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閉社區、公共空間與基層治理——基於空間生產的分析

2020-12-06 中國社會科學網

如何更好地重整被分解、分割的城市空間,解決空間私有化、碎片化的封閉社區帶來的空間負面效應,需要我們結合當下城市空間發展背景,思考空間轉型路徑。

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和住房市場化改革的日益深化,封閉社區成為我國城市現有的主要居住模式。作為社會基層治理單元以及空間重構的重要載體,封閉社區有效減少了政府對城市公共管理的成本。但是,城市封閉社區在促使城市結構加速變遷的同時也在撕裂著城市空間,將城市空間切割為顯著的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並在不斷推進的城市基層社區建設中不斷異化,即在物質空間、精神空間、社會空間層面生產出以「碎片化」「私有化」「隔離化」為表徵的空間。本文以列斐伏爾空間理論為出發點,探討在全球化、城市化、住房私有化等背景下,城市封閉社區是如何對城市空間進行轉型和重構並實現其空間生產性的,藉以分析封閉社區的空間生成機制及內在邏輯。

封閉社區:社會分異的消極空間

封閉社區源於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美國,是先進資本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結合產生的空間產物。由於移民和種族歧視而使當時美國城市在多元繁榮的幻象下充斥的排斥、衝突與隔離,城市富人階層為了共同的利益和安全的需求,開始謀劃社會—空間策略,建造大量的「私有烏託邦」,嚴禁外人進入私有空間領域,使空間屬性呈現「地域性」特徵並將其分為「名望型」(Prestige)、「生活方式型」(Lifestyle)和「安全地帶型」(Security Zone)三種形式。經由全球化,封閉社區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包括我國)的重要居住形態。

列斐伏爾指出:空間具有「空間性」和「生產性」,表現為一種連續性的模式。他採用三元辯證法,將空間按照屬性分為「物質空間」「精神空間」和「社會空間」。單位制的解體、住房私有化的改革,使城市空間被分割成碎片,同時以碎片的形式被買賣。可以說封閉社區在促進市場轉型、職業結構多元化的基礎上,極大地提高了我國城市空間的分異度,並在城鄉空間流動性開放的推動下,加劇了城市空間分層格局,導致空間異化,物質空間、精神空間和社會空間出現前所未有的波動,城市空間出現功能性失調,封閉社區正以其獨特的手段和方式加劇社會空間的分異。

公共空間遭受擠壓與割裂

物質空間就是我們能感到的實體空間,是空間最直接的表現。隨著單位制的解體、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大量農村移民集聚到城市空間中,加劇了城市公共物品供給的緊張,並催生居民對公共安全的需求。在此情況下,配備圍牆、安保、門禁等新型空間壓制手段的封閉社區應運而生。可以說,封閉社區以空間隔離的方式為生活在其場域的個體保障了隱私和財產安全,賦予居民或特定階層以「安全感」,即通過封閉式的「可防衛」空間來遠離日趨嚴重的「城市病」。同時,政府將基層管理權下放到社區,有效緩解了地方政府維護穩定的成本支出,封閉社區成為維護城市安全和諧的有效載體。但是,在市場趨利行為的推動下,封閉社區作為「防衛空間」的實體外顯特徵,房地產開發商更是在城市空間中獲得對社會生活越來越多的控制權。由此,在對物質空間的規劃設計以及城市「圈地運動」中,城市空間出現了嚴重的「碎片化」和「隔離化」傾向,大量封閉社區把城市空間切割得支離破碎,公共使用的道路內部化,嚴重破壞城市空間交通系統,加劇了私人利益排擠城市公共空間的現象。在現代城市中,存在著一種名副其實的空間的生產性消費,對交通工具、建築、道路和公路的消費,導致封閉社區生產了「隔離」「破碎」以及「私有化」的城市物質空間格局,打破了傳統城市物質空間的均質性、統一性和連續性。

