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梧:超越「近黑格爾闡釋」的資本邏輯

2021-01-15 中國社會科學網
張梧:超越「近黑格爾闡釋」的資本邏輯

2017年04月27日 13:4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梧

字號

內容摘要:對資本邏輯主體性的合理闡釋不能脫離資本的矛盾運動過程。破除「資本主體地位絕對化」的迷思從理論上看,資本邏輯的近黑格爾闡釋的問題是將資本的主體地位加以絕對化,這種理解方式將會陷入以下理論困境。正如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批判英國國民經濟學雖然從私有財產的前提出發但未說明私有財產一樣,這種理解方式從資本的統治地位這一前提出發批判現代社會,但沒有對資本的統治地位進行前提性的追問。第三,一旦資本的主體地位被絕對化,那麼資本就會被理解為凌駕於社會總體之上的存在物,這在深層次上仍未擺脫對資本的物化理解模式,而這恰恰是馬克思所竭力反對的資本觀。

關鍵詞:資本邏輯;馬克思;闡釋;絕對化;批判;哲學;理解方式;運動過程;資本關係;統治

作者簡介:

  對資本邏輯主體性的合理闡釋不能脫離資本的矛盾運動過程。所以,人們不能把黑格爾闡釋絕對精神的方式無原則地套用到資本邏輯之上,進而絕對化地理解資本邏輯的主體地位。

 

  今年正值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德文版出版150周年。150年來,人們基於不同的學科視角對《資本論》的理論價值予以全面闡釋和深入研究。尤其是新世紀以來,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界充分挖掘《資本論》的哲學內涵,形成了一批極具啟發性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推進了馬克思哲學研究。但是,隨著《資本論》的哲學解讀的日益深入,我們應該意識到,在對《資本論》作哲學闡釋時,一定要警惕對《資本論》的過度哲學化的片面解讀。這種「過度哲學化」解讀的表徵之一,即對《資本論》做出近黑格爾的闡釋,將馬克思的資本邏輯與黑格爾的絕對精神以一種非批判的方式而直接加以簡單類比。

  資本邏輯與絕對精神具有結構上的相似性

  不可否認的是,馬克思所揭示的資本邏輯與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確實具有結構上的相似性。首先,與絕對精神相似,資本邏輯同樣具有「實體即主體」的特徵。按照馬克思對資本的界定,資本是藉助於物質載體而展開的社會關係,這種物質載體賦予資本邏輯以實體性的外觀,而社會關係的本質則賦予資本邏輯以主體的能動性。以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為例,如果說勞動過程是資本生產的實體性表現,那麼蘊含在勞動過程之中的價值增殖過程則構成了資本生產的主體性特徵。其次,資本邏輯的現實展開如同絕對精神一樣是經由內在的否定性而得以實現,這也正是馬克思之所以要藉助於黑格爾辯證法來敘述資本運動過程的原因所在。資本之所以能躍升成為貫穿於資本主義社會之中的邏輯,正是因為,資本出於實現自我增殖的本性而不斷克服其自身的界限,而這正是資本邏輯內在否定性的具體體現。再次,在黑格爾那裡,絕對精神憑藉抽象空洞性的自我克服而獲得現實性,而作為社會關係的資本憑藉著種種抽象化機制而吸納各種實體內容,資本由此從經濟領域侵入到政治領域和文化領域,從而使資本從「無人身的理性」逐步成為現實的總體性。最後,與絕對精神的自我神秘化相似,資本邏輯也存在著自我神秘化的特徵,即資本邏輯通過物化過程而遮蔽了社會關係本質,使人們在日常經驗層面上只看到資本的物質外觀,這也正是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深刻意蘊。從資本邏輯與絕對精神高度相似的結構性特徵中可以看出,資本邏輯的近黑格爾闡釋的合理之處在於,這種闡釋路徑充分注意到了資本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主體,即現代社會的統治力量和最高原則。

