本從「無人身的理性」逐步成為現實的總體性。最後,與絕對精神的自我神秘化相似,資本邏輯也存在著自我神秘化的特徵,即資本邏輯通過物化過程而遮蔽了社會關係本質,使人們在日常經驗層面上只看到資本的物質外觀,這也正是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深刻意蘊。從資本邏輯與絕對精神高度相似的結構性特徵中可以看出,資本邏輯的近黑格爾闡釋的合理之處在於,這種闡釋路徑充分注意到了資本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主體,即現代社會的統治力量和最高原則。
防止絕對化資本邏輯的主體性
毋庸諱言,馬克思的《資本論》已經充分揭示了資本在現代社會的主體性地位,然而問題在於,如何理解資本邏輯的主體性。我們既要承認資本邏輯的主體性地位,但也不能把資本邏輯的主體地位加以絕對化。如果資本邏輯可以簡單類比為黑格爾的絕對精神,那麼難道二者之間僅僅存在著抽象思辨和現實具體之間的形式上的差異,而沒有原則性的實質差異嗎?更為重要的問題是,按照這種近黑格爾的闡釋方式,資本不僅是實體,也是主體,而且還是總體,那麼人們便會做出這樣的推論:現代社會的一切罪惡便可歸結為資本邏輯,而一切解放也只能寄希望於資本邏輯的自我瓦解。進而言之,對資本邏輯的近黑格爾闡釋中隱含著滑向現代犬儒主義的危險。如果說韋伯指出了現代社會無法擺脫的「理性的鐵籠」,那麼這種理解方式則意味著現代社會也存在著一個「資本的鐵籠」。於是,對資本邏輯的合理利用淪為了盲目順從,而對資本邏輯的積極揚棄轉為消極抵抗,這不得不引起人們的反思。
以「資本關係」破除「資本主體地位絕對化」的迷思
從理論上看,資本邏輯的近黑格爾闡釋的問題是將資本的主體地位加以絕對化,這種理解方式將會陷入以下理論困境。
第一,究其根源而言,這種理解方式的理論底色仍然是異化論的邏輯,因為資本的主體性無非是對人的主體性的顛倒,即人的主體地位的異化狀態。如果仍然停留在這種異化論的理論基礎而止步不前,那麼人們對資本主體性的批判只能是價值預設的道德批判,而不是達到歷史唯物主義原則高度的現實批判。
第二,這種理解方式僅是描述了資本佔據統治地位這一現實,但未揭示資本的主體性性質何以生成的內在機制,亦即資本的主體化過程。正如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批判英國國民經濟學雖然從私有財產的前提出發但未說明私有財產一樣,這種理解方式從資本的統治地位這一前提出發批判現代社會,但沒有對資本的統治地位進行前提性的追問。
第三,一旦資本的主體地位被絕對化,那麼資本就會被理解為凌駕於社會總體之上的存在物,這在深層次上仍未擺脫對資本的物化理解模式,而這恰恰是馬克思所竭力反對的資本觀。馬克思指出,資本不是物,而是一種社會關係。在此意義上,如同海德格爾區分了存在與存在者一樣,馬克思的資本批判深刻地區分了「資本關係」與「資本物」。資本主體性的絕對化就是資本的物化,雖然這種「資本物」不再是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物質實體,但仍是居於支配地位的抽象物。只有立足於「資本關係」,把資本邏輯理解為資本關係中所內蘊的矛盾的運動過程,才能破除「資本主體地位絕對化」的迷思。
事實上,資本邏輯與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具有原則性的區別,二者的區別絕不能膚淺地理解為前者是現實的而後者是抽象思辨的。二者的原則性區別在於:絕對精神是先驗化的主體,而資本邏輯的主體地位只有作為資本運動的結果才能得以成立,而非先於資本運動的前提性存在。換言之,資本邏輯的主體性是生成的,而非預成的。在此意義上,對資本邏輯主體性的合理闡釋不能脫離資本的矛盾運動過程。所以,人們不能把黑格爾闡釋絕對精神的方式無原則地套用到資本邏輯之上,進而絕對化地理解資本邏輯的主體地位。
由此觀之,之所以要警惕《資本論》過度哲學化的解讀傾向,是因為這種解讀從紛繁複雜的資本現實運動中提煉出了資本邏輯的主體性,這仍是「從具體到抽象」的理論歸納。只有回歸到對當代資本發展的現實運動過程中,並按照馬克思「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原則,從「資本邏輯學」進一步發展「資本現象學」,才能彰顯馬克思《資本論》的當代價值。唯有如此,在《資本論》第一卷德文版出版150年之後,人們才能從「照著講」的文本解讀模式躍遷到「接著講」的理論創新境界。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