精神空間在列斐伏爾看來是能夠被感知的、想像的被表現的空間,是被社會關係客觀化的空間。消費社會的今天,空間儼然已變成一種高級商品、高級財產被人們買賣著,並引發了一場越來越高級的可視化的符號表現。城市封閉社區形成之初主要是為了個人隱私和財產保護,躲避由工業化、城市化帶來的「城市病」以及政府公共服務供給的短缺等問題,但隨著城市空間職業不斷分化,炫耀性消費價值觀念迅速嵌入到城市空間場域之中,對於封閉社區空間的消費已變成「遊戲」和對流動性、活動性的一場符號性謀殺。特定群體通過對封閉社區空間的消費來彰顯身份和地位,將空間由商品性過渡到符號性,並打造成具有話語權的社會文本。這些都無形刺激了封閉社區的精神空間生產,使封閉社區擺脫原有的內在生產邏輯和生成機制,自身開始分化和異化。按照空間內生活基礎設施配備以及對城市公共空間及空間資源的侵蝕性,建設不同等級但空間內部都具有高度同質性,以及居住群體由於身份、職業、收入等形成很強身份認同感的各類型封閉社區。可以說現代封閉社區對精神空間進行重構與生產,這無形中也加劇了封閉社區空間內部群體對空間外的群體的排斥,造成不同群體間的衝突、空間資源競爭以及嚴重的社會空間分隔等一系列社會負面效應。

如果說精神空間能夠被感知、被想像,是表現的空間,那麼社會空間則是被建構、被規劃,是空間的表現,尤其以都市空間為範本。列斐伏爾指出,空間的生產,在今天,力圖統治社會實踐,卻沒有成功,而生產關係被放到了其中,社會空間因社會各要素的排序而物化,成為了空間表現的載體。城市封閉社區在割裂傳統城市的統一性空間格局的同時,以獨特的物質空間存在形態(居住模式)重構了社會空間。在封閉社區的社會空間場域內,個體的社會交往和認同、結構和行動呈現高度的同質性,深刻影響了城市社會關係,更是在職業空間與生活空間步入永久性的社會結構分離場景之下,將社會關係以及流動其中的社會資本固定其中。這種具有空間純化的社區導致了居住空間的階層化區隔,阻礙階層的社會性流動以及原住民和新移民的社會融合進程,削弱新市民社會資本的可獲得性,製造新的邊緣化群體。而社會融合本質上就是一種相互同化、相互認同的過程,社會資本則是嵌入於社會網絡中的資源,因此社會資本的積累和轉化有助於新市民更快地適應環境,加快社會融合進程。可以說,封閉社區在滿足人們對空間私人化和社會空間界限的追求下,形塑了一種新的、近端的、毗鄰的秩序空間,加深了社會分異。

如何超越形式的共同體

封閉社區忽視城市整體空間結構和社會交往要求,造成鄰裡關係交往、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的觀念淡化,加劇了城市社會分化,製造不同群體的對立情緒,物化社會關係,使社會不公平的問題不斷凸顯,產生嚴重的社會極化和空間資源分配不公,形成「異託邦」困境。因此,封閉社區只不過是形式上的共同體。簡·雅各布斯認為:多樣性是城市本性,也是城市發展的動力源。而封閉社區作為防衛、身份認同以及社會區隔的存在,造成城市公共空間私有化、社區場域高度同質,這些都違背城市發展的最初要義,影響到空間發揮工具性和正功能性,因而引發了一系列空間問題,也引起學術界對列斐伏爾空間理論的重新思考與闡釋。

封閉社區空間並非是透明的、清晰的、純粹的形式,傳達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準則和價值觀, 遵循著拜物教準則,被某些標準所控制和決定,而人們則在被物化的精神空間和社會空間中致力於創造各種各樣的話語、闡釋、意識形態和「文化」價值,使其從屬於不同的利益群體,將封閉空間變成生產關係再生產的場所,標示著實踐的範圍。因此,如何更好地重整被分解、分割的城市空間,解決空間私有化、碎片化的封閉社區帶來的空間負面效應,需要我們結合當下城市空間發展背景,思考空間轉型路徑。做到科學合理的空間規劃,解決空間矛盾,最大可能發揮土地的多樣性功能;提倡開放型的街區制社區,為不同群體、不同階層間創造出共生的「混合居住制」的生活空間,賦予多元主體進入都市的權利,實現公共空間資源的共享,修復碎片化、隔離化的城市空間,減少城市發展過程中的成本,進而實現近端秩序與遠端秩序的連續。