  防止絕對化資本邏輯的主體性

  毋庸諱言,馬克思的《資本論》已經充分揭示了資本在現代社會的主體性地位,然而問題在於,如何理解資本邏輯的主體性。我們既要承認資本邏輯的主體性地位,但也不能把資本邏輯的主體地位加以絕對化。如果資本邏輯可以簡單類比為黑格爾的絕對精神,那麼難道二者之間僅僅存在著抽象思辨和現實具體之間的形式上的差異,而沒有原則性的實質差異嗎?更為重要的問題是,按照這種近黑格爾的闡釋方式,資本不僅是實體,也是主體,而且還是總體,那麼人們便會做出這樣的推論:現代社會的一切罪惡便可歸結為資本邏輯,而一切解放也只能寄希望於資本邏輯的自我瓦解。進而言之,對資本邏輯的近黑格爾闡釋中隱含著滑向現代犬儒主義的危險。如果說韋伯指出了現代社會無法擺脫的「理性的鐵籠」,那麼這種理解方式則意味著現代社會也存在著一個「資本的鐵籠」。於是,對資本邏輯的合理利用淪為了盲目順從,而對資本邏輯的積極揚棄轉為消極抵抗,這不得不引起人們的反思。

  以「資本關係」破除「資本主體地位絕對化」的迷思

  從理論上看,資本邏輯的近黑格爾闡釋的問題是將資本的主體地位加以絕對化,這種理解方式將會陷入以下理論困境。

  第一,究其根源而言,這種理解方式的理論底色仍然是異化論的邏輯,因為資本的主體性無非是對人的主體性的顛倒,即人的主體地位的異化狀態。如果仍然停留在這種異化論的理論基礎而止步不前,那麼人們對資本主體性的批判只能是價值預設的道德批判,而不是達到歷史唯物主義原則高度的現實批判。

  第二,這種理解方式僅是描述了資本佔據統治地位這一現實,但未揭示資本的主體性性質何以生成的內在機制,亦即資本的主體化過程。正如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批判英國國民經濟學雖然從私有財產的前提出發但未說明私有財產一樣,這種理解方式從資本的統治地位這一前提出發批判現代社會,但沒有對資本的統治地位進行前提性的追問。

  第三,一旦資本的主體地位被絕對化,那麼資本就會被理解為凌駕於社會總體之上的存在物,這在深層次上仍未擺脫對資本的物化理解模式,而這恰恰是馬克思所竭力反對的資本觀。馬克思指出,資本不是物,而是一種社會關係。在此意義上,如同海德格爾區分了存在與存在者一樣,馬克思的資本批判深刻地區分了「資本關係」與「資本物」。資本主體性的絕對化就是資本的物化,雖然這種「資本物」不再是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物質實體,但仍是居於支配地位的抽象物。只有立足於「資本關係」,把資本邏輯理解為資本關係中所內蘊的矛盾的運動過程,才能破除「資本主體地位絕對化」的迷思。

  事實上,資本邏輯與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具有原則性的區別,二者的區別絕不能膚淺地理解為前者是現實的而後者是抽象思辨的。二者的原則性區別在於:絕對精神是先驗化的主體,而資本邏輯的主體地位只有作為資本運動的結果才能得以成立,而非先於資本運動的前提性存在。換言之,資本邏輯的主體性是生成的,而非預成的。在此意義上,對資本邏輯主體性的合理闡釋不能脫離資本的矛盾運動過程。所以,人們不能把黑格爾闡釋絕對精神的方式無原則地套用到資本邏輯之上,進而絕對化地理解資本邏輯的主體地位。

  由此觀之,之所以要警惕《資本論》過度哲學化的解讀傾向,是因為這種解讀從紛繁複雜的資本現實運動中提煉出了資本邏輯的主體性,這仍是「從具體到抽象」的理論歸納。只有回歸到對當代資本發展的現實運動過程中,並按照馬克思「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原則,從「資本邏輯學」進一步發展「資本現象學」,才能彰顯馬克思《資本論》的當代價值。唯有如此,在《資本論》第一卷德文版出版150年之後,人們才能從「照著講」的文本解讀模式躍遷到「接著講」的理論創新境界。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韓卓吾)

