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chsla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
前 言
近年來,全國各城市以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為指引,積極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和「以人民為中心」思想,著力開展城市綠色生態空間規劃建設,實現綠色發展,提升城市品質。
微型花園,也稱微型綠地、口袋公園、社區花園等,是指規模很小的城市開放空間,是城市園林綠地服務公眾的重要形式,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豐富城市綠化景觀重要而有效的方式,也是提升社區治理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各地相繼完成了一大批精品項目,積累了許多成功經驗。
為總結城市微型花園建設的成功經驗,持續推動城市綠色生態空間建設,提升城市公共環境建設和治理水平,應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安排,中國風景園林學會開展了城市微型花園建設研究工作。依託《風景園林》雜誌社和相關單位,進行了優秀案例徵集。
在匯總和研究各地案例的基礎上,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將擇選優秀案例進行展示,以更好地宣傳城市微型花園建設成果。
北京老城區社區空間小微更新
國內城市經歷了近幾十年的快速擴張,北京、上海等城市建設用地趨於飽和,「城市微更新」正是基於當前城市空間存量發展的現實情況提出,是以公眾參與為基礎,以社區公共空間和公共設施為改造對象的局部漸進式更新方式,其目的是激發城市活力、增加社區凝聚力、優化鄰裡關係、促進社區共治。
城市微更新一方面強調了設計介入的「輕」,以不影響居民日常生活、不破壞原有城市肌理和風貌為更新前提;另一方面,城市微更新以社區營造為基礎,關注不同利益相關方在具體情境下的不同需求,尤其是老城區域,建成密度高,人口密集,具有較大的多元性,對公共空間的利益需求較為複雜。
一、北京老城社區空間微更新概況
(一)社區公共空間的多重含義
1.具有集聚意義的公共空間
在汽車、現代建築以及功能主義規劃影響下,城市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失落空間(lost space)。這些「令人不愉快的、需要重新設計的反傳統的城市空間」失去了「集聚意義」。自由生長的中世紀歐洲城市的公共空間是在人行尺度下宜人的聚集場所。中國古代的傳統城市和村落同樣充滿了聚集的活力,雖然其公共空間布局和構成方式與西方不同,但也具有類似特點。這些積極的城市公共空間具有可達性強、融入城市整體結構等特點。
2.作為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間
傳統城市常具有非常多樣化、複雜的鄰裡關係,充滿了各種豐富的日常生活,構成城市公共空間的真實性、不確定性和多樣性。居民的主動行為和非正規活動,常常創造這些建成空間的多重使用方式,甚至將邊緣空間轉化為快樂的、豐富的空間場所。
3.系統化、網絡化的公共空間
隨著城市的發展和擴張,當前的中國城市公共空間構成類型更為複雜。城市公共空間的重塑需要學習傳統城市結構,並逐步實現城市公共空間的秩序化和系統化,例如景觀序列織補通過連接方式提升公共空間的網絡化,是一種有效的空間整合手段。
(二)社區公共空間的微更新途徑
1.城市觸媒的選擇和引導設計