(本文系海南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海南省少數民族聚居社區空間組織與治理研究」(Hnky2020-50)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三亞學院法學與社會發展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高彬 高娟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王麗萍:社區與公共服務的語境分析框架
    社區是城市治理的「最後一公裡」。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在吉林考察時強調,「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社區治理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如何增強社區公共服務能力,將一個個社區打造成百姓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成為我們需要思考的一個命題。
  • 城市社區治理共同體的建構邏輯
    第二,雖然有些研究已經開始關注到基層黨建在社區治理中的功能和作用,但並沒有講清楚基層黨建對推動社區治理的作用機理,沒有關注到基層黨組織和其他治理主體的互動關係和互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彼此之間又產生了什麼樣的形塑或建構作用?它們之間能夠通過一種什麼樣機制可以形成一個緊密聯結的「治理共同體」?由此可見,現有研究更多是基於結構—制度視角,忽視了「過程—實踐」的分析。
  • 2019.01:小區「15分鐘社區生活圈」空間聚類研究——基於POI數據...
    POI數據,藉助ArcGIS量化研究了上海郊區大型社區的公共設施空間布局特徵,並與中心城社區進行對比分析[3];崔真真等(2016儘管已有基於POI數據分析「生活圈」的研究,但從研究尺度上還處於相對宏觀的層面,還沒有具體細緻到小區這一微觀層面,而小區是城市生活中最小的社會治理單位,與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從這一最細粒度切入研究,研究結論會更貼近實際情況,也更具有實際指導意義。
  • 東海縣石湖鄉從速從快徹查徹清公共空間治理出重拳
    中國江蘇網5月4日連雲港訊 為了紮實推進公共空間治理,提升農村社會治理水平,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東海縣石湖鄉堅持公平公正、合情合理、依法依規、從速從快、徹查徹清的工作方針,平穩有序推進公共空間專項整治工作,力爭實現把資產收回,把人心收回,讓村集體增收、村莊環境改善、基層政權鞏固,真正實現農村公共空間科學有序利用
  • 鄉村公共空間治理:「小地塊」「大變身」 打造群眾家門口的幸福
    朱前保家門口的健身廣場,成為周邊群眾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家門口的荒地,「活了」  今年初,新壩鎮作為江蘇省揚中市唯一一家鄉村公共空間治理試點鄉鎮,將村莊公共空間治理作為鄉村公共空間治理的重要突破口,全力推進治理工作
  • 視點丨朱正威:疫情防控暴露出基層網格化治理的一些短板
    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教授朱正威在《國家治理》周刊撰文指出,社區網格作為城市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憑藉其「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功能特點成為精準阻擊疫情的前沿陣地。廣大社區網格員堅持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兩手抓,構成了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中堅力量。此次疫情防控也暴露出基層網格化治理過程中的一些短板和問題。一是基層治理網格的行政化傾向。
  • 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指出:「治國安邦重在基層,基層是一切工作的落腳點,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到城鄉、社區。黨的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也在基層,必須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為長遠之計和固本之舉」。實現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如何實現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精細化和更加有效?
  • 城市社區治理的主體困境和協商進路——基於「黨政群共商共治」的...
    一、城市社區協商治理的典型案例:「黨政群共商共治」基層協商多是與基層治理困境相伴而生的。在社會轉型期,基層群眾利益訴求多元、利益關係複雜、利益分歧和糾紛增多,如果基層黨委和政府仍然沿用傳統的管控方式和整合機制,其結果往往是「政府買單群眾卻不認帳」,各種社會矛盾甚至衝突轉移到黨委和政府身上,政府公信力低、公共政策難落地,進而影響黨群、政群、幹群關係。
  • 讓每一個社區都成為共同體——紹興推進基層黨建和社區治理深度...
    如同細胞之於人體,社區治理的優劣決定社會運行的質量。  著眼於構建一個個社區治理共同體,紹興市探索以「契約化」共建,推進基層黨建與社區治理深度融合。  這個地處紹興市中心的社區,較早遭遇基層黨建和社區治理脫節的問題:社區黨建曾經「掛在牆上」,制度優勢如何轉化為治理效能?上萬人的社區,辦事缺人缺錢,如何提升服務能力?社區凝聚力不強,大事小事「幹部一頭熱、居民冷眼看」,如何激發自治活力?  2008年5月,越都社區率先破題,與轄區內20多個單位籤訂協議,探索「契約化」共建。
  • 桂華:賦予基層治理更大能動性
