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於過分追求空間的經濟效益,我國以往城鎮化進程是資本邏輯驅動下的空間生產,忽略了城市空間的公平與正義,導致了許多空間問題的產生。要實現新型城鎮化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就必須實現資本的空間正義轉向。以空間正義的價值目標和原則對資本加以規範和引導,克服其貪婪本性,促進城市空間生產更加合理有序。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 資本邏輯 空間生產 空間正義
城鎮化的過程就是城市空間的生產和重構的過程。城鎮化與工業化一樣,也是經濟社會發生巨大變革的過程,是任何國家由落後走向繁榮的必由之路。我國作為後發國家,肩負著趕超先發國家的重任,發展經濟在城鎮化進程一直都是最主要的議題。由於過去過分追求空間的經濟效益,忽略了城市空間的公平與正義,導致許多城市空間問題產生。因此,當前我國資本邏輯主導下的城市空間生產進程亟待用「空間正義」的價值和原則來對其進行反思,在以「以人為本」為核心價值的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規範資本,實現資本邏輯的空間正義轉向。
資本邏輯對城鎮化進程空間生產的深刻影響
「資本邏輯」是一種以資本增值為目的,資本佔統治和支配地位的交換原則和體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市空間生產在其影響下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也出現許多不合理、無序化的現象。資本邏輯在不知不覺中滲透到城市生活各個層面,改變著人們生活的物理空間、交往空間和心理空間。
資本邏輯決定城市物理空間與形態變遷。哈維認為從宏觀上來看,城市形態和空間變遷的內在動因是資本採用「時空壓縮」的方式不斷實現自我增值和解決過度積累危機的過程。「城市的發展過程就是生產、流通、交換和消費的物質基礎設施的創建」①。而所謂的新空間增長不過是對空間的重複破壞的結果。列斐伏爾認為空間「在統一性的偽裝下,是斷離的、碎片化的」。城市面貌在「可複製和重複的法則」下變為「可計算」的商品,便會不可避免地導致空間生產的「同質化」,甚至城市面貌的同質化—「千城一面」。資本對於城市物理空間的影響還表現為與城市傳統形態的斷裂。現代的城鎮是根據幾乎完全不同於舊有的將前現代的城市從早期的鄉村中分離出來的原則確立的。②同時,資本也影響著城市規劃。一方面,從規劃編制過程來看,「作為被支付工資的僱員,為表達出僱主所希望的內容而調整專業價值取向,已成為規劃師一個頗受爭議的問題」③。另一方面,從規劃實施管理過程來看,城市規劃的嚴肅性、法定性、科學性,公正性在現實中一直都在經受著嚴峻的考驗。在舊城區的空間重構過程中,規劃工作者一邊面對老人們飽含淚光滿是溝壑的臉,另一邊則是規劃圖紙上縱橫交錯滿是光明的未來藍圖。規劃常常表現出脆弱不堪的樣態,進而讓整個城市空間表現得非常無序與混亂不堪。
資本邏輯形成城市交往空間與交往方式。資本邏輯下交換的加速讓城市提供不間斷的種類繁多的商品供應,也使得城市的流動性急劇增長。物質極大充裕交往空間的各種琳琅滿目和瞬息萬變讓人感到窒息,引發了人們的緊張和不安。自我保護的本性讓人們在面對瞬息即逝的城市生活時常常進行否定的預設,儘可能單獨行動以避免涉足他人事務,即對他人的冷漠、漠不關心和超然的態度。這種疏離態度的傳播成為現代城市化與社會化的標準之一。這種心理的距離感在日常生活之中隨處可見,既表現在咖啡館、城市候機大廳、軌道交通、甚至辦公室的人際關係中,也體現在家庭窗簾和防盜門窗的安裝上面。在具體的交往行為上,當這種心理距離感讓人們感覺孤獨和失去依靠時,便開始用一種理性的思維模式來建立起防衛機制以抵禦外界環境的各種潮流和矛盾。於是,精確、準時以及工具理性被強加在城市裡的每一個人身上,人們開始用頭腦代替心靈作出反應,不斷計較利益得失,變得世故圓滑。馬克思認為現代社會在「拜物教」的影響下人和人的關係都被籠罩在資本與商品的關係之中了。不管是對人格的「物化」還是物的「人格化」,都詮釋著資本對於整個社會人的異化。
資本邏輯影響城市心理空間與生活狀態。「拜物教」首先就是一種最典型城市生活心理。由商品拜物教發散開來的就是對貨幣(資本、金錢)的崇拜。人們相信金錢萬能,可以買來一切東西:美貌、智慧、地位甚至人格,絕大多數現代人都把賺錢當作其生命的首要追求目標,貨幣已然內化為一種終極目的。雖然人們之間的心理距離產生彼此不信任感,但是人們對事物表現冷漠的同時,又表現出對張揚個性和極端刺激的追求。在大城市中,常常可以見到有部分人群追求刺激、追求變化和追求極端的現象。人們以驚人方式吸引注意力是為了讓自己擁有保留一點自尊和佔有一席之地的感覺。因此,現代都市人喜歡追求時尚、喜愛旅遊冒險、酷愛極限運動、舉行秘密集會甚至舉行世博會④。通過這些活動人們在生活中收穫到所謂的「幸福感」。而正是這些虛假的幸福感讓作為自由的、富有創造性的實踐主體的人喪失了本應具有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等等。技術的理性最終將所有人都異化成為「單向度人」。