城市觸媒理論便是主張引入新的或者挖掘潛在元素作為催化劑,通過輻射和影響推廣到更廣泛的區域,逐步帶動整個片區。作為觸媒的元素具有綜合多元的特性,根據場地的特定需求,可以是具體有形的物質空間,也可以是活動與事件,涉及經濟、文化、法律等各個可能的方面。
2.附屬空間和碎片空間的整合設計
社區微更新的過程中通過規劃設計和相關政策管理對邊角空間、碎片空間以及附屬空間進行整合和再利用,並逐步開放以豐富和補充現有的公共空間網絡。同時,通過與利益相關方的溝通協商、必要的政策扶持與建立一個長久有效的協調和補償機制應對複雜的權屬關係。
3.場地社區文化和鄰裡關係原真性的保留和塑造
不同的社區和社群具有不同的社區文化,對城市微更新而言,文化不僅是指歷史或者傳統,更重要的是普通人對當地空間環境使用上的習慣或生活規範,伴隨著時間的積澱轉換成為具有原真性的人居環境。通過對自身的特定社區文化進行定位,然後利用設計更新微小公共空間的契機舉辦一系列社群活動,並建立一定的運轉機制,共同倡導和維護社區文化和鄰裡關係。
北京老城街巷中居民日常活動的豐富性
4.建立多方協作的開放溝通平臺
基於社區營造的城市公共空間微更新需要將政府部門、居民、企業、社會組織和專業團隊放在一個溝通交流的平臺上共同促進項目的實施。藉此,多個利益方能夠表達意願和訴求,也能調動居民的參與積極性,使其全程主動參與方案的前期分析、具體制定、後期維護管理等多個環節。多元平臺的建立有助於綜合制定自下而上的長期可持續的微更新計劃。
5.共同參與下的功能嫁接
在目前老城趨於飽和的建設用地下,公共空間的微更新如何進行空間有效騰挪和利用,達到「螺絲殼裡做道場」的目的,功能嫁接也許是一個較為有效的途徑。嫁接是促使 2 種植株的局部相互融合,生長成一個完整強壯新植株的生物學手段,而「公共空間的活力取決於多樣性、人群密度和意料之外使用的可能性。功能的嫁接則是保持日常性的前提下提高公共空間活力的有效手段。
6.設計介入的過程性
設計介入對象經常是社區中廢棄或者邊緣化的小而微的公用地,例如可挖潛的閒置公共空間、無人問津的綠地、可提升的老舊建築等,設計介入的方式較為多元,可以是常規意義上的「設計」,也可以是臨時性的裝置、景觀事件、公示與展覽,甚至是訪談與調查;其成果經常表現為非通常意義上的建成項目,還可以是相關的活動組織等。設計介入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是創意、建造、製作、服務、運行等在內的一系列操作的整合,以實踐導向、問題導向和綜合導向為特徵,公共參與是其核心,通過社區公共空間的小規模功能調整,活化社區,進而增加居民的認同感。
二、典型案例
(一)東四南片區胡同微花園系列更新
1.項目背景
近幾十年來,隨著城市規模的迅速擴張,北京的城市空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北京老城區,居住在胡同裡的居民的空間格局和生活方式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老城區的整體保護受到了更多的關注。胡同微花園系列是一個針對胡同社區的居住設計實驗,探討了園林在高密度老城區城市更新中逐步介入的可能性。
在北京老城區胡同中,微花園是普通居民自發採用的一種景觀美化現象。這些各種各樣的小花園使胡同充滿活力,通常在窗邊、門前或其他零碎的空間裡用日常生活中回收的材料和容器種植植物。微花園既有月季、爬山虎、廣藿香、玉簪等具有觀賞性且易養護的植物,也有葡萄、絲瓜、紫蘇、辣椒等可食性植物,根據自身的生活需要和有限的空間,居民往往將儲藏、健身、晾衣等功能融入微花園。一些微型花園位於胡同的公共空間,另一些通常位於多戶住宅的半公共空間,基於場地、美學和居民需求的差異,微花園具有多樣化的特徵,塑造了胡同綠色景觀的完整性。
2.項目介紹