    在基層調研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一些現象,總結為基層在平衡自上而下的規範管理與自下而上的非制度化治理需求過程中負擔加重的問題。基層治理作為國家治理的組成部分,面對的是千差萬別的群眾,以及不同人群差異化的生產生活訴求,這決定基層治理需要具備一定的自主性。
  • 微型花園 | 北京老城區社區空間小微更新
    微型花園,也稱微型綠地、口袋公園、社區花園等,是指規模很小的城市開放空間,是城市園林綠地服務公眾的重要形式,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豐富城市綠化景觀重要而有效的方式,也是提升社區治理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各地相繼完成了一大批精品項目,積累了許多成功經驗。
  • 紹興推進基層黨建和社區治理深度融合紀事
    原標題:讓每一個社區都成為共同體 如同細胞之於人體,社區治理的優劣決定社會運行的質量。 著眼於構建一個個社區治理共同體,紹興市探索以「契約化」共建,推進基層黨建與社區治理深度融合。 組織的引領力 ——核心作用落到實處,基層治理有了「中樞」 「契約化」共建誕生于越城區府山街道越都社區,這並非偶然。 這個地處紹興市中心的社區,較早遭遇基層黨建和社區治理脫節的問題:社區黨建曾經「掛在牆上」,制度優勢如何轉化為治理效能?
  • 「基層治理「方程式」(第16期)」公民鎮全力打造基層治理樣板社區
    一條主線為核心公民鎮楠木寺社區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為主線,將轄區劃分為6個黨員網格責任區,形成網格長、網格員、村社幹部參與社區管理服務工作新格局,輻射帶動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公民片區工作組、公民派出所、南光公司、內江市強制隔離戒毒所協同配合,持續探索「黨建5+」思維,將「好班子、好門路、好服務、好鄉風、好山水」串聯融合,從而激發「黨建+基層治理」工作新活力。
  • 「尋寶」古北,找到社區治理「金鑰匙」
    「比如,有荷蘭籍居民提議在一樓闢出了一塊空間專供社區居民舉辦個人展覽」,再比如,議事員們依照國際社會通行準則,一起制定了「文明養寵公約」。古北市民議事廳裡掛著議事員照片和議事流程此外,古北市民中心的一樓還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基層立法聯繫點、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基層立法聯繫點所在地。
  • 創新社區基層治理,築牢小康生活的「壓艙石」
    問題能不能解決、解決得好不好,對基層治理能力都是考驗。基層治理是一切治理體系的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基層工作做得好不好,關係千家萬戶,關係到老百姓臉上是愁容還是笑臉。在吉林採訪的近一周時間裡,無論是社區還是鄉村,細緻入微的基層治理、生活環境的改善都是當地群眾的幸福之源。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 半月談|深圳40年,社區成了基層治理「能量場」
    深圳40年,社區成了基層治理「能量場」半月談記者 孫飛 陳宇軒 印朋城中村隱患一大堆,志願者服務一陣風,智慧治理停留在「紙上談兵」……這些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攔路虎」,困擾著許多城市的治理升級之路。看起來是「死結」,是否一定解不開?有座城市說出了帶著底氣的「不」。這座城就是深圳。
  • 黨建引領開闢小區治理新路徑,中國車谷打造基層社會治理樣板
    武漢經開區工委組織部負責人說,住宅小區不僅是居民居住生活的基本單元,也是基層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是黨委和政府聯繫、服務群眾的「最後一百米」,小區治理水平直接影響居民生活質量、關係居民幸福指數。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指出,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把更多資源下沉到基層,更好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
  • 在城市文化及其空間治理的理論與實踐中穿行——《長江流域城市...
    接著,以上海大世界為例,分析城市文化品牌建設的基本思路、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提升城市文化品牌建設質量的主要路徑。然後,基於品牌基因理論,闡述了特色小鎮文化品牌相關的概念、結構要素、研究脈絡等,以烏鎮為案例,分析了特色小鎮文化品牌的建設策略;三是「城市文脈保護傳承與文化空間治理」。
  • 河南平頂山衛東區:基層黨建有力度 社區治理有溫度
    是做好新時代基層黨建的必答題。近年來,河南省平頂山市衛東區全面加強以黨的建設為核心的基層工作,聚焦強化基層組織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探索建立以城市社區為依託、以「紅色引擎」為抓手的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機制,打造具有衛東特色的社區治理模式。
  • 鄰裡鄉親·城鄉治理隨手拍⑪成都恆大城社區:萬人小區有社區 居民都是一家人
    由中共四川省委組織部、省委城鄉基層治理委員會辦公室、四川廣播電視臺聯合舉辦的「基層治理黨旗紅·隨手拍」短視頻系列展播活動第二季「鄰裡鄉親·城鄉治理隨手拍」持續更新中。作為特大型萬人商住小區單獨成立的建制社區,恆大城社區居民來自五湖四海,也曾存在鄰裡關係淡漠、居民結構複雜、利益訴求多元、公共活動空間缺乏等問題。為此,社區以黨建為引領,以社區治理為主線,以居民需求為導向,搭建三大平臺塑造健康鄰裡關係,引導居民群眾踐行新時代文明實踐理念,破解了萬人商住小區治理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