相關焦點

  • 闡釋邏輯的詮與闡法則
    繼在當代闡釋學現場中提出強制闡釋論、公共闡釋論之後,張江教授近期又提出了闡釋邏輯的問題。①闡釋邏輯曾為許多闡釋學家所提及,如伽達默爾的「問和答的邏輯」。解析闡釋邏輯是當代闡釋學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也是創建當代中國闡釋學的內在要求。張江明確表達他所說的闡釋邏輯作為闡釋的普遍方法和思維方式,生成並自洽著闡釋公理與規則系統。
  • 在康德與黑格爾間閱讀馬克思
    就內在理路而言,這一闡釋模式確有其合理性,但黑格爾哲學自身的理論困境,也隨之被「嵌入」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這在歷史理論中表現得尤為突出。柄谷行人:確立共產主義的形上學黑格爾的歷史哲學強調理性或精神支配歷史,且歷史與邏輯具有同一性,因此它無非就是理性或精神依內在辯證結構的展開過程。
  • 從資本邏輯走向人的邏輯
    馬克思文本中的資本邏輯與人的邏輯  馬克思畢其一生的理論探究,就是在「書房與現實」的結合互動中,揭示資本邏輯走向人的邏輯的歷史必然性和價值合理性。這是他整個思想理論的主題和主線,他的唯物史觀、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都是圍繞這一主題和主線而展開的,馬克思思想演進的歷程,也是圍繞這一主題和主線而進行的。
  • (譯介)如何學習黑格爾哲學?
    不過,馬克思和恩格斯很少去寫闡釋黑格爾思想的文章{也不是沒有,例如:恩格斯所寫的《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Socialism:Utopian & Scientific)第2章[4]和《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Ludwig Feuerbach & the End of Classical German Philosophy)第1節[5]是現存的黑格爾思想的概括性傑作
  • 黑格爾對於哲學自身的界定
    黑格爾在《小邏輯》中開宗明義,認為「哲學缺乏別的科學所享有的一種優越性:哲學不似別的科學可以假定表象所直接接受的為其對象,或者可以假定在認識的開端和進程裡有一種現成的認識方法」。這裡所說的「哲學」其實就是黑格爾哲學,而「別的科學」是指除了黑格爾哲學之外的其他科學,比如數學、物理學、歷史學等諸多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此外還包括哲學理論,比如柏拉圖哲學、康德哲學、謝林哲學。
  • 黑格爾與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
    今年是黑格爾誕辰250周年,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歷史感特別強的民族,有著「慎終追遠」的深厚傳統,而黑格爾由於其在西方哲學史上的崇高地位,尤其是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淵源關係,自然成為我們以各種形式回望的對象。回望黑格爾之時,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嚴肅的學術問題: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以及與此密不可分的黑格爾哲學之於馬克思哲學當代意義的相關性。
  • 黑格爾邏輯學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我想我還沒有資格在這裡這樣說,因為我所了解的僅僅是皮毛,但是在我的發現中,確實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來描述黑格爾的邏輯學十分之恰當,我們現在來展開敘述下。黑格爾思想中「三」的重要性黑格爾思想大體分為三大部分:邏輯哲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
  • 類哲學的思想史考察——從黑格爾、費爾巴哈到馬克思
    廣松涉認為,馬克思的類哲學是黑格爾的抽象思辨邏輯與青年黑格爾派及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相結合的產物,在本質上仍然是唯心主義的。國內學界關於馬克思的類哲學也開展過討論,同樣出現了不同聲音。事實上,解決爭論的最好辦法,就是回到黑格爾、費爾巴哈,從文本中梳理和澄清馬克思的思想淵源。從「先驗性」到「精神性」:黑格爾的理論遺產類是德國古典哲學家們廣泛關注的哲學範疇之一。