微花園系列的規模不大,項目面積在1~20㎡左右不等,主要分布在胡同沿線和零散的居住空間中。項目體現了小規模、漸進式社區微再生的理念,將自然景觀環境與普通居民生活緊密聯繫起來。
(1)組合花園
花園位於演樂胡同,院裡有15戶居民52位住戶和租戶。設計團隊用兩年時間將半公共空間改造成微花園,並協助居民形成共享空間的維護機制。整個過程體現了鄰裡關係的協調,並反映了社區更新中利益再平衡的可能性。當需要與多個利益相關者協調時,合作是很重要的。景觀設計成為居民進行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博弈的平臺。
組合花園
(2)時光花園
位於史家胡同15號院,面積約為6.3㎡。時光花園最大的特色是使用各種舊容器進行種植。設計利用原來的磚和木板重新組合,形成了花園的休憩空間。花園裡的柿子樹、蔬菜和新增的植物共同構成了一個記憶花園。
時光花園
(3)牆根兒花園
位於史家胡同54號院,面積約18.8㎡。花園保留了線形空間與竹籬笆廊架,重新利用灰磚、瓦砌築成具有設計感的花池,並利用舊容器種植可食用且具有觀賞性的植物。牆根兒花園是一個結合休息和儲存於一體的多功能花園。
牆根兒花園
(4)桌子花園
面積約為2.6㎡,49號院的桌子花園保留了原有花園的基本格局,通過優化空間提升花園美感。桌子花園不僅增加了植物種類的多樣性,而且很好地利用了舊桌子等廢棄家具的回收利用,是個具有復古韻味的院落花園。
桌子花園
(5)空中雨水花園
史家胡同44號院的空中雨水花園位於地下室的屋頂,設計利用可回收材料建造。其中,PVC管用於收集空調冷凝水和雨水作為植物的滴灌。
空中雨水花園
(二)朝內南小街生活藝術展覽微更新
1.項目背景
對於北京老城而言,菜市場是一種較為特殊的公共空間類型。設計團隊對北京市菜市場進行了系統研究。由於各種原因,自2005年以來,老城內越來越多的菜市場被拆除或者改造成為超市,這種極具潛力的公共空間越來越少。
朝內南小街菜市場建成歷史較長,基礎設施老化,衛生條件堪憂,作為公共空間而言,功能略顯單薄。
2.項目介紹
2017年6—11月,在東城區商委、朝陽門街道辦事處的大力推動下,設計團隊在菜市場硬體升級改造的基礎上,對朝內南小街菜市場進行了空間整治設計:設計了源於菜場布局的Logo,並印製在菜市場的入口、各商戶的櫃檯以及工作圍裙上;根據所賣商品的色系,設計了菜市場的分區招幌,並與商戶協作,進行了典型攤位整治設計;將菜場與博物館貌似不相干的「接穗與砧木」進行了功能嫁接。設計師與攤主、居民一起動手製作以蔬菜、瓜果、油、鹽、醬、醋等菜場常用售賣品為材料的藝術拼貼和展示作品,布置在菜場入口、牆面、樓梯和部分攤位。同時,在菜市場植入臨時性的日常飲食展示館、菜市場畫廊、烹飪養生無人售賣書攤等,不定期舉辦菜市場課堂等內容,以微幹預、微更新的方式對菜市場進行功能異質化提升,售賣、聊天、瀏覽,使菜市場真正成為居民的交往空間。經過藝術和設計提升之後的菜市場不但為居民提供了充滿文藝味兒的交往空間,而且激活了菜市場的活力,極大促進了菜市場的良好運轉。
北京城區中具有潛力的部分菜市場空間
以售賣品為元素的展示設計
以售賣品為元素的展示設計
以售賣品為元素的產品包裝藝術設計
菜市場攤位設計
微花園設計
設計主持:侯曉蕾
規劃主持:趙幸
設計團隊:蘇春婷、劉欣、疏偉慧、林雪瑩、楊瀾宇、楊晗、常曦、唐潮、顏詣軒、吳知聲、路雅喬、彭巾卿、梅良辰
規劃協調與項目管理:王虹光、年爽、龐雪妃、聶蕾
註:本文由《風景園林》雜誌社協助整理。圖片均由工作室團隊自攝和繪製。文字整理自《風景園林》2018年第4期P41-47《社區微更新:北京老城公共空間的設計介入途徑探討》和2019年第6期P8-12《基於社區營造的城市公共空間微更新探討》。
///END///
撰文:侯曉蕾
校核:付彥榮 任敏
原標題:《微型花園 | 北京老城區社區空間小微更新》
閱讀原文