城鎮化進程資本邏輯與空間生產邏輯的二律背反
現代社會,資本邏輯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現代城市空間生產,但資本邏輯與空間生產邏輯之間的歷史發展進程和終極價值指向卻相互背離。資本邏輯與空間生產邏輯的二律背反表明資本邏輯並不是空間生產的本質邏輯,更不是空間生產發展邏輯的正義邏輯;相反,這種二律背反正是引導資本邏輯實現空間正義轉向的重要理論依據。
資本邏輯與空間生產邏輯的歷史發展進程相背離。從歷史發展維度考察,資本邏輯與空間生產邏輯的歷史起點不一樣,二者雖然在歷史發展過程有交集和一致性,但在發展取向和歷史趨勢上又表現出不同。首先,資本邏輯與空間生產邏輯的歷史起點有先後。空間生產活動伴隨著人類實踐活動伊始就已經開始了,自在空間不斷轉化為人化空間的過程正是空間生產活動的進程。而資本是人類發展到特定歷史階段才產生的,是階段性產物。資本是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而產生,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資本主義的社會關係。因此,資本邏輯的歷史起點比空間生產邏輯要晚一些。
其次,資本邏輯與空間生產邏輯的發展過程有重疊。在資本出現之前,空間中的生產和空間本身的生產,以及他們對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改造都還處於一個較低的水平⑤,然而,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的出現卻極大地改變了這種狹隘的空間生產狀態。資本的邏輯順應和促進空間生產邏輯的發展,讓空間生產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起來以後,才真正獲得了充分和顯著的發展。這就是二者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表現出高度一致性的階段,也就是當前社會發展階段。
最後,資本邏輯與空間生產邏輯的發展趨勢有差異。空間生產歷史進程同人類發展歷史進程關係密切,人類的發展史通過空間生產得以體現,空間生產始終伴隨人類歷史的發展,不斷向前湧動,而根據馬克思「共產主義」理論,資本的歷史進程必然會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滅亡而消亡。
資本邏輯與空間生產邏輯的終極價值指向相背離。空間生產的發展邏輯源自人自身的發展,伴隨著人類發展的始終,最終指向社會物品極大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人類的發展既是空間生產的動力優勢又是空間生產的終極目標,在此意義上空間生產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根本方式。而資本的邏輯唯一關注的就是資本不斷積累與增值,因此資本邏輯受到其歷史本質和價值內涵的局限,在促進生產空間發展的同時,也表現出對空間生產發展邏輯的「僭越」。首先,資本唯一關心的是實現利潤最大化和自我增值,資本促進空間生產的同時,對空間資源的消耗卻是掠奪式的、過度的和不可持續的。從長遠來說,這有悖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空間生產價值邏輯。
其次,資本主導的空間生產和重構僅被當作產生利潤和實現增值的媒介。資本邏輯下的空間生產只講「生產」,不講「生活」,並不以人類是否能更好地生存和發展為首要價值取向。當空間開始淪為商品,空間生產就不可避免的產生「同質化」,同質化商品邏輯也將人的諸多傳統生活方式和觀念割裂。
最後,資本的本性讓物的價值得到充分張揚,人的關係變成了物的關係,人的個性也變成了物的個性,社會生活的豐富表現為物和物的關係的豐富性。資本邏輯下對於物的高度依賴導致人的異化,背離了空間生產邏輯以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的終極價值。
無論是從歷史的發展來看,還是從終極價值指向來看,資本邏輯驅動下的空間生產邏輯不是空間生產的本質邏輯,更不是空間生產的正義邏輯。這樣的空間生產邏輯只注重數據的積累,解決了空間生產量的問題,解決不了空間正義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