  • 黑格爾的面具
    在歌德看來,黑格爾的文字不斷激發讀者產生一種黑格爾正在完成偉大歷史使命的期許,黑格爾不會僅僅滿足於給哲學與神學架構橋梁的活動,這是資質平庸的哲學家才有興趣花費畢生時間來從事的乏味工作。應當說,歌德慧眼如炬,比黑格爾的某些學生更為透徹地看清了黑格爾宏大的哲學抱負。然而,對於自己學生的這種誤解,黑格爾恐怕要承擔主要的責任。
  • 鄧曉芒|黑格爾是最後一個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家
    黑格爾的哲學不是單純地去感悟,它有一個固定的對象,你可以不斷去考察、琢磨它。 第三大特點建立在前兩個特點之上,那就是邏輯、認識論和本體論「三統一」,在他那裡這些被歸結為一個東西。 邏輯就是理性,通常講的是形式邏輯,但是黑格爾的邏輯不是形式邏輯,它是認識論。
  • 理解黑格爾的「存在即合理」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我現在主要還是看中國的古代哲學,關於西方哲學了解不多,僅憑個人理解來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所以,我認為,人是無法完全認識「存在」本身的,黑格爾說的「存在」即是這種人類無法完全認識的存在。為什麼人無法真正完全的認識「存在」?
  • 大哲學家黑格爾十句名言,揭示理想與真理,句句經典,值得牢記
    自黑格爾以後,世界哲學史上從此失去無所不包的哲學體系。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黑格爾的哲學世界,感悟他筆下那些至理名言,絕對受用。 黑格爾建構了哲學史上最龐大、最全面的本體論哲學體系。他將歷史與邏輯一致的辯證原則和本體論、認識論、辯證法、邏輯學相統一,一舉成為19世紀影響力最大的哲學家,對後輩哲學發展產生承上啟下的作用。
  • 論當代科學哲學動態先驗論路徑的實用主義闡釋及其超越的可能性
    隨之,理論先驗基礎的闡釋問題成為核心議題,如何對知識的先驗性做出進一步的解釋說明構成這一進路發展前景的關鍵。在諸多的新闡釋中,實用主義的視角最為引人注目,它從一種廣義的實用先驗論主張出發,將先驗論進路中的實踐效應引入知識的功能化與結構化說明,這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動態先驗論的發展。但在這一實用主義的闡釋中,新先驗論仍被局限於經驗與理論的二分視野,理論哲學的有限性還需通過科學實踐哲學的平臺予以超越。
  • 為什麼說要想讀懂康德、黑格爾的書,需要深入了解基督教?
    康德、黑格爾的書,以艱深難懂著稱。康德三大批判中的每一部,都讓人望而生畏。黑格爾的書也是,他的《小邏輯》《精神現象學》堪稱燒腦之作,讀起來讓人頭昏腦脹。康德、黑格爾的思想,是希臘哲學和基督教碰撞、融合的產物。要想真正讀懂康德、黑格爾,需要深入了解希臘哲學和基督教文化,兩者缺一不可。
  • 社會現實的發現:黑格爾與馬克思
    社會現實的發現:黑格爾與馬克思 文 | 吳曉明 社會現實的發現,是黑格爾與馬克思在哲學思想上最為本質也最為切近的聯繫線索。無論是黑格爾哲學的積極成果,還是馬克思對黑格爾哲學的決定性批判,都是依循此一線索來制定方向的。
  • 論城鎮化進程的資本邏輯與空間生產
    因此,當前我國資本邏輯主導下的城市空間生產進程亟待用「空間正義」的價值和原則來對其進行反思,在以「以人為本」為核心價值的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規範資本,實現資本邏輯的空間正義轉向。資本邏輯對城鎮化進程空間生產的深刻影響「資本邏輯」是一種以資本增值為目的,資本佔統治和支配地位的交換原則和體系。
  • 《黑格爾》:哲學晦澀難懂?辛格帶你入門,真正了解黑格爾哲學
    說到黑格爾,可能有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也許有人聽說過黑格爾這個名字,但並不知道他到底是誰或者是幹什麼的。1、黑格爾是誰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1770年8月27日在德國符騰堡公國首府斯圖加特出生,於1831年11月14